一种电子手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6339发布日期:2019-01-25 17:0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手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刹车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手刹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刹车系统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使其停止制动的一系列装置,传统的手刹使用起来较为费力,只能通过机械运动来达到制动汽车的效果,对于力气较小的人来说使用更为麻烦,且此制动方法只能通过主驾驶位的驾驶员才能够实行,当驾驶员经验不足或出现失误未及时刹车等行车事故时,不能够及时刹车很容易发生危险,且现在的手刹都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使用的场景来将手刹安装在各个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手刹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子手刹系统,包括控制刹车按钮、控制电路、主电路、汽车控制芯片、刹车片、吸盘、信号传输装置,所述控制刹车按钮通过控制电路与主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通过控制电路与主电路电性连接,所述主电路通过汽车控制芯片与刹车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通过信号传输装置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的底端通过信号传输装置设置有吸盘。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刹车按钮为可拆卸结构,所述控制刹车按钮为凸圆形结构,所述控制刹车按钮表面设置有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吸盘的表面设置有橡胶皮套,所述吸盘的为圆盘形结构,所述吸盘的直径为5-8cm。

进一步地,所述刹车片为半金属刹车片,所述刹车片的内部还设置有石棉隔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传输装置与控制刹车按钮紧密连接,所述信号传输装置的表面设置有不锈钢隔水层。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控制芯片为可拆卸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设置有控制刹车按钮,可以方便操作者按动控制刹车按钮来实现汽车制动,采用按钮的方式简单快捷,省时和省力,通过设置有吸盘,便于将控制刹车按钮安装在汽车内部各个地方,根据场景来调节控制刹车按钮的安装位置,从而方便使用,该实用新型简单方便,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刹车按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刹车按钮;2、控制电路;3、主电路;4、汽车控制芯片;5、刹车片;6、吸盘;7、信号传输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电子手刹系统,包括控制刹车按钮1、控制电路2、主电路3、汽车控制芯片4、刹车片5、吸盘6、信号传输装置7,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通过控制电路2与主电路3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通过控制电路2与主电路3电性连接,所述主电路3通过汽车控制芯片4与刹车片5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通过信号传输装置7与控制电路2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的底端通过信号传输装置7设置有吸盘6。

其中,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为可拆卸结构,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为凸圆形结构,所述控制刹车按钮1表面设置有涂层。

其中,所述吸盘6的表面设置有橡胶皮套,所述吸盘6的为圆盘形结构,所述吸盘6的直径为5-8cm,通过吸盘6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通过将吸盘6安装在不同位置,从而便于操作者通过按下控制刹车按钮1实现制动。

其中,所述刹车片5为半金属刹车片,所述刹车片5的内部还设置有石棉隔热层,可以有效地防止刹车片5过热从而失效。

其中,所述信号传输装置7与控制刹车按钮1紧密连接,所述信号传输装置7的表面设置有不锈钢隔水层。

其中,所述汽车控制芯片4为可拆卸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手刹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根据使用的场景通过吸盘6将控制刹车按钮1能够安装在汽车的各个地方,根据使用情况来进行固定使用,安装在靠近主驾驶位置附近时,当汽车发生紧急情况,主驾驶位上的驾驶员可以按动控制刹车按钮1从而控制刹车按钮1传递信号给信号传输装置7再通过信号传输装置7将信号传递给控制电路2,通过控制电路2将传输给主电路3,主电路3再进一步通过汽车控制芯片4传递信号给刹车片5,从而完成汽车制动,当在驾校练车等情况时,可以将控制刹车按钮1通过吸盘6安装在副驾驶位置附近,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副驾驶上的人员可以按下控制刹车按钮1,从而控制刹车按钮1传递信号给信号传输装置7再通过信号传输装置7将信号传递给控制电路2,控制电路2再通过汽车控制芯片4传输给刹车片5,从而完成汽车制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