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4359发布日期:2020-06-05 22:0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其包括多个框架。



背景技术:

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乘客坐于其上的座椅安装在车辆中,一般车辆的座椅包括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这种座椅包括耦接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并且靠背框架包括几种类型的支架、电线和管。这些零件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来连接。

最近,在座椅中安装有各种辅助装置。例如,为了乘客的方便和安全而用于支撑乘客的颈部的头枕、用于折叠座椅的躺椅、用于安装座垫的闩锁和撞针、与座椅安全带互锁以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中将乘客固定到座椅的卷收器、用于安装婴儿安全座椅的安装装置,等等。所有辅助装置应遵守强度规定,以确保乘客安全,并且为此,座椅框架所需的刚度趋于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具有各种功能的辅助装置的强度规定,应该增加构成靠背框架的管的厚度,并且应该焊接连接管的几种类型的支架,并由此增加靠背框架的总重量。

也就是说,传统的用于车辆的靠背框架包括管,并且安装有几种类型的支架和各种辅助装置。为了期望的刚度,管的厚度被增加以提高刚度。然而,我们已经发现,传统的靠背框架具有缺点,例如,管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为了刚度而进行昂贵的过度设计。

已经提供以上描述以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并且该描述不应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传统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其具有简单的结构以实现成本降低和重量减轻,并且被分成具有不同刚度的部件。例如,载荷集中的部件被设置为具有比其他部件更高的强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可包括:框架单元,其包括彼此分开的上部部件、下部部件和侧部部件,侧部部件耦接在上部部件与下部部件之间以形成靠背框架形状,并且下部部件被形成为在下部部件中具有中空部,并且下部部件设置有形成在下部部件的每个端部处的开孔以与中空部的内部连通;以及铰链耦接单元,每个铰链耦接单元包括插入端和安装端,插入端插入并耦接到下部部件的开孔,安装端从下部部件暴露并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

铰链耦接单元的插入端的外径可等于或小于下部部件的开孔的内径,使得插入端可插入开孔中。

侧部部件可在与下部部件的端部分隔开的结合区域处耦接到下部部件,并且当插入端插入下部部件的开孔中时,插入端可延伸到超出结合区域。

在一种形式中,安装端的外径大于插入端的外径,并且安装端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下部部件的外径。

在下部部件的端部沿着其周界可形成多个通孔,并且在铰链耦接单元的插入端处沿着其周界形成凸起,使得凸起插入多个通孔中的通孔并通过通孔暴露于外部。特别地,下部部件和铰链耦接单元可通过焊接凸起和通孔而被耦接。

侧部部件可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外管以及相对位于车辆内部的内管,并且上部部件、下部部件、侧部部件的外管和内管可具有不同的强度。

下部部件和外管的强度可高于上部部件和内管的强度。

下部部件和外管的厚度可等于或大于上部部件和内管的厚度。

框架单元还可包括子部件,子部件连接到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并且布置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在另一种形式中,在子部件、上部部件、下部部件和侧部部件之中,子部件具有最低的强度。

子部件的厚度可等于或小于下部部件、外管和内管的厚度,并且子部件的强度低于下部部件、外管和内管的强度。

从本文提供的描述中,其他适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理解,该描述和具体实例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可很好地理解本公开,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通过实例给出的其各种形式,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中的铰链耦接单元和下部部件的耦接的视图;

图3是示出了耦接结构的视图,其中,铰链耦接单元的凸起插入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中的下部部件的通孔中;

图4是相对于图3所示的铰链耦接单元和下部部件的耦接部分沿着线a-a'截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另一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子部件的布置的透视图。

本文描述的图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并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理解,在这些图中,对应的参考数字表示相同的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透视图,图2至图5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视图。

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包括:框架单元100,其分成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侧部部件160耦接在上部部件120与下部部件140之间以形成靠背框架形状,并且下部部件140形成为在其中具有中空部并设置有形成在下部部件的每个端部处的开孔142以与中空部的内部连通;以及铰链耦接单元200,每个铰链耦接单元包括插入端220和安装端240,该插入端插入并耦接到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该安装端从下部部件140暴露并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

如上所述,一种形式的框架单元100可包括:彼此分开的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都可形成为在其中具有中空部,并且靠背框架形状可通过耦接相应部件120、140和160来形成。

也就是说,由于框架单元100不是由一个管形成,而是分成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所以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设置为根据相应部件120、140和160所需的强度而具有不同的材料、厚度等等,然后被耦接,从而形成优化相应部件120、140和160的设置的座椅靠背框架。也就是说,可根据座椅强度试验的结果来确定座椅靠背框架的相应部件120、140和160的强度。为了方便,通过弯曲一个管来形成传统的座椅靠背框架,而不管相应部件的强度如何及由此出现过度设计,但是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座椅靠背框架中,框架单元100分成多个部件,这些部件根据相应部件所需的强度而耦接,并因此,由于优化设计而可实现重量减轻和成本降低。

特别地,设置有铰链耦接单元200,每个铰链耦接单元包括:插入端220,其插入并耦接到框架单元100的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以及安装端240,其从下部部件140暴露并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

铰链耦接单元200被设置成将框架部件100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插入端220耦接到下部部件140,并且安装端240用作铰链轴,使得铰链耦接单元200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这里,可在车身中提供安装空间,安装端240连接到该安装空间以可旋转。

也就是说,传统的座椅靠背框架由一个管形成,并因此本质上需要设置有铰链轴的单独支架,以便将座椅靠背框架连接到车身以可旋转。然而,支架也执行座椅靠背框架的增强材料的功能,并因此导致重量增加。相比之下,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座椅靠背框架中,省略了传统支架,并且铰链耦接单元200插入构成框架单元100的下部部件140中,并因此增强刚度且同时用作将框架单元100安装在车身上以可旋转的铰链。

更详细地,如图2示例性地示出的,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的外径等于或小于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的内径,使得插入端220可插入开孔142中。

这样,通过将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的外径设置为等于或小于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的内径,插入端220可通过插入而耦接到开孔142。因此,铰链耦接单元200可通过插入端220固定到下部部件140,下部部件140的供插入端220插入其中的区域的刚度被增强,并因此下部部件140保证耐久性和强度。进一步地,插入端220的外表面和下部部件140的内表面彼此压靠,并因此彼此一体地耦接,并因此保证抗变形的耐久强度。

进一步地,侧部部件160耦接到下部部件140的与下部部件140的端部分隔开的结合区域。因此,如图2示例性地示出的,下部部件140的端部比侧部部件160向侧方延伸得更远,并因此侧部部件160可由下部部件140牢固地支撑。

另外,当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插入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中时,插入端220可延伸超出结合区域,侧部部件160在该结合区域处耦接到下部部件140。

也就是说,在强度试验中,最大载荷被施加到下部部件140的与对侧部部件160耦接的结合区域。因此,通过使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延伸通过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以行进超出侧部部件160下方的结合区域,下部部件140与侧部部件160之间的耦接区域的刚度被局部地增强。进一步地,通过使插入端220延伸为行进通过侧部部件160,下部部件140的与侧部部件160耦接的结合区域周围的刚度被增强,并因此,对应区域局部地保证抗变形的耐久强度。

铰链耦接单元200可形成为使得,安装端240的外径大于插入端220的外径,并且安装端240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下部部件140的外径。

从而,当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插入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中时,安装端240由下部部件140的端部捕获,并因此确定了下部部件140的插入长度。因此,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可布置在侧部部件160下方的下部部件140内,并且安装端240可与下部部件140的端部接触,因此保持铰链耦接单元200与下部部件140之间的牢固连接状态。

如图3和图4示意性地示出的,在下部部件140的端部处沿着其周界形成有多个通孔144,在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处沿着其周界形成有凸起222,该凸起插入通孔144中并通过通孔144暴露于外部,并且在凸起222通过通孔144而暴露的条件下,下部140和铰链耦合单元200可通过焊接凸起222和通孔144而耦接。

因此,当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插入下部部件140的开孔142中时,在插入端220处形成的凸起222通过形成于下部部件140上的通孔144而暴露,并因此,插入端220和下部部件140相互锁定并连接。在这种状态中,当凸起222和通孔144通过焊接而耦接时,铰链耦接单元200的插入端220和下部部件140一体地耦接,并因此耦接刚度被增强。

下部部件140的通孔144和多个铰链耦接单元200的凸起222可沿着下部部件140和铰链耦接单元200的周界复数地设置,并且通孔144和凸起222可沿着下部部件140和铰链耦接单元200的周向表面位于下部部件140的与侧部部件160耦接的区域,以避开侧部部件160。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示例性地示出的,侧部部件160可包括:外管162,其安装在车身上;以及内管164,其相对地位于车辆的内部。彼此分隔开的外管162和内管164在竖直方向上耦接在上部部件120与下部部件140之间,从而形成靠背框架形状。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构成框架单元100的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侧部部件160的外管162和内管164可具有不同的强度。也就是说,在车辆碰撞强度试验之后,根据相应部件120、140、162和164所需的强度,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和内管164的材料、直径、厚度等可以是不同的,从而提供改进的框架单元100。

更详细地,框架单元100可被构造为使得,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的强度高于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的强度。

进一步地,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的厚度可等于或大于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的厚度。

也就是说,由于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支撑其他部件且连接到车身,所以在强度试验中,最大载荷被施加到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因此,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的强度应该高于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的强度,并且其厚度应该大于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的厚度。

进一步地,由于头枕杆安装在上部部件120处,所以上部部件120在包装中的百分比高,并且在强度试验中对上部部件120相对不施加大载荷。

另外,由于内管164对应于扶手或外观修整区域,所以内管164在包装中的百分比高,但是在强度试验中,对内管164局部施加的载荷比对上部部件120施加的载荷大。

因此,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的强度和厚度可比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的强度和厚度小,并且内管164的强度可比上部部件120的强度高。

因此,框架单元100的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内管164和上部部件120可按从最高强度到最低强度的顺序布置,并且上部部件120不需要高强度,并因此与其他部件相比具有相对小的厚度,从而减小重量。

进一步地,如图5示例性地示出的,框架单元100还可包括子部件180,该子部件连接到上部部件120和下部部件140且布置在外管162与内管164之间。除了座椅安全带以外的座椅部件可安装在子部件180上,并且在强度试验中对子部件180不施加大载荷。因此,在子部件180、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和侧部部件160之中,子部件180可具有最低强度。另外,子部件180的厚度等于或小于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和内管164的厚度,并且子部件的强度低于下部部件、外管和内管的强度,并因此可与侧部部件160一起稳定地支撑上部部件120和下部部件140,并且由于厚度减小而减小重量。

如上所述,由于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框架单元100形成为根据当对其施加载荷时所需的强度而具有不同强度的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内管164和子部件180,所以框架单元100的改进设计是可能的。进一步地,由于框架单元100的相应部件120、140、162、164和180可设置为根据其所需强度而具有不同厚度,所以框架单元100的重量可减小。

因此,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内管164和子部件180的材料、强度和厚度可设置如下。可根据设计来改变上部部件120、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内管164和子部件180的这些材料、强度和厚度中的一些。

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可由stkm13a形成,子部件180可由stkm11a形成,并且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可由spfc780dp形成。

进一步地,上部部件120和内管164可具有330kgf/mm2的强度,子部件180可具有250kgf/mm2的强度,并且下部部件140和外管162可具有780kgf/mm2的强度。

另外,上部部件120可具有1.6t的厚度,并且内管164、下部部件140、外管162和子部件180可具有2.0t的厚度。

因此,确定上述框架单元100的相应部件和管120、140、162、164和180的材料、强度和厚度,从而提供改进的框架单元。

如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具有简单的结构,而没有用来安装传统座椅靠背框架的支架结构,并因此实现成本降低和重量减轻,并且其分成具有不同刚度的部件,使得仅将载荷集中的部件设置为具有高强度,并因此防止由不必要部件的过高强度导致的过度设计。

虽然已经为了说明性目的而公开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都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