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0695发布日期:2020-05-08 17:1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引证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0月3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131160号的优先权及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根据操作温度来设置和使用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



背景技术:

本部分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不构成现有技术。

通常,无论室外温度的变化如何,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都会将车辆内部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并且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

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以下主要构成元件:压缩机,该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冷凝器,该冷凝器冷凝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膨胀阀,该膨胀阀使由冷凝器冷凝并且被液化的制冷剂快速膨胀;以及蒸发器,该蒸发器通过在蒸发由膨胀阀膨胀的制冷剂时利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在安装有空气调节系统的车辆内部吹送的空气。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的前述空气调节系统中,在进行冷却以用于使制冷剂冷凝而应用水冷式冷凝器时,冷却剂与冷凝器中的制冷剂交换热量,使得出现根据在冷凝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增加而增加电力消耗的问题。

我们已发现,由于水冷式冷凝器的制冷剂的热容量高于气冷式冷凝器的热容量,所以其冷凝压力较低,但冷却剂与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较小并且冷却剂的温度高于外界空气的温度使得难以执行子冷却,从而导致空气调节系统的普通冷却效果劣化的缺点。

需要冷却风扇和大容量的散热器以便改进缺点,但它们另外导致的另一缺点为,小发动机舱内部的布局变得低效,并且车辆的整体重量和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为了将水冷式冷凝器安装在小发动机舱中,水冷式冷凝器需要安装在挡泥板的后部或者在发动机舱的后部,使得难以确保足够的空间,连接管和设置布局可能变复杂并且组装性能和安装性能可能劣化,并且发动机舱的热损伤可能导致性能降低,从而由于制冷剂的流动阻力增加而导致压缩机的电力消耗增加。

此外,在应用马达、电驱动部件、堆叠件等的环保车辆的情况下,冷却剂冷却每个组件并且然后被引入到冷凝器中,并且因此其温度增加使得冷凝的制冷剂的量可以进一步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其中,基于操作温度来设置并使用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并且其中,接收来自每个散热器的冷却剂以使制冷剂冷却的冷凝器被一体地构成,从而提高冷凝性能并改进冷却性能。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通过将散热器和冷凝器一体形成到一个主体中来改进封装性能并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包括:高温散热器,其包括使冷却剂流入和排出的第一集水槽和第二集水槽以及分别使第一集水槽和第二集水槽互连的多个第一管及多个第一散热片;低温散热器,其包括使冷却剂流入和排出的第三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以及分别使第三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互连的多个第二管及多个第二散热片;以及冷凝器,其设置在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的与第二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对应的侧表面处,以分别连接到第二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冷凝器被构造为通过与从第二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供应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在其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凝。

冷凝器可以包括:第一散热单元,其通过第一流入管和第一排出管连接到第二集水槽,第一流入管和第一排出管分别设置在冷凝器的后表面上的位置处并且被构造为使从高温散热器供应的冷却剂循环;以及第二散热单元,其与第一散热单元一体地形成,第二散热单元通过第二流入管和第二排出管连接到第四集水槽,第二流入管和第二排出管分别设置在冷凝器的前表面上并且被构造为使从低温散热器供应的冷却剂循环。

在冷凝器中,在冷凝器的后上表面处可以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且在冷凝器的下部处可以形成有制冷剂出口,并且制冷剂出口沿对角线方向与制冷剂入口分离。

冷凝器可以通过与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单元和第二散热单元时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通过制冷剂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冷凝,并且冷凝器可以通过制冷剂出口排出冷凝的制冷剂。

第一流入管可以基于冷凝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上部部分处,第一排出管可以设置在第一流入管的下方,并且第二流入管可以设置于在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低于第二排出管的位置处。

第一散热单元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供应的冷却剂使气态的制冷剂冷凝。

第二散热单元可以包括:主散热单元,其使在经过第一散热单元时被首次冷凝成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二次冷凝;以及子散热单元,其设置于主散热单元在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的下部部分处并且被构造为使经过主散热单元时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凝。

从第四集水槽供应的冷却剂首先经过子散热单元并且在经过主散热单元之后被排出至第四集水槽。

主散热单元可以通过贮液干燥器(receiverdrier)连接至子散热单元,并且贮液干燥器从冷凝的制冷剂中分离湿气。

贮液干燥器可以设置在第二散热单元的外部。

贮液干燥器可以设置在主散热单元与子散热单元之间。

第二散热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的下方,并且可以与第一散热单元分隔以抑制或防止冷凝器内的冷却剂的混合。

冷凝器可以是水冷板式热交换器,在该水冷板式热交换器中相互堆叠并形成有多个板。

在高温散热器的后部可以设置有冷却风扇。

低温散热器可以设置在高温散热器的前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根据操作温度来设置和使用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并且通过接收来自每个散热器的冷却剂而使制冷剂冷却的冷凝器被一体地形成在一个主体中,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冷凝性能并改进冷却性能。

此外,本公开改进了制冷剂的冷凝性能,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功耗并且去除传统风冷类型的冷凝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公开可以通过使用分别从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供应的不同温度的冷却水使制冷剂有效地冷凝,从而提高冷凝器的冷却效率并且使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的尺寸和容量增大最小化。

本公开还可以使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及冷凝器成一体,从而改进封装性能并且提高空间利用率。

从本文提供的说明书中,其他的适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理解,说明书和具体实例旨在仅是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可很好地理解本公开,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通过实例给出的其各种形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侧视图;

图3是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冷凝器的后立体图;

图4是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冷凝器的前立体图;以及

图5至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中的根据各种示例性形式的冷凝器的内部示意图。

本文中描述的图仅是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在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理解,在整个附图中,对应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案是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并且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形式,但是相反,本公开旨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布置。

将省去与描述没有关系的部分以便明确地阐述本公开,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考标号将用于相同的或类似的元件。

此外,除非明确说明并非如此,否则词语“包括”及诸如“包含”或“含有”等变形将被理解为暗指包括所述的元件但并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此外,在说明书中公开的诸如“...单元”、“...装置”、“...部件”、或“...构件”的术语是指执行功能或操作中的至少一种的包含性组成部分的单元。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侧视图,图3是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冷凝器的后立体图,并且图4是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的冷凝器的正立体图。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100包括根据操作温度使用的高温散热器和低温散热器,并且其整体地包括冷凝器,该冷凝器通过从一个主体中的每个散热器接收冷却剂来冷却制冷剂,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冷凝性能并改进冷却性能。

为此,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100包括高温散热器110、低温散热器120和冷凝器130。

首先,高温散热器110可以冷却为了冷却车辆的驱动系统而供应的冷却剂。

该高温散热器110布置在车辆的前部,并且过热冷却剂在冷却驱动系统之后在其中流动。在车辆行驶期间,流入高温散热器110中的冷却剂通过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这里,高温散热器110配备有用于向后吹风的冷却风扇150。冷却风扇150通过向高温散热器110吹风以及在行驶期间流入的外界空气而更高效地冷却冷却剂。

另一方面,高温散热器110包括:使冷却剂流入和排出的第一集水槽112和第二集水槽114,以及分别使第一集水槽112和第二集水槽114互连的多个管和散热片。

这里,第一集水槽112设置在基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冷却驱动系统的冷却剂流入到该第一集水槽。第二集水槽114设置为与第一集水槽112分离一预定间隔,并且排出完成冷却的冷却剂。

另外,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10中的多个管(未示出)和散热片(未示出)连接第一集水槽112和第二集水槽114。

因此,在高温散热器110中,已流入第一集水槽112中的过热的冷却剂在经过管时通过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且已冷却的冷却剂通过第二集水槽114而被排出。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低温散热器120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10的前部。这种低温散热器120可以使与驱动系统相比加热相对较少的电气装置等冷却。

这里,低温散热器120可以包括:使冷却剂流入和排出的第三集水槽122和第四集水槽124,以及使第三集水槽122和第四集水槽124互连的多个管102和散热片104。

第三集水槽122设置在基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冷却电气装置的冷却剂流入到该第三集水槽。第四集水槽124设置为在基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三集水槽122分离一预定间隔,并且排出冷却完成的冷却剂。

设置在低温散热器110中的多个管102和散热片104连接第三集水槽122和第四集水槽124。

因此,在低温散热器120中,流入到第三集水槽122的过热的冷却剂在经过管102时通过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且已冷却的冷却水通过第四集水槽124而被排出。

另外,如图2中所示,冷凝器130设置在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的与第二集水槽114和第四集水槽124对应的一侧,并且分别连接至第二集水槽114和第四集水槽124。

冷凝器130可以通过与分别从第二集水槽114和第四集水槽124供应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在其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凝。

在此,冷凝器130可以是其中堆叠有多个板的水冷板式热交换器。

即,在冷凝器130中,多个板p可以堆叠在彼此之上并且设置为形成交替设置的多个通道。因此,冷凝器130可以将经过一个通道的制冷剂与经过另一通道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冷凝器130包括第一散热单元132和第二散热单元134。

第一散热单元132通过分别设置在冷凝器130的后上表面上的位置处并彼此分离的第一流入管132a和第一排出管132b而连接至第二集水槽114。

在该第一散热单元132中,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一流入管132a可以相对于冷凝器130的长度方向定位在上部部分处,并且第一排出管132b可以定位在第一流入管132a的下方。

由此构造的第一散热单元132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来首次冷凝气态的制冷剂。

此外,第二散热单元134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132的下部部分的下方。第二散热单元134通过分别设置在冷凝器130的前下表面上的位置处并彼此分离的第二流入管134a和第二排出管134b而连接至第四集水槽124。

因此,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冷却剂在第二散热单元134中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二流入管134a可以基于冷凝器130的长度方向向下设置,并且第二排出管134b可以设置为高于第二流入管134a。

第二散热单元134因此能够通过使用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冷却剂使经过第一散热单元132时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

同时,冷凝器130可具有形成在其后表面的上部部分处的制冷剂入口136,并且制冷剂出口138可以形成在其下部部分处,同时沿对角线方向与制冷剂入口136分离。

因此,冷凝器130可以通过与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单元132和第二散热单元134时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通过制冷剂入口136流入的制冷剂冷凝,并且通过制冷剂出口138排出完成冷凝的制冷剂。

同时,第一散热单元132和第二散热单元134可以通过设置在冷凝器130内的分隔壁隔开。因此,可以抑制或防止经过第一散热单元132的冷却剂和经过第二散热单元134的冷却剂的混合。

即,在本示例性形式中,流入到冷凝器130的制冷剂从第一散热单元132流动到第二散热单元134,并且来自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分别在第一散热单元132和第二散热单元134中流动。

因此,冷凝器130可以在第一散热单元132中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使从压缩机供应的高温且高压的制冷剂首次冷凝。

接下来,冷凝器130可以在第二散热单元134中通过使用与高温散热器110的冷却剂相比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使在第一散热单元132中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

由于以上构造的用于车辆100的冷却模块可以通过使用分别从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不同温度的冷却剂使制冷剂有效地冷凝,可以改进冷凝器130的冷却效率,并且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的尺寸和容量的增加可以减小。

现在将参照图5至图7描述应用于冷却模块100的冷凝器的各种示例性形式。

图5至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中的根据各种示例性形式的冷凝器的内部示意图。

参照图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形式的冷凝器230包括第一散热单元232和第二散热单元234。

第一散热单元232通过分别设置在冷凝器230的后上表面且与后上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一流入管232a和第一排出管232b而连接至第二集水槽114。

在该第一散热单元232中,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高温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一流入管232a可以相对于冷凝器2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上部部分处,并且第一排出管232b可以设置在第一流入管232a的下方。

由此构造的第一散热单元232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来首次冷凝气态的制冷剂。

另外,第二散热单元234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232的下方。第二散热单元234通过分别设置在与冷凝器230的前下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二流入管234a和第二排出管234b而连接至第四集水槽124。

因此,在第二散热单元234中,从低温散热器120提供的低温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二流入管234a可以基于冷凝器2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下部部分处,并且第二排出管234b可以设置为第二流入管234a的上方。

这里,第二散热单元234可以包括主散热单元235和子散热单元237。

主散热单元235可以使经过第一散热单元232时被首次冷凝的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制冷剂二次冷凝。

子散热单元237相对于冷凝器2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主散热单元235的底部,并且可以使经过主散热单元235时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凝。

以上构造的第二散热单元234可以通过使用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冷却剂而在主散热单元235中使在第一散热单元232中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接下来,第二散热单元234可以在子散热单元237中使在使主散热单元235中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三次冷凝。

同时,冷凝器230可具有形成在其后表面处的制冷剂入口236和形成在其下部部分处并且沿对角线方向与制冷剂入口236分离的制冷剂出口238。

因此,冷凝器230可以通过与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单元232以及第二散热单元234的主散热单元235和子散热单元237时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通过制冷剂入口236流入的制冷剂冷凝,并且可以通过制冷剂出口238排出冷凝完成的制冷剂。

此外,第一散热单元232和第二散热单元234可以通过设置在冷凝器230内的分隔壁隔开。因此,可以防止经过第一散热单元232的冷却剂和经过第二散热单元234的冷却剂的混合。

即,在本示例性形式中,流入到冷凝器230的制冷剂可以从第一散热单元232流动到第二散热单元234,并且从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流入的冷却剂可以分别在第一散热单元232和第二散热单元234中流动。

以这种方式构造的冷凝器230可以在第一散热单元232中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使从压缩机供应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首次冷凝。

接下来,冷凝器230可以在主散热单元235中通过使用与高温散热器110的冷却剂相比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而使在第一散热单元232中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并且可以在子散热单元237中对其进行三次冷凝。

这里,从第四集水槽124供应的冷却剂可以首先经过子散热单元237,并且可以在经过主散热单元235之后被排出至第四集水槽124。

即,由于制冷剂附加地与首先流入子散热单元237的冷却剂交换热量并且具有相对较低的温度,所以可以改进冷却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冷凝率。

参照图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形式的冷凝器330包括第一散热单元332和第二散热单元334。

第一散热单元332通过分别设置在冷凝器330的后上表面且与后上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一流入管332a和第一排出管332b而连接至第二集水槽114。

在该第一散热单元332中,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一流入管332a可以基于冷凝器3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上部部分处,并且第一排出管332b可以设置在第一流入管332a的下方。

由此构造的第一散热单元332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高温冷却剂来首次冷却气态的制冷剂。

另外,第二散热单元334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332的下部部分处。第二散热单元334通过分别设置在与冷凝器330的前下表面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二流入管334a和第二排出管334b而连接至第四集水槽124。

因此,在第二散热单元334中,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低温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二流入管334a可以基于冷凝器3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下部部分处,并且第二排出管334b可以设置在第二流入管334a的上方。

这里,第二散热单元334可以包括主散热单元335和子散热单元337。

主散热单元335可以使经过第一散热单元332时被首次冷凝的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制冷剂二次冷凝。

子散热单元337相对于冷凝器3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主散热单元235的底部,并且可以使经过主散热单元335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凝。

以上构造的第二散热单元334可以通过使用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冷却剂而在主散热单元335中使在第一散热单元232中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接下来,第二散热单元334可以在子散热单元337中使在主散热单元335中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三次冷凝。

同时,冷凝器330可具有形成在其后表面的制冷剂入口336和形成在其下部部分并且沿对角线方向与制冷剂入口236分离的制冷剂出口338。

因此,冷凝器330可以通过与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单元332以及第二散热单元334的主散热单元335和子散热单元337时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通过制冷剂入口336流入的制冷剂冷凝,并且可以通过制冷剂出口338排出冷凝完成的制冷剂。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性形式中,主散热单元335可以通过贮液干燥器340连接到子散热单元337,该贮液干燥器用于使在经过贮液干燥器的内部时冷凝的制冷剂气液分离。

贮液干燥器340在内部设置有干燥剂,并且贮液干燥器可以设置在第二散热单元334的外部。

因此,经过主散热单元327的制冷剂可以在气液分离状态下流入到子散热单元337,并且在经过贮液干燥器340时从冷凝的制冷剂中分离并且去除湿气。

此外,第一散热单元332和第二散热单元334可以通过设置在冷凝器330内的分隔壁隔开。因此,可以防止经过第一散热单元332的冷却剂和经过第二散热单元334的冷却剂的混合。

即,在本示例性形式中,流入到冷凝器330的制冷剂可以从第一散热单元332流入到第二散热单元334,并且从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流入的冷却剂可以分别流入第一散热单元332和第二散热单元334。

以这种方式构造的冷凝器330可以在第一散热单元332中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使从压缩机供应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首次冷凝。

接下来,冷凝器330可以在主散热单元335中通过使用与高温散热器110的冷却剂相比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而使在第一散热单元332中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并且可以在子散热单元337中对其进行三次冷凝。

这时,从主散热单元335排出的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子散热单元337,其中,制冷剂通过经过贮液干燥器340而气液分离且去除去除湿气。

这里,从第四集水槽124供应的冷却剂可以首先经过子散热单元337,并且在经过主散热单元335之后被排出至第四集水槽124。

换言之,制冷剂首先流入到子散热单元337以与相对较低温度的冷却剂交换热量,从而改进冷却效率并且提高冷凝率。

最后,参考图7,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形式的冷凝器430包括第一散热单元432和第二散热单元434。

首先,第一散热单元432经由分别设置在冷凝器430的后上部分处和与上后部分隔开的位置处的第一流入管432a和第一排出管432b连接至第二集水槽114。

在该第一散热单元432中,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一流入管432a可以相对于冷凝器4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上部部分处,并且第一排出管432b可以设置在第一流入管432a的下方。

由此构造的第一散热单元432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高温冷却剂使气态的制冷剂首次冷凝。

第二散热单元434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432的下方。第二散热单元434经由设置在与冷凝器430的前下部分分离的位置处的第二流入管434a和第二排出管434b连接至第四集水槽124。

因此,在第二散热单元434中,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低温冷却剂被循环。

在本示例性形式中,第二流入管434a可以基于冷凝器4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下部部分处,并且第二排出管434b可以设置在第二流入管434a的上方。

第二散热单元434可以包括主散热单元435和子散热单元437。

主散热单元435可以使经过第一散热单元432时被首次冷凝的处于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下的制冷剂二次冷凝。

子散热单元437相对于冷凝器4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主散热单元435的下方,并且可以使经过主散热单元435时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凝。

由此构造的第二散热单元434可以通过使用从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冷却剂而在主散热单元435中使在第一散热单元432中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然后,第二散热单元434可以在子散热单元437中使在主散热单元435中被二次冷凝的制冷剂三次冷凝。

同时,冷凝器430可具有形成在其后表面的上部部分处的制冷剂入口436和形成在其下部部分处且沿对角线方向与制冷剂入口436分离的制冷剂出口438。

因此,冷凝器430可以通过与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单元432以及第二散热单元434的主散热单元435和子散热单元437时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而使通过制冷剂入口436流入的制冷剂冷凝,并且可以通过制冷剂出口438排出冷凝完成的制冷剂。

同时,在本示例性形式中,主散热单元435可以通过去除湿气的贮液干燥器440连接到子散热单元437,并且对经过其内部时冷凝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贮液干燥器440可以包括干燥剂,并且可以基于冷凝器4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主散热单元435与子散热单元437之间。

因此,经过主散热单元427的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子散热单元437,其中,该制冷剂在经过贮液干燥器440时进行气液分离和湿气去除。

同时,第一散热单元432和第二散热单元434可以通过设置在冷凝器430内的分隔壁隔开。因此,可以防止经过第一散热单元432的冷却剂和经过第二散热单元434的冷却剂的混合。

即,在本示例性形式中,流入到冷凝器430的制冷剂可以从第一散热单元432流动到第二散热单元434,并且从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流入的冷却剂可以分别流入第一散热单元432和第二散热单元434。

由此构造的冷凝器430可以在第一散热单元432中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供应的冷却剂而使由压缩机供应的高温高压制冷剂首次冷凝。

接下来,冷凝器430可以在主散热单元435中使在第一散热单元432中被首次冷凝的制冷剂二次冷凝,并且可以通过使用与高温散热器110的冷却剂相比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而在子散热单元437中使其三次冷凝。

这时,在经过贮液干燥器440而气液分离且湿气去除的状态中,从主散热单元435排出的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子散热单元437。

这里,从第四集水槽124供应的冷却剂可以首先经过子散热单元437,并且可以在经过主散热单元435之后被排出至第四集水槽124。

换言之,制冷剂首先流入到子散热单元437以与相对较低温度的冷却剂交换热量,从而改进冷却效率并且提高冷凝率。

因此,当应用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100时,根据操作温度来布置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并且接收来自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的冷却剂以使制冷剂冷却的冷凝器130、230、330和440被一体地构成,从而提高制冷剂的冷凝性能并改进冷却性能。

此外,本公开改进了制冷剂的冷凝性能,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功耗并且去除传统风冷类型的冷凝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公开可以通过使用从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供应的不同温度的冷却剂使制冷剂有效冷凝,从而提高冷凝器130、230、330、和440的冷却效率并且减小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的尺寸和容量增大。

此外,本公开可以使高温散热器110和低温散热器120及冷凝器130、230、330和440成一体,从而改进封装性能并提高空间利用率。

虽然本公开结合目前认为实用的示例性形式进行描述,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公开旨在覆盖包括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形和等同布置。

<符号说明>

100:冷却模块

110:高温散热器

112、114、122、124:第一集水槽、第二集水槽、第三集水槽和第四集水槽

120:低温散热器

130、230、330、430:冷凝器

132、232、332、432:第一散热单元

132a、232a、332a、432a:第一流入管

132b、232b、332b、432b:第一排出管

134、234、334、434:第二散热单元

134a、234a、334a、434a:第二流入管

134b、234b、334b、434b:第二排出管

136、236、336、436:制冷剂入口

138、238、338、438:制冷剂出口

235、335、435:主散热单元

237、337、437:子散热单元

340、440:贮液干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