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光挡风玻璃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6726发布日期:2020-11-06 12:2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调光挡风玻璃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调光挡风玻璃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生产时,为了使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获得更开阔的乘坐视野,通常是将前挡风玻璃的面积做大,但这种挡风玻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晴天时前排的乘客就会暴露在阳光下。

为了避免前排乘客在晴天时暴露在阳光下,目前的对应做法是在挡风玻璃的上端(非法规视野区域)增加半透明涂层,这样虽然能够启到遮挡阳光的作用,但是其降低了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的乘坐视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前挡风玻璃既没有开阔视野,也不能在烈日下拥有更好的舒适性的问题,提供一种调光挡风玻璃及汽车。

一种调光挡风玻璃,所述挡风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包括:

调光部,所述调光部位于车辆的挡风玻璃上,所述调光部包括调光膜、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二ito导电层,所述调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二ito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二ito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之间;

控制单元,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二ito导电层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外界光线强度信息,并将所述外界光线强度信息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外界光线强度信息控制所述调光膜的透射率。

上述调光挡风玻璃,通过控制单元控制调光部的透射率,使得调光部的透明度变亮,从而确保了前挡风玻璃的整体视野;进一步通过控制单元控制调光部的透射率,使得调光部的透明度变暗,从而可以避免烈日环境下对前排乘客的暴晒,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部还包括第一pvb膜和第二pvb膜,所述第一pvb膜设置在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所述第一玻璃层之间,所述第二pvb膜设置在所述第二ito导电层和所述第二玻璃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光部还包括第一pet膜和第二pet膜,所述第一pet膜设置在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一pvb膜之间,所述第二pet膜设置在所述第二ito导电层和第二pvb膜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的厚度均为1.6㎜-2.0㎜,所述调光膜的厚度为0.2㎜-0.3㎜,所述第一pet膜和第二pet膜的厚度均为0.25mm-0.56mm,所述第一pvb膜和第二pvb膜的厚度均为0.38mm-0.7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ecu控制器,所述ecu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ito导电层和第二ito导电层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光敏感应器,所述光敏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的外侧,所述光敏感应器与所述ecu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光敏感应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单元包括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光敏感应器电连接,且所述蓄电池的电压源电压为12v。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透视部,所述透视部位于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且所述透视部设置在所述调光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挡风玻璃,所述挡风玻璃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窗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调光挡风玻璃示意图;

图2为图1调光挡风玻璃应用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调光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调光挡风玻璃,包括调光部10、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30,其中调光部10位于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且能够对挡风玻璃的光的透射率进行调节,检测单元30,检测单元30用于检测外界光线强度信息,并将外界光线强度信息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外界光线强度信息控制调光部10的透射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光部10包括调光膜101、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调光膜101设置在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之间,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挡风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设置在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之间。控制单元包括ecu控制器,例如型号为mam-100的控制器,该ecu控制器分别与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连接。检测单元30包括光敏感应器,如型号为ls07-aφ3的光敏感应器,该光敏感应器设置在挡风玻璃的外侧,光敏感应器与ecu控制器电连接。

如图2所示,当车辆未启动时,调光部10不通电,也就不会透光,因此外观呈现深色的效果。当车辆启动后,光敏传感器接通,光敏传感器自动感应外界光线强弱并向ecu控制器发送光线强弱信息,ecu控制器根据光线强弱信息调节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值大小,从而改变调光膜101的透明度,进而改变调光部10的透光率。

例如,在车辆启动后,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在1000lm-1500lm时,ecu控制器控制输入到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在10-15v之间,此时调光部的透光率在80%-95%之间;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在1500lm-2000lm时,ecu控制器控制输入到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在6-10v之间,此时调光部的透光率在65%-80%之间;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在2000lm-2500lm时,ecu控制器控制输入到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在2-6v之间,此时调光部的透光率在40%-60%之间;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在2500lm-3000lm时,ecu控制器控制输入到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在1-2v之间,此时调光部的透光率在20%-40%之间;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信号在3000lm以上时,ecu控制器控制输入到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二ito导电层103的电压在0-1v之间,此时调光部的透光率在0-2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ecu控制器和光敏感应器的仅为示例,在其他可替代的方案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型号的原件,例如,mam-260a控制器,hn3528光敏感应器。本申请对ecu控制器和光敏感应器的种类不作特殊限制,只要上述原件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便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挡风玻璃整体具有安全、保温、控制噪音等功能,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第一pvb膜106和第二pvb膜107,其中第一pvb膜106设置在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一玻璃层之间,第二pvb膜107设置在第二ito导电层103和第二玻璃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挡风玻璃整体具有耐高温性能,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第一pet膜104和第二pet膜105,其中第一pet膜104设置在第一ito导电层102和第一pvb膜106之间,第二pet膜105设置在第二ito导电层103和第二pvb膜107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挡风玻璃整体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的厚度均为1.6㎜-2.0㎜,调光膜101的厚度为0.2㎜-0.3㎜,第一pet膜104和第二pet膜105的厚度均为0.25mm-0.56mm,第一pvb膜106和第二pvb膜107的厚度均为0.38mm-0.76㎜。

优选的,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的厚度均为1.8㎜,调光膜101的厚度为0.25㎜,第一pet膜104和第二pet膜105的厚度均为0.36mm,第一pvb膜106和第二pvb膜107的厚度均为0.5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供电单元,供电单元与光敏感应器电连接。具体地,该供电单元可以为车载电源或者蓄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透视部20,透视部20也位于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且透视部20设置在调光部10的下方。具体地,该透视部20区域中的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层、第二玻璃层和pvb膜,其中pvb膜设置在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之间,透视部20的透明强度不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任意一项的挡风玻璃,其中挡风玻璃安装在汽车的车窗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