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7239发布日期:2019-04-24 00:0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地发展。汽车的悬架系统分为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更好的发挥悬架的特性,克服缺点,人们在悬架中加入了一些起特殊作用的稳定平衡,当汽车在过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造成车身的侧倾,导致弯内轮悬挂拉伸,弯外轮悬挂压缩,造成防倾杆的杆身扭转,产生很大的扭力,反向作用于悬挂,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和改善行驶平顺性。稳定平衡杆只有在作用时才会使行路性变硬,不像硬的弹簧会全面的使行路性变硬。如果要完全靠弹簧来减少车身的侧倾那可能需要非常硬的弹簧,更要用阻尼系数很高的避震器来抑制弹簧的弹跳,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去承受硬的弹簧和避震器所造成诸如行路性、行经不平路面时循迹性不良的后遗症。但是如果配合适当的平衡杆不但可以减少侧倾,更不必牺牲应有的舒适性和循迹性。

然而现有的汽车前稳定平衡杆通常采用一体式结构,这样稳定平衡杆使用一段时间后,金属会发生疲劳,使得汽车前稳定平衡杆的使用效果变差,因而需要一种简单的可调节的汽车前稳定平衡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包括弯杆和主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的两端通过轴销转动连接有弯杆,所述主杆由直杆两端连接L杆组成,且直杆与L杆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所述L杆的外壁中心位置处焊接有第二连接座,所述弯杆远离轴销固定的端部设置有台阶柱,所述台阶柱的端部设置有螺杆,且螺杆的外部旋合连接有螺母,所述弯杆的外壁与第二连接座同侧的位置处焊接有第一连接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直杆、限位卡与L杆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台阶柱的外径大于螺杆的外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弯杆与主杆之间角度转动范围为0-1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直杆的外壁靠近限位卡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滑条纹。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主架和弯杆通过轴销进行转动连接,其中主架的两端通过直杆连接有L杆,然后在L杆的外壁设置有第二连接座,然后在弯杆与第二连接座的同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座,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可调节的减震弹簧进行连接,从而根据需要对前稳定平衡杆进行调节,保证使用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螺母、2-弯杆、21-螺杆、22-台阶柱、23-第一连接座、3-轴销、4-主杆、41-直杆、42-限位卡、43-L杆、44-第二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汽车前稳定平衡杆,包括弯杆2和主杆4,主杆4的两端通过轴销转动连接有弯杆2,主杆4由直杆41两端连接L杆43组成,且直杆41与L杆43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卡42,L杆43的外壁中心位置处焊接有第二连接座44,弯杆2远离轴销3固定的端部设置有台阶柱22,台阶柱22的端部设置有螺杆21,且螺杆21的外部旋合连接有螺母1,弯杆2的外壁与第二连接座44同侧的位置处焊接有第一连接座23。

直杆41、限位卡42与L杆43为一体式结构,台阶柱22的外径大于螺杆21的外径,弯杆2与主杆4之间角度转动范围为0-15°,直杆41的外壁靠近限位卡42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滑条纹。

台阶柱23是用来对前稳定平衡杆与左右悬架连接进行限位,使得前稳定平衡杆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左右悬架上。

工作原理:使用时,在前稳定平衡杆的直杆41靠近限位卡43的外壁通过套筒将前稳定平衡杆与车架进行连接,然后将弯杆2端部的螺杆21贯穿左右悬架下臂,并通过螺母1固定,然后将同侧弯杆2外壁的第一连接座23以及主杆4外壁的第二连接座44通过减震器进行连接,并且根据需要调整减震器强度,当前稳定平衡杆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弯曲变形后,用户继续调节减震器从而使得前稳定平衡杆继续发挥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