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侧翼及其加工工艺以及包含侧翼的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8605发布日期:2019-08-06 23:29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侧翼及其加工工艺以及包含侧翼的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侧翼及其加工工艺以及包含侧翼的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因为汽车侧翼一般是汽车尾部的装饰件,为了使汽车零部件成本化,所以很多侧翼造型都比较轻巧,使整车外形更加立体丰满;另一方面,它的作用是遮蔽汽车尾门与后尾门玻璃之间的缝隙,使汽车尾部更加美观。

目前常规侧翼加工的造型:一种是外板高光注塑+内板注塑胶结的侧翼。另一种是外板喷涂+内板注塑胶结的侧翼。现有技术外板高光注塑+内板注塑胶结的侧翼,材料较昂贵,产品重量较重,内外板结构设计复杂,模具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侧翼,材料成本下降,内外板设计结构简单化,实现内外板进行胶结,实现外观的美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汽车侧翼,包括一组左右对称的聚丙烯侧翼外板,分别为左外板和右外板,左外板和右外板的表面设置高亮黑喷涂涂层,侧翼外板的内侧固定安装聚丙烯侧翼内板,侧翼内板其内表面间隔设置至少三个用于将侧翼内板安装在车身上的卡扣,车身上对应位置设置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扣安装孔。侧翼外板和内板壁厚和结构不改变,由pc/abs、abs改成pp料,重量减轻。pp料的内板和外板胶水黏贴的表面通过等离子处理的方式,然后通过达因笔的检查判断,无需复杂的检测工序,内外板通过胶水粘结,单件结构简单:仅三处定位筋片,便可实现胶结装配。侧翼左右对称,左外板和右外板表面设置高亮黑喷涂涂层。打破了常规外板高光注塑的侧翼形式,符合成本化的原则。侧翼内外板安装点设计在内板上,至少3个安装在车身上的卡扣,车身上对应位置设置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扣安装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侧翼外板与侧翼内板通过胶水粘接;内板靠近边缘处粘贴设置3m胶带。侧翼左右内外板可以用胶水黏贴成功,不需复杂的压紧工装及特殊的操作环境(当然,本发明需要压紧工装压紧至少10-15分钟),不影响左右外板外观表面质量,内外板胶结后强度性能良好。

本发明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加工汽车侧翼的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对侧翼外板及侧翼内板进行等离子处理,然后通过达因笔检查判断,然后通过胶水将侧翼外板与侧翼内板粘结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汽车侧翼的组件结构,包括气囊式副扰流板,副扰流板设置在侧翼外板与侧翼内板之间的空间中且副扰流板的一端铰接在侧翼内板上,侧翼外板上设置副扰流板穿过的通孔,副扰流板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通孔尺寸小于副扰流板的尺寸且副扰流板抵靠在孔口处,侧翼内板其面向车头的侧壁上设置与汽车壳体上导风孔相连通的开口;副扰流板上表面呈平面状、下表面呈向下凸起的圆弧状。由于副扰流板放置在通孔孔口呈堵住通孔的初始状态,而汽车壳体上设置导风孔,当车速较高时副扰流板克服通孔孔壁对副扰流板的摩擦而自动伸出,这样使得侧翼能够在车速较高时能够伸出副扰流板以加强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

副扰流板其长度与车体后视镜长度相当,这样可以避免副扰流板伸出后太长而擦碰到会车的车辆车体;且副扰流板可以采用透明材质以弱化伸出后的不美观。

本发明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汽车侧翼的组件结构,包括气囊式副扰流板,副扰流板设置在侧翼外板与侧翼内板之间的空间中,侧翼外板上设置副扰流板穿过的矩形通孔,副扰流板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与汽车壳体上导风孔相连通的导风管及与导风管向连的橡胶气囊,导风管为硬性材质制成,橡胶气囊设置有与导风管向连通的进风口,橡胶气囊设置在矩形通孔内。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一端开口的气囊作为副扰流板,在车速不高时气流不足以克服橡胶的弹性使得副扰流板膨胀伸出矩形通孔,而当车速较高时则气流压力较大使得气囊膨胀伸出矩形通孔以形成车体两侧的“反机翼”以减少下压力,为更好地实现此效果,副扰流板其上表面采用的橡胶要比其下表面采用的橡胶要硬一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组件结构还包括铰接在汽车壳体内的第二扰流板,汽车壳体其迎风凸起弧面上设置矩形的导风孔,第二扰流板为充满气的气囊,第二扰流板其上表面为平面状且其下表面为向下凸起的弧面状,汽车壳体其背风凸起弧面上设置矩形开孔,第二扰流板设置在开孔正下方,汽车壳体内设置由导风孔至开孔的连通导风腔,第二扰流板其上表面的宽度与开孔的宽度相匹配。第二扰流板的设置可以与副扰流板结合组成一个整体或形成一大两小的扰流板形式,作为车速较高时从车体上延伸出另一个扰流板,结合本身自带的扰流板,能够加强下压力,减少车体在高速行驶时的升力,加强汽车的抓地力,而在车速不高时则能自动收回,只用一个车体上固定在外表面的扰流板,能够根据车速的不同做出调整,加强了侧翼的功能性,不再仅是以往侧翼其遮蔽汽车尾门与后尾门玻璃之间缝隙,使汽车尾部更加美观的单一功能,构思巧妙且技改容易。侧翼内板左右靠近边缘处设计3m胶带黏贴安装面,装车时先保证侧翼预固定,卡扣安装后位置不会偏移。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二扰流板的侧面固定连接磁性条,副扰流板其靠近第二扰流板的端面上固定连接磁性条。

动作过程为:由于汽车壳体其迎风凸起弧面上设置矩形的导风孔,这样在汽车行驶的过程(尤其是高速行驶时)中,风从导风孔进入,由此将第二扰流板吹起使得第二扰流板绕其铰接轴转动翻转出汽车壳体内,并且汽车侧翼内的副扰流板也被吹出,这样除了汽车自带的固定设置的扰流板外,第二扰流板及副扰流板也伸出车体外,对于加强车体下压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且仅在高速行驶时伸出这第二扰流板及副扰流板,能够根据车速自动调整,构思巧妙且技改容易。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内外板之间先进行等离子处理后再胶接,无需复杂结构。内板位于外板内侧,左右对称,左外板和右外板表面设置高亮黑喷涂涂层。本发明结构可以实现通常方案无法完成的pp原料与pp原料的胶接,使得原仅能在pc/abs以及abs原料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胶接生产方案可以在pp原料的产品上实现,从而丰富了原材料的选择,拓展了成本最优的选项,对生产技术方面和运营方面均有重大意义;侧翼外板和内板壁厚和结构不改变,由pc/abs、abs改成pp料,重量减轻。pp料的内板和外板胶水黏贴的表面通过等离子处理的方式,然后通过达因笔的检查判断,无需复杂的检测工序,内外板通过胶水粘结,单件结构简单:仅三处定位筋片,便可实现胶结装配。侧翼左右对称,左外板和右外板表面设置高亮黑喷涂涂层。打破了常规外板高光注塑的侧翼形式,符合成本化的原则。侧翼左右内外板可以用胶水黏贴成功,不需复杂的压紧工装及特殊的操作环境,不影响左右外板外观表面质量,内外板胶结后强度性能良好。由于副扰流板放置在通孔孔口呈堵住通孔的初始状态,而汽车壳体上设置导风孔,当车速较高时副扰流板克服通孔孔壁对副扰流板的摩擦而自动伸出,这样使得侧翼能够在车速较高时能够伸出副扰流板以加强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一端开口的气囊作为副扰流板,在车速不高时气流不足以克服橡胶的弹性使得副扰流板膨胀伸出矩形通孔,而当车速较高时则气流压力较大使得气囊膨胀伸出矩形通孔以形成车体两侧的“反机翼”以减少下压力;第二扰流板的设置可以与副扰流板结合组成一个整体或形成一大两小的扰流板形式,作为车速较高时从车体上延伸出另一个扰流板,结合本身自带的扰流板,能够加强下压力,减少车体在高速行驶时的升力,加强汽车的抓地力,而在车速不高时则能自动收回,只用一个车体上固定在外表面的扰流板,能够根据车速的不同做出调整,加强了侧翼的功能性,不再仅是以往侧翼其遮蔽汽车尾门与后尾门玻璃之间缝隙,使汽车尾部更加美观的单一功能,构思巧妙且技改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汽车侧翼其中一个侧翼其外板和内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侧翼内板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侧翼内板定位槽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安装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沿竖向轴线旋转180°后其右上角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透视图;

图7是图6中副扰流板转动至半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副扰流板转动至与第二扰流板结合后的示意图;

图9是图6去除副扰流板及通孔后的示意图;

图10是车体壳体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其对应汽车壳体的示意图。

图中:1、外板;2、内板;3、卡扣;4、3m胶带;5、副扰流板;6、通孔;7、导风孔;8、开口;9、导风管;10、橡胶气囊;11、第二扰流板;12、开孔;13、导风腔;14、磁性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是一种汽车侧翼,包括一组左右对称的聚丙烯侧翼外板1,分别为左外板1和右外板1,左外板1和右外板1的表面设置高亮黑喷涂涂层,侧翼外板1的内侧固定安装聚丙烯侧翼内板2,侧翼内板2其内表面间隔设置至少三个用于将侧翼内板2安装在车身上的卡扣3,车身上对应位置设置与卡扣3相适配的卡扣3安装孔。侧翼外板1与侧翼内板2通过胶水粘接;内板2靠近边缘处粘贴设置3m胶带4。

加工汽车侧翼的工艺,包括如下工艺步骤:对侧翼外板1及侧翼内板2进行等离子处理,然后通过达因笔检查判断,然后通过胶水将侧翼外板1与侧翼内板2粘结而成。

包含汽车侧翼的组件结构,包括气囊式副扰流板5,副扰流板5设置在侧翼外板1与侧翼内板2之间的空间中且副扰流板5的一端铰接在侧翼内板2上,侧翼外板1上设置副扰流板5穿过的通孔6,副扰流板5采用弹性橡胶材质制成,通孔6尺寸小于副扰流板5的尺寸且副扰流板5抵靠在孔口处,侧翼内板2其面向车头的侧壁上设置与汽车壳体上导风孔7相连通的开口8;副扰流板5上表面呈平面状、下表面呈向下凸起的圆弧状。组件结构还包括铰接在汽车壳体内的第二扰流板11,汽车壳体其迎风凸起弧面上设置矩形的导风孔7,第二扰流板11为充满气的气囊,第二扰流板11其上表面为平面状且其下表面为向下凸起的弧面状,汽车壳体其背风凸起弧面上设置矩形开孔12,第二扰流板11设置在开孔12正下方,汽车壳体内设置由导风孔7至开孔12的连通导风腔13,第二扰流板11其上表面的宽度与开孔12的宽度相匹配。第二扰流板11其上表面的长度也与开孔12的长度相匹配。第二扰流板11的侧面固定连接磁性条14,副扰流板5其靠近第二扰流板11的端面上固定连接磁性条14。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12至图13所示,包含汽车侧翼的组件结构,包括气囊式副扰流板5,副扰流板5设置在侧翼外板1与侧翼内板2之间的空间中,侧翼外板1上设置副扰流板5穿过的矩形通孔6,副扰流板5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与汽车壳体上导风孔7相连通的导风管9及与导风管9向连的橡胶气囊10,导风管9为硬性材质制成,橡胶气囊10设置有与导风管9向连通的进风口,橡胶气囊10设置在矩形通孔6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