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车后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1595发布日期:2019-07-31 10:13阅读:3693来源:国知局
电动三轮车后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三轮车领域,特别是指电动三轮车后桥。



背景技术:

电动三轮车作为新能源载物运输工具越来越多的被人们使用;电动三轮车,在载物运行的过程中,如车辆轮胎触碰到坚硬物体会造成车胎被扎,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现有技术中的做法是需要将车辆承载的物品卸下,极性车胎的修补,待修补完成后进行后续的使用;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扎胎的时间和地垫均不相同,且并不确定有修补工具,因此,不能第一时间进行修补,造成时间及人工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电动三轮车后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出现扎胎后不能及时维修造成时间及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电动三轮车后桥,包括:

壳体,设置在车架上,且在壳体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通过齿轮槽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外露;

驱动电机设置在壳体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与壳体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

第一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一侧;

第二支撑组,设置在壳体下方另一侧;

第一连动装置,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与第一支撑组连动,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

第二连动装置,活动地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连动装置相对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支撑组包括:

驱动体,设置在壳体上,且驱动体一端设置有套管;

转轴,设置在套管内,且驱动轴一端的延伸段上设置有第二连动齿轮;

支撑轮,相对设置在转轴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驱动体为电机,且转轴通过轴承设置在套管内。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连动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与壳体轴连接,且相对设置在齿轮槽两侧;

传送齿轮,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轴连接,并可以以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与壳体的连接轴为支点进行旋转。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连接臂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与壳体轴连接,第二段通过调整套与第一段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当出现轮胎被扎时,通过第一支撑组或第二支撑组的动作,进行被扎一侧的支撑,且通过第一连动装置或第二连动装置使得第一支撑组或第二支撑组与驱动轴连动,进而当驱动轴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旋转时,会通过第一连动装置或第二连动装置带动第一支撑组或第二支撑组动作,进而实现车辆正常行驶;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进行货物的拆除,直接通过第一支撑组或第二支撑组替代被扎的轮胎便能够进行正常的行驶,进而降低时间及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动三轮车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俯视图1后,电动三轮车后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

1、壳体;2、齿轮槽;3、第一连动齿轮;4、驱动电机;5、第一支撑组;51、驱动体;52、套管;53、转轴;54、第二连动齿轮;55、支撑轮;6、第二支撑组;7、第一连动装置;71、第一连接臂;711、第一段;712、第二段;713、调整套;72、第二连接臂;73、传送齿轮;8、第二连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电动三轮车后桥,包括:

壳体1设置在车架上,且在壳体1两端趋近后轮的位置均设置有齿轮槽2,通过齿轮槽2使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3外露;驱动电机4设置在壳体1上,且输出轴的主动齿轮穿过壳体1与壳体1内驱动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这样,在驱动电机4的带动下,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进而从动齿轮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车辆行驶,而由于第一连动齿轮3与驱动轴连接,当驱动轴转动时会带动两端的第一连动齿轮3转动;

第一支撑组5设置在壳体1下方一侧;第二支撑组6设置在壳体1下方另一侧;第一连动装置7用于实现第一连动齿轮3与第一支撑组5连动,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上;第二连动装置8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上,并与第一连动装置7相对设置;使用阶段,当后轮轮胎出现扎胎的情况,第一支撑组5动作,通过第一支撑组5或第二支撑组6进行扎胎一侧的支撑,并控制第一连动装置7或第二连动装置8动作,使得通过第一连动装置7或第二连动装置8实现第一连动齿轮3与第一支撑组5或第二支撑组6间接连接,并能够在第一连动齿轮3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支撑组5或第二支撑组6同时动作;其中,

第一支撑组5包括驱动体51、转轴54和支撑轮55,该驱动体51设置在壳体1上,且驱动体51一端设置有套管52;转轴54设置在套管52内,且驱动轴一端的延伸段上设置有第二连动齿轮;支撑轮55相对设置在转轴54的两侧;本发明中,优选的,驱动体51为电机,且转轴54通过轴承设置在套管52内;

当出现扎胎后,驱动体51启动,并带动转轴54和支撑轮55动作进行扎胎一侧的支撑;本发明中,驱动体51优选的电池连接,且可以设置在车把上有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可以为控制按钮)的操作,能够控制驱动体51动作,实现对被扎一侧的支撑;

而当通过第一连接装置进行第一支撑组5和第一连动齿轮3连接后,在第一连动齿轮3的带动下,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传动,带动第二连动齿轮转动,并通过第二传动齿轮带转轴54旋转,进而实现通过转轴54带动支撑轮55转动,实现配合未被扎胎一侧的轮胎同时使用;

另外,本发明中,第一连动装置7包括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和传送齿轮73;该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与壳体1轴连接,且相对设置在齿轮槽2两侧;传送齿轮73与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轴连接,并可以以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与壳体1的连接轴为支点进行旋转;其中,第一连接臂71包括第一段711和第二段712,第一段711与壳体1轴连接,第二段712通过调整套713与第一段711连接。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第一段711和第二段712的调整,进而实现对第一连接臂71的调整,而第二连接臂72与第一连接臂71结构相同,对此不再进一步赘述;且在本发明中,和设置有卡扣,控制第一连接臂71的位置,可以在第一连接臂71上设置有若干插孔,通过对不同插孔的选择,控制第一支撑臂的角度;

本发明中,第一连动装置7和第二连动装置8结构相同,为节省篇幅,本发明对此不再进一步限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