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厢体侧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6637发布日期:2019-07-10 09:56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厢厢体侧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房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厢厢体侧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多数房车的体积大,重量大,房车的上装制作工艺复杂,侧壁结构的隔音隔热效果差,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结构性能稳定,便于生产制作,隔音隔热效果好的车厢厢体侧壁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车厢厢体侧壁结构,包括侧壁本体及设于所述侧壁本体上方的顶壁,所述顶壁为向上拱起的弧形结构,所述侧壁层结构包括设于外层的玻璃钢层,及设于内层的贴面板,在玻璃钢层与贴面板之间设有铝合金框架,所述铝合金框架内填充有泡棉层。

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

所述侧壁本体上设有位于后侧的后窗位及位于前侧的前窗位,在靠近前端驾驶室方向的前侧还设有车门位。

所述顶壁上设有顶窗位。

所述侧壁本体及顶壁的玻璃钢层一体成型。

所述侧壁本体及顶壁的贴面板一体成型。

所述铝合金框架包括与侧壁本体轮廓框架相匹配的侧壁框架及与顶壁轮廓匹配的顶壁框架,所述顶壁框架焊接在所述侧壁框架上。

所述侧壁框架内设有多条竖直及横向布置的加强框架。

所述泡棉层分块填充在所述侧壁框架、顶壁框架及加强框架围成的框架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车厢厢体侧壁结构整体结构简单,结构性能稳定,隔音隔热效果好,且方便生产制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厢厢体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玻璃钢层,2、铝合金框架,3、泡棉层,4、镀锌钢板,5、贴面板,11、侧壁本体,12、顶壁,13、后窗位,14、前窗位,15、车门位,15、顶窗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这种车厢厢体侧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侧壁本体11及设于侧壁本体11上方的顶壁12,结构简单,便于生产。顶壁12布置于驾驶室上方,为向上拱起一定弧度的弧形结构,车厢两侧的侧壁上方封上顶盖以构成完整的厢体结构。其中向上拱起的弧形结构在箱体内形成的内部空间可用于布置顶部床,增大内部空间,便于厢体内空间的布置利用;同时顶壁12外部设置为弧形结构可相对美观,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分析可知其结构的设置还可大大减小风阻,提升其车体整体性能。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中所示,侧壁层结构包括设于外层的玻璃钢层1,及设于内层的贴面板5,在玻璃钢层1与贴面板5之间设有铝合金框架2,铝合金框架2内填充有泡棉层3。此种厢体侧壁层结构的设置可在保证其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大其隔音隔热性能,相比以往的房车侧壁结构,其整车重量也大大减轻。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中所示,侧壁本体11上设有位于后侧的后窗位13及位于前侧的前窗位14,在靠近前端驾驶室方向的前侧还设有车门位15。后窗位13与后尾床相对,保证后尾床位置的光照及透气性;前窗位14与厨房布置位置相对,保证光照及透气性,便于房车内活动及做饭等操作。

本实用新型中,在顶壁下方,驾驶室上方的空间内布置顶部床,顶壁12上设有顶窗位15,以便于安装顶窗,满足顶部床的光照及透气性,提升其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侧壁本体11及顶壁12的玻璃钢层1一体成型,可根据实际尺寸设置一体下料成型,便于生产制作,整体结构稳定性好,且美观。侧壁本体11及顶壁12的贴面板5一体成型,贴面板5为塑料板,贴面板5的表面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各种花纹质地,暴露在房车内作为房车空间墙面,美观且使用性能好。侧壁本体11及顶壁12的贴面板5一体成型,便于生产制作,整体结构稳定性好,且美观。

本实用新型中,铝合金框架2包括与侧壁本体轮廓框架相匹配的侧壁框架及与顶壁轮廓匹配的顶壁框架,顶壁框架焊接在侧壁框架上。侧壁框架内设有多条竖直及横向布置的加强框架,以提升其结构性能,加强框架避开后窗位13,前窗位14及车门位15布置。本实用新型中,泡棉是塑料粒子发泡过的材料,可根据需要制成需要的形状。泡棉层3分块填充在侧壁框架、顶壁框架及加强框架围成的框架空间内,泡棉层3与框架内边缘之间打胶密封处理,进一步提升其整体隔音隔热性能。

在贴面板5的后方拐角处设有镀锌钢板4,增强侧壁其整体结构强度,便于固定安装。

本实用新型车厢厢体侧壁结构整体结构简单,结构性能稳定,隔音隔热效果好,且方便生产制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方式,只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