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9659发布日期:2021-07-23 21:1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胎圈部的局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以下轮胎,该轮胎具备通过将胎圈帘线埋设于热塑性树脂而形成的胎圈芯(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58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由树脂材料形成胎圈部的局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将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射成形的情况下,在树脂材料的合流部分残留被称为熔接线的线。

这样的熔接线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强度降低。因此,在由树脂材料形成胎圈部的局部的情况下,期望不对胎圈部的耐久性产生影响。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树脂材料形成胎圈部的局部且同时确保充分的胎圈部的耐久性的轮胎。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轮胎,其包含:胎面部,其与路面接触;胎侧部,其与所述胎面部相连,位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圈部,其与所述胎侧部相连,位于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其中,所述胎圈部具有胎圈构造体,该胎圈构造体包含:胎圈芯,其是胎圈帘线由树脂材料包覆而成的;以及胎圈填胶,其与所述胎圈芯相连,由所述树脂材料形成,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变窄,所述胎圈构造体具有所述树脂材料的熔接线,所述熔接线形成于比所述胎圈构造体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2/3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充气轮胎10的剖视图。

图2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胎圈构造体61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

图4是变更例的胎圈构造体61a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

图5是另一个变更例的胎圈构造体61b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的功能、结构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其说明。

(1)轮胎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1是沿着充气轮胎10的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省略剖面线的图示(以下相同)。

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10包括胎面部20、胎侧部30、胎体帘布层40、带束层50以及胎圈部60。

胎面部20是与路面(未图示)接触的部分。在胎面部20形成有与充气轮胎10的使用环境、安装的车辆的类别相应的花纹(未图示)。

胎侧部30与胎面部20相连,位于胎面部2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侧部30是从胎面部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到胎圈部60的上端的区域。胎侧部30有时也被称为侧壁等。

胎体帘布层40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架。胎体帘布层40是沿着轮胎径向以放射状配置的胎体帘线(未图示)由橡胶材料包覆而成的子午线构造。但是,不限定于子午线构造,也可以是以胎体帘线与轮胎径向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斜交构造。

此外,胎体帘线没有特别限定,大体可以与通常的乘用车用的轮胎同样地由有机纤维的帘线形成。

带束层50设于胎面部20的轮胎径向内侧。带束层50是具有加强帘线51且由树脂包覆加强帘线51而成的单层螺旋带束。但是,带束层50不限定于单层螺旋带束。例如,带束层50也可以是由橡胶包覆的双层交叉带束。

包覆加强帘线51的树脂使用与构成胎侧部30的橡胶材料和构成胎面部20的橡胶材料相比拉伸弹性模量较高的树脂材料。作为包覆加强帘线51的树脂,能够使用具有弹性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tpe)以及热固性树脂等。考虑到行驶时的弹性和制造时的成形性,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

作为热塑性弹性体,能够列举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tpo)、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tps)、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tpa)、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u)、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c)、动态交联型热塑性弹性体(tpv)等。

此外,作为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并且,作为热塑性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iso75-2或astmd648所规定的载荷挠曲温度(0.45mpa载荷时)为78℃以上、jisk7113所规定的拉伸屈服强度为10mpa以上、同样jisk7113所规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0%以上、jisk7206所规定的维卡软化温度(a法)为130℃以上的材料。

胎圈部60与胎侧部30相连,位于胎侧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60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圆环状。

胎圈部60的局部由从上述的树脂材料中适当选择的树脂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部60的局部由与上述的带束层50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

胎圈部60卡定于在轮辋100的径向外侧端形成的凸缘部分110(在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2)。

此外,在充气轮胎10的轮胎内侧面粘贴有气密层(未图示),该气密层用于防止在组装于轮辋100的充气轮胎10的内部空间填充的空气(或氮气等气体)泄漏。

(2)胎圈部的概略结构

图2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是沿着充气轮胎10的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的包含胎圈部6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如图2所示,胎体帘布层40经由胎圈部60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具体而言,胎体帘布层40包含主体部41和折回部42。

主体部41是跨胎面部20、胎侧部30以及胎圈部60地设置,直到在胎圈部60具体而言是胎圈芯62处折回为止的部分。

折回部42是与主体部41相连,经由胎圈芯62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部分。

胎圈部60具有包含胎圈芯62和胎圈填胶63的胎圈构造体61。胎圈芯62通过由金属材料(例如钢)形成的胎圈帘线62a(在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3)由树脂材料包覆而形成。

胎圈芯62和胎圈填胶63所使用的树脂材料也可以与带束层50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相同。

胎圈填胶63与胎圈芯62相连。具体而言,胎圈芯62和胎圈填胶63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胎圈填胶63由与胎圈芯62所使用的树脂材料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胎圈填胶63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变窄。

胎圈构造体61具有该树脂材料的熔接线64。如后所述,胎圈构造体61通过将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射成形而形成。因此,在该树脂材料的合流部分残留被称为熔接线的线(weldline)。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构造体61位于比轮辋线90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3)胎圈部的详细结构

接着,说明胎圈部60的详细结构。具体而言,说明设于胎圈部60的胎圈构造体61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和形成于胎圈构造体61的熔接线64的位置。

图3是胎圈构造体61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如图3所示,胎圈构造体61通过从浇口g注射熔融的树脂材料而形成为预定的形状。另外,在图3中,省略胎圈构造体61的成形用模具等的图示。

在图3中,在胎圈填胶63的顶端侧(轮胎径向外侧端)设有浇口g。另外,在图3中,应留意胎圈填胶63图示于下侧。

从设于这样的位置的浇口g注射的树脂材料沿着图3所例示的流路f流动,在熔接线64的位置合流。具体而言,熔接线64形成于胎圈芯62的轮胎径向内侧。

优选的是,熔接线64形成于比胎圈构造体61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2/3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熔接线64不形成于胎圈填胶63侧的区间s1,而是形成于胎圈芯62侧的区间s2。区间s1和区间s2具有胎圈构造体61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一半的高度。区间s1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区间s2位于轮胎径向内侧。

(4)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充气轮胎10的胎圈构造体61所包含的胎圈芯62通过胎圈帘线62a由树脂材料包覆而形成。

胎圈构造体61具有该树脂材料的熔接线64,但熔接线64形成于比胎圈构造体61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2/3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优选的是,熔接线64形成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区间s2(参照图3)。

也就是说,通过设计制造胎圈构造体61时的浇口g的位置,熔接线64不会形成于胎圈填胶63侧的区间s1。胎圈填胶63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变窄,因此从胎圈构造体61的耐久性的观点来看,不优选与其他部分相比强度降低的熔接线64形成于区间s1。

即,根据充气轮胎10,由树脂材料形成胎圈部60的局部并同时能够确保充分的胎圈部60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熔接线64形成于胎圈芯62的轮胎径向内侧。因此,能够避免在胎圈构造体61的构成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变窄的胎圈填胶63的部分形成有熔接线64。由此,能够提高胎圈部60的耐久性。

(5)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记载,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改良,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例如,上述的胎圈部60的构造也可以如以下这样变更。图4是变更例的胎圈构造体61a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也就是说,胎圈构造体61a也可以设于胎圈部60。

如图4所示,浇口g设于胎圈芯62的轮胎径向内侧。从设于这样的位置的浇口g注射的树脂材料沿着图4所例示的流路f流动,在熔接线64的位置合流。具体而言,熔接线64形成于胎圈芯62的附近的轮胎径向外侧。

浇口g自胎圈构造体61a具体而言是胎圈芯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偏移地设置,因此熔接线64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

在胎圈构造体61a中也是,熔接线64设于区间s2。优选的是,熔接线64形成于比胎圈构造体61a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2/3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图5是另一个变更例的胎圈构造体61b的制造方法的概略说明图。也就是说,胎圈构造体61b也可以设于胎圈部60。

与图4同样,浇口g自胎圈构造体61b具体而言是胎圈芯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偏移地设置,因此熔接线64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

在胎圈构造体61b中也是,熔接线64设于区间s2。熔接线64形成于比胎圈构造体61b的沿着轮胎径向的整体高度的2/3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将熔接线64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能够对胎圈构造体赋予与形成有与轮胎径向平行的熔接线64的情况不同的强度特性,有助于应对充气轮胎10赋予的特性的改造幅度的扩大。

如上所述,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不应理解为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限定本发明。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确各种各样的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20、胎面部;30、胎侧部;40、胎体帘布层;41、主体部;42、折回部;50、带束层;51、加强帘线;60、胎圈部;61、61a、61b、胎圈构造体;62、胎圈芯;62a、胎圈帘线;63、胎圈填胶;64、熔接线;90、轮辋线;100、轮辋;110、凸缘部分;f、流路;g、浇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