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6671发布日期:2019-12-14 00:5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专利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说明的类型的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中央控制台典型地在前方区域内被安装到机动车辆的仪表板上以及在后方区域内直接地或经由支架地被安装在机动车辆的骨架结构上,例如中间通道上。在此,通常通过螺栓来固定所述中央控制台,所述螺栓由装配工人借助旋拧工具来拧紧。一方面,如果中央控制台必须在机动车辆中被旋紧,则这负面地影响到装配时间。另一方面,在所述装配期间也存在如下危险:例如所述中央控制台的部分在旋紧期间要么被该螺栓损坏要么被所使用的旋拧工具损坏。

de102010041048a1公开一种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可以在中央控制台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达到咬合连接,从而使中央控制台在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固定在仪表板上。此外,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与车辆侧的载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可以轨道式地共同作用,从而在中央控制台朝预给定的、指向仪表板的装配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就相互啮合并且将中央控制台横向于装配方向地固定在载体上。

在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精确匹配的装配情况下,一系列的容差起到作用。由于制造容差而在机动车辆的中央控制台中、机动车辆的仪表板中并且也在机动车辆的骨架结构中得出一定的尺寸不稳定性。在骨架结构和仪表板的确定的连接点上的中央控制台的精确匹配的布置和固定可能由此而变得困难,这又使得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精确匹配的装配变得困难。此外,必须能够可靠地吸收例如因为车辆乘客支撑在中央控制台上而作用到装配完成的中央控制台上的力。这可能又最好通过特别无间隙地、也即精确匹配地装配中央控制台而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借助该装配系统能够为了中央控制台的精确匹配的装配而特别简单地补偿中央控制台侧和车辆侧的尺寸不稳定性。

这种任务通过一种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而得以解决。具有本发明的适宜的并且非普通的扩展方案的有利构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按照本发明的用于无工具地装配在机动车辆中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系统包括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这些前方固定区域在中央控制台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形状配合地相互啮合。此外,该装配系统包括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这些后方固定区域在中央控制台朝预给定的、指向仪表板的装配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相互啮合并且将中央控制台横向于装配方向地固定在载体上。车辆侧的载体可以例如是机动车辆的中间通道。原则上,车辆侧的载体可以是机动车辆的任意的如下组件,所述中央控制台被装配在这些组件上。按照本发明的装配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中央控制台上的至少一个中间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至少一个中间固定区域,这些中间固定区域具有相应的齿部,所述齿部在中央控制台朝预给定的装配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取决于中央控制台相对于机动车辆的相对高度位置地以不同的重叠齿面相互啮合并且将中央控制台横向于装配方向地固定在载体上。

按照本发明的装配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在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上和车辆侧的载体上的中间固定区域上的相应齿部。在这两个中间固定区域上的所述齿部这样彼此协调和成形,使得其在中央控制台朝预给定的装配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到达中央控制台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相互啮合。所述齿部因此作为对应齿部起作用,所述对应齿部自主地处于正确高度上并且确切地说尤其是取决于中央控制台相对于剩余机动车辆如何定位地自主地处于正确高度上。

所述齿部经这样大的区域而延伸,使得也在中央控制台侧的和车辆侧的容差或尺寸不稳定性的不利的累加情况下还确保在相互啮合的齿部中的预给定的最小重叠齿面。由此在中央控制台上、仪表板上并且也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装配容差和构件容差能够被补偿。在中央控制台的经安置的状态下、也即在装配中央控制台之后,所述齿部此外确保:通过由此建立的形状配合而能够可靠地吸收作用到中央控制台上的力。

通过具有相应齿部的、在中央控制台上的中间固定区域和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中间固定区域,因此创建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容差补偿。根据在相应的机动车辆中的装配情况下相应的中央控制台如何被定位而定以及根据相应的中央控制台、仪表板和车辆侧的载体带来哪些制造容差而定,可以因此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在有关的机动车辆中的有关的中央控制台的装配期间实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容差补偿。

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在中央控制台上的中间固定区域被布置在用于档位选择控制杆的空隙的区域内。尤其是,在档位选择控制杆的区域内可能发生:驾驶员或者副驾驶座乘客支撑在针对档位选择控制杆所设置的空隙的区域周围。通过将中央控制台上的中间固定区域布置在用于档位选择控制杆的空隙的区域内,可以吸收在该区域内出现的力,尤其是在车辆横向方向和车辆高度方向上。由此可以确保:中央控制台在用于档位选择控制杆的空隙的周围区域内也在更大的出现的负载情况下可靠地保持固定在剩余机动车辆上。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在所述中间固定区域其中至少之一扩张或收窄的情况下,所述中间固定区域的齿部才相互啮合。为此,装配系统可以例如具有一种锥形的螺栓或者也可以具有其他辅助装置,借助于所述辅助装置所述中间固定区域其中至少之一能够被扩张或者收窄,由此所述中间固定区域的齿部于是才相互啮合。由此,在中央控制台移位直至达到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时可以使阻力首先保持得小,其中在将中央控制台已经布置在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并且已经固定在仪表板上之后,所述中间固定区域其中至少之一才被扩张或收窄,从而使中间固定区域的齿部相互啮合。但是可替代地也可能的是,中间固定区域这样彼此协调和成形:一旦中央控制台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已经以使得中间固定区域的相应齿部能够相互达到嵌接的程度朝仪表板的方向被移位,这些齿部就直接相互啮合。在此情况下,用于使中间固定区域其中至少之一扩张或收窄的所述装置可以省去,因为一旦所述中间固定区域的相应齿部已经相对于彼此相应地被布置,所述齿部就立刻相互啮合。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构型方案中规定: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和/或在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具有如下弹性元件,这些弹性元件将中央控制台以弹性地支承在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的方式固定在仪表板上。这些弹性元件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台在仪表板上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车辆高度方向上和/或车辆横向方向上的弹性支承。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可以通过弹性元件因此弹性支承在仪表板的前方固定区域上。由此,可以补偿不同的容差。此外,可以防止啪嗒响声,因为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通过弹性元件而固定地张紧在仪表板的前方固定区域上。弹性元件可以例如是塑料构件,这些塑料构件是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的和/或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的集成组成部分。此外也可能的是,弹性元件的一部分或者所有弹性元件由金属材料制造。此外,弹性元件也可以由双组分塑料制造,其中这两种组分之一优选地由橡胶状的、因此弹性的材料组成。所述橡胶状的组分可以抵抗碾压噪声。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和/或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具有如下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将中央控制台以弹性地支承在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的方式固定在车辆侧的载体上。通过这些弹性元件,中央控制台的后方固定区域可以被弹性支承在车辆侧的载体的后方固定区域上。尤其是,中央控制台的后方固定区域相对于车辆侧的载体的后方固定区域通过弹性元件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和车辆纵向方向上弹性地被支承。由此,容差或尺寸不稳定性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补偿。此外,通过弹性支承可以防止啪嗒响声,因为中央控制台侧的和载体侧的后方固定区域以无间隙的方式固定在彼此上。弹性元件可以又是塑料部件,是由双组分塑料组成的部件和/或是金属部件,其中所述双组分之一是橡胶状的。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方式规定:仪表板、尤其是在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具有用于存放在仪表板上所设置的前方固定区域的支承面。这使得中央控制台的装配明显变得容易,因为在中央控制台朝仪表板的方向被移位或移动以便使得中央控制台达到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该中央控制台首先能够被存放在该支承面上。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车辆侧的载体、尤其是在车辆侧的载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具有用于存放在中央控制台上所设置的后方固定区域的支承面。这同样使得中央控制台的装配变得容易,因为中央控制台能够以其后方固定区域被存放在车辆侧的载体的支承面上,特别优选地在车辆侧的载体的后方固定区域上所设置的支承面上。随后,中央控制台可以特别简单地朝仪表板的方向被移位,直至该中央控制台已布置在其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构型方案中规定:在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咬合钩,该咬合钩在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包围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咬合钩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在中央控制台和仪表板之间建立形状配合,以便将这两个组件可靠地固定在彼此上。如果所述中央控制台必须被拆卸,那么仅必须再次松开该咬合钩。接下来,可以将中央控制台从仪表板移开,以便然后再次将其拆卸。通过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咬合钩可以以相对小的力耗费将中央控制台固定在仪表板上并且在需要情况下也再次从该仪表板松开。可选地,该咬合钩或该咬合钩的针对前方固定区域而言用作接触面的至少一个区域由双组分塑料制造,其中这两个组分之一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制造。所述前方固定区域可以平放在所述橡胶状弹性材料上。由此,可以防止碾压噪声,因为橡胶状弹性材料紧靠在所述前方固定区域上。

最后,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方式而规定:所述中间固定区域和后方固定区域这样布置,使得在将中央控制台朝仪表板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使得所述后方固定区域首先相互啮合并且之后才使所述中间固定区域的齿部相互啮合。由此,只有在中央控制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优选也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已经以其后方固定区域固定在车辆侧的载体的后方固定区域上的情况下,才通过相互啮合的齿部的不同接触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行容差补偿。中央控制台可以例如首先被存放在其前方区域中和其后方区域中,其中在将中央控制台朝仪表板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于是首先使所述后方固定区域形状配合地相互啮合。通过将中央控制台朝仪表板的方向进一步移位,于是使中间固定区域的所述齿部相互达到嵌接,由此将中央控制台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和车辆横向方向上在车辆侧固定在其中央区域内。在中央控制台、仪表板和车辆侧的载体中的尺寸不稳定性和由此得出的鉴于中央控制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于仪表板和车辆侧的载体的相对定位方面的波动可以通过所述齿部特别简单地被补偿。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优选实施例的接下来的描述中以及根据附图来得出。在上文中在说明书中所提及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接下来在附图描述和/或在附图中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并不仅仅以所说明的组合的方式能够应用而且也以单独的方式能够应用,而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畴。其中附图:

在图1中示出中央控制台的透视侧视图,其中该中央控制台被装配在示意性地仅标明的机动车的仪表板和同样仅示意性地标明的机动车的中间通道上;

在图2中示出用于无工具地将中央控制台装配在仪表板上和中间通道上的装配系统的透视侧视图,其中该装配系统具有相应的中央控制台侧的、仪表板侧的和中间通道侧的前方的、中间的和后方的固定区域;

在图3中示出装配系统的另一透视侧视图,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台已经以后方固定区域存放在后方的中间通道侧的固定区域上;

在图4中示出装配系统的另一透视侧视图,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台已经以如下程度朝仪表板的方向被移位使得中央控制台侧的固定区域形状配合地贴靠在仪表板侧的和中间通道侧的固定区域上;

在图5中示出装配系统的透视图,其中仅示出中央控制台的、仪表板的和中间通道的前方固定区域、中间固定区域和后方固定区域;

在图6中示出透视的细节图,在该细节图中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仪表板的前方固定区域的形状配合的相互啮合;

在图7中示出另一透视的细节图,在该细节图中从另一角度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仪表板的前方固定区域的形状配合的相互啮合;

在图8中示出透视的细节图,在该细节图中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中间通道的中间固定区域的一部分的形状配合的相互啮合;

在图9中示出透视的细节图,在该细节图中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中间通道的中间固定区域的另一部分的形状配合的相互啮合;

在图10中示出透视的细节图,在该细节图中示出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和中间通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的形状配合的相互啮合;

在图11中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中间通道的中间固定区域的一部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和

在图12中示出中央控制台和中间通道的中间固定区域的一部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元件已经配有相同附图标记。

在仪表板2和中间通道3上装配的中央控制台1在图1中的侧透视图中示出。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4被固定在仪表板2上的对应的前方固定区域5上。此外,还能看出用于在此未示出的档位选择控制杆的空隙6。可以完全无工具地将中央控制台1装配在仪表板2和中间通道3上。

在图2中示出用于无工具地将中央控制台1装配在仪表板2上和中间通道3上的装配系统7。除了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4和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5以外,该装配系统7还包括两个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中间固定区域8、9、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0、在中间通道3上的两个中间固定区域11、12以及在中间通道3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3。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中间固定区域8可以形状配合地嵌接到中间通道3上的中间固定区域11中。相同的内容适用于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中间固定区域9和在中间通道3上的中间固定区域12。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0可以此外形状配合地嵌接到中间通道3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3中。相应的固定区域4、5、8、9、10、11、12、13的精确的共同作用还参照接下来的附图更详细地予以阐述。

在按照图2的当前示图中,中央控制台1首先已经仅以自身的前方固定区域被存放在仪表板2的前方固定区域5的支承面14上。

在图3中以另一透视图示出装配系统7,其中在此同样地没有进一步示出的剩余中央控制台1以自身的后方固定区域10已经被降在中间通道3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3的支承面15上。如看出的,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8、9还是远离中间通道侧的固定区域11、12来布置。在已经将中央控制台1以自身的前方固定区域4和自身的后方固定区域10存放在相应的支承面14、15上之后,该中央控制台能够朝仪表板2的方向、也即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被移位。

在图4中以另一透视图示出装配系统7。在当前示图中,中央控制台1布置在自身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在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中,中央控制台1的前方固定区域4形状配合地借助仪表板2的前方固定区域5而保持在该仪表板上。该前方固定区域4借助前方固定区域5在车辆纵向方向上、车辆横向方向上和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固定。在剩余固定区域8、9、10、11、12、13上进行中央控制台1关于车辆纵向的、作为浮动轴承的固定。这意味着,中央控制台1借助固定区域8、9、10、11、12、13仅仅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和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固定。

在图5中以另一透视图示出装配系统7,其中唯独示出中央控制台侧的和仪表板侧的或中间通道侧的固定区域4至13。设置在未进一步示出的仪表板2上的前方固定区域5具有两个咬合钩16,这些咬合钩在中央控制台1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中包围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4。通过前方固定区域4的u形的剖面而将其此外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固定在前方固定区域5上。一旦咬合钩16被锁入并且由此包围前方固定区域4,中央控制台1此外就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固定在在此未进一步示出的仪表板2上。

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0和在中间通道3上的后方固定区域13在中央控制台1在车辆纵向方向上朝仪表板2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在中央控制台1中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相互啮合。由此,中央控制台1横向于车辆纵向方向、也即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和车辆横向方向上固定在中间通道3上。

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8、9以及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1、12同样地在中央控制台1朝仪表板2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中央控制台1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相互啮合,由此中央控制台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和车辆横向方向上被固定在中间通道3上。

在图6中以放大的细节图示出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4和仪表板2上的前方固定区域5。在此,再次很好看出咬合钩16之一,该咬合钩设置在仪表板2的前方固定区域5上。通过在中央控制台1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中使这两个咬合钩16包围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4,前方固定区域4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和车辆纵向方向上固定在前方固定区域5上。如已经提及的,中央控制台1在仪表板2的区域内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固定由此来进行:通过使前方固定区域4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从而使前方固定区域4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形状配合地在外侧贴靠在前方固定区域5上。

在图7中以另一透视图示出在中央控制台1上的前方固定区域和在仪表板2上的前方固定区域5。在当前示图中可看出前方固定区域4的凸起17,该凸起没入到前方固定区域5的未进一步示出的凹进内。这种凸块式的凸起17使得中间通道侧的前方固定区域4到仪表板2的前方固定区域5中的插入变得容易。不仅在中央控制台侧的前方固定区域4上而且也在仪表板侧的前方固定区域5上设置多个弹性元件18、19,由此使得中央控制台侧的前方固定区域4弹性地被支承在仪表板侧的前方固定区域5上。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弹性元件18、19来实现在装配中央控制台1时的一定的容差补偿。此外,通过弹性元件18、19确保:中央控制台侧的前方固定区域4以无间隙的方式被保持在仪表侧的前方固定区域5上。由此可以防止:前方固定区域4、5发出啪嗒响声。

在图8中以细节图示出进一步地布置在仪表板2上的中央控制台侧的固定区域8和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1。这些中间固定区域8、11具有相应的齿部20、21,这些齿部相互啮合。这些齿部20、21在将中央控制台1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移位的情况下还在达到中央控制台1的按照规定的装入位置之前就取决于中央控制台1关于剩余机动车辆的相对高度位置地以不同的重叠齿面相互啮合。在中间固定区域8、11上,齿部20、21作为相应的齿来构造,这些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布置。由于构件容差而可能发生:所述中间固定区域8、1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不同地相对彼此来对准。通过设置齿部20、21,实现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容差补偿。根据中间固定区域8、1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如何相对彼此对准而定,齿部20、21以不同大小的重叠齿面相互啮合。通过齿部20、21的特别精细的划分,能够进行对中央控制台1的特别无应力的装配。

在图9中以透视细节图示出中央控制台1的和中间通道3的进一步远离该仪表板2的中间固定区域9、12。所述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9和该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同样地具有相应的齿部23、24。在u形的中间固定区域9上的齿部23被构造在相应的内侧22上,从而使其在外周侧包围这些齿部24。通过齿部23、24,在相互啮合时同样实现在中央控制台1的装配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容差补偿。根据中央控制台1相对于剩余机动车辆如何定位而定,齿部23、24以不同大小的重叠齿面相互啮合。

通过具有自身的相应齿部20、21、23、24的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8、9和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1、12,除了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容差补偿以外还确保了:在针对档位选择控制杆所设置的空隙的周围作用到中央控制台1上的力能够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和车辆横向方向上可靠地被吸收。如果例如车辆乘客在空隙6的区域内从上方支撑到该中央控制台1上,则齿部20、21、23、14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吸收相应的力,从而使中央控制台1在围绕空隙6的周围区域内并不压弯。相同的内容适用于如下情况:其中,车辆乘客在空隙6的区域内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将力作用到中央控制台1上。

在图10中以细节图示出中央控制台侧的后方固定区域和中间通道侧的后方固定区域13。该中央控制台侧的后方固定区域10形状配合地没入到中间通道侧的后方固定区域13中,从而使中央控制台1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和车辆高度方向上固定在中间通道3上。在中间通道侧的后方固定区域13上此外设置多个弹性元件25,这些弹性元件实现:中央控制台侧的后方固定区域10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和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弹性的固定。由此,可以一方面补偿一定的构件容差并且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弹性的形状配合连接而避免啪嗒响声。

在图11中以透视图示出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9和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的第二实施方式。在销钉26已经被插到中间固定区域12的开口27中的情况下,相应的中间固定区域9、12的这些齿部23、24才相互啮合。通过将销钉26插入,中间固定区域9被扩张,由此才使得齿部23、24相互啮合。在齿部23、24之间的最终有效的形状配合因此通过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的扩张才实现。只要是销钉26还没有已经被插入到开口27中,中央控制台1就能够因此以其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9而相对无阻力地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在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处沿着滑动。

在图12中示出中央控制台侧的中间固定区域9和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的第三实施方式。该工作原理是与在图11中的实施例情况下相同的,其中替代销钉26而使杠杆28朝下方移动并且到达开口29中。一旦杠杆28已向下翻转,从而使该杠杆布置在开口29中,中间通道侧的中间固定区域12就又被扩张,由此才使得齿部23、24完全地相互啮合。

附图标记列表

1中央控制台

2仪表板

3中间通道

4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前方固定区域

5在仪表板上的前方固定区域

6空隙

7装配系统

8在中央控制台上的中间固定区域

9在中央控制台上的中间固定区域

10在中央控制台上的后方固定区域

11在中间通道上的中间固定区域

12在中间通道上的中间固定区域

13在中间通道上的后方固定区域

14支承面

15支承面

16咬合钩

17凸起

18弹性元件

19弹性元件

20齿部

21齿部

22内侧

23齿部

24齿部

25弹性元件

26销钉

27开口

28杠杆

29开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