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1144发布日期:2019-04-13 01:1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车辆撞击防护装置的改良,其中尤指一种具有零件简化,使碰撞时间更快速的缩短,让压力值更迅速的降低。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中国台湾公告第491778号「汽车撞击防卫装置」的发明专利案,经实车测试均能达到减轻伤害作用,惟因为该发明案包括有一撞击机构、一马达帮浦、一建压管路及一舒压管路等并将各零组件或机构相互连接所组成,因此整体的组成结构零件复杂,除浪费成本外,易造成时间延误及压力过高现象。现今将建压装置及电路操控装置移除,才能达到更安全的车体及人员的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其具有零件简化,使碰撞时间更快速的缩短,让压力值更迅速的降低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其技术手段主要改良包括有至少一油压缸、一蓄压器、一限流阀、一管路组及一保险杆;各该油压缸的每一油压缸为一中空体,其内部设有可移动的油压缸活塞并形成有一下油室,油压缸活塞设有突伸至外部的一驱动杆;该保险杆与该油压缸的驱动杆相互连接;该蓄压器为一中空体,其内部设有可移动的蓄压器活塞,以区隔形成有一上油室及一下气室,该下气室内填充灌注有空气;该限流阀,其设有一油嘴;该管路组由多个油管及多个接头组成且内部填充有一压力油,各油管及各接头可相互连接,其端部分别连接在该油压缸的下油室、该蓄压器的上油室及该限流阀。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该蓄压器的上油室设有一排气孔,该排气孔设有一堵头螺丝。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该油压缸以油压缸活塞所区隔位在下油室上方为一上气室,上气室设有与外部相通的一气孔,另设有一排气孔,该排气孔并设有一堵头螺丝。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该保险杆与二油压缸连接,该二油压缸为一第一油压缸及一第二油压缸,该管路组的多个油管及多个接头包括有一第一油管、一第二油管、一第三油管、一第一接头及一第二接头,各该油压缸的驱动杆与该保险杆连接,该第一油管的端部与第一油压缸的下油室连通,该第二油管的端部与第二油压缸的下油室连通,该第一油管及第二油管的另一端与该第一接头连接,该第一接头另一端连接该第三油管的一端,第三油管的另一端与该蓄压器的上油室及限流阀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该油压缸的驱动杆端头设有一组装板,该组装板设有多个穿孔,保险杆设有多个长孔,各长孔对应于各穿孔位置,具有多个螺杆及多个螺帽,螺杆贯穿保险杆的长孔及组装板的穿孔,以螺帽结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该限流阀内部设有活动球体。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其利用撞击能量的大小阻尼压力油的流量,并以蓄压器来吸收部分的撞击震能,另一部分压力油经限流阀排放至系统外部,以保持装置内的压力值在默认值安全范围内,不致产生爆缸及爆管现象。

压力油经限流阀连结油管,一部分油进入蓄压器,蓄压器的上油室上方有一排气孔,当蓄压器的上油室注满油时,将上油室的空气排出至外部后,将排气孔以堵头螺丝封闭。另一部分油经油管进入油压缸下油室,下油室具有一排气孔并设有堵头螺丝,当油压缸的下油室注满油时,将油室的空气排出后,排气孔以堵头螺丝封闭,可避免装置内因有空气,将影响压力油的反应及造成软绵现象。另管路组提供舒导撞击的压力,当撞击力向油压缸下油室施压时,其油压缸的下油室的压力油经油管,一部分油进入蓄压器,另一部分油进入限流阀排出装置外。其改良后可达到缩短吸震时程,亦可降低震能压力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平面配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压缸与保险杆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油的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受撞舒压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油压缸

101 第二油压缸

11 油压缸活塞

111 驱动杆

12 下油室

13 上气室

14 气孔

15 排气孔

16 组装板

161 穿孔

18 螺杆

181 螺帽

20 蓄压器

21 蓄压器活塞

22 上油室

221 排气孔

23 下气室

231 灌气嘴

30 限流阀

31 油嘴

40 管路组

41 第一油管

42 第二油管

43 第三油管

44 第一接头

45 第二接头

50 保险杆

51 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利用油压的流量控制压力,以蓄压器来吸收部分的撞击能量,一部分油经限流阀排出装置外,以达到撞击能量的转移,而不以车身的结构吸收。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耐冲撞缓冲安全防护装置,其主要包括:至少一油压缸、一蓄压器20、一限流阀30、一管路组40及一保险杆50;

其中该保险杆50与油压缸相互连接,可单组配置分设于车体的前、后方,该油压缸10、101与该蓄压器20及该限流阀30之间以该管路组40予以相互连接。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保险杆50与二相互并列的油压缸相互结合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二相互并列的油压缸为第一油压缸10及第二油压缸101。

该第一油压缸10及第二油压缸101的构造为相同,以该第一油压缸10的构造为例予以说明,其具有一缸体,该缸体为一中空体,例如为中空圆管体,缸体内设有一油压缸活塞11,油压缸活塞11将缸体内部区隔为二空间,其中一空间为下油室12,另一空间为一上气室13,该油压缸活塞11可在缸体内移动且设有一驱动杆111,该驱动杆111另一端为经上气室13而突伸至缸体外部,并可相对于缸体内部往复移动,另驱动杆111的外部端头与保险杆50相互连接;第一油压缸10的缸体设有一排气孔15,排气孔15与下油室12相通,该排气孔15设有可封闭或开启的堵头螺丝,第一油压缸10的缸体另设有一气孔14,该气孔14与上气室13相通。

再配合参看图1及图2所示,该第一油压缸10的驱动杆111的外部端头设有组装板16,在组装板16设有多个穿孔161,在保险杆50上设有多个长孔51,长孔51可为呈椭圆形的孔型,各长孔51对应于各穿孔161位置,具有多个螺杆18及多个螺帽181,螺杆18贯穿保险杆50的长孔51及组装板16的穿孔161,再配合螺帽181相互结合固定,在结合固定时,可藉由保险杆50上的长孔51构造,使得保险杆50可相对于油压缸10组装板16左右调整移动再结合固定。

该蓄压器20,其具有一中空体,例如为中空圆管体,于中空体内设有可移位的一蓄压器活塞21,该蓄压器活塞21将该蓄压器20中空体内部区隔为一上油室22及一下气室23,蓄压器20的中空体设有一与上油室22相通的排气孔221,排气孔221设有一堵头螺丝,可将排气孔221封闭或开启,另设有一与下气室23相通的灌气嘴231,灌气嘴231设有一堵头螺丝,该堵头螺丝可将灌气嘴231封闭或开启,可经由灌气嘴231填充灌注有气体于下气室23内,完成后以堵头螺丝封闭灌气嘴231,所填充灌注的气体可为氮气。

该限流阀30,其设有一油嘴31且内部具有一活动球体,该油嘴31与内部相通,压力油可经由该油嘴31注入限流阀30内,当内部压力超过默认值,内部的压力油可由油嘴31排出至外部。

该管路组40,其包括有一第一油管41、一第二油管42、一第三油管43、第一接头44及第二接头45,如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为设有二油压缸,即设有第一油压缸10及第二油压缸101,又该第一接头44及第二接头45的具体实施例可为现有组件的三通管接头,该第一油管41一端与其中的第一油压缸10的下油室12相互连接,第二油管42的一端与第二油压缸101的下油室12相互连接,第一油管41与第二油管42的另一端与一第一接头44相互连接,该第三油管43的一端与该第一接头44连接,该第三油管43另一端与该第二接头45的一端连接,该第二接头45的另与该蓄压器20的上油室22连接,以及与该限流阀30连接。

又该管路组40的各油管所组成的管路,其共同运用做为进油管路与舒压管路。

如图3所示,进油:

压力油从油嘴31经限流阀30进入第二接头45及第三油管43,一部分的油经第二接头45进入蓄压器20的上油室22,当油补满,此时,上油室22内的空气经由排气孔221排出,直至压力油流出排气孔221之后,将排气孔221以堵头螺丝封闭。另一部分油经第三油管43及第一接头44后,由第二油管42及第一油管41分别流入并列的第二油压缸101及第一油压缸10的下油室12。当油面补满,此时,下油室12内的空气经由排气孔15排出,直至压力油流出排气孔15之后,将排气孔15以堵头螺丝封闭。藉此,而可达到避免本装置内因存在有空气,将影响压力油的反应及造成软绵现象。

如图4所示,撞击时排油:

当发生撞击时,保险杆50所受到的外力将施力于并列的第一油压缸10及第二油压缸101的驱动杆111,使得油压缸活塞11移动并使下油室12内的压力油受到挤压,压力油经第一油管41及第二油管42进入蓄压器20的上油室22,当蓄压器20的上油室22的压力油压力值大于下气室23内部的气体压力时,将压缩下气室23内的空气,藉以达到吸收碰撞震力。另一部分压力油可经由第二接头45进入限流阀30,当本装置内部的压力油的压力超过安全默认值时,可将部分的压力油经油嘴31排出,以保持装置的压力在安全默认值之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