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445发布日期:2019-03-22 19:3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气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适用于稳定蓄电池、避免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压板的变形。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商用车紧急通风、照明灯的电源,在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为车辆紧急负载供电。由于蓄电池框所承载的蓄电池数量多、质量大,框体所承载的载荷很大,且蓄电池框悬挂于车架上,所承载的振动冲击大,因此设计一种具有安全可靠结构的蓄电池框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7265128U、授权公告日2018年4月20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围板可翻转式蓄电池固定结构,包括地板、左边板、右边板、翻转支撑板、前围板,左边板、右边板及前围板对蓄电池实现三面防护,翻转支撑板和前围板通过铰链连接,前围板锁钩可将前围板锁紧且其上边缘、后边缘分别设置有保护罩支撑翻边,底板上设置有底板装配孔且四周边设置有底板限位翻边,护罩锁钩设置在前围板中部。虽然该结构可解决现有蓄电池框固定结构无法扩展使用的问题,提高了蓄电池检修效率,但其在蓄电池顶部并未设置防护结构,不能实现蓄电池的纵向限位,因此无法稳定蓄电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稳定蓄电池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稳定蓄电池的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包括底板、分别与底板的两侧固定连接的左侧板和右侧板;

所述结构还包括蓄电池压板,所述蓄电池压板的两侧分别与左侧板的顶部、右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蓄电池压板与蓄电池的接触面积不小于0.04平方米。

所述蓄电池压板的前、后端均开设有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的横向连接孔,蓄电池压板的中部开设有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的纵向连接孔。

所述左侧板、右侧板的后端均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为L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号连接板、二号连接板,所述一号连接板的内侧与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通孔。

所述结构还包括配电盒固定支架,所述配电盒固定支架为C字形结构,包括上顶板、竖板、下底板,所述上顶板的后端中部通过竖板与下底板固定连接,上顶板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底板延伸的蓄电池限位板,所述竖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与配电盒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孔,所述下底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且上顶板、竖板均通过其两侧设置的折弯板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

所述结构还包括蓄电池后限位支架,所述蓄电池后限位支架为L形结构,其一端与左侧板或右侧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近蓄电池的后端设置。

所述左侧板的前端开设有主线束卡槽,所述右侧板的前端外侧连接有电源总开关。

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橡胶防滑垫,所述蓄电池压板的底部设置有压板软垫。

所述左侧板、右侧板、蓄电池压板、配电盒固定支架上均开设有减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包括蓄电池压板,蓄电池压板的两侧分别与左侧板的顶部、右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蓄电池压板与蓄电池的接触面积不小于0.04平方米,一方面,本设计通过在左侧板、右侧板的顶部设置蓄电池压板实现了蓄电池的纵向限位,从而稳定蓄电池,另一方面,将蓄电池压板与蓄电池的接触面积控制在不小于0.04平方米可防止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压板的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稳定蓄电池的同时可避免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压板的变形。

2、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中蓄电池压板的前、后端均开设有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的横向连接孔,蓄电池压板的中部开设有与左侧板、右侧板固定连接的纵向连接孔,该设计不仅能够优化蓄电池框的受力情况,而且特定的固定结构可防止某些连接结构断裂后蓄电池压板转动接触极线柱导致的短路。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优化了蓄电池框的受力,而且可防止短路。

3、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中左侧板、右侧板的后端均设置有加强板,该加强板为L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号连接板、二号连接板,一号连接板的内侧与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外侧固定连接,二号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通孔,通过该加强板结构可显著提高蓄电池框的可靠性,解决疲劳导致车架连接部位开裂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车架连接部位开裂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还包括配电盒固定支架,且侧板的前端开设有主线束卡槽,右侧板的前端外侧连接有电源总开关,该设计将配电盒、电源总开关及相关电线接口集成在蓄电池框中,当配合使用蓄电池罩盖后,可以为上述部件提供保护,从而提高防护等级。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提高防护等级。

5、本实用新型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通过对框体各部件的结构进行优化,并在左侧板、右侧板、蓄电池压板、配电盒固定支架上均开设减重孔,在满足强度和功能需求的同时可大幅减轻自身的重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强度和功能需求的同时可大幅减轻自身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中配电盒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板1、左侧板2、主线束卡槽21、右侧板3、蓄电池压板4、横向连接孔41、纵向连接孔42、加强板5、一号连接板51、二号连接板52、通孔521、配电盒固定支架6、上顶板61、竖板62、连接孔621、下底板63、蓄电池限位板64、折弯板65、配电盒7、蓄电池后限位支架8、电源总开关9、橡胶防滑垫10、压板软垫20、减重孔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包括底板1、分别与底板1的两侧固定连接的左侧板2和右侧板3;

所述结构还包括蓄电池压板4,所述蓄电池压板4的两侧分别与左侧板2的顶部、右侧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蓄电池压板4与蓄电池的接触面积不小于0.04平方米。

所述蓄电池压板4的前、后端均开设有与左侧板2、右侧板3固定连接的横向连接孔41,蓄电池压板4的中部开设有与左侧板2、右侧板3固定连接的纵向连接孔42。

所述左侧板2、右侧板3的后端均设置有加强板5,所述加强板5为L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号连接板51、二号连接板52,所述一号连接板51的内侧与左侧板2或右侧板3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板52上开设有多个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通孔521。

所述结构还包括配电盒固定支架6,所述配电盒固定支架6为C字形结构,包括上顶板61、竖板62、下底板63,所述上顶板61的后端中部通过竖板62与下底板63固定连接,上顶板61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底板63延伸的蓄电池限位板64,所述竖板6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与配电盒7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孔621,所述下底板63与底板1固定连接,且上顶板61、竖板62均通过其两侧设置的折弯板65与左侧板2、右侧板3固定连接。

所述结构还包括蓄电池后限位支架8,所述蓄电池后限位支架8为L形结构,其一端与左侧板2或右侧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近蓄电池的后端设置。

所述左侧板2的前端开设有主线束卡槽21,所述右侧板3的前端外侧连接有电源总开关9。

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橡胶防滑垫10,所述蓄电池压板4的底部设置有压板软垫20。

所述左侧板2、右侧板3、蓄电池压板4、配电盒固定支架6上均开设有减重孔30。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布置合理,受力均匀,抗弯、抗扭强度大,集成化程度高,不仅装配工艺性好,而且提升了可靠性,有效提升了部件质量;另一方面集成了电气元件,提升了电气元件的防护等级,在解决蓄电池顶部塑料件变形问题的同时消除了短路的隐患;同时对蓄电池框的具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保证了其整体重量很轻。

压板软垫2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蓄电池压板4与蓄电池之间设置压板软垫20可强化压紧效果。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商用车蓄电池框结构,包括底板1、分别与底板1的两侧固定连接的左侧板2和右侧板3、蓄电池压板4、配电盒固定支架6、蓄电池后限位支架8,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橡胶防滑垫10,所述左侧板2的前端开设有主线束卡槽21,所述右侧板3的前端外侧连接有电源总开关9,所述左侧板2、右侧板3的后端均设置有加强板5,所述加强板5为L形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号连接板51、二号连接板52,所述一号连接板51的内侧与左侧板2或右侧板3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板52上开设有多个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通孔521,所述蓄电池压板4的前、后端均开设有与左侧板2的顶部、右侧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横向连接孔41,蓄电池压板4的中部开设有与左侧板2的顶部、右侧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的纵向连接孔42,且蓄电池压板4与蓄电池的接触面积不小于0.04平方米,所述蓄电池压板4的底部设置有压板软垫20所述配电盒固定支架6为C字形结构,包括上顶板61、竖板62、下底板63,所述上顶板61的后端中部通过竖板62与下底板63固定连接,上顶板61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底板63延伸的蓄电池限位板64,所述竖板6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与配电盒7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孔621,所述下底板63与底板1固定连接,且上顶板61、竖板62均通过其两侧设置的折弯板65与左侧板2、右侧板3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后限位支架8为L形结构,其一端与左侧板2或右侧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近蓄电池的后端设置,所述左侧板2、右侧板3、蓄电池压板4、配电盒固定支架6上均开设有减重孔3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