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1799发布日期:2020-07-07 13:5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时来自路面的振动激励会通过后扭力梁传递到车身,车辆进行nvh性能开发时,后扭梁安装点的动刚度、振动传递函数(vtf)和噪声传递函数(ntf)是车身nvh水平的重要把控目标,通过cae分析,优化扭力梁安装支架支撑结构,有效提高安装点的动刚度、vtf和ntf水平。目前,汽车后扭梁安装点支架普遍采用u型支架结构,u型支架内侧增加支撑加强件。加强件设计在在支架内侧结构动刚度普遍偏弱,且内侧加强件结构受扭力梁安装空间限制,优化空间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受空间布置限制,提升扭力梁安装支架刚度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用于连接汽车的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其包括与所述扭力梁安装支架贴合且固定连接上连接板、与所述车身纵梁相固定连接的下连接板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过渡板,所述上连接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下连接板位于其左下方并朝向左下方延伸,所述过渡板由多个平整的平面单元板和多个呈弧形延伸的弧形单元板拼接形成,各个所述平面单元板和所述弧形单元板以及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弧形固定连接。

优化的,所述平面单元板有两块其分别位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左侧和右侧且与上连接板平行设置,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左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左平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右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右平面单元板,所述弧形单元板包括连接于所述左平面单元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一弧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右平面单元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二弧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板、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三弧形单元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板向所述上连接板的左上方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板与上连接板的夹角130°-180°

优化的,所述上连接板的上边缘和前后边缘均具有卷边。

优化的,所述上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完全贴合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不受空间布置限制,提升扭力梁安装支架刚度,减少振动噪声传递函数不达标的风险点。只需一套模具冲压一体成型,焊接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用于连接汽车的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其包括与扭力梁安装支架贴合且固定连接上连接板1、与车身纵梁相固定连接的下连接板2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之间的过渡板3。

上连接板1竖直方向设置,下连接板2位于其左下方并朝向左下方延伸。上连接板1上开设有连接孔12且其上边缘和前后边缘均具有卷边11,能保证与扭力梁安装支架更好的贴合。

过渡板3由多个平整的平面单元板和多个呈弧形延伸的弧形单元板拼接形成,各个平面单元板和弧形单元板以及与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之间弧形固定连接。平面单元板有两块其分别位于上连接板1的下端的左侧和右侧且与上连接板1平行设置,连接于上连接板1的下端的左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左平面单元板31,连接于上连接板1的下端的右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右平面单元板32,弧形单元板包括连接于左平面单元板31和下连接板2之间的第一弧形单元板33、连接于右平面单元板32和下连接板2之间的第二弧形单元板34、连接于第一弧形单元板33、第二弧形单元板34、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之间的第三弧形单元板35。第三弧形单元板35向上连接板1的左上方弯曲,其构成弧形面的两条直边为与第一弧形单元板33和第三弧形单元板35的拼接边,拼接边与上连接板1的夹角度数130°-180°,所述第三户型单元板33位于拼接边中间的直边与所述上连接板1的夹角度数为130°-150°,最佳取138°,当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板33位于拼接边中间的直边与所述上连接板1的夹角度数为138°,且拼接边与所述上连接板1的夹角分别为173°和175°时,加强件对扭力梁安装支架的支撑强度最高,且当其受到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的挤压时受损程度最低,能极大地提高其使用寿命。

第三弧形单元板对扭力梁安装支架径向动刚度有明显提升,向四周采用翻边结构,进一步提高扭力梁安装支架的支撑刚度,且与车身的纵梁点焊连接,借助纵梁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了扭力梁安装支架三个方向动刚度,减少振动噪声传递函数不达标的风险点。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用于连接汽车的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与所述扭力梁安装支架贴合且固定连接上连接板、与所述车身纵梁相固定连接的下连接板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过渡板,所述上连接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下连接板位于其左下方并朝向左下方延伸,所述过渡板由多个平整的平面单元板和多个呈弧形延伸的弧形单元板拼接形成,各个所述平面单元板和所述弧形单元板以及与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弧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单元板有两块其分别位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左侧和右侧且与上连接板平行设置,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左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左平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的右侧的平面单元板为右平面单元板,所述弧形单元板包括连接于所述左平面单元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一弧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右平面单元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二弧形单元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板、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之间的第三弧形单元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板向所述上连接板的左上方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板与上连接板的夹角130°-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上边缘和前后边缘均具有卷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后扭力梁安装支架的加强件,其用于连接汽车的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其包括与扭力梁安装支架贴合且固定连接上连接板、与车身纵梁相固定连接的下连接板以及连接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过渡板,上连接板竖直方向设置,下连接板位于其左下方并朝向左下方延伸,过渡板由多个平整的平面单元板和多个呈弧形延伸的弧形单元板拼接形成,各个平面单元板和弧形单元板以及与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弧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完全贴合车身纵梁和扭力梁安装支架,不受空间布置限制,提升扭力梁安装支架刚度,减少振动噪声传递函数不达标的风险点。只需一套模具冲压一体成型,焊接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玲;杨锦;李继伟;崔新涛;翟乃斌;张增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友(苏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11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