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拉车充气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9373发布日期:2020-05-20 03:30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拉车充气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拉车充气轮。



背景技术:

手拉车(wheelbarrow;barrow;handtruck)是以人力推、拉的搬运车辆,它是一切车辆的始祖。虽然手推车物料搬运技术不断发展,但手推车仍作为不可缺少的搬运工具而沿用。手推车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自重轻,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在短距离搬运较轻的物品时十分方便。

现有技术中,手推车的车轮组件包括车轮座、车轮、固定于车轮的轴心处的车轮轴,所述车轮座上设有与车轮轴配合的轮轴孔,所述车轴轮插在该轮轴孔内并且车轮座可转动地连接。手推车折叠包装后需要较小的体积,以降低包装和运输成本,但是现有的手推车的车轮与车架之间不可分离,因此车轮使得手推车在宽度方向上和厚度方向上尺寸占用体积大,也不方便损坏时的更换。

申请号cn200920086742.5为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行李手推车用车轮,涉及商场、车站、机场等地使用的行李手推车的构件,具体地指一种行李手推车用车轮,用于克服现有车轮结构不稳固和成本高的问题。它包括轮芯和安装在轮芯上的轮圈。所述轮芯的圆周边缘处均布有轴向通孔槽,所述轮芯的圆周踏面上均布有圆弧开口槽。所述轮圈的圆周内侧形状与所述轮芯的轴向通孔槽和圆弧开口槽的形状相吻合。所述轮圈与轮芯通过注塑复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中轮圈与轮芯通过注塑复合为一体,以及轮圈上轴向通孔槽和圆弧开口槽的设置,与传统轮芯圆周外侧呈凹槽状并容纳轮圈的结构相比,轮圈的厚度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另一方面,轮芯和轮圈的定位和结合更加稳固而不易发生相对移动。但是此实用新型的车轮为传统型的车轮,使用者手动拆装不便,需要借助专业工具才能进行,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轮拆装不便的缺点,提供一种手拉车充气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手拉车充气轮,包括车轮本体,车轮本体包括车胎、骨架和车轮座,车胎固定在骨架的外侧,车轮座固定在骨架中央的空槽内,车轮座的一侧轴心处设有第一轴承,车轮座的另一侧设有和第一轴承同步旋转的壳体;壳体包括设于车轮本体外侧的封闭板和设于封闭板内侧的连通板,封闭板与连通板通过固定块连接,封闭板、连通板、固定块一体成型,连通板和固定块的中央设有用于通过车轮轴的通孔,固定块的外侧设有弹性卡件,弹性卡件包括把手和设于把手两侧的卡条,卡条的中间设有弧形段,卡条的中间向内折叠,两侧的弧形段配合并用于夹紧车轮轴,卡条的一端向内弯折用于对固定块限位,卡条的另一端与把手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轴承包括用于与车轮轴相配合并固定车轮轴的轴承穴,第一轴承与车轮轴同步旋转,第一轴承外设有与车胎同步旋转的第二轴承,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同轴转动。

作为优选,骨架为一体成型的骨架。

作为优选,骨架包括连接骨架的内圈和外圈的加固件,每个加固件的中央设有跑道形的腔体,每两个相邻的加固件之间都固定有加固板。中间的车轴和车胎通过加固件固定,固定结构非常稳定,使车轮具有良好的耐压性能,加固件中央设有腔体,相比较整体的固定结构节约了用材,也节约了成本。加固板可以进一步增加骨架的稳定、耐压性。

作为优选,加固件的数量为五个,加固件均匀地设在骨架所在的圆周面上。

作为优选,车胎的外表面设有交错设于车胎的两侧并布满车胎的外表面的花纹。花纹交叠设置提高车轮的防滑性能。车胎的耐磨性好,在弹性不大的状况小附着性能好,保证了较大的摩擦力带动推车运动,但是滚动时又减小了向前运动的阻力。

作为优选,花纹为弯曲的凹槽。花纹美观且相较于直线或者横向设置的花纹节约成本同时有遍布在车胎表面的效果。车轮一般需要提高防滑性能的话会采用设有防滑颗粒或者防滑凸起的设置,但是一般的凸起耐磨性不好,使用一段时间后凸起会背磨平,反而比普通车轮的防滑性能更差;采用凹槽的设置可以提高轮胎的耐磨性能,在保证防滑性能的同时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持续提供良好的防滑性能。

作为优选,车胎的内侧设有向外弯曲并伸出车胎所在平面外的气门芯。向外弯曲的气门芯可以使充气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封闭板为圆形,连通板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凹槽的设置可以提高轮胎的耐磨性能,在保证防滑性能的同时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车轮使在宽度方向上和厚度方向上尺寸占用小,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耐压性能,车轮与车轮轴的连接可以轻易拆卸,车组装或拆卸时简单方便,能节约存放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壳体与弹性卡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卡件与固定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车轮本体、11—车胎、12—骨架、13—车轮座、111—花纹、112—气门芯、121—加固件、122—加固板、131—第一轴承、132—壳体、133—弹性卡件、134—第二轴承、1311—轴承穴、1321—封闭板、1322—连通板、1323—固定块、1331—把手、1332—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手拉车充气轮,如图1-5所示,包括车轮本体1,车轮本体1包括车胎11、骨架12和车轮座13,车胎11固定在骨架12的外侧,车轮座13固定在骨架12中央的空槽内,车轮座13的一侧轴心处设有第一轴承131,车轮座13的另一侧设有和第一轴承131同步旋转的壳体132;壳体132包括设于车轮本体1外侧的封闭板1321和设于封闭板1321内侧的连通板1322,封闭板1321与连通板1322通过固定块1323连接,封闭板1321、连通板1322、固定块1323一体成型,连通板1322和固定块1323的中央设有用于通过车轮轴的通孔,固定块1323的外侧设有弹性卡件133,弹性卡件133包括把手1331和设于把手两侧的卡条1332,卡条1332的中间设有弧形段,卡条1332的中间向内折叠,两侧的弧形段配合并用于夹紧车轮轴,卡条1332的一端向内弯折用于对固定块1323限位,卡条1332的另一端与把手1331固定连接。

第一轴承131包括用于与车轮轴相配合并固定车轮轴的轴承穴1311,第一轴承131与车轮轴同步旋转,第一轴承131外设有与车胎11同步旋转的第二轴承134,第一轴承131与第二轴承134同轴转动。

骨架12为一体成型的骨架。

骨架12包括连接骨架12的内圈和外圈的加固件121,每个加固件121的中央设有跑道形的腔体,每两个相邻的加固件121之间都固定有加固板122。

加固件121的数量为五个,加固件121均匀地设在骨架12所在的圆周面上。

车胎11的外表面设有交错设于车胎的两侧并布满车胎11的外表面的花纹111。

花纹111为弯曲的凹槽。

车胎11的内侧设有向外弯曲并伸出车胎11所在平面外的气门芯112。

封闭板1321为圆形,连通板1322为圆形。

实施例2

一种手拉车充气轮,如图1-5所示,包括车轮本体1,车轮本体1包括车胎11、骨架12和车轮座13,车胎11固定在骨架12的外侧,车轮座13固定在骨架12中央的空槽内,车轮座13的一侧轴心处设有第一轴承131,车轮座13的另一侧设有和第一轴承131同步旋转的壳体132;壳体132包括设于车轮本体1外侧的封闭板1321和设于封闭板1321内侧的连通板1322,封闭板1321与连通板1322通过固定块1323连接,封闭板1321、连通板1322、固定块1323一体成型,连通板1322和固定块1323的中央设有用于通过车轮轴的通孔,固定块1323的外侧设有弹性卡件133,弹性卡件133包括把手1331和设于把手两侧的卡条1332,卡条1332的中间设有弧形段,卡条1332的中间向内折叠,两侧的弧形段配合并用于夹紧车轮轴,卡条1332的一端向内弯折用于对固定块1323限位,卡条1332的另一端与把手1331固定连接。

第一轴承131包括用于与车轮轴相配合并固定车轮轴的轴承穴1311,第一轴承131与车轮轴同步旋转,第一轴承131外设有与车胎11同步旋转的第二轴承134,第一轴承131与第二轴承134同轴转动。

骨架12为一体成型的骨架。

骨架12包括连接骨架12的内圈和外圈的加固件121,每个加固件121的中央设有跑道形的腔体,每两个相邻的加固件121之间都固定有加固板122。

加固件121的数量为五个,加固件121均匀地设在骨架12所在的圆周面上。

实施例3

第一轴承131包括用于与车轮轴相配合并固定车轮轴的轴承穴1311,轴承穴1311与连通板1322和固定块1323的通孔同轴连通,车轮轴安装时通过的轴承穴1311和通孔卡在卡条1332的中间向内折叠后两侧的弧形段形成的孔内并与两侧的弧形段紧密接触配合。向内按压把手1331,卡条在固定块1323的作用下向两边分离,车轮轴不再被夹住可以顺利拆卸。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