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晴雨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0008发布日期:2020-05-20 03:33阅读:8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晴雨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挡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晴雨挡。



背景技术:

目前,遇到下雨天的时候,汽车的车窗都会紧闭,车内外的空气无法交换,导致车内的人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因此,亟需一种即使在雨天也能开窗并且雨水流不进车内的装置。但现有的晴雨挡为固定式晴雨挡,由于固定式晴雨挡是固定在车上的,所以其不仅影响车的美观性,而且卸除的时候非常麻烦。晴天时,固定晴雨挡由于无法收缩,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就会增加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晴雨挡,其使得汽车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开车窗并且不会让雨水流进车内,确保车内的人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当晴天时,能够被收缩在车顶的内侧,既不会影响车的美观性,也不会有噪音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在汽车车体顶部内侧的左侧挡雨装置和右侧挡雨装置,所述左侧挡雨装置和所述右侧挡雨装置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前侧挡雨机构和中后侧挡雨机构,所述前侧挡雨机构设于所述中后侧挡雨机构的上方,所述前侧挡雨机构包括前向挡雨板、前向带动板和两根第一电动推杆,所述前向挡雨板的一侧与前向带动板滑动连接,两根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伸缩杆分别与靠近所述伸缩杆端部的前向带动板一侧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安装在汽车车体的顶部且能够将前向挡雨板推出至汽车车体的挡风玻璃处,所述前向挡雨板靠近前向带动板的一侧顶部设置有齿纹结构,所述汽车车体挡风玻璃的两侧均开设有供前向挡雨板滑行的前向滑槽,所述汽车车体顶部两侧且靠近挡风玻璃位置处均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与被推出的前向挡雨板上的齿纹结构相啮合;所述中后侧挡雨机构包括中后侧挡雨板和两根第二电动推杆,两根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杆分别与靠近所述伸缩杆端部的中后侧挡雨板的一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安装在汽车车体的顶部且能够将中后侧挡雨板推出汽车车体。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侧挡雨板包括依次设置的中后侧软质挡板、中后侧硬质挡板和转轴,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的一侧与转轴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中后侧硬质挡板的一侧与转轴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中后侧硬质挡板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第二电机,两个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的另一侧与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杆固定连接。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和中后侧硬质挡板的底部两端均对称设置有凸起。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体顶部设置有滑槽且滑槽与凸起滑动配合。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体顶部内侧与第二电动推杆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供电动推杆的伸缩杆滑动的伸缩杆槽。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带动板呈凹字形结构。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挡雨板靠近前向带动板的一侧呈倒凹字形结构,所述前向挡雨板的凹字形结构与前向带动板的凹字形结构滑动连接。

上述的一种汽车晴雨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挡雨板、中后侧软质挡板和中后侧硬质挡板均为透明挡雨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动推杆将中后侧挡雨板往汽车车体顶部外侧推出,直至中后侧挡雨板完全伸出时,根据雨水在风力作用下的方向,调节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向,进而带动转轴上的中后侧硬质挡板向下转动的角度;在第一电动推杆的推动下,前向带动板和前向挡雨板一起往车顶外侧移动,直至前向挡雨板的齿纹结构与齿轮啮合,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齿轮作用于前向挡雨板沿着前向滑槽向下滑动。经过以上操作,使得汽车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开窗,还可以防止雨水进入车内。

2、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被需要的情况下收回进车顶内侧,首先第二电动推杆往里面收缩,带动中后侧挡雨板往车顶内侧移动,直至完成中后侧挡雨板的收缩;第一电机连接的齿轮反方向转动,带动前向挡雨板沿着前向滑槽向上移动,直至前向挡雨板滑进前向带动板,然后第一电动推杆带动前向带动板和前向挡雨板一起往车顶内部移动;这样的可以将晴雨挡完全收缩到车顶内侧,这样就不会影响汽车的美观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后侧挡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机、前向挡雨板和中后侧挡雨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向挡雨板、前向带动板和中后侧挡雨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车体;2-前向挡雨板;3-中后侧挡雨板;

4-第一电机;5-齿轮;6-第一电动推杆;

7-第二电动推杆;8—前向带动板;1-1-滑槽;

1-2-伸缩杆槽;1-3-前向滑槽;2-1-齿纹结构;

3-1-中后侧软质挡板;3-2-中后侧硬质挡板;3-3-转轴;

3-4-第二电机;3-5-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对称设置在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的左侧挡雨装置和右侧挡雨装置,所述左侧挡雨装置和所述右侧挡雨装置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前侧挡雨机构和中后侧挡雨机构,所述前侧挡雨机构设于所述中后侧挡雨机构的上方,所述前侧挡雨机构包括前向挡雨板2、前向带动板8和两根第一电动推杆6,所述前向挡雨板2的一侧与前向带动板8滑动连接,两根所述第一电动推杆6的伸缩杆分别与靠近所述伸缩杆端部的前向带动板8一侧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推杆6安装在汽车车体1的顶部且能够将前向挡雨板2推出至汽车车体1的挡风玻璃处,所述前向挡雨板2靠近前向带动板8的一侧顶部设置有齿纹结构2-1,所述汽车车体1挡风玻璃的两侧均开设有供前向挡雨板2滑行的前向滑槽1-3,所述汽车车体1顶部两侧且靠近挡风玻璃位置处均安装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齿轮5,所述齿轮5与被推出的前向挡雨板2上的齿纹结构2-1相啮合;所述中后侧挡雨机构包括中后侧挡雨板3和两根第二电动推杆7,两根所述第二电动推杆7的伸缩杆分别与靠近所述伸缩杆端部的中后侧挡雨板3的一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推杆7安装在汽车车体1的顶部且能够将中后侧挡雨板3推出汽车车体1。

前侧挡雨机构置于中后侧挡雨机构的上方,这样设置就不会影响彼此的运动。当前向挡雨板2往外伸出的时候,前向带动板8使得前向挡雨板2往外移动时不会发生偏移等情况;当前向挡雨板2在第一电机4的作用下沿着前向滑槽1-3向下滑行时,前向带动板8使得前向挡雨板2不会偏离前向滑槽1-3,因此前向带动板8对前向挡雨板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除此之外,前向挡雨板2需要被收缩进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时,前向带动板8也对前向挡雨板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如图3所示,所述中后侧挡雨板3包括依次设置的中后侧软质挡板3-1、中后侧硬质挡板3-2和转轴3-3,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3-1的一侧与转轴3-3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中后侧硬质挡板3-2的一侧与转轴3-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中后侧硬质挡板3-2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第二电机3-4,两个所述第二电机3-4的输出轴分别与转轴3-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3-1的另一侧与第二电动推杆7的伸缩杆固定连接。

当中后侧挡雨板3完全伸出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时,中后侧软质挡板3-1受到风力、雨水的重力及中后侧硬质挡板3-2的重力,向下轻微弯曲,这样降落在中后侧软质挡板3-1的雨水就会顺着中后侧软质挡板3-1的弯曲面滑落到地面,这样就更有效的保证雨水进入不了车内。而且中后侧软质挡板3-1的韧性很好,且质地稍微比中后侧硬质挡板3-2的质地软一些。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中后侧软质挡板3-1和中后侧硬质挡板3-2的底部两端均对称设置有凸起3-5。所述汽车车体1顶部设置有滑槽1-1且滑槽1-1与凸起3-5滑动配合。

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与第二电动推杆7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供电动推杆7的伸缩杆滑动的伸缩杆槽1-2。

如图5所示,所述前向带动板8呈凹字形结构。所述前向挡雨板2靠近前向带动板8的一侧呈倒凹字形结构,所述前向挡雨板2的凹字形结构与前向带动板8的凹字形结构滑动连接。当第一电机4带动前向挡雨板2向下滑行的时候,前向带动板8与前向挡雨板2始终呈现不脱离状态,这样就可以在前向挡雨板2被需要收缩的时候,前向带动板8就可以将前向挡雨板2的拉回车体1顶部的内侧。

如图6所示,所述前向挡雨板2、中后侧软质挡板3-1和中后侧硬质挡板3-2均为透明挡雨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需要晴雨挡的情况下,展开如图6所示。按下开关,第一步,第一电动推杆6的升缩杆推动前向带动板8和前向挡雨板2一起往汽车车体1顶部外侧移动;第二电动推杆7的升缩杆推动中后侧挡雨板3往汽车车体1顶部外侧移动;第二步,直至前向挡雨板2的齿纹结构2-1与齿轮5啮合,第一电机4带动齿轮5转动,进一步地带动前向挡雨板2脱离前向带动板8而沿着前向滑槽1-3向下滑行;当中后侧挡雨板3完全滑出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的时候,第二电机3-4带动转轴3-3上的中后侧硬质挡板3-2向下转动,而转动的角度应车内人的需求来调节。

当晴雨挡不被需要的时候,再次按下开关,第一步,第二电机3-4带动转轴3-3上的中后侧硬质挡板3-2向上转动,直至中后侧硬质挡板3-2与汽车车体1顶部的进出口持平;第一电机4带动齿轮5反方向转动,带动前向挡雨板2沿着前向滑槽1-3滑进前向带动板8;第二步,第二电动推杆7的伸缩杆带动中后侧挡雨板3移进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第一电动推杆6的伸缩杆带动前向带动板8上的前向挡雨板2往汽车车体1顶部内侧移动,这样就完成了中后侧挡雨板2和前向挡雨板3的收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