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照明装置和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41798发布日期:2021-04-13 11:2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车辆照明装置和车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和使用该车辆照明装置的车门,该车辆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长形的导光体,其中所述导光体从与光源相邻配置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从线形的发光面照射光。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发光面形成为线形的车辆内饰用的线状照明装置。线状照明装置具有长形的导光体,该导光体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导入光源的光,从线形的发光面照射光。在导光体上形成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在发光面的背面沿长度方向排列,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缺口的深度根据距光源的距离而逐渐增大,据此,实现沿长度方向均匀亮度的发光。
3.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发光面形成为线形的车辆内饰用的线状照明装置。线状照明装置具有从线形的发光面照射光的长形的导光体。光源的光被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导入导光体。导光体被安装于沿发光面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形的透镜。在透镜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且用于承接导光体的槽。
4.专利文献3公开一种车门衬板(车辆内饰部件),使导光体的光从开关面板和扶手的间隙漏出到隔室(compartment)内。在扶手上形成用于收装导光体的收装槽。扶手具有:引导面,其引导导光体向收装槽移动;和肋,其在收装槽内与该引导面相向,通过弹性将导光体按压在引导面上。这样,导光体能被固定而不会晃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19279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70126号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

11739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希望利用成形技术形成导光体。如果在成形导光体时根据模具的形状在发光面的背面形成缺口,则省掉缺口的切削作业,导光体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然而,与缺口的深度变化对应地在模具上高精度地切削加工出高度变化的突起是非常困难的。
[0007]
在专利文献2中,导光体被嵌入透镜的槽中而被保持,因此,当响应于车体的振动等,在导光体与透镜之间沿面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时,有时由于导光体或透镜的摩擦振动而产生“吱、吱”等摩擦声。这种摩擦声使车厢内的乘员有时会感到刺耳。
[0008]
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在杆状的导光体上,形成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的凹槽。在收装槽内与引导面相向的爪卡合在凹槽中。爪允许通过爪与引导面之间而进入收装槽中的导光体移动,但通过与凹槽卡合来阻止导光体从收装槽脱离。这样,导光体被保
持在扶手的收装槽内。由于要求在导光体上形成凹槽,因此导光体的形状受到限制。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边提高导光体的生产能力一边实现在长度方向上均匀亮度的发光的车辆照明装置。
[0010]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导光体和透镜的摩擦声的车辆照明装置。
[0011]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边扩大导光体的形状的自由度一边良好地固定导光体的车辆内饰部件。[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长形的导光体,所述长形的导光体从与所述光源相邻配置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从线形的发光面照射光,在所述导光体上形成有凸部或凹部,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在所述发光面的背面上沿长度方向排列,且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的长度按距所述光源的距离而发生变化。
[0013]
根据第2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的所述长度随着远离所述光源而变大。
[0014]
根据第3技术方案,在第1技术方案或者第2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在长度方向上按固定的间距排列。
[0015]
根据第4技术方案,在第3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的高度或者所述凹部的深度固定。
[0016]
根据第5技术方案,在第1~第4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形成为,在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棱线且剖面呈三角形。
[0017]
根据第6技术方案,在第1~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沿长度方向进行分组,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的所述长度按组被设定为固定。
[0018]
根据第7技术方案,在第6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凸部或者所述凹部的个数按各个组被设定为固定。
[0019]
根据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第1~第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车门。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具有光源、长形的导光体和长形的透镜,其中,所述长形的导光体从与所述光源相邻配置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从线形的发光面照射光;所述长形的透镜被配置在所述发光面的前方,使从所述发光面照射的光透过,在导光体和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配置有接触体,该接触体形成以下表面性质状态:当导光体和透镜中的至少一方一边与另一方接触一边相对移动时抑制导光体和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振动。
[0021]
根据第10技术方案,在第9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体是对所述导光体和所述透镜中的至少一方进行表面处理而成的凹凸。
[0022]
根据第11技术方案,在第9技术方案或者第10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透镜上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收装所述导光体的槽,所述接触体被配置在所述槽的内表面。
[0023]
根据第12技术方案,在第9~第11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体被配置于所述导光体和所述透镜的接触域全域。
[0024]
根据第13技术方案,在第9~第11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体配置于所述导光体和所述透镜的接触域中的部分区域。
[0025]
根据第14技术方案,在第9~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体在所述透镜中位于将光从所述导光体的所述发光面向外侧引导的区域、且被配置于与所述导光体相向的入射面以外的区域。
[0026]
根据第15技术方案,在第14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入射面是平面。
[0027]
根据第16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第9~第1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车门。
[0028]
根据本发明的第1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内饰部件,具有:杆状的导光体,其从接受光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且具有反射面,该反射面使沿进入方向传播的光折射且向沿进入方向延伸的线形的发光面反射;支承体,其具有沿与所述导光体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特定方向引导所述导光体的移动的表面;第1限制片,其形成于所述支承体,限制被沿所述特定方向引导的所述导光体的移动;第2限制片,其相对于所述支承体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发生弹性变形,其中,所述第1位置是将所述导光体按压在所述支承体和所述第1限制片上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在与所述支承体之间形成允许沿所述支承体的所述表面向所述特定方向移动的所述导光体通过的间隔的位置;和固定部件,其具有比所述第2限制片高的刚性,当相对固定于所述支承体时将所述第2限制片限制在所述第1位置。
[0029]
根据第18技术方案,在第17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片中的任一方上形成与另一方接触的突起片。
[0030]
根据第19技术方案,在第18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限制片上形成与所述固定部件接触的突起片。
[0031]
根据第20技术方案,在第17~第19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限制片和所述第2限制片沿所述导光体的线方向错开配置。
[0032]
根据第21技术方案,在第17~第20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件是壁部件,该壁部件一边在与所述支承体之间形成使所述导光体的光漏出的间隙一边覆盖所述导光体、所述第1限制片和所述第2限制片,且在内表面与所述第2限制片接触。
[0033]
根据第22技术方案,在第17~第21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导光体具有半圆柱体,该半圆柱体通过用假想平面对所述导光体进行划分得到,且与所述支承体及所述第2限制片接触,所述假想平面是在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与所述反射面平行地规定的平面。
[0034]
根据第23技术方案,在第17~第2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片隔着缓冲件相互接触。
[0035]
根据第2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第17~第2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车门。
[0036]
根据本发明的第2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照明装置,具有杆状的导光体和固定部件,其中,所述杆状的导光体从接受光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具有使沿进入
方向传播的光折射且向沿进入方向延伸的线形的发光面反射的反射面;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与所述反射面相向且与所述导光体并列地呈线形延伸的主体,将所述导光体固定在车辆内饰部件上,所述导光体具有:半圆柱体,其通过用假想平面对所述导光体进行划分得到,所述假想平面是在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与所述反射面平行地规定的平面;第1曲面,其在与所述半圆柱体的中心轴正交且在轴向上分离的2个第1剖面中,从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的一端向所述反射面连续;和第2曲面,其在被配置于2个所述第1剖面之间且与所述中心轴正交的第2剖面中,从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的另一端向所述反射面连续,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1支承体和第2支承体,所述第1支承体在所述第1剖面中一边与所述第1曲面相向一边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使与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接触的部分球面的第1突起突出,且具有响应于与所述假想平面正交的所述第1曲面的移动而使所述第1突起远离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的弹性;所述第2支承体在所述第2剖面中一边与所述第2曲面相向一边从所述主体延伸出,使与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接触的部分球面的第2突起突出,且具有响应于与所述假想平面正交的所述第2曲面的移动而使所述第2突起远离所述半圆柱体的曲面的弹性。
[0037]
根据第26技术方案,在第25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件具有:部分球面的第3突起,其从所述第1支承体的内表面突出,且与所述第1曲面接触;和部分球面的第4突起,其从所述第2支承体的内表面突出,且与所述第2曲面接触。
[0038]
根据第27技术方案,在第25技术方案或者第26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反射面上形成有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反射面向外突出,且沿与所述光的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支承体和所述第2支承体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形成有止转部,该止转部在绕所述中心轴的周向上与所述凸部的端部接触。
[0039]
根据第28技术方案,在第25~第2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2支承体在所述导光体的轴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1支承体错开的位置。
[0040]
根据第29技术方案,车门具有第25~第28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照明装置。发明效果
[0041]
根据第1技术方案,从发光面照射的光的亮度调节基于凸部或者凹部的长度来实现,因此,在模具中与导光体的凸部或者凹部对应地改变凹部或者凸部的长度即可,与通过模具改变凸部的高度、凹部的深度、凸部或凹部的间距相比,能够使模具加工更容易。由于在通过模具成形时制成凸部和凹部,因此,导光体的生产能力提高。其结果,生产成本降低。
[0042]
根据第2技术方案,当在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凸部或者凹部的长度增大时,根据折射和漫反射从发光面照射的光的亮度提高。因此,针对随着远离光源而变弱的光,能够在发光面中确保足够亮度的发光。
[0043]
根据第3技术方案,从发光面照射的光的亮度受到凸部或者凹部的间距的影响,因此,当凸部或者凹部的间距被设定为固定时,凸部或者凹部的长度变化能够单纯化。模具的设计能够简单化。能够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
[0044]
根据第4技术方案,在模具中,与导光体的凸部对应地形成固定深度的凹部即可,与凹部对应地形成固定高度的凸部即可,模具的设计能够简单化。能够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
[0045]
根据第5技术方案,光能够良好地扩散。
[0046]
根据第6技术方案,能够抑制从发光面照射的光的颗粒感。
[0047]
根据第7技术方案,能够抑制从发光面照射的光的颗粒感。
[0048]
根据第8技术方案,能够减少车门的生产成本。
[0049]
根据第9技术方案,即使车体振动而在导光体与透镜之间沿面方向发生相对移动,基于导光体和透镜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性质状态,导光体和透镜的摩擦振动也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或者消除)导光体和透镜的摩擦声。
[0050]
根据第10技术方案,仅仅是在导光体和透镜的表面形成凹凸来用于抑制摩擦声,因此,无需为了抑制摩擦振动而安装固有的其他部件。
[0051]
根据第11技术方案,导光体能够嵌入透镜而被透镜保持。能够在透镜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实现导光体的支承。这样,即使导光体持续与透镜接触,导光体和透镜的摩擦声也被抑制(或者消除)。
[0052]
根据第12技术方案,在导光体和透镜的接触域上,涵盖全域配置有接触体,因此,在接触域全域抑制(或者消除)导光体和透镜的摩擦声。
[0053]
根据第13技术方案,在导光体和透镜的接触域中的部分区域配置接触体,因此,在导光体和透镜的接触域中能够适度调整摩擦阻力。
[0054]
根据第14技术方案,从发光面照射的光不会被接触体妨碍,能够透过透镜而向外侧漏出。
[0055]
根据第15技术方案,透镜的入射面由平面来规定,因此,在从透镜向外侧照射光的照射面发生反射的光能够被入射面反射而从照射面射出。这样能够增强从照射面射出的光。
[0056]
根据第16技术方案,在车门上实现光的装饰效果,并且即使车体发生振动,也能够抑制(或者消除)车厢内的乘员听着刺耳的噪音的产生。
[0057]
根据第17技术方案,当第2限制片响应于弹性变形而位于第2位置时,在第2限制片与支承体之间确保有间隔。导光体能够沿支承体的表面移动,通过第2限制片与支承体之间。导光体的移动被第1限制片限制。于是,在弹性作用下,第2限制片回归到第1位置。第2限制片将导光体推压在支承体和第1限制片上。在此之后,当将固定部件固定时,固定部件将第2限制片限制在第1位置。因此,第2限制片将导光体继续按压在支承体和第1限制片上。能够防止导光体的脱落。这样,导光体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上。
[0058]
根据第18技术方案,通过调整突起片的大小(高度),能够调整向第2限制片传递的推压力。这样,导光体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上。
[0059]
根据第19技术方案,通过调整突起片的大小(高度),能够调整向第2限制片传递的推压力。这样,导光体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上。
[0060]
根据第20技术方案,还能够利用导光体和支承体的弹性变形使第2限制片位移。因此,导光体能够轻松地通过第2限制片与支承体之间。
[0061]
根据第21技术方案,支承体和壁部件相组合来构成车辆内饰部件的外观。间隙能够实现使导光体的光漏出的间接照明。这样,由于壁部件兼作固定部件,因此,能够避免为了限制第2限制片而增多零部件数量。
[0062]
根据第22技术方案,支承体和第2限制片与导光体的半圆柱体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导光体从支承体与第2限制片之间脱落。导光体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上。
[0063]
根据第23技术方案,在固定部件与第2限制片之间夹持缓冲件,因此,能够抑制基于固定部件和第2限制片的摩擦而产生异响。
[0064]
根据第24技术方案,在车门中,导光体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上。
[0065]
根据第25技术方案,固定部件能够通过2个第1突起和沿轴向被配置在第1突起之间的第2突起,至少对导光体的半圆柱体进行3点支承。在3点支承的作用下,导光体能够与主体并列地保持在固定部件上。当导光体沿与假想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而通过被第1突起和第2突起夹着的空间时,导光体的第1曲面和第2曲面将第1支承体和第2支承体撑开。此时,导光体的侧面与第1突起及第2突起的部分球面接触,因此,不是涵盖全长与固定部件接触,抑制在导光体的外表面发生擦伤。光传播在导光体内能够保持良好。在此,2个第1支承体也可以相互连接而连续。
[0066]
根据第26技术方案,第1突起及第3突起接触于半圆柱体的曲面和第1曲面,据此能够限制与假想平面正交的导光体的移动。同样,第2突起及第4突起接触于半圆柱体的曲面和第2曲面,据此能够限制与假想平面正交的导光体的移动。这样,能够防止导光体相对于固定部件晃动。
[0067]
根据第27技术方案,止转部围绕导光体的中心轴限制导光体的旋转动作。因此,围绕导光体的中心轴,导光体的发光面的位置相对于固定部件能够被固定。能够相对于车辆内饰部件设定光的方向。
[0068]
根据第28技术方案,当导光体向与假想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而通过被第1突起与第2突起夹着的空间时,导光体的第1曲面和第2曲面将第1支承体和第2支承体撑开。此时,能够利用主体的扭转使第1突起和第2突起位移。能够抑制第1支承体和第2支承体所要求的弹性。能够提高固定部件的刚性。
[0069]
根据第29技术方案,在车门中,固定部件能够通过2个第1突起和在轴向上被配置在第1突起之间的第2突起,至少对导光体的半圆柱体进行3点支承。在3点支承的作用下,导光体能够与主体并列地保持于固定部件。当导光体沿与假想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而通过被第1突起和第2突起夹着的空间时,导光体的第1曲面和第2曲面能够将第1支承体和第2支承体撑开。此时,导光体的侧面与第1突起及第2突起的部分球面接触,因此,不是涵盖全长与固定部件接触,抑制在导光体的外表面产生擦伤。光传播能够在导光体内保持良好。在此,2个第1支承体也可以相互连接而连续。
附图说明
[0070]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的概念图。图2是照明装置的立体放大图。图3是照明装置的放大分解图。图4是导光体的立体放大图。图5是导光体上的凸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凸部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导光体成形时使用的模具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下模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光体的立体放大图。
图10是在与透镜和导光体的轴心正交的剖切面中观察到的剖视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透镜的内表面的剖视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具有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接触体的透镜的内表面的剖视图。图13是车门的概念图。图14是概略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立体放大图。图15中的(a)是沿图14的15a

15a剖切的剖视图,图15中的(b)是沿图14的15b

15b剖切的剖视图,图15中的(c)是沿图14的15c

15c剖切的剖视图。图16与图15中的(b)对应,是表示将上车门衬板拆下时照明装置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17是导光体的立体放大图。图18是导光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9与图15中的(b)对应,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20是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立体放大图。图21是导光体的立体放大图。图22中的(a)是沿图20的22a

22a剖切的剖视图,图22中的(b)是沿图20的22b

22b剖切的剖视图,图22中的(c)是沿图20的22c

22c剖切的剖视图。图23中的(a)是固定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23中的(b)是固定部件的放大后视图。图24与图22对应,是概略地表示进入固定部件的导光体的样子的剖视图。图25与图20对应,是具有在轴向上长度比导光体的二分之一的长度短的固定部件的照明装置的立体放大图。图26与图20对应,是针对1个导光体具有2个固定部件的照明装置的立体放大图。图27与图20对应,是包括具有在轴向上与第1支承体交错配置的2个第2支承体的固定部件的照明装置的立体放大图。
[0071]
附图标记说明11:车门;21:车辆照明装置;24:光源;25:导光体;32:发光面;34:凸部;34a:(凸部的)棱线;48:凹部;p:(凸部或者凹部的)间距;w1~w12:(凸部或者凹部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0073]
图1概略地表示搭载于车辆上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的结构。车门11具有:车门主体12,其以自由开闭的方式铰接在车辆的骨架上;和车门饰板(door trim)13,其被粘贴在车门主体12的内侧。在车门饰板13上形成有车门扶手14和车门储物格15,其中,所述车门扶手14用于支承乘员的手臂;所述车门储物格15位于车门扶手14的下方,用于收装小物件。在车门扶手14的上方,在车门饰板13上组装有在开闭车门11时操作的车门内把手16。在车门扶手14上嵌入有开关18和照明系统19,其中,所述开关18用于在开闭车窗玻璃17时操作;所述照明系统19除了在黑暗环境下对车门内把手16和开关18进行照明以外,还发挥装饰车门11的效果。
[0074]
照明系统19具有照明装置21,该照明装置21分别嵌入左右的车门扶手14,亮灯时照亮车门扶手14的边缘。照明装置21通过lin通信连接于汽车的控制单元(ecu)22。控制单
元22控制照明装置21的亮灯和灭灯。根据lin通信,照明装置21在与控制单元22连接时,能够通过1条线束23串联或者并联连接。
[0075]
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21具有:光源24;长形的导光体25,其从与光源24相邻配置的一端向光的进入方向呈线形延伸;和长形的透镜26,其覆盖在导光体25上,使从导光体25照射的光透过。光源24响应于电力供给从发光体向导光体25的线方向发出光。光源24连接于导光体25的一端。导光体25将从光源24照射的光朝向线方向(长度方向)呈线形引导。光从导光体25的外周面漏出。导光体25例如由甲基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成形。
[0076]
透镜26具有:主体28,其沿长度方向延伸且形成收装导光体25的槽27;和长形的突出片31,其与槽27的最深部对应,从主体28向外侧呈台形突出,且具有由与导光体25并列延伸的平面形成的照射面29。突出片31插在车门饰板13的间隙中使照射面29面向车厢。透镜26将从导光体25的外周面漏出的光向照射面29引导,从照射面29向车厢内射出光。透镜26例如由甲基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成形。
[0077]
如图3所示,导光体25从线形的发光面32照射光,该发光面32由具有线形的中心轴线的圆筒面形成。透镜26被配置在发光面32的前方。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透过透镜26而从照射面29射出。
[0078]
如图4所示,在发光面32的背面,划分出与透镜26的照射面29平行配置的平面33。平面33的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截面画出一条弦。平面33的宽度(弦的长度)在线方向上保持固定。在平面33上形成有凸部34,该凸部34沿导光体25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凸部34涵盖长度方向全域以固定的间距p排列。如图5所示,凸部34形成为在与光的进入方向(导光体25的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棱线34a且剖面呈三角形。棱线也可以被实施倒角而为弯曲面。所有凸部34的高度ht固定。
[0079]
在与光的进入方向(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凸部34的长度随着远离光源24而变大。在此,凸部34沿长度方向进行分组,如图6所示,凸部34的长度(宽度)w1、w2

按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凸部34的个数按各个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各个凸部34相对于包括导光体25的中心轴线的对称面lr形成为对称形状。
[008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光源24发光时,光沿导光体25的线方向(长度方向)在导光体25内行进。光在发光面32的背面的凸部34发生漫反射而向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射。折射的光被从发光面32向前方照射。照射的光透过透镜26从照射面29射入车厢内。这样,车门扶手14的边缘被呈线形照亮。
[0081]
此时,基于凸部34的宽度来实现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的亮度调节。即,当凸部34的宽度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增大时,根据折射和漫反射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的亮度提高。因此,如后述那样,在模具中,对应于导光体25的凸部34而改变凹部的宽度即可,与在模具中改变凸部34的高度和凸部34的间距p相比,能够更易于加工模具。在使用模具进行成形时制成凸部34,因此,导光体25的生产能力提高。其结果,照明装置21的生产成本降低。进而车门的生产成本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34的宽度随着远离光源24而增大。尽管光的亮度按照距光源24的距离而降低,但凸部34的宽度按照距光源24的距离而增大,光的折射量增加。针对随着远离光源24而变弱的光,在发光面32中确保足够亮度的发光。沿线方向实现固定的亮度。在此,凸部34沿长度方向进行分组,凸部34的宽度按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其结果,从发
光面32照射的光的颗粒感被抑制。并且,凸部34的个数按各个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因此,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的颗粒感被进一步抑制。
[0082]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21中,凸部34沿长度方向按固定的间距p排列。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的亮度受到凸部34的间距p的影响,因此,当凸部34的间距p被设定为固定时,凸部34的宽度的变化单纯化。模具的设计简单化。模具的制造成本降低。
[0083]
凸部34的高度固定。在模具中与导光体25的凸部34对应形成固定深度的凹部即可,模具的设计简单化。模具的制造成本降低。
[0084]
凸部34形成为在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棱线34a且剖面呈三角形。能够使光良好地扩散。
[0085]
在此,说明导光体25的制造方法。如图7所示,准备模具41。模具41具有通过平面的结合面42相互结合的上模41a和下模41b。当将上模41a重叠在下模41b上时,在上模41a与下模41b之间划分出腔体43。腔体43相当于模仿导光体25的形状的空间。结合面42位于圆筒面的最大直径处。
[0086]
在下模41b上,与导光体25的平面33对应,在最远离结合面42的位置与结合面42平行地形成有平面44。在平面44上,与各个凸部34对应,凹进部45沿线方向排列。各个凹进部45沿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凹进部45涵盖线方向全域以固定的间距p排列。凹进部45形成为具有沿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棱线且剖面呈三角形。所有凹进部45的深度均固定。凹进部45被沿线方向进行分组,凹进部45的宽度w1~w12按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凹进部45的个数按各个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各个凹进部45相对于包括圆筒面的中心轴线的对称面lr形成为对称形状。
[0087]
在凹进部45彼此之间,推杆46面向腔体43。在腔体43上,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浇口47。从浇口47向腔体43供给熔融树脂。当填充在腔体43中的树脂硬化时,形成成形体。成形体在推杆46的作用下离开下模41b。浇口47的树脂体通过由成形体切削而成。
[0088]
图9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光体25。在导光体25上,代替前述的凸部34而在平面33上形成凹部48。凹部48与凸部34同样,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凹部48涵盖长度方向全域按固定的间距p排列。凹部48沿与光的进入方向(导光体25的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棱线且剖面形成为三角形。棱线也可以被实施倒角而为弯曲面。所有凹部48的深度均固定。
[0089]
凹部48的宽度随着远离光源24而变大。在此,凹部48沿长度方向进行分组,凹部48的宽度w1、w2

按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凹部48的个数按各个组g1~g12被设定为固定。各个凹部48相对于包括导光体25的中心轴线的对称面lr形成为对称形状。
[0090]
图10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26。在透镜26的表面上配置有接触体51,该接触体51形成以下表面性质状态:当透镜26一边与导光体25接触一边相对移动时,抑制导光体25和透镜26中的至少一方的振动的表面性质状态。接触体51是对透镜26进行表面处理而成的凹凸。在形成凹凸时例如对透镜26实施压花加工。
[0091]
接触体51被配置在槽27的内表面。接触体51在透镜26中位于将光从导光体25的发光面32向外侧引导的区域且被配置于与导光体25相向的入射面52以外的区域。接触体51被配置在由导光体25的平面33和照射面29夹持的空间的外侧。透镜26的入射面52是平面。如图11所示,接触体51被配置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接触域全域。在此,接触体51至少沿导光
体25的长度方向涵盖接触域全长范围连续即可。
[0092]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当光源24发光时,光沿导光体25的线方向(长度方向)在导光体25内行进。光在发光面32的背面的凸部34发生漫反射而向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射。折射的光被从发光面32向前方照射。照射的光透过透镜26从照射面29射入车厢内。这样,车门扶手14的边缘被呈线形照亮。
[0093]
凸部34的宽度随着远离光源而增大。尽管光的亮度按照距光源24的距离而降低,但凸部34的宽度按照距光源24的距离而增大,光的折射量增加。针对随着远离光源24而变弱的光,在发光面32中确保足够亮度的发光。沿线方向实现固定的亮度。
[009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在此为透镜26的表面)配置有形成以下表面性质状态的接触体51:当一边与另一方接触一边相对移动时抑制导光体25和透镜26中的至少一方的振动的表面性质状态。即使车体发生振动而在导光体25与透镜26之间沿面方向发生相对移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摩擦振动也基于导光体25和透镜26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性质状态被抑制,因此,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摩擦声被抑制(或者被消除)。在车门11处实现光的装饰效果,并且即使车体发生振动,也抑制(或者消除)车厢内的乘员听着刺耳的噪音的产生。
[0095]
接触体51是对导光体25和透镜26中的至少一方(在此为透镜26)进行表面处理而成的凹凸。因此,抑制摩擦声时仅仅是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表面上形成凹凸,由此,为了抑制摩擦振动无需固有地安装其他部件。只要在成形透镜26时通过压花加工形成凹凸,就能够在组装照明装置21时避免作业工序的增加。能够避免生产成本的增大。
[0096]
接触体51被配置于形成在透镜26上用于收装导光体25的槽27的内表面。导光体25被嵌入透镜26而被透镜26保持。通过透镜26的弹性力作用实现导光体25的支承。这样,即使导光体25与透镜26继续接触,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摩擦声也被抑制(或者消除)。
[0097]
接触体51被配置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接触域全域。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接触域中涵盖全域配置接触体51,因此,在接触域全域抑制(或者消除)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摩擦声。
[0098]
接触体51在透镜26中位于将光从导光体25的发光面32向外侧引导的区域、且被配置于与导光体25相向的入射面52以外的区域。从发光面32照射的光不被接触体51妨碍,透过透镜26而向外侧漏出。
[0099]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26的入射面52是平面。透镜26的入射面52由平面来规定,因此,在从透镜26向外侧照射光的照射面29发生反射的光被入射面52反射而从照射面29射出。这样,从照射面29射出的光被增强。
[0100]
另外,如图12所示,接触体51也可以被配置在导光体25和透镜26的接触域中的部分区域。接触体51也可以沿导光体25的长度方向涵盖接触域的全长断断续续地配置。
[0101]
图13概略地表示搭载于汽车上的车门的结构。车门111具有:车门主体112,其以自由开闭的方式铰接在车辆的骨架上;和车门饰板(内饰部件)113,其被粘贴在车门主体112的内侧。在车门饰板113上形成车门扶手114和车门储物格115,其中,所述车门扶手114用于支承乘员的手臂;所述车门储物格115位于车门扶手114的下方,用于收装小物件。在车门扶手114上嵌入在开闭车窗玻璃116时操作的开关117。
[0102]
车门饰板113具有:车门衬板118,其被粘贴在车门主体112的内侧,在车门扶手114
的上方划分出开口118a;和装饰罩119,其被配置在车门衬板118的开口118a内,被固定安装在车门主体112上。在装饰罩119上组装有开闭车门111时操作的车门内把手121。
[0103]
在车门饰板113上嵌入照明系统122,该照明系统122除了在黑暗环境下对车门内把手121和开关117进行照明以外,还发挥装饰车门111的效果。照明系统122具有照明装置123,该照明装置123沿上车门衬板118b的下缘呈线形照亮装饰罩119。照明装置123形成从在上车门衬板118b的下缘与装饰罩119之间划分出的间隙漏出的光。照明装置123通过lin通信连接于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124。电子控制单元124控制照明装置123的亮灯和灭灯。根据lin通信,在照明装置123与电子控制单元124连接时能够通过1条线束125串联或者并列连接。
[0104]
如图14所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23具有杆状的导光体126和连接于导光体126的一端的光源127。导光体126从连接于光源127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128呈线形延伸。光源127响应于电力的供给从发光体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发出光。导光体126从由具有线形的中心轴线的圆筒面形成的线形的发光面129照射光。
[0105]
导光体126被支承于装饰罩119。装饰罩119具有:内面板119a,其包围车门内把手121并且露出到隔室,且具有沿上车门衬板118b的下缘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上端;和支承体119b,其从内面板119a的上端连续,与导光体126并列地呈线形延伸。支承体119b具有:水平壁131,其从内面板119a的上端弯曲地向车门主体112伸展;和纵壁132,其从与车门主体112相向的水平壁131的内端向上竖起。水平壁131的表面引导导光体126从内面板119a的上端朝向纵壁132且沿与导光体126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特定方向移动。
[0106]
在纵壁132上,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交替配置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错开配置。在此,第2限制片134位于第1限制片133彼此之间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在第2限制片134彼此之间的位置配置第1限制片133。图15中的(a)所示,第1限制片133具有肋135,该肋135从纵壁132的内表面突出,限制沿水平壁131的表面被向纵壁132引导的导光体126的移动。
[0107]
如图15中的(b)所示,第2限制片134具有:板片134a,其从纵壁132的上端连续,与水平壁131相向;和卡止片134b,其从板片134a的敞开端连续,向水平壁131延伸。卡止片134b基于板片134a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支承体119b发生位移。
[0108]
在第2限制片134上形成有与上车门衬板118b的内表面接触的突起片136。上车门衬板118b具有壁部件,该壁部件具有比第2限制片134高的刚性,且在内表面与第2限制片134接触。上车门衬板118b将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限制在第1位置,其中第1位置是将导光体126按压在支承体119b的水平壁131和第1限制片133上的位置。
[0109]
在第2限制片134上形成有支承部137,该支承部137从纵壁132连续且向上方延伸。支承部137与车门主体112的内表面重叠,被螺钉138紧固在车门主体112上。
[0110]
如图15中的(a)、(b)和(c)所示,上车门衬板118b一边在与支承体119b之间形成使导光体126的光漏出的间隙139一边覆盖导光体126、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如图15中的(c)所示,在导光体126的线方向上偏离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的位置,尽管导光体126被水平壁131承接,但在导光体126与纵壁132之间确保有空隙sp1,在导光体126与上车门衬板118b之间确保有空隙。
[0111]
如图16所示,当上车门衬板118b对第2限制片134的限制被解除时,第2限制片134
能够向比第1位置远离支承体119b的第2位置位移。在第2位置的卡止片134b与支承体119b之间,形成允许沿水平壁131的表面向纵壁132移动的导光体126通过的间隔。导光体126能够响应于第2限制片134的弹性变形沿支承体119b的表面来回移动。
[0112]
如图17所示,导光体126具有反射面141,该反射面141使光向沿光的进入方向128延伸的线形的发光面129折射且反射。在反射面141上划分出平面142。平面142的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截面画出一条弦。平面142的宽度(弦的长度)在线方向上保持固定。导光体126例如由甲基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成形。
[0113]
在平面142上形成凸部143,该凸部143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排列,且沿与光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凸部143涵盖线方向全域按固定的间距p排列。凸部143在与光的进入方向(导光体126的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棱线143a且形成为剖面呈三角形。棱线143a也可以被实施倒角而为弯曲面。
[0114]
在以光源127为基准的第1范围rn1内,凸部143的长度随着远离光源127而增大。凸部143的长度相当于在与光的进入方向(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测定到的凸部143的宽度。在此,凸部143沿导光体27的线方向进行分组,凸部143的长度(宽度)w1、w2

按组g1~g9被设定为固定。凸部143的个数按各个组g1~g9被设定为固定。各个凸部143相对于包含导光体126的中心轴线的对称面lr形成为对称形状。在第1范围rn1内,所有凸部143的高度固定。
[0115]
在以光源127为基准的超过第1范围rn1的第2范围rn2内,凸部143的长度wc固定。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凸部143的高度hs随着远离光源127而增大。在此,凸部143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进行分组,凸部143的高度hs按组g10~g12被设定为固定。凸部143的个数按各个组g10~g12被设定为固定。各个凸部143相对于包括导光体126的中心轴线的对称面lr形成为对称形状。在对称面lr中,凸部143的剖面形状以相似形状出现。
[0116]
如图15中的(b)所示,导光体126具有半圆柱体145,该半圆柱体145通过用假想平面vp对导光体126进行划分得到,且与支承体119b的水平壁131及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接触,其中所述假想平面vp是在发光面129与反射面141之间与反射面141的平面142平行地规定的平面。即,位于第2位置的卡止片134b与水平壁131的间隔sc被设定为比半圆柱体145的直径小。在导光体126上形成有曲面146,该曲面146从半圆柱体145的曲面的一端连续向反射面141展开,当沿水平壁131的表面位移时与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接触。曲面146以与半圆柱体145的曲面相同的曲率弯曲。当导光体126被沿水平壁131的表面压入卡止片134b与水平壁131之间时,曲面146产生使卡止片134b远离水平壁131的驱动力。
[0117]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当光源127发光时,光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长度方向)在导光体126内行进。光在发光面129的背面的凸部143发生漫反射,向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射。折射的光被从发光面129向外侧射出。射出的光从上车门衬板118b与装饰罩的间隙139漏出。这样,能够基于线形的发光对车门饰板113实施装饰。
[0118]
接着说明车门111的制造方法。在车门主体112上安装装饰罩119。用螺钉138将装饰罩119固定在车门主体112上。在装饰罩119上安装照明装置123。也可以在安装装饰罩119之前先在装饰罩119上安装导光体126。
[0119]
安装照明装置123时,导光体126被沿支承体119b的表面引导。导光体126沿水平壁131的表面被向纵壁132按压。导光体126通过从半圆柱体145的曲面向反射面141连续的曲面146与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接触。因此,导光体126的按压力被转换为使卡止片
134b远离水平壁131的驱动力。
[0120]
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基于板片134a的弹性变形而向第2位置位移。确保第2限制片134与支承体119b之间有间隔。导光体126向与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沿支承体119b的表面移动。导光体126通过上车门衬板118b与支承体119b之间。
[0121]
导光体126被抵接在第1限制片133的肋135上。因此,导光体126的移动受到限制。卡止片134b基于板片134a的弹性而恢复到第1位置。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将导光体126按压在支承体119b和第1限制片133上。这样,导光体126被安装在装饰罩119上。
[0122]
接着,在车门主体112上固定车门衬板118。上车门衬板118b与第2限制片134的突起片136接触。其结果,第2限制片134的卡止片134b被限制在第1位置。由于车门衬板118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导光体126能够被良好地保持在第2限制片134与水平壁131及第1限制片133之间。防止导光体126脱落。这样,导光体126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装饰罩119上。
[0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限制片134上形成与上车门衬板118b接触的突起片136。因此,通过调整突起片136的大小(高度),来调整向第2限制片134传递的推压力。这样,导光体126被良好地固定在装饰罩119的支承体119b上。
[0124]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饰板113中,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沿导光体126的线方向错开配置。还能利用导光体126和支承体119b的弹性变形使第2限制片134位移。因此,导光体126能够轻松地通过第2限制片134与支承体119b之间。
[0125]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车门衬板118b具有壁部件,该壁部件一边在与支承体119b之间形成使导光体126的光漏出的间隙139一边覆盖导光体126、第1限制片133和第2限制片134,且在内表面与第2限制片134接触。装饰罩119和上车门衬板118b组合来构成车门饰板113的外观。间隙139实现使导光体126的光漏出的间接照明。这样,上车门衬板118b兼作照明装置123的固定部件,因此,避免为了限制第2限制片134而增多零部件数量。
[0126]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光体126具有半圆柱体,该半圆柱体通过由假想平面对导光体126进行划分得到,且与支承体119b及第2限制片134接触,其中,所述假想平面是在发光面129与反射面141之间与反射面141平行地规定的平面。支承体119b和第2限制片134与导光体126的半圆柱体接触,因此,防止导光体126从支承体119b与第2限制片134之间脱落。导光体126能够被良好地固定在支承体119b上。
[0127]
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上车门衬板118b与第2限制片134的突起片136之间夹持缓冲件147。上车门衬板118b和突起片136隔着缓冲件147而相互接触。当这样夹持缓冲件147时,能够抑制由于上车门衬板118b与第2限制片134摩擦而产生异响。
[0128]
如图20所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51具有:杆状的导光体152;光源153,其连接于导光体152的一端;和固定部件154,其具有与导光体152并列地呈线形延伸的主体154a,将导光体152固定在车门饰板113上。光源153响应于电力供给而从发光体向导光体152的线方向发出光。固定部件154的主体154a由沿导光体152的线方向的长形的板材形成。
[0129]
导光体152从连接于光源153的一端沿光的进入方向155呈线形延伸。导光体152具有反射面157,该反射面157使光向沿光的进入方向155延伸的线形的发光面156折射和反射。固定部件154的主体154a与导光体152的反射面157相向。导光体152例如由甲基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树脂材料成形。
[0130]
如图21所示,导光体152的一个端面152a接收来自光源153的光。导光体152沿与端面152a正交的光的进入方向155呈线形延伸。光沿进入方向155在导光体152内向另一端传播。
[0131]
在导光体152中,由在发光面156与反射面157之间与反射面157平行地规定的假想平面158来划分出半圆柱体159。半圆柱体159的曲面在第1曲面161连接于反射面157的一条棱线,在第2曲面162连接于反射面157的另一条棱线,其中,所述第1曲面161是从与假想平面158的一条交线159a连续的曲面,所述第2曲面162是从与假想平面158的另一条交线159b连续的曲面。第1曲面161和第2曲面162具有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相同的曲率。
[0132]
在反射面157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63,多个所述凸部163从反射面157的平面向外突出,沿与光的进入方向155正交的方向延伸。凸部163沿导光体152的轴向(线方向)排列。凸部163也可以涵盖轴向全域按固定的间距p来配置。反射面157的平面的与导光体1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剖面画出一条弦。平面的宽度(弦的长度)沿线方向保持固定。
[0133]
凸部163沿与光的进入方向155(导光体15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具有棱线163a且剖面形成为三角形即可。棱线163a也可以被实施倒角而为弯曲面。在所有的凸部163的高度被设定为固定的情况下,凸部163的沿与光的进入方向155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可以随着远离光源153而变大。凸部163也可以与前述的凸部143同样地形成。
[0134]
如图20所示,固定部件154具有:2个第1支承体154b,二者在导光体152的轴向上彼此隔开间隔,一边与第1曲面161相向一边从主体154a延伸出;和1个第2支承体154c,其在与形成在第1支承体154b彼此之间的空间相向的位置,一边与第2曲面162相向一边从主体154a延伸出。在此,第2支承体154c在导光体152的轴向上被配置在与第1支承体154b错开的位置。主体154a、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例如可以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0135]
如图22中的(a)和图22中的(c)所示,固定部件154具有2个第1突起164,在与导光体152的中心轴线正交且在轴向上分离的2个第1剖面sf中,2个所述第1突起164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接触。在第1剖面sf中,第1曲面161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的第1端(一端)(交线159a)向反射面157连续。在此,如图23中的(a)所示,第1突起164从各个第1支承体154b的内表面突出。第1突起164在部分球面(例如球冠)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接触。如图22中的(a)和图22中的(c)所示,在第1支承体154b上形成有止转部165,该止转部165在绕半圆柱体159的中心轴线的周向上与凸部163的端部接触。
[0136]
如图22中的(b)所示,固定部件154具有第2突起166,该第2突起166在配置在2个第1剖面sf之间且与导光体1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第2剖面ss中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接触。在第2剖面ss中,第2曲面162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的第2端(相对于前述的一端的另一端)(交线159b)向反射面157连续。在此,如图23中的(b)所示,第2突起166从第2支承体154c的内表面突出。第2突起166在部分球面(例如球冠)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接触。如图22中的(b)所示,在第2支承体154c上形成止转部167,该止转部167在绕半圆柱体159的中心轴线的周向上与凸部163的端部接触。
[0137]
如图22所示,固定部件154具有:第3突起168,其与各个第1突起164对应,在第1剖面sf中与第1曲面161接触;和第4突起169,其与第2突起166对应,在第2剖面ss中与第2曲面162接触。如图23中的(a)所示,第3突起168从第1支承体154b的内表面突出。第3突起168在部分球面(例如球冠)与第1曲面161接触。第1突起164和第3突起168的中心被定位在与导光
体1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plf上。如图23中的(b)所示,第4突起169从第2支承体154c的内表面突出。第4突起169在部分球面(例如球冠)与第2曲面162接触。第2突起166和第4突起169的中心被定位在与导光体152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pls上。
[0138]
如图22所示,导光体152的发光面156与装饰罩119的照射体171相向。上车门衬板118b在照射体171的上方覆盖照明装置151。在上车门衬板118b与照射体171之间,划分出向车辆的隔室敞开的间隙173。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乘员能够从间隙173观察照射体171的表面。
[0139]
如图20所示,在轴向上,在与2个第1支承体154b对应的位置,安装片174一体形成在主体154a上。在安装片174上形成重叠面174a。安装片174通过重叠面174a与装饰罩119侧的安装面175重叠。在安装片174上,形成具有与重叠面174a正交的轴心的安装孔176。例如从装饰罩119的安装面175突出的安装凸台175a能够插入安装孔176中。固定部件154通过拧入安装凸台175a的螺钉177固定在装饰罩119上。
[0140]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当光源153发光时,光沿导光体152的线方向(长度方向)在导光体152内行进。光在发光面156的背面的凸部163发生漫反射而向与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射。折射的光从发光面156向外侧射出。如图22所示,射出的光被照射在照射体171上。这样,能够基于线形的发光对车门饰板113实施装饰。
[01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154通过2个第1突起164、和在轴向上被配置在第1突起164之间的第2突起166,至少对导光体152的半圆柱体159进行3点支承。在3点支承的作用下,导光体152与主体154a并列地保持在固定部件154上。并且,第1突起164及第3突起168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和第1曲面161接触,据此能够限制与假想平面158正交的导光体152的移动。同样,第2突起166及第4突起169通过与半圆柱体159的曲面和第2曲面162接触,能够限制与假想平面158正交的导光体152的移动。这样,能够防止导光体152相对于固定部件154进行晃动。
[0142]
第1支承体154b的止转部165围绕半圆柱体159的中心轴线xc限制导光体152绕第1方向的旋转动作。第2支承体154c的止转部167围绕半圆柱体159的中心轴线xc限制导光体152向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的旋转动作。因此,围绕半圆柱体159的中心轴线xc,导光体152的发光面156的位置相对于固定部件154被固定。能够相对于装饰罩119的照射体171良好地设定光的方向。
[0143]
组装照明装置151时,在固定部件154上安装导光体152。如图24所示,导光体152的第1曲面161和第2曲面162分别与第1支承体154b上的第1突起164和第2支承体154c上的第2突起166接触。导光体152被沿与假想平面158正交的方向向主体154a按压。当导光体152通过被第1突起164和第2突起166夹持的空间时,导光体152的第1曲面161和第2曲面162将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撑开。
[0144]
此时,导光体152的侧面与第1突起35及第2突起36的部分球面接触,因此,不会涵盖全长与固定部件154接触,抑制在导光体152的外表面发生擦伤。能够在导光体152内良好地保持光传播。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位于在轴向上彼此错开的位置,因此,当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被撑开时,利用固定部件154的主体154a的扭转使第1突起164和第2突起166位移。其结果,能够抑制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所要求的弹性。能够提高固定部件154的刚性。
[0145]
当导光体152通过被第1突起164和第2突起166夹持的空间时,第1突起164及第2突起166与导光体152的半圆柱体159的曲面接触。通过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的恢复力,导光体152被向主体154a按压。第3突起168和第4突起169分别与导光体152的第1曲面161和第2曲面162接触。止转部165、67与凸部163的一端卡合。
[0146]
固定部件154可以如图20所示,具有在导光体152的轴向上长度与导光体152的全长对应的主体154a,也可以如图25所示,具有在轴向上长度比导光体152的二分之一的长度短的主体154a。也可以如图26所示,针对1个导光体152,2个以上的固定部件154沿轴向排列。固定部件154也可以如图27所示,具有与第1支承体154b交错配置的2个以上的第2支承体154c。各个第1支承体154b及第2支承体154c可以与前述的第1支承体154b及第2支承体154c同样地构成。除此之外,在各个固定部件154中,2个第1支承体154b可以相互连接而连续。第1支承体154b和第2支承体154c也可以隔着导光体152而彼此相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