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5536发布日期:2020-03-20 06:1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机。



背景技术:

充电桩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是目前一些预建充电场所的配电设备并不完善。传统的充电桩一般以交流输入380ac作为输入电源,但是现在很多场所拥有储能设备,提供直流输出的电源。而这些场所如果想新建电动汽车的充电场站的话,还需要新建变压器配电房等设备,将直流电转化为380ac作为充电桩的输的电压,这样增加了大量的费用,而且不能充分对于直流储能设备进行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可以直接以直流储能设备为供电电源,无需新建变压器配电房等设备,可节省大量费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包括输入端,所述输入端与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相连,所述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与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dc-dc转换器相连,所述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接触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以四级塑壳断路器作为充电桩的输入开关,使得输入线在塑壳上形成一个回路,实现两级灭弧,提高了安全性能,可以直接以直流储能设备为供电电源,无需新建变压器配电房等设备,可节省大量费用,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入端与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相连,所述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与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dc-dc转换器,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充电机的模块部分供电可控,在待机时候,可以断开直流接触器,从而降低充电机的待机功耗,设备除一些控制板带电外,其他组件都不耗电,这样可以更好地降低成本,实现开关可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入端经直流避雷器与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或者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相连,这样可以为充电机提供防雷保护,进一步提升充电机的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或者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与dc-dc转换器之间设置有急停开关,这样当充电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直接按下急停开关,切断电路,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进一步提升充电机的防护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器的输出端设置有电流采样器,这样可以充电机的输出电流做实时采样,实时监控充电机输出端的电流,一旦出现电流较大波动等情况,可以及时获知信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电压检测装置相连,这样可以通过充电机上的控制面板对于电压进行监控,及时获知电压的情况,防止电压过大或过小对电动汽车的充电造成损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器的输出端设置有熔断器,这样一旦出现过流、短路等现象,熔断器可以快速切断电路,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包括输入端,输入端与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相连,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与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dc-dc转换器相连,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接触器相连;输入端经直流避雷器与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相连;四级直流塑壳断路器与dc-dc转换器之间设置有急停开关;接触器的输出端设置有电流采样器;dc-dc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电压检测装置相连;接触器的输出端设置有熔断器。

工作时,输入端的直流电压通过dc-dc转换器转换成250v-750v的输出电压,可以满足不同电动汽车的电压需求,而由于输入端的直流电源电压较高,使得电路通断时很容易出现电弧,在输入端设置四级塑壳断路器,使得输入线在塑壳上形成一个回路,可以实现两级灭弧,不但实现了充电机直流供电的目的而且还能确保供电的安全性,能更好地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的一种直流转直流一体式充电机,包括输入端,输入端与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相连,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与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dc-dc转换器,输入端经直流避雷器与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相连;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与dc-dc转换器之间设置有急停开关,其余结构不做变化,这样同样可以实现实施例1中的两级灭弧的目的,并且采用输入端正负极分别加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可以使得整个充电机的模块部分供电可控,在待机时候,可以断开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从而降低充电机的待机功耗,设备除一些控制板带电外,其他组件都不耗电,其中直流接触器控制开关的型号根据充电机的功率来选型,正负极各加一个,以60kw充电机为例,接触器选用的是evq150e24da。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