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车通风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3784发布日期:2019-05-11 00:51阅读:7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房车通风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窗或类似装置,尤其是一种房车通风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房车又称“车轮上的家”,兼具“房”与“车”两大功能,但其属性还是车,是一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的基本设施的车种。房车是由国外引进的时尚设施车种,其车上的居家设施有:卧具、炉具、冰箱、橱柜、沙发、餐桌椅、盥洗设施、空调、电视、音响等家具和电器,可分为驾驶区域、起居区域、卧室区域、卫生区域、厨房区域等,房车是集“衣、食、住、行”于一身,实现“生活中旅行,旅行中生活”的时尚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房车一般在车体顶部开设一窗户进行通风。但是,其窗户上大多没有设置遮挡或过滤装置,不具备防水防尘防虫功能,开窗后雨水、灰尘和蚊虫容易进入,导致车厢内环境变的恶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房车窗户无防水防尘防虫功能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的一种使用可靠、防水防尘防虫效果好的房车通风排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房车通风排气装置,其包括车厢,在所述的车厢的顶部开设一通风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车厢的顶部且位于通风孔正上方安装有第一防护件,该第一防护件包括连接部和第一折起部,所述的连接部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且连接部的L形面竖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折起部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且第一折起部的L形面呈水平倒置,所述的第一折起部固定在连接部的顶端,所述的连接部的底端可拆连接在车厢的顶部;在所述的连接部的内腔顶端安装有防尘网;在所述的连接部的外侧通过若干固定杆连接有第二防护件,该第二防护件包括第二折起部和半球部,所述的第二折起部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且第二折起部的L形面呈水平正置,所述的第二折起部的L形面位于第一折起部的L形面下方,并且第二折起部的L形面与第一折起部的L形面交错扣接,所述的半球部的底端固定在第二折起部上;所述的固定杆均匀连接在第二折起部与连接部之间。

优选的,在所述的半球部的内腔顶端固定有吊杆,在所述的吊杆的底端上固定有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贯穿防尘网且延伸于连接部的内腔中,在所述的固定板的底端上安装有电机,在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叶片。

优选的,在所述的通风孔的底端安装有防护网。

优选的,在所述的连接部与车厢之间设有环形的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的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可以形成巧妙的通风排气通道,其中,排气时依次通过车厢顶部的通风孔、连接部的内腔、半球部的内腔、第一折起部和第二折起部之间间隙,最后从半球部的下方排放到外界,而通风的路径则与排气路径相反。其第一折起部和第二折起部交错扣接结构及防尘网的设置,能够有效阻隔蚊虫和灰尘进入车厢内;第二防护件的半球部设置能够避免雨水进入车厢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水防尘防虫效果好、使用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车厢,2.通风孔,3.防护网,4.电机,5.叶片,6.密封垫,7.固定杆,8.防尘网,9.吊杆,10.固定板,11.第二防护件,111.第二折起部,112.半球部,12.第一防护件,121.连接部,122.第一折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房车通风排气装置,其包括车厢1,在车厢1的顶部开设一通风孔2。为了简化制造工艺及提高与其配合部件的工艺性,通风孔2为一圆形的通风孔。

在图1中,在车厢1的顶部且位于通风孔2正上方安装有第一防护件12。

在图1、图2中,第一防护件12包括连接部121和第一折起部122。如图1、图2所示,连接部121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并且连接部的L形面竖向设置。第一折起部122同样也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且第一折起部122的L形面呈水平倒置。

在图1中,第一折起部122固定在连接部121的顶端。连接部121的底端采用螺钉可拆连接在车厢1的顶部。

为了增加第一防护件12与车厢1顶部的密封性,如图1所示,在第一防护件12的连接部121与车厢1之间设有环形的密封垫6。

如图1的示,在连接部121的内腔顶端安装有防尘网8。

在图1中,在连接部121的外侧通过若干固定杆7连接有第二防护件11。

在图1、图3中,第二防护件11包括第二折起部111和半球部112。如图1、图3所示,第二折起部111为L形面的环状柱体结构,且第二折起部111的L形面呈水平正置,半球部112的底端固定在第二折起部111上。

在图1中,第二折起部111的L形面位于第一折起部122的L形面下方,并且第二折起部111的L形面与第一折起部122的L形面交错扣接,从而在第二折起部111的L形面与第一折起部122的L形面之间形成一迂回的空气通道,能够较好防止蚊虫进入车厢内。

在图1中,固定杆7呈放射状均匀连接在第二折起部111与连接部121之间。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防护件12和第二防护件11均采用不锈钢制成,连接部121与第一折起部122焊接连接,半球部112与第二折起部111焊接连接。

在图1中,在半球部112的内腔顶端竖向固定有吊杆9,在吊杆9的底端上固定有固定板10。

如图1所示,固定板1贯穿防尘网8且延伸于连接部121的内腔中,在固定板10的底端上安装有电机4,在电机4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叶片5。设置的电机4和叶片5可以对车厢1内部进行强制性通风或排气,从而更好地提高车厢1内部的空气质量。

为了实现车厢1内部的通风或排气,电机4驱动的叶片5既能实现抽排风又能实现吸吹风,因此叶片5为一双向叶片。

为了增加叶片5的使用安全性,如图1所示,在通风孔2的底端安装有防护网3。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第一防护件12和第二防护件11之间形成一巧妙的通风排气通道,排气时空气依次通过车厢1顶部的通风孔2、连接部121的内腔、过滤网8、半球部112的内腔、第一折起部122与第二折起部111之间间隙,最后从半球部112的下方排放到外界;而通风的路径则与排气路径相反。其中,其第一折起部122的L形面和第二折起部111的L形面交错扣接结构以及防尘网8的设置,能够有效阻隔蚊虫和灰尘进入车厢1内;而第二防护件11的半球部112设置能够避免在通气时雨水进入车厢1内,具有良好的防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