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8720发布日期:2019-04-24 00:1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及其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刹车制动往往采用鼓式制动,鼓式制动包括刹车蹄片、刹车分泵、推动机构等,各部件均包裹在轮毂内,其结构复杂,并且对于车辆维修,轮毂散热,观察刹车片磨损情况等问题都不利。

车辆行驶过程中,轴承转动产生的高温会传导至轮毂和刹车片,温度越高刹车性能越低。鼓式制动鼓将其它部件包裹在内部,致使温度散发不出去,在车辆遇到紧急情况,采取紧急制动时,由于轮毂温度过高极易发生刹车失灵故障,并且高温还会引起轮胎爆胎事故。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维修、轮毂散热以及及时发现刹车片磨损情况的制动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及其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的结构简单、便于维修操作并及时发现刹车片的磨损情况,同时有利于轮毂散热、保证车辆运行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其包括轮毂、半轴第一刹车盘和第二刹车盘,所述轮毂套接于车桥的轴头的外侧,所述半轴的第一端部沿轴向穿过所述车桥的轴头,且所述半轴的第二端部与所述轮毂的端面固定;所述第一刹车盘设于所述轮毂的外壁;所述第二刹车盘固设于所述半轴的第一端部,所述半轴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刹车盘的中心分别设有相啮合的齿结构,所述半轴能够通过所述齿结构带动所述第二刹车盘转动。

该制动装置包括第一刹车盘和第二刹车盘两个刹车盘,其中,第一刹车盘固定于轮毂的外壁,第二刹车盘与半轴固定,盘式刹车相较于鼓式刹车的方案来说,结构简单且便于从外部观察第一刹车盘的磨损情况,以及时对其进行更换,保证其刹车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同时,两个刹车盘的设置可提升车辆的制动效果,并且在相同的制动要求下,单个刹车盘在制动过程中的发热量会减少,避免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刹车失灵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两个刹车盘的结构可减少单个刹车盘的使用寿命,即减少刹车盘的更换频次。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刹车盘进行制动的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包括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智能开关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轮毂的外壁固设有刹车盘安装座,所述第一刹车盘与所述刹车盘安装座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刹车盘安装座与所述轮毂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刹车盘和所述刹车盘安装座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刹车盘和所述刹车盘安装座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的螺栓固定。

可选地,所述轮毂的外壁还设有与所述轮毂可拆卸连接的轮胎装配底座,所述轮胎装配底座和所述第一刹车盘位于所述刹车盘安装座的同侧。

可选地,所述轮毂的外侧壁呈锥面结构,所述锥面结构的大径端设有所述刹车盘安装座,所述锥面结构的小径端与所述半轴的第二端部固定。

可选地,所述轮胎装配底座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与轮胎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轮毂的外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装置。

具有如上所述的制动装置的车辆,其技术效果与上述制动装置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刹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半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一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二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轴头;2-轮毂;3-半轴;4-第一刹车盘,41-安装孔;5-第二刹车盘;6-齿结构;7-轮胎装配底座,71-第一安装板,72-第二安装板;8-刹车盘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刹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半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第一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第二刹车盘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制动装置,其中,车辆包括上述制动装置,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制动装置包括轮毂2、半轴3、第一刹车盘4和第二刹车盘5,轮毂2套接于车桥的轴头1的外侧,半轴3的第一端部沿轴向穿过车桥的轴头1,且半轴3的第二端部与轮毂2的端面固定;第一刹车盘4设于轮毂2的外壁;第二刹车盘5固设于半轴3的第一端部,半轴3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刹车盘5的中心分别设有相啮合的齿结构6(如图3和图5所示),半轴3能够通过齿结构6带动第二刹车盘5转动。

其中,第一端部是指朝向车体的外侧的一端,第二端部是指朝向车体的内侧的一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制动装置包括第一刹车盘4和第二刹车盘5两个刹车盘,其中,第一刹车盘4固定于轮毂2的外壁,第二刹车盘5与半轴3固定,盘式刹车相较于鼓式刹车的方案来说,结构简单且便于从外部观察刹车盘的磨损情况,以及时对其进行更换,保证其刹车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同时,两个刹车盘的设置可提升车辆的制动效果,并且在相同的制动要求下,单个刹车盘在制动过程中的发热量会减少,避免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温度升高导致刹车失灵的情况,保证行车安全。同时,两个刹车盘的结构可减少单个刹车盘的使用寿命,即减少刹车盘的更换频次。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制动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二刹车盘5进行制动的控制部件,该控制部件包括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智能开关中的至少一种,也就是说,第一刹车盘4是以强制动力为主,第二刹车可通过控制部件实现自动控制,如车辆设置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或者驾驶人员还可通过智能开关控制该第二刹车盘5的制动作用。

该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可通过距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等自动控制开启,也可以通过驾驶员手动控制开启,或者可通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均可开启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而通过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智能开关等实现对第二刹车盘5的制动效果的控制,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当控制部件包括距离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等中的至少一种时,当车距或车速达到预设值时,控制部件将自动启动该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以控制车距或车速,直至车距或车速恢复正常后,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结束,此过程中,并未启用第一刹车盘4的刹车作用;当控制部件包括智能开关时,驾驶人员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开启智能开关以启动该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直至无需刹车、可正常行驶为止,在上述第二刹车盘5在刹车过程中,并未启用第一刹车盘4的刹车作用。若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无法使得车辆的车距或车速等恢复至正常情况时,驾驶人员需要启动该第一刹车盘4的刹车作用以实现紧急制动,保证行车安全。

该第二刹车盘5的刹车作用优先于第一刹车盘4的刹车作用,即第二刹车盘5为第一刹车盘4分担一部分主刹车的工作,使得第一刹车盘4不会因为频繁制动导致其温度过高、遇到紧急情况而出现刹车失灵的故障,并且,两个刹车盘实现制动的方案相对于通过一个刹车盘实现制动的方案来说,制动能力更强,可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

该第二刹车盘5的设置可减少第一刹车盘4的制动作用启用频次,保证该第一刹车盘4的使用寿命,使用一段时间后,仅需更换第二刹车盘5即可,该第二刹车盘5安装于半轴3的第二端部,拆装相对于第一刹车盘4的拆装更方便,经济性好。

以三轴挂车为例,原挂车为六套鼓式制动装置,而本实施例的制动装置通过六组第一刹车盘和六组第二刹车盘5进行制动,使整车变为12组盘式制动。其刹车制动顺序更合理,强度更大,可有效缩短刹车距离,降低故障率。配合具有水冷降温功能的车桥,使轮毂2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的状态中,避免高温对轴承、轮胎、刹车盘的损害,使行车故障率降到最低。

在上述实施例中,轮毂2的外壁固设有刹车盘安装座8,第一刹车盘4与该刹车盘安装座8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轮毂2与第一刹车盘4之间均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各部件均可实现单独更换,相较于整体式的轮毂2结构来说,维修更简单、方便,节约更换成本,且散热效果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刹车盘安装座8与轮毂2为一体式结构,更换第一刹车盘4时,仅需进行第一刹车盘4与该刹车盘安装座8之间的拆装操作即可,相较于将刹车盘安装座8设置为与轮毂2为分体式结构来说,可简化整体结构、简化安装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刹车盘4和刹车盘安装座8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安装孔41,如图4所示,第一刹车盘4和刹车盘安装座8通过穿过安装孔41的螺栓固定,也就是说,第一刹车盘4和刹车盘安装座8之间是通过螺栓固定的,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将刹车盘安装座8设为沿轮毂2的外周设置的周向齿,第一刹车盘4的中心设有与该周向齿相啮合的内齿圈,通过周向齿与内齿圈的啮合传动实现轮毂2与第一刹车盘4之间的同步转动。而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拆装操作方便,且加工工艺简单。

在上述实施例中,轮毂2的外壁还设有与轮毂2可拆卸连接的轮胎装配底座7,轮胎装配底座7和第一刹车盘4位于刹车盘安装座8的同侧,其中,轮胎装配底座7朝向半轴3的第二端部设置。也就是说,轮毂2与该轮胎装配底座7之间也为相互独立的部件,拆装第一刹车盘4时,可将轮胎装配底座7拆下后,将第一刹车盘4沿朝向轮胎装配底座7的一侧拆下即可,操作较为方便。

在上述实施例中,轮毂2的外侧壁呈锥面结构,锥面结构的大径端设有上述刹车盘安装座8,锥面结构的小径端与半轴3的第二端部固定,轮胎装配底座7位于锥面结构的中部,将第一刹车盘4与刹车盘安装座8分离后,将第一刹车盘4由锥面结构的大径端向小径端移动,便于实现第一刹车盘4的拆装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轮胎装配底座7包括第一安装板71和第二安装板72,第一安装板71用于与轮胎连接,第二安装板72与轮毂2的外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当然,本实施例中,对于该轮胎装配底座7与轮毂2之间的固定方式并不做限制,如还可将该轮胎装配底座7沿锥面结构推至二者轮胎装配底座7与轮毂2卡紧的状态,并将轮毂2的外壁和轮胎装配底座7的内壁之间设置凸棱和凹槽以避免二者在转动时发生打滑的现象。而通过螺栓固定可使该轮胎装配底座7的连接更为稳定,并可有效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轴向窜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