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19769发布日期:2020-05-06 20:4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206120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被配置为在水平方向旋转的座椅的构成,驾驶员能通过使座椅旋转180度来与后部座席的乘坐者面对面。此外,在日本特开2017-206120中,根据座椅的旋转角度来选择要启动的气囊。同样,在日本特开2004-189109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被配置为驾驶席旋转180度的座椅的构成。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7-261299中公开了在预测到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使方向盘移动至最适合约束驾驶员的位置的技术。

再者,当车辆在使驾驶席旋转180度而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下发生前面碰撞时,与车辆在驾驶席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下发生后面碰撞的情况相比,碰撞载荷变大的可能性高。因此,座椅靠背和头枕有时会与车厢内的周边零件发生干扰而产生变形。另一方面,在加强了座椅靠背和头枕的情况下,座椅的重量会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事实,能抑制座椅的重量增加,并且即使在驾驶席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下发生了前面碰撞,也能抑制头枕和座椅靠背产生变形。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车辆用座椅,包括被配置为支承乘坐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和被配置为支承乘坐者的头部的头枕,所述车辆用座椅被配置为在所述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之间转动;方向盘,被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车辆用座椅靠前方;转向移动机构,被配置为变更所述方向盘的位置;以及控制部,被配置为在所述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转向移动机构使所述方向盘向从车辆前方侧支承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头枕的支承位置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车辆用座椅被配置为包括座椅靠背和头枕。此外,车辆用座椅被配置为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之间转动。因此,能在驾驶时预先使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前方侧,并在自动驾驶时等乘坐者不驾驶的情况下,使车辆用座椅转动180度而朝向车辆后方侧。

在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车辆用座椅靠前方处设有方向盘,该方向盘被配置为通过转向移动机构来变更位置。由此,能根据乘坐者的驾驶位置来使方向盘移动到任意位置。

此外,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在车辆用座椅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通过转向移动机构使方向盘向从车辆前方侧支承座椅靠背和头枕的支承位置移动。由此,能通过方向盘从车辆前方侧支承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欲向车辆前方侧移动的座椅靠背和头枕。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能抑制座椅的重量增加,并且即使在驾驶席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下发生了前面碰撞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头枕和座椅靠背产生变形。

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所述转向移动机构包括:倾斜机构,被配置为调整所述方向盘的高度;以及伸缩机构,被配置为调整所述方向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述控制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倾斜机构和所述伸缩机构中的至少一方来使所述方向盘向所述支承位置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通过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中的至少一方来使方向盘向支承位置移动。由此,无需使用专用机构,能使用现有的机构并通过方向盘来支承座椅靠背和头枕。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能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所述方向盘包括位于中央的轮毂部和配置于所述轮毂部的周围的轮缘部,在所述支承位置,所述轮毂部与所述座椅靠背抵接,所述轮缘部的上部与所述头枕抵接。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能通过方向盘的刚性较高的轮缘部来支承头枕。

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在所述头枕的内部设有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所述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支承位置处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轮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能经由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有效地使碰撞载荷从头枕向方向盘传递。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能有效地抑制头枕的变形。

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所述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的一端侧在所述支承位置处与所述轮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所述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的另一端侧固定于连结所述头枕和所述座椅靠背的头枕支柱。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从方向盘向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作用的反作用力经由头枕支柱向座椅靠背分散。由此,能抑制反作用力从方向盘作用向乘坐者。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能提高对乘坐者的保护性能。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内部设有座椅靠背内载荷传递构件,所述座椅靠背内载荷传递构件在所述支承位置处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轮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中,能经由座椅靠背内载荷传递构件有效地使碰撞载荷从座椅靠背向方向盘传递。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能有效地抑制座椅靠背的变形。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的车辆的驾驶席周边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车辆用座椅从图1的状态转动180度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头枕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放大并示意性地表示沿图2的ⅳ-ⅳ线剖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图6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的ecu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向移动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车辆前方向时的左右。

如图1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的车辆的车厢内的前部配置有驾驶席12,在驾驶席12设有车辆用座椅14。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4的乘坐者p所朝向的一侧设为座椅前方侧,将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或后方侧的状态下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向设为座椅宽度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设为能自动行驶的所谓自动驾驶车辆。并且,车辆被配置为在乘坐者p通过手动进行驾驶的手动驾驶模式与自动行驶的自动驾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车辆用座椅14被配置为包括座椅坐垫16、座椅靠背18以及头枕20,车辆用座椅14被配置为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之间转动。并且,图1中图示出了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图2中图示出了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

座椅坐垫16以相对于未图示的车厢内的地板在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装配,并被配置为从车辆下方侧支承乘坐者p的臀部和大腿部。并且,座椅靠背18以在座椅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座椅坐垫16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

座椅靠背18在上下方向延伸,该座椅靠背18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以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座椅坐垫16。并且,被配置为通过该座椅靠背18支承乘坐者p的背部。

如图4所示,在座椅靠背18的内部设有座椅靠背框架22和作为座椅靠背内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座椅靠背框架22是形成座椅靠背18的骨架的构件,左右设有一对,分别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在座椅靠背18的上部设有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结左右的座椅靠背框架22的未图示的上框架。

在此,座椅靠背框架22各自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大致j字形。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22被配置为包括:在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壁部22a、从横壁部22a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的前壁部22b以及从横壁部22a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的后壁部22c。

前壁部22b的顶端部沿着座椅靠背18的外形向座椅后方侧弯曲。此外,后壁部22c的顶端向座椅前方侧弯曲。并且,在该后壁部22c固定有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关于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的详情在后文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在座椅靠背18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连结有头枕20,该头枕20被配置为从座椅后方侧支承乘坐者p的头部。

如图3所示,在头枕20的内部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头枕支柱26,该头枕支柱26的下端部连结于座椅靠背18的未图示的上框架。

在此,一对头枕支柱26设于左右(在图3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头枕支柱26),在头枕支柱26设有作为头枕内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关于第二载荷传递构件的详情在后文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车辆用座椅14靠前方处设有方向盘30。方向盘30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转向柱的顶端,被配置为包括位于中央的轮毂部30a和配置于轮毂部30a的周围并供乘坐者抓持的轮缘部30b。此外,轮毂部30a和轮缘部30b通过未图示的轮辐连结。

在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方向盘30靠前方处设有仪表板29,在该仪表板29的内侧设有作为控制部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3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被配置为包括ecu32。

图5是表示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的硬件配置的框图。如该图5所示,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被配置为包括:ecu32、倾斜(tilt)机构34、伸缩(telescopic)机构36、座椅角度传感器38以及斜倚(reclining)角度传感器40。并且,ecu32分别与倾斜机构34、伸缩机构36、座椅角度传感器38以及斜倚角度传感器40电连接。

在此,转向移动机构被配置为包括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倾斜机构34是被配置为通过变更转向柱的角度来调整方向盘30的高度的机构,伸缩机构36是被配置为调整方向盘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机构。并且,被配置为通过该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将方向盘30的位置变更到任意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能应用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机构的详细说明。

座椅角度传感器38是感测车辆用座椅1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转动角度的传感器。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4被配置为设定成朝向车辆前方侧的0度角度和朝向车辆后方侧的180度角度这两个角度,因此,座椅角度传感器38感测车辆用座椅14的角度是0度还是180度。

斜倚角度传感器40是感测座椅靠背18相对于座椅坐垫16的斜倚角度的传感器。

图6是表示ecu32的硬件配置的框图。如该图6所示,ecu32被配置为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42、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44、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46、存储器(storage)48以及用户界面50。各构成以经由总线52来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

cpu42是中央运算处理单元,执行各种程序或控制各部分。即,cpu42从rom44或存储器48读出程序,以ram46为工作区域来执行程序。cpu42按照记录于rom44或存储器48中的程序,进行上述各构成的控制和各种运算处理。

rom44储存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ram46作为工作区域暂时存储程序或数据。存储器48包括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或ssd(solid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储存包括操作系统的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

用户界面50是用于供乘坐者p进行各种操作的界面,例如包括具备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器、声音输入部以及可按下的按钮中的至少一个。

接着,对设于座椅靠背18的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和设于头枕20的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形成为大致板状并在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该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侧框架)22的后壁部22c。

另一方面,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至座椅靠背18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靠后方处。并且,该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下与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如图3所示,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是架设于左右一对头枕支柱26的大致板状的构件,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随着从座椅前方侧朝向座椅后方侧而向座椅下方侧倾斜。

在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头枕支柱26向座椅上方侧弯曲的前侧凸缘部28a,该前侧凸缘部28a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头枕支柱26。

此外,在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头枕20的外形向座椅下方侧弯曲的后侧凸缘部28b。并且,该后侧凸缘部28b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下与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4中的方向盘30的位置是由构成转向移动机构的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移动后的位置。参照图7的流程图对使方向盘30移动的转向移动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cpu42从rom44或存储器48读出程序,在ram46中展开并执行,由此来进行转向移动处理。

如图7所示,cpu42在步骤s102中判断自动驾驶是否已开启。例如,可以是,当通过乘坐者p的操作而开始车辆的自动驾驶时,表示自动驾驶已开始的信号被传递至ecu32,根据该信号判断为自动驾驶已开启。

cpu42在步骤s102中判断为自动驾驶已开启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04的处理。此外,cpu42在步骤s102中未判断为自动驾驶已开启的情况下,即,在判断为自动驾驶关闭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2的处理。

cpu42在步骤s104中判断车辆用座椅14是否朝向车辆后方侧。在此,在由座椅角度传感器38(参照图5)感测到的车辆用座椅14的角度为180度的情况下,cpu42判断为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在步骤s102中未判断为自动驾驶已开启的情况下,使车辆用座椅14的转动机构锁定来维持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

cpu42在步骤s104中判断为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移向步骤s106的处理。此外,cpu42在步骤s104中判断为车辆用座椅14未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即,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04的处理。

cpu42在步骤s106中感测车辆用座椅14的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具体而言,cpu42接收由斜倚角度传感器40(参照图5)感测到的斜倚角度的信息来感测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

cpu42在步骤s108中使方向盘30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cpu42使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这两个机构工作,由此如图2所示地使方向盘30移动至从车辆前方侧支承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的支承位置。然后,结束转向移动处理。

在此,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出方向盘30被移动前的状态,用实线图示出方向盘30向支承位置移动后的状态。并且,在支承位置,方向盘30的轮毂部30a与座椅靠背18的座椅后方侧的面抵接,轮缘部30b的上部与头枕20的座椅后方侧的面抵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通过感测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使方向盘30向能有效地从座椅后方侧支承座椅靠背18的支承位置移动。例如,在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大的情况下,即,在座椅靠背18向座椅后方侧倾倒的情况下,与该座椅靠背18的座椅后方侧的面的倾斜相匹配地增大方向盘30的角度。

在此,如图4所示,在方向盘30移动至支承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此外,方向盘30的轮毂部30a与座椅靠背18的座椅后方侧的面抵接。

此外,如图3所示,在方向盘30移动至支承位置的状态下,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的后侧凸缘部28b与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需要说明的是,使车辆用座椅14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状态转动至朝向车辆前方侧,由此,方向盘30通过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向原来的位置返回。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者保护装置10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4被配置为能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位置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之间相互转动。因此,在手动驾驶模式下,能在自动驾驶模式等乘坐者p不进行驾驶的情况下使车辆用座椅14转动180度而朝向车辆后方侧。这样的话,能与就座于后座的乘坐者面对面地进行会话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转向移动机构包括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参照图5),通过该转向移动机构来变更方向盘30的位置。由此,能根据乘坐者p的驾驶位置使方向盘30移动至任意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方向盘30通过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向支承位置移动。并且,在该支承位置,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能被方向盘30从车辆前方侧支承。由此,能通过方向盘30从车辆前方侧支承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欲向车辆前方侧移动的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

在此,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方侧时发生了后面碰撞的情况和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时发生了前面碰撞的情况下,车辆用座椅14都欲向座椅后方侧惯性移动。另一方面,对车辆的前面碰撞而言,当对向车朝向本车行驶时,有时会被输入比后面碰撞时更大的碰撞载荷。因此,要求当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情况下发生车辆前面碰撞时抑制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方向盘30从车辆前方侧支承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由此能将对加强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的强化抑制得最小。即,能抑制车辆用座椅14的重量增加,并且抑制头枕20和座椅靠背18产生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使方向盘30向支承位置移动。因此,能通过方向盘30来支承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而无需使用用于使方向盘30向支承位置移动的专用机构。其结果是,能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这两个机构工作,与仅使任一方机构工作来使方向盘30移动的情况相比,能精细地控制方向盘30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与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能经由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使碰撞载荷有效地从座椅靠背18向方向盘30传递。其结果是,能有效地抑制座椅靠背18的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方向盘30的轮缘部30b与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能通过方向盘30的刚性较高的轮缘部30b支承头枕20。即,能经由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使碰撞载荷有效地从头枕20向方向盘30传递。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的前侧凸缘部28a固定于头枕支柱26,因此,能使从方向盘30向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作用的反作用力向座椅靠背18分散。由此,能抑制反作用力从方向盘30作用向乘坐者p。其结果是,能提高对乘坐者p的保护性能。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双方工作来使方向盘30向支承位置移动,但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采用通过倾斜机构34和伸缩机构36中的至少一方来使方向盘30向支承位置移动的构成。

此外,也可以在使车辆用座椅14转动而朝向车辆后方侧时通过伸缩机构36使方向盘30向车辆前方侧移动。这样的话,能广泛地活用车厢内的空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方向盘30移动至支承位置的状态下,方向盘30与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抵接(接触),但并不限于此。即,只要是在发生前面碰撞时支承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的位置即可,在方向盘30与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之间存在间隙也可以。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先感测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根据该斜倚角度来调整方向盘30的支承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将方向盘30的支承位置设定为规定的位置,无论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为多少,都使方向盘30向相同的支承位置移动。此时,也可以预先在方向盘30的内部搭载载荷传感器等,在方向盘30与座椅靠背18抵接的状态下使方向盘30停止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控制:在使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时将座椅靠背18的斜倚角度调整为最适合进行支承的角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在碰撞时吸收冲击的所谓冲击吸收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在从座椅靠背18和头枕20向方向盘30输入了冲击的情况下,冲击吸收机构工作,由此能抑制向乘坐者p输入反作用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方向盘30的支承位置也可以设定为超出乘坐者p在手动驾驶时能调整的可动范围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控制: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下,将方向盘30限制为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在车辆用座椅14朝向车辆后方侧时,解除该限制。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座椅靠背18的内部设有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硬质的构件来形成构成座椅靠背18的背板,以便能传递碰撞载荷。此外,也可以在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应用能量吸收构造。这样的话,能在碰撞初期经由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使碰撞载荷向方向盘30传递,之后第一载荷传递构件24产生塑性变形等从而能吸收至少一部分碰撞载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头枕20的内部设有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而采用在头枕20的座椅后方侧填充硬质垫并通过该硬质垫来传递碰撞载荷的构成。此外,也可以在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应用能量吸收构造。这样的话,能在碰撞初期经由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使碰撞载荷向方向盘30传递,之后第二载荷传递构件28产生塑性变形等从而能吸收至少一部分碰撞载荷。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方向盘30具备大致圆形的轮缘部30b,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轮缘部被分割的方向盘。例如,在采用在方向盘的左右两侧设有握持部的方向盘的情况下,在方向盘的上部不存在轮缘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使方向盘旋转90度来使握持部与头枕20对置,能从座椅后方侧支承头枕2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以即便使方向盘旋转,轮胎的转向角也不会改变的方式进行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