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2806发布日期:2019-11-16 00:1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车身结构,在该车身结构中,在车身的挡泥板内布置有作为扬声器的声换能器。

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采用如下结构,即,将声换能器布置在位于车室的前侧角部附近的挡泥板内,使声音从该前侧角部附近朝着车室再生,从而有望提高当俯视时具有较大范围的指向性的、包括低音域在内的高品质声音的再生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309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将扬声器布置在非车身刚性部件的挡泥板内的结构中,即使是将扬声器接合在挡泥板框架部的状态,也有可能成为因由扬声器再生的声音振动而导致车身产生异常声音的主要原因。

本公开的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其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因由扬声器再生的声音而导致车身产生的异常声音。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的特征在于: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在由铰链柱内件和铰链柱外件构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的铰链柱上固定有扬声器箱,所述扬声器箱以在内侧收纳有扬声器的状态保持所述扬声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铰链柱位于车室的前侧角部,因此通过将扬声器箱接合在该铰链柱上,就能够将扬声器布置在车室的前侧角部,从而能够将由扬声器产生的声音从车室的前侧角部更有效地传递到车室侧。另外,由于以在内部收纳有扬声器的状态保持所述扬声器的扬声器箱被固定在具有刚性的铰链柱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随着从扬声器产生的声音而产生的异常声音。

由此,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因扬声器而产生的车辆异常声音。

作为一方面的发明,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所述铰链柱内件设有在车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扬声器箱具有由金属板部件形成的箱部,所述箱部具有底部和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底部一起形成收纳所述扬声器的收纳空间,所述箱部以所述底部位于所述闭合剖面内且所述收纳空间朝车室内侧开放的方式布置在所述开口部,并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接合起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箱部与所述铰链柱内件上的所述开口部的边缘部接合,且由金属板部件形成该箱部,从而即使在铰链柱上设置开口部,使扬声器箱接合在其边缘部,也能够确保铰链柱的强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上述效果,即,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因扬声器而产生的车辆异常声音。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金属板部件并不是要限定加工方法的部件,而是表示能够与车身接合的所有金属部件。

作为一方面的发明,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铰链柱内件的下部形成为具有越靠下方就位于越靠后方的后边缘,所述箱部布置在所述铰链柱内件的所述下部,所述箱部的后方下部沿着所述铰链柱内件的下部后边缘,以比该箱部的后方上部更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形成,在所述后方下部具有位于车辆外侧面部与下表面部之间的倾斜面部,所述车辆外侧面部是所述箱部的所述底部,所述下表面部是该箱部的所述侧壁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电沉积工序中流入到箱部内的电沉积液不会滞留在后方下部(后方下部的尤其是倾斜面部),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电沉积液,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防锈处理。由此,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将扬声器箱接合到铰链柱上。另外,若在电沉积工序之后将内侧箱部布置在比箱部更靠近车室内侧的位置,则能够对扬声器箱内部进行密封,而能够将由扬声器所产生的声音更有效地传递到车室侧。

作为一方面的发明,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在所述箱部的所述后方下部的、所述下表面部与所述车辆外侧面部之间所成的角被设定为钝角。

根据上述结构,在电沉积工序中流入到箱部内的电沉积液尤其不会滞留在后方下部的下表面部,而能够有效地排出电沉积液。由此,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将扬声器箱接合到铰链柱上。

作为一方面的发明,也可以是这样的,即:所述铰链柱具备铰链柱加强件,该铰链柱加强件与所述箱部和侧梁(sidesill)相连结,所述侧梁固定在所述铰链柱的下方,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铰链柱加强件并不是直接与铰链柱内件连结,而是经由作为金属板部件的箱部与铰链柱内件连结的,因而能够使箱部作为铰链柱加强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由此既能够实现侧梁加强件自身的紧凑化(简单的形状)和轻量化,又能够确保铰链柱和侧梁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强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因由扬声器产生的声音而导致车身产生的异常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侧所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所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及其周边部位的图。

图3是表示在图2中拆掉了铰链柱加强件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2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2的c-c线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2的d-d线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2的e-e线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这里所公开的扬声器布置结构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扬声器布置结构仅为一个示例。

图1(a)是从车室侧所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及其周边部位的立体图,图1(b)是表示在图1(a)中拆掉内侧箱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抽出图,图2是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所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及其周边部位的图,图3是表示在图2中拆掉了铰链柱加强件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图2的a-a线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2的b-b线放大剖视图,图6是图2的c-c线放大剖视图,图7是图2的d-d线放大剖视图,图8是图2的e-e线放大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3表示拆掉铰链柱外件后的状态。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in表示车宽度方向的内侧(车室侧),箭头out表示车宽度方向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位于车辆的左右两侧,由于呈左右对称的形状,因而除非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都是对车辆左侧所具有的扬声器布置结构及其周边结构所做的说明。

如图1(b)所示,在车室100的前侧角部100c布置有用于安装前门(未图示)的铰链柱5,在该铰链柱5的下端部连接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侧梁6的前端部。在车辆侧部,铰链柱5构成门开口105的前边缘下部,侧梁6构成门开口105的下边缘。另外,铰链柱5与在车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板101一起构成车室100的前侧角部100c。

需要说明的是,图1(a)中的符号102表示周边挡板(toeboard),符号103表示地板,图1(a)、图3中的符号104表示车轮挡板加固件,图1(a)、图1(b)、图7中的符号107表示作为支撑部件的前围角撑板。

如图2、图4~图8所示,铰链柱5由铰链柱内件51、铰链柱外件52和作为加强部件的铰链柱加强件56(尤其参照图2、图4、图7)构成,所述铰链柱内件51主要在车宽度方向的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铰链柱外件52在车宽度方向的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其剖面呈朝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近似帽状,所述铰链柱加强件56在车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铰链柱内件51和铰链柱外件52之间。并且,通过接合铰链柱内件51、铰链柱外件52的前后两端部,而形成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5s(参照图4、图7)。

铰链柱5构成为:铰链柱内件51、铰链柱外件52和铰链柱加强件56都由作为车身刚性部件的金属板部件形成,并且如上所述,在内部形成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5s。由此,铰链柱5构成为具有较高的刚性,并且能够承受从前门传递来的侧向冲击载荷等冲击载荷,且能将其传递到侧梁6。而且,铰链柱5能够支承与门开口105对应着布置的前门(省略图示)且该前门能够打开、关闭。

具体而言,未图示的前门的前端经由未图示的铰链枢轴连接到铰链柱5的上部和下部,相对于周边而言朝车宽度方向的外侧隆起的铰链枢轴连接部54(54a、54b)分别呈基座状地设置在铰链柱外件52的上侧和下侧。

另外,如图1(a)~图4所示,铰链柱内件51包括从车室100侧构成闭合剖面5s的铰链柱内壁部510,如图1(a)、图1(b)、图3所示,该铰链柱内壁部510的下部,即与侧梁6接合的接合部分(边缘部)构成为:该下部的后边缘51r形成为随着接近下方而逐渐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从而使得该下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上部。并且,在这样的铰链柱内壁部510的下部形成有开口部53。

如图4所示,开口部53在车宽度方向(厚度方向)上贯穿铰链柱内壁部510而形成,在该开口部53处,铰链柱5的闭合剖面5s朝车室100侧开口。

不过,如下文所说明的那样,开口部53的下端部由侧梁6(的下文所述的各个上端凸缘部61a、62a)形成。

即,铰链柱内壁部510构成为:从其下端部朝向上方使相当于开口部53的部位形成为切口状,并在相当于开口部53的部位以不具有下端部的开口形状形成(参照图4)。

如图1(b)、图3所示,这样的开口部53当从主视角度看去(从车辆侧面看去)呈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近似矩形,相对于此,其后方下部形成为比后方上部更朝后方凸出的开口形状,以对应铰链柱内件51的后边缘51r的形状。

另外,如图1(a)、图4、图5所示,侧梁6布置在地板103的车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主要由侧梁内件61和侧梁外件62构成,所述侧梁内件61在车宽度方向的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剖面呈近似帽状,所述侧梁外件62在车宽度方向的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剖面呈近似帽状。

如图1(a)、图4、图5所示,具体而言,侧梁内件61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包括上端凸缘部61a、上表面部61b(肩部)、车宽度方向内表面部61c、下表面部61d及下端凸缘部61e,上表面部61b从上端凸缘部61a的下端朝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呈近似水平地延伸,车宽度方向内表面部61c从上表面部61b的内端朝向下方延伸,下表面部61d从车宽度方向内表面部61c的下端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呈近似水平地延伸,下端凸缘部61e从下表面部61d的外端朝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如图4、图5所示,侧梁外件62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包括上端凸缘部62a、上表面部62b(肩部)、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下表面部62d及下端凸缘部62e,上表面部62b从该上端凸缘部62a的下端朝向车宽度方向的外侧呈近似水平地延伸,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从上表面部62b的外端朝向下方延伸,下表面部62d从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的下端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呈近似水平地延伸,下端凸缘部62e从下表面部62d的内端朝向下方延伸。

并且,如图4~图6所示,通过将侧梁内件61的上端凸缘部61a和侧梁外件62的上端凸缘部62a与下文所述的外侧箱部11的下端凸缘部13a以由各个上端凸缘部61a、62a从车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该下端凸缘部13a的方式接合起来,并且将侧梁内件61的下端凸缘部61e和侧梁外件62的下端凸缘部62e接合起来,从而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6s。

如图1(a)、图1(b)~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布置结构1包括以收纳有扬声器(省略图示)的状态保持所述扬声器的扬声器箱10,该扬声器箱10接合在铰链柱5上,该铰链柱5由铰链柱内件51和铰链柱外件52构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5s(参照图4~图8)。

扬声器箱10是以在内部收纳有扬声器的状态保持扬声器的箱状部件。在这里所示的结构例中,如图4、图5、图7、图8所示,扬声器箱10由两个对分部分即外侧箱部11和内侧箱部21合在一起而构成为箱状。外侧箱部11以从闭合剖面5s侧覆盖开口部53的方式布置在该闭合剖面5s中,且由金属板部件构成。内侧箱部21布置在比该外侧箱部11更靠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上,且由合成树脂部件构成。

如图4、图5、图7、图8所示,外侧箱部11由外侧箱主体部12和凸缘部13形成为剖面朝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帽状。外侧箱主体部12具有底部和与底部连接的侧壁,由底部和侧壁形成的收纳空间(不过,由外侧箱主体部12形成的收纳空间是下文所述的扬声器收纳空间10s的一部分)朝车室内侧开放。外侧箱主体部12以其底部位于闭合剖面5s内且收纳空间朝车室内侧开放的方式布置在开口部53中。内侧箱部21由内侧箱主体部22和凸缘部23形成为剖面朝车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帽状。

并且,外侧箱部11构成为:形成在其周缘的凸缘部13的除了下端凸缘部13a以外的部分通过点焊等方式从车室100侧与铰链柱内壁部510的开口部53的边缘部55(前后两边缘部和上边缘部)接合起来(参照图1(b)、图4、图7、图8),并且下端凸缘部13a以被侧梁内件61的上端凸缘部61a和侧梁外件62的上端凸缘部62a从车宽度方向的两侧夹住的方式与上端凸缘部61a和上端凸缘部62a接合在一起(参照图1(b)、图4、图6)。

内侧箱部21构成为:形成在其周缘的凸缘部23的除了下端凸缘部23a以外的部分通过点焊等方式从车室100侧与外侧箱部11的凸缘部13的除了下端凸缘部13a以外的部分接合起来(参照图1(a)、图4、图7、图8),并且下端凸缘部23a从车室100侧与侧梁内件61的上端凸缘部61a接合起来(参照图4~图6)。

由此,在开口部53的边缘部55处,外侧箱部11和内侧箱部21隔着开口部53在车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而设,以成为在内部构成扬声器收纳空间10s的箱型形状(参照图4、图5、图7、图8)。

不过,在车身的电沉积涂装工序中,在扬声器箱10的仅由金属板部件形成的外侧箱部11如上所述的那样接合在开口部53的边缘部55上的状态下进行电沉积涂装,并且仅对扬声器箱10的外侧箱部11进行防锈处理。另一方面,由树脂部件形成的内侧箱部21是在车身的电沉积涂装工序之后所进行的干燥工序以后,才如上所述的那样隔着开口部53以与外侧箱部11相向的方式与外侧箱部11接合起来的。

外侧箱部11和内侧箱部21形成为:从车辆侧面看去,外侧箱部11和内侧箱部21均与主视时开口部53的形状(从车辆侧面所看到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近似矩形,相对于此,后方下部10a形成为比后方上部10b更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参照图3)。

这里,对外侧箱主体部1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图5、图7、图8所示,外侧箱主体部12构成为具有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和分别构成外侧箱主体部12的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的上壁部12b、下壁部12c、前壁部12d和后壁部12e。

如图3~图5所示,外侧箱部11的在其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和下壁部12c的角部处的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后方下部10a,在该示例中为角部的除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以外的部位形成为作为倾斜面部的倾斜状角部15。

如图4、图5所示,该倾斜状角部15是以从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的下端12aa朝向下壁部12c的车宽度方向外端12ca越靠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就位于越靠下方的方式倾斜着形成的。

另外,从车辆前方朝后方看去,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在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上延伸,而下壁部12c相对于水平方向而言越靠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就越靠下方地缓慢地倾斜着延伸(参照图4)。由此,在外侧箱部11的前后方向上的至少后方下部10a处,下壁部12c和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所成的角α(参照图4)被设定为钝角。

另外,铰链柱外件52和铰链柱加强件56均与外侧箱部11和侧梁6连结。

具体而言,如图4、图5所示,铰链柱外件52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与外侧箱主体部12的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接合起来,并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与侧梁外件62的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接合起来。并且,如图2、图4、图7所示,在铰链柱外件52的在上下方向上与外侧箱部11接合的接合部分和与侧梁外件62接合的接合部分之间,设置有上述下侧铰链枢轴连接部54b。

同样,如图2、图4~图7所示,铰链柱加强件56在比铰链柱外件52靠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与外侧箱主体部12的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接合起来,并且铰链柱加强件56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与侧梁外件62的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接合起来。

由此,从车辆前方朝后方看去,由铰链柱加强件56、外侧箱部11和侧梁外件62在内部构成了闭合剖面56s(参照图4~图6)。

铰链柱加强件56在其上下方向上的大致全长上,从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以重合状态抵接在包括下侧铰链枢轴连接部54b在内的铰链柱外件52上,以加强下侧铰链枢轴连接部54b,其中,下侧铰链枢轴连接部54b设置在铰链柱外件52上。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扬声器布置结构1是在铰链柱5上固定有以收纳有未图示的扬声器的状态保持该扬声器的扬声器箱10的结构,所述铰链柱5由铰链柱内件51和铰链柱外件52构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剖面5s(参照图1(a)、图1(b)~图8)。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铰链柱5位于车室100的前侧角部100c处,因此通过将扬声器箱10接合在该铰链柱5上,就能够将扬声器布置在前侧角部100c处,从而能够将扬声器所产生的声音有效地传递到车室侧。另外,由于以收纳有扬声器的状态保持所述扬声器的扬声器箱10与具有刚性的铰链柱5接合起来,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异常声音。

因此,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由扬声器所产生的车辆异常声音。

作为一方面,在铰链柱内件51设有在车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53(参照图2~图5、图7、图8),扬声器箱10具有由金属板部件形成的外侧箱部11,该外侧箱部11具有底部和与底部一起形成收纳扬声器的收纳空间的侧壁(参照图1(b)、图3、图4),外侧箱部11以底部位于闭合剖面5s内且收纳空间朝向车室内侧开放的方式布置在开口部53中,并且与开口部53的边缘部55接合起来(参照图1(b)~图8)。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外侧箱部11(扬声器箱10的一部分)接合在铰链柱内件51的开口部53的边缘部55上,且由金属板部件形成外侧箱部11,从而即使将扬声器箱10接合在铰链柱5上,也能够确保铰链柱5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上述效果,即,既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又能够抑制由扬声器所产生的车辆异常声音。

另外,作为一方面,铰链柱内件51的下部形成为具有越靠下方就位于越靠后方的后边缘51r(参照图1(a)、图1(b)~图3),外侧箱部11布置在铰链柱内件51的下部(参照图1(a)、图1(b)~图3),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下部10a沿着铰链柱内件51的下部后边缘51r,以比该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上部10b更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形成(参照图1(a)、图1(b)~图3),在后方下部10a具有位于外侧箱部11的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车辆外侧面部)与下壁部12c(下表面部)之间的倾斜状角部15(参照图3~图5)。

根据上述结构,铰链柱内件51的下部后边缘51r形成为越靠下方就越靠近后方延伸的形状,利用这一形状,使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下部10a形成为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从而能够使扬声器箱10实现大容量化,因此能够提高扬声器的再生效率。

并且,即使使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下部10a形成为朝后方凸出的凸出形状,在电沉积工序中流入外侧箱部11的内部空间11s中的电沉积液也不会滞留在该后方下部10a(后方下部10a的尤其是倾斜状角部15)处,而能够有效地将电沉积液排出到外侧箱部11的外侧,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防锈处理。由此,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将扬声器箱接合在铰链柱上。另外,能够利用在电沉积工序后布置的内侧箱部21对扬声器箱10的内部进行密封,从而能够将扬声器所产生的声音更有效地传递到车室100侧。

在此,在车身的电沉积工序(电沉积涂装工序)中,一般在车身通过储存有电沉积液的储存槽中时,边沿着绘制出朝下方突出的拱形轨道的路径向前方搬运车身,边对车身进行电沉积,以便在通过路径的最低点处使整个车身浸泡在电沉积液中。

具体而言,在电沉积工序中,使车身相对于储存在储存槽中的电沉积液保持前低后高的姿态,同时按照从车辆的大致前部到后部的顺序依次浸入到电沉积液中。然后,在使整个车身浸入到电沉积液中之后,使车身保持前高后低的姿态,同时将车身按照从大致车身前部到车身后部的顺序依次从电沉积液中捞起(省略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该电沉积工序时,如上所述,是在将不需要进行电沉积工序的树脂制内侧箱部21拆掉后的状态下进行的,在电沉积工序之后再安装上内侧箱部21。

这里,在以前高后低的姿态将车身从电沉积液中捞起时,由于随着车身成为前高后低的姿态,外侧箱部11也成为前高后低的姿态,因此流入到外侧箱部11的内部的电沉积液很容易残留(液体积存)在该外侧箱部11的内部空间11s中的呈朝后方凸出的形状的后方下部10a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方下部10a具备越朝向下方就越向车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的倾斜状角部15(参照图5),因此即使在后方下部10a中,也不会有电沉积液积存的情况,能够将电沉积液可靠地排出。

总而言之,从提高包括低音域在内的高品质声音的再生效率的观点出发,要求扬声器箱10内具有密封性,但这会成为排水性能趋于下降的原因。这样一来,会产生一个与之相反的课题,即,从对由金属板部件形成的外侧箱部11的内壁可靠地进行防锈处理的观点出发,可靠地排出流入到外侧箱部11的内部空间11s中的电沉积液就变得很困难。不过,如上所述,通过在排水性能特别差的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下部10a设置倾斜状角部15,从而既能够使外侧箱部11形成为很容易确保密封性的形状,又能够可靠地排出电沉积液。

另外,作为一方面,将外侧箱部11的后方下部10a的、下壁部12c(下表面部)与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车辆外侧面部)之间所成的角α设定为钝角(参照图4)。

根据上述结构,在电沉积工序中,流入外侧箱部11的内部空间11s中的电沉积液尤其不会滞留在后方下部10a的下壁部12c处,能够有效地将电沉积液排出到外侧箱部11的外部。由此,能够在车身组装工序中将扬声器箱接合到铰链柱上。

另外,作为一方面,铰链柱5具备铰链柱加强件56,该铰链柱加强件56与外侧箱部11和侧梁6相连结,所述侧梁6固定在铰链柱5的下方,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参照图2、图4~图7)。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铰链柱加强件56没有直接连接在铰链柱内件51上,而是经由作为金属板部件的外侧箱部11与铰链柱内件51相连结的,从而能够使外侧箱部11作为铰链柱加强件56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因此既能够实现铰链柱加强件56自身的紧凑化(简单的形状)和轻量化,又能够确保铰链柱5与侧梁6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强度。

具体而言,当有侧向冲击载荷输入到未图示的前门时,则能够利用经由未图示的门铰链与前门的前端接合起来的铰链柱5承受住侧向冲击载荷,以防止该前门被压入车室100内。

此时,铰链柱5能够与接合在其下部的侧梁6一起承受住侧向冲击载荷,以防止铰链柱5与前门一起被压入车室100内。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将铰链柱加强件56连接在侧梁6和由金属板部件形成的外侧箱部11上,而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侧梁6对铰链柱5的支撑强度。

特别是,通过用铰链柱加强件56将侧梁外件62的车宽度方向外表面部62c和外侧箱部11的车宽度方向外壁部12a连结起来,而能够在侧梁外件62、外侧箱部11和铰链柱加强件56的内侧构成由它们围成的闭合剖面56s(参照图4~图6),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铰链柱5与侧梁6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强度。即,能够利用铰链柱加强件56更可靠地防止侧面碰撞时因侧梁6扭曲而产生的变形。

而且,通过使铰链柱加强件56经由外侧箱部11与铰链柱内件51连结起来,从而与直接和铰链柱内件51连结的情况相比,既能够使铰链柱加强件56自身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又能够实现轻量化。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实施。

-符号说明-

1扬声器布置结构

5铰链柱

5s闭合剖面

10扬声器箱

10a后方下部

10b后方上部

11外侧箱部

12a车宽度方向外壁部(车辆外侧面部)

12aa车宽度方向外壁部的下端(车辆外侧面部的下端)

12c下壁部(下表面部)

12ca下壁部的车宽度方向的外端(下表面部的车宽度方向的外端)

15倾斜状角部

21内侧箱部

51铰链柱内件

52铰链柱外件

53开口部

55开口部的边缘部

51铰链柱内件

51r后边缘

56铰链柱加强件

α下壁部与车宽度方向外壁部之间所成的角(下表面部与车辆外侧面部之间所成的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