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75391发布日期:2020-08-07 19:3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气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34367.8且发明名称为“气体发生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5/062010的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

本发明涉及装入于在车辆等碰撞时保护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气体发生器,特别涉及装入到装备在汽车中的气囊装置中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从汽车等的乘员的保护的观点来看,作为乘员保护装置的气囊装置已普及。气囊装置是以保护乘员免受在车辆等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的目的装备的装置,在车辆等碰撞时瞬间地使气囊膨胀及展开,由此气囊成为缓冲垫来承接乘员的身体。

气体发生器是下述这样的设备:被装入在该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等碰撞时借助来自控制单元的通电而使点火器点火,借助在点火器中产生的火焰使气体发生剂燃烧而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由此使气囊膨胀及展开。

在气体发生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构造,而作为在驾驶席侧气囊装置中适当地使用的气体发生器,有外形为短尺寸大致圆柱状的盘型气体发生器,作为在侧气囊装置或气帘气囊装置、副驾驶席侧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等中适当地使用的气体发生器,有外形为长尺寸大致圆柱状的圆筒型气体发生器。

在气体发生器中,在点火器的动作时使气体发生剂稳定并持续燃烧是重要的。这里,为了使气体发生剂稳定并持续燃烧,需要将气体发生剂置于既定的高压环境下,所以在气体发生器中,进行下述设计,使得通过将设在壳体上的气体喷出口的大小缩减为希望的大小,使在点火器的动作时壳体的内部的压力提高到相当大的程度。

此外,在气体发生器中,将壳体的内部的空间从外部的空间切实地封闭是重要的。这是为了防止收容在壳体的内部的气体发生剂或为使该气体发生剂燃烧而根据需要装填在壳体的内部中的导火药吸潮。假如在这些气体发生剂或导火药中发生了吸潮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在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不能得到希望的输出特性的不良状况。

因此,在以往的气体发生器中,通常采用以下的结构:将气体喷出口缩减到需要的开口径,以使得在动作时壳体的内部的压力充分地提高,并且在壳体上粘贴金属制的密封带以便将该气体喷出口盖住。

通常,气体发生器的输出特性受到该气体发生器被放置的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依存于其环境温度,有在高温环境下输出特性强、在低温环境下输出特性弱的趋向。即,在高温环境下,气体更快且更强地喷出,在低温环境下下,气体更慢且更弱地喷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抑制这样的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的输出特性的偏差。

这里,作为抑制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的输出特性的偏差的具体方法,已知有上述的调节气体喷出口的开口径及密封带的厚度的方法。

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05/014345号(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下内容:将设在壳体上的气体喷出口的孔径设定为两种以上,使将其盖住的密封带的厚度根据该孔径而不同,由此在各环境温度下能够使性能差变小。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0-33536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以下内容:将设在壳体上的气体喷出口的孔径及将其盖住的密封带的厚度各种各样地变更,由此能够抑制在各环境温度下在输出特性中产生偏差。

此外,虽然不是抑制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的输出特性的偏差的方案,但在日本特开2002-96705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壳体的内部设置两个独立的燃烧室,为了使将设在位于它们之间的隔壁部上的气体连通孔盖住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设在其他部位处的气体连通孔盖住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使将前者的气体连通孔盖住的密封带的粘贴片数(即,叠贴片数)为两片。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1434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35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96705号公报。

但是,为了使将多个气体穿过孔(包括上述的气体喷出口及气体连通孔)盖住的各个密封带的断裂强度有差别,在如上述国际公开第2005/014345号及上述日本特开2000-335361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使用多种不同规格(即,不同厚度)的密封带的情况下,产生零件件数增加而给制造成本带来压力的问题。

为了防止该情况,如在上述日本特开2002-96705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使密封带的叠贴片数有差别是有效的,但由于密封带是具有粘着性的部件,所以将其定位在气体发生器的既定部位而粘贴的作业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困难性,特别在没有进行任何精心设计而将密封带叠贴的情况下,其作业性大幅恶化,必然产生生产性下降的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而,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在不使制造时的生产性下降的情况下使将气体穿过孔盖住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有差别。

基于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具备:气体发生剂;点火器,该点火器用来使上述气体发生剂燃烧;和筒状的隔壁部,该筒状的隔壁部设有多个气体穿过孔而成,该多个气体穿过孔供通过上述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穿过;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以至少散布在上述隔壁部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在上述隔壁部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某一方上,粘贴着带状的多片密封带。上述带状的多片密封带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上述隔壁部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一部分的气体穿过孔被作为上述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部分的叠贴区域盖住,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其余的气体穿过孔被作为上述相邻的密封带没有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在上述隔壁部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某一方上,粘贴着带状的1片密封带。上述带状的1片密封带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延伸方向与上述隔壁部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彼此重叠的状态。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一部分的气体穿过孔被作为上述带状的1片密封带重叠的部分的叠贴区域盖住,并且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其余的气体穿过孔被作为上述带状的1片密封带没有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叠贴区域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均等地配置。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带状的多片密封带分别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带状的多片密封带的总数是两片。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隔壁部包括直径一样的圆筒状的部位;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的全部设在该圆筒状的部位上。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的全部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排列设置为一列。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以还散布在上述隔壁部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上述隔壁部也可以是构成该气体发生器的外壳的壳体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上述壳体包括相当于上述隔壁部的周壁部、和将上述周壁部的轴向的端部盖住的顶板部及底板部。此外,在此情况下,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相当于从该气体发生器朝向外部喷出气体的设在上述周壁部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口。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至少1个具有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沿着上述隔壁部的轴向的开口宽度大的长孔形状。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中的至少1个具有沿着上述隔壁部的轴向的开口宽度比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大的长孔形状。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具有上述长孔形状的气体穿过孔是具有一对开口边缘部的轨道形孔,该一对开口边缘部沿着上述隔壁部的周向并行地延伸。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被上述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一部分的气体穿过孔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比被上述非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其余的气体穿过孔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小。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优选的是,被上述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一部分的气体穿过孔的总开口面积比被上述非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其余的气体穿过孔的总开口面积小。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被上述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一部分的气体穿过孔及/或被上述非叠贴区域盖住的上述其余的气体穿过孔包括不同开口面积的孔。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技术方案的气体发生器中,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气体穿过孔仅由开口面积相对较小的多个小孔和开口面积相对较大的多个大孔这两种大小的孔构成。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多个大孔的一部分被上述叠贴区域盖住,并且,上述多个大孔的其余被上述非叠贴区域盖住;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多个小孔的全部被上述非叠贴区域盖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在不使制造时的生产性下降的情况下使将气体穿过孔盖住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有差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概略图。

图2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3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图4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5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3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图6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4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7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5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图8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6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9是涉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7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气体喷出口阶段性地开口的状况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气体喷出口附近的状态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到向搭载于汽车方向盘等中的气囊装置适当地装入的盘型气体发生器中的方式。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或共通的部分在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的概略图。首先,参照该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具有轴向的两端被盖住的短尺寸大致圆筒状的壳体,构成为,在设在该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中收容作为内部结构零件的保持部30、点火器40、杯状部件50、导火药56、气体发生剂61、下部侧支承部件70、上部侧支承部件80、缓冲垫材85及过滤器90等。此外,在设在壳体内部的收容空间中,设置有主要收容上述内部结构零件中的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室60。

短尺寸大致圆筒状的壳体包括下部侧壳10和上部侧壳20。下部侧壳10及上部侧壳20分别由例如通过将轧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压力加工而形成的压力成形件构成。作为构成下部侧壳10及上部侧壳20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例如使用由不锈钢或钢铁、铝合金、不锈钢合金等制成的金属板,适当的是使用在被施加了440mpa以上780mpa以下的拉伸应力的情况下也不发生断裂等损坏的所谓的高张力钢板。

下部侧壳10及上部侧壳20分别形成为有底大致圆筒状,以使它们的开口面彼此面对的方式组合而接合,由此构成壳体。下部侧壳10具有底板部11和周壁部12,上部侧壳20具有顶板部21和周壁部22。由此,壳体的轴向的端部被顶板部21和底板部11盖住。另外,在下部侧壳10与上部侧壳20的接合中,可以适当地利用电子束焊接或激光焊接、摩擦压接等。

在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中央部,设有朝向顶板部21侧突出的突状筒部13,由此,在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陷部14。突状筒部13是经由上述的保持部30将点火器40固定的部位,凹陷部14是作为用来在保持部30上设置阴型连接器部34的空间的部位。

突状筒部13形成为有底大致圆筒状,在位于其顶板部21侧的轴向端部,设有在俯视的状态下非点对称形状(例如d字状、桶型形状、椭圆形状等)的开口部15。该开口部15是被插通点火器40的一对端子销42的部位。

如图1所示,点火器40是用来产生火焰的部件,具备点火部41和上述的一对端子销42。点火部41在其内部包括通过在动作时着火燃烧而产生火焰的点火药、和用来使该点火药着火的电阻体。一对端子销42为了使点火药着火而连接在点火部41上。

更详细地讲,点火部41具备形成为杯状的爆杯、和将该爆杯的开口端盖住、被插通一对端子销42并将其保持的基部,具有以下这样的结构:以将插入在爆杯内的一对端子销42的末端连结的方式安装有电阻体(电桥标准导线),以将该电阻体包围或接近于该电阻体的方式在爆杯内装填有点火药。

这里,作为电阻体通常使用镍铬耐热合金线等,作为点火药通常使用zpp(锆-高氯酸钾)、zwpp(锆-钨-高氯酸钾)、收敛酸铅等。另外,上述的爆杯及基部通常是金属制或塑料制的。

在检测到碰撞时,经由端子销42在电阻体中流过既定量的电流。通过在电阻体中流过既定量的电流,在电阻体中产生焦耳热,点火药开始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的火焰使收纳点火药的爆杯破裂。从在电阻体中流过电流到点火器40动作的时间在电阻体使用镍铬耐热合金线的情况下通常是2毫秒以下。

点火器40在以端子销42插通到设在突状筒部13上的开口部15中的方式从下部侧壳10的内侧插入的状态下安装在底板部11上。具体而言,在设在底板部11上的突状筒部13的周围,设有由树脂成形部构成的保持部30,点火器40通过被该保持部30保持而固定在底板部11上。

保持部30是借助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形(更特定地讲是嵌入成形)形成的,以经由设在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上的开口部15从底板部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达到外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使绝缘性的流动性树脂材料附着在底板部11上并将其固化,由此形成。

点火器40在保持部30的成形时,为以端子销42插通在开口部15中的方式从下部侧壳10的内侧插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的流动性树脂材料流入以将点火器40与下部侧壳10之间的空间填充,由此经由保持部30被固定到底板部11上。

作为借助注射成形形成的保持部30的原料,适当地选择使用在硬化后耐热性及耐久性、耐腐蚀性等良好的树脂材料。在此情况下,并不限于以环氧树脂等为代表的热硬化性树脂,也能够使用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6或尼龙66等)、硫化聚丙烯树脂、氧化聚丙烯树脂等为代表的热塑性树脂。在选择这些热塑性树脂作为原材料的情况下,为了在成形后确保保持部30的机械强度,优选的是使这些树脂材料含有玻璃纤维等作为添加物。但是,在仅用热塑性树脂就能够确保充分的机械强度的情况下,不需要添加上述那样的添加物。

保持部30具有将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内侧覆盖部31、将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覆盖的外侧覆盖部32、和位于设在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上的开口部15内、与上述内侧覆盖部31及外侧覆盖部32分别连续的连结部33。

保持部30在内侧覆盖部31、外侧覆盖部32及连结部33的各自的底板部11侧的表面处固接在底板部11上。此外,保持部30分别固接在点火器40的点火部41的下方端附近的部分的侧面及下表面、和点火器40的端子销42的上方端附近的部分的表面上。由此,开口部15成为被端子销42和保持部30完全埋入的状态,通过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确保壳体内部的空间的气密性。另外,开口部15如上述那样形成为俯视非点对称形状,所以通过将该开口部15用连结部33埋入,这些开口部15及连结部33也作为防止保持部30相对于底板部11旋转的旋转阻止机构发挥功能。

在保持部30的外侧覆盖部32的面向外部的部分上,形成有阴型连接器部34。该阴型连接器部34是用来接纳用于将点火器40和控制单元(未图示)连线的线束的阳型连接器(未图示)的部位,位于设在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上的凹陷部14内。点火器40的端子销42的下方端附近的部分露出而配置在该阴型连接器部34内。在阴型连接器部34中被插入阳型连接器,由此实现线束的芯线与端子销42的电气导通。

此外,也可以使用在被保持部30覆盖的部分的底板部11的表面的既定位置上预先设置粘接剂层而成的下部侧壳10进行上述的注射成形。该粘接剂层能够通过在上述底板部11的既定位置上预先涂敷粘接剂并使其硬化而形成。

如果这样,则硬化的粘接剂层位于底板部11与保持部30之间,所以能够使由树脂成形部构成的保持部30更牢固地固接在底板部11上。因而,如果以将设在底板部11上的开口部15包围的方式将上述粘接剂层沿着周向设为环状,则在该部分处能够确保更高的密封性。

这里,作为预先涂敷在底板部11上的粘接剂,适当地使用含有在硬化后耐热性及耐久性、耐腐蚀性等良好的树脂材料作为原料的粘接剂,例如特别适当地使用含有氰基丙烯酸酯类树脂或硅类树脂作为原料的粘接剂。另外,除了上述的树脂材料以外,含有酚醛类树脂、环氧类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尿素类树脂、聚酯类树脂、醇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乙烯类树脂、聚丙烯类树脂、聚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聚醋酸乙烯类树脂、聚四氟乙烯类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类树脂、丙烯腈-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缩醛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苯醚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苯硫醚类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砜类树脂、聚芳酯类树脂、聚醚醚酮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类橡胶、烯烃类橡胶等的粘接剂能够作为上述的粘接剂使用。

另外,这里例示了通过将由树脂成形部构成的保持部30注射成形而能够进行点火器40相对于下部侧壳10的固定的情况下的方案例,但在点火器40相对于下部侧壳10的固定中也能够使用其他替代手段。

在底板部11上,以将突状筒部13、保持部30及点火器40覆盖的方式组装有杯状部件50。杯状部件50具有底板部11侧的端部开口的有底大致圆筒形状,在内部包括收容有导火药56的导火室55。杯状部件50以朝向收容有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室60内突出定位的方式配置,使得设在其内部的导火室55面向点火器40的点火部41。

杯状部件50具有限定上述导火室55的顶壁部51及侧壁部52、和从侧壁部52的开口端侧的部分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设部53。延设部53形成为,沿着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内表面延伸。具体而言,延设部53具有以沿着设有突状筒部13的部分及其附近的底板部11的内底面的形状的方式弯曲形成的形状,在其径向外侧的部分上包括以凸缘状伸出的末端部54。

延设部53的末端部54沿着壳体的轴向配置在底板部11与下部侧支承部件70之间,由此沿着壳体的轴向被底板部11和下部侧支承部件70夹入。这里,下部侧支承部件70处于被配置在其上方的气体发生剂61、缓冲垫材85、上部侧支承部件80及顶板部21朝向底板部11侧推压的状态,所以杯状部件50成为其延设部53的末端部54被下部侧支承部件70朝向底板部11侧推压的状态,相对于底板部11被固定。由此,即使在杯状部件50的固定中不利用敛缝固定或压入固定,也能防止杯状部件50从底板部11脱落。

杯状部件50在顶壁部51及侧壁部52的任一个上都不具有开口,将设在其内部的导火室55包围。该杯状部件50在通过点火器40动作而导火药56着火的情况下,随着导火室55内的压力上升及产生的热的传导而破裂或熔融,使用其机械强度比较低的结构。

因此,作为杯状部件50,适当地使用由铝、铝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或以环氧树脂等为代表的热硬化性树脂、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6或尼龙66等)、硫化聚丙烯树脂、氧化聚丙烯树脂等为代表的热塑性树脂等树脂制的部件构成的结构。

另外,作为杯状部件50,除了这样的结构以外,还能够利用以下结构等:由以铁或铜等为代表那样的机械强度较高的金属制的部件构成,在其侧壁部52上具有开口,以将该开口盖住的方式粘贴着密封带。此外,杯状部件50的固定方法也并不限于上述的使用下部侧支承部件70的固定方法,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固定方法。

填充在导火室55中的导火药56被通过点火器40动作而产生的火焰点火,通过燃烧而产生热粒子。作为导火药56,需要能够使气体发生剂61切实地开始燃烧,通常使用由以b/kno3等为代表的金属粉/氧化剂构成的组成物等。导火药56利用粉状的结构、或借助粘合剂成形为既定的形状的结构等。作为由粘合剂成形的导火药56的形状,例如有颗粒状、圆柱状、片状、球状、单孔圆筒状、多孔圆筒状、小块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壳体内部的空间中的、将配置有上述的杯状部件50的部分包围的空间中,定位有收容有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室60。具体而言,如上述那样,杯状部件50突出到形成在壳体内部的燃烧室60内而配置,设在面向该杯状部件50的侧壁部52的外表面的部分处的空间构成为燃烧室60。

此外,在燃烧室60中的、将收容有气体发生剂61的空间在壳体的径向上包围的空间中,沿着壳体的内周配置有过滤器90。过滤器90具有圆筒状的形状,配置为其中心轴与壳体的轴向实质上一致。

气体发生剂61是被通过点火器40动作而产生的热粒子点火、通过燃烧而产生气体的药剂。作为气体发生剂61,优选的是使用非迭氮化物类气体发生剂,通常气体发生剂61被形成为包含燃料、氧化剂和添加剂的成形体。作为燃料,使用例如三唑衍生物、四唑衍生物、胍衍生物、偶氮二甲酰胺衍生物、肼衍生物等或它们的组合。具体而言,例如适当地使用硝基胍或硝酸胍、氰基胍、5-氨基四唑等。此外,作为氧化剂,使用例如碱性硝酸铜等碱性硝酸盐、或高氯酸铵、高氯酸钾等高氯酸盐、含有从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氨中选择的阳离子的硝酸盐等。作为硝酸盐,适当地使用例如硝酸钠、硝酸钾等。此外,作为添加剂,可以举出粘合剂或造渣剂、燃烧调整剂等。作为粘合剂,能够适当地使用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的金属盐、硬脂酸盐等有机粘合剂、或合成水滑石、酸性白土等无机粘合剂。作为造渣剂,能够适当地使用氮化硅、硅石、酸性白土等。此外,作为燃烧调整剂,能够适当地使用金属氧化物、硅铁、活性炭、石墨等。

在气体发生剂61的成形体的形状中,有颗粒状、小球状、圆柱状等粒状的形状、盘状的形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此外,在圆柱状的形状中,还使用在成形体内部具有贯通孔的有孔状(例如单孔筒形状或多孔筒形状等)的成形体。这些形状优选的是根据气体发生器1被装入的气囊装置的规格来适当选择,例如优选的是,选择在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时气体的生成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形状等、选择与规格对应的最优的形状。此外,优选的是,除了气体发生剂61的形状以外,还将气体发生剂61的线燃烧速度、压力指数等纳入考虑而适当选择成形体的尺寸或填充量。

过滤器90使用例如将不锈钢或钢铁等金属线材卷绕而烧结成的结构、或将编入了金属线材的网材借助压力加工压固的结构、或将开孔金属板卷绕成的结构等。这里,作为网材,具体而言使用隔行正反织的金属网或平织的金属网、卷曲织的金属线材的集合体等。此外,作为开孔金属板,例如使用在金属板上以零散状设置切缝并将其压扩而形成孔以加工成网眼状的多孔金属、或在金属板上穿孔并通过将此时在孔的周缘处产生的毛刺压扁而使其平坦化得到的钩形金属(hookmetal)等。在此情况下,形成的孔的大小及形状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变更,也可以在同一金属板上包括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孔。另外,作为金属板,可以适当地使用例如钢板(低碳钢)或不锈钢板,此外,也可以使用铝、铜、钛、镍或它们的合金等非铁金属板。

当在燃烧室60中产生的气体在过滤器90中穿过时,该过滤器90作为通过夺取气体具有的高温的热而将气体冷却的冷却机构发挥功能,并且还作为将气体中含有的残渣(渣)等除去的除去机构发挥功能。因而,为了将气体充分地冷却并使得残渣不被释放到外部,需要在燃烧室90内产生的气体切实地在过滤器90中穿过。另外,过滤器90以在与构成壳体的周壁部的上部侧壳20的周壁部22及下部侧壳10的周壁部12之间构成既定大小的间隙25的方式从该周壁部22离开地配置。

在与过滤器90面对的部分的上部侧壳20的周壁部22上,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该气体喷出口23是用来将穿过了过滤器90的气体向壳体的外部导出的结构。在上部侧壳20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以将上述气体喷出口23盖住的方式粘贴着金属制的密封带24。作为该密封带24,可以使用在单面上涂敷有粘着部件的铝箔等,由该密封带24确保燃烧室60的气密性。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中,构成为,将多个气体喷出口23中的一部分的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24的厚度比将多个气体喷出口23中的其余的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24的厚度厚。由此,进行调节,使得厚度相对较厚的部分的密封带24的断裂强度比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的密封带24的断裂强度高。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将密封带24的厚度以上述条件为前提适当调节,在低温环境下及常温环境下,在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时,随着伴随着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的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仅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的密封带24开裂,仅被该部分盖住的气体喷出口开口,气体向外部喷出,并且,在高温环境下,在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时,随着伴随着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的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不仅是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的密封带24、厚度相对较厚的部分的密封带24也开裂,由此能够使得全部的气体喷出口开口,气体向外部喷出。

此外,通过将密封带24的厚度以上述条件为前提适当调节,在低温环境下,在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时,随着伴随着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的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仅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的密封带24开裂,仅被该部分盖住的气体喷出口开口,气体向外部喷出,并且在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在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时,随着伴随着气体发生剂61的燃烧的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不仅是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的密封带24、厚度相对较厚的部分的密封带24也开裂,由此也能够使得全部的气体喷出口开口,气体向外部喷出。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抑制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的输出特性的偏差,能够做成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

这里,为了使密封带24开裂、使气体喷出口23开口所需要的壳体内部的压力不仅根据上述的密封带24的厚度、也根据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而变化。因而,通过不仅是密封带24的厚度、将其和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面积独立地调节,能够任意地设定密封带24的各个部位的断裂强度。

另外,作为上述的能够抑制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的输出特性的偏差的气体喷出口23及密封带24的具体的结构,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关于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在燃烧室60中的位于底板部11侧的端部附近,配置有下部侧支承部件70。下部侧支承部件70具有环状的形状,以将过滤器90和底板部11的边界部分覆盖的方式实质上安设配置于这些过滤器90和底板部11上。由此,下部侧支承部件70在燃烧室60的上述端部附近,位于底板部11与气体发生剂61之间。

下部侧支承部件70具有以与过滤器90的位于底板部11侧的轴向端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立设的抵接部72、和从该抵接部72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设置的底部71。底部71形成为沿着下部侧壳10的底板部11的内底面延伸。具体而言,底部71具有沿着包括设有突状筒部13的部分的底板部11的内底面的形状弯折的形状,包括立设在其径向内侧的部分处的末端部73。

该下部侧支承部件70在动作时,作为流出防止机构发挥功能,该流出防止机构用来防止在燃烧室60中产生的气体从过滤器90的下端与底板部11之间的间隙、而不经由过滤器90的内部流出。下部侧支承部件70例如是将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借助压力加工等形成的结构,适当地由用普通钢或特殊钢等钢板(例如冷轧钢板或不锈钢板等)制成的部件构成。

这里,上述的杯状部件50的延设部53的末端部54沿着壳体的轴向配置在底板部11与下部侧支承部件70的底部71之间,由此,沿着壳体的轴向被底板部11和底部71夹入而保持。由此,杯状部件50为其延设部53的末端部54被下部侧支承部件70的底部71朝向底板部11侧推压的状态,被相对于底板部11固定。

在燃烧室60中的位于顶板部21侧的端部处,配置有上部侧支承部件80。上部侧支承部件8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形状,以将过滤器90与顶板部21的边界部分覆盖的方式安设配置于这些过滤器90和顶板部21上。由此,上部侧支承部件80在燃烧室60的上述端部附近,位于顶板部21与气体发生剂61之间。

上部侧支承部件80具有与顶板部21抵接的底部81、和从该底部81的周缘立设的抵接部82。抵接部82抵接在过滤器90的位于顶板部21侧的轴向端部的内周面上。

该上部侧支承部件80在动作时,作为流出防止机构发挥功能,该流出防止机构用来防止在燃烧室60中产生的气体从过滤器90的上端与顶板部21之间的间隙、而不经由过滤器90的内部流出。上部侧支承部件80与下部侧支承部件70同样,例如是将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借助压力加工等而形成的结构,适当地由用普通钢或特殊钢等钢板(例如冷轧钢板或不锈钢板等)制成的部件构成。

在该上部侧支承部件80的内部,以与收容在燃烧室60中的气体发生剂61接触的方式配置有环状形状的缓冲垫材85。由此,缓冲垫材85在燃烧室60的顶板部21侧的部分中位于顶板部21与气体发生剂61之间,将气体发生剂61朝向底板部11侧推压。该缓冲垫材85是以防止由成形体构成的气体发生剂61因振动等被粉碎的目的而设置的,适当地由用陶瓷纤维的成形体或石棉、发泡树脂(例如发泡硅、发泡聚丙烯、发泡聚乙烯等)、以氯丁二烯及epdm为代表的橡胶等制成的部件构成。

接着,参照图1,对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的车辆碰撞的情况下,由另外设在车辆中的碰撞检测机构检测碰撞,基于此,借助来自另外设在车辆中的控制单元的通电,点火器40动作。收容在导火室55中的导火药56被通过点火器40动作而产生的火焰点火而燃烧,产生大量的热粒子。借助该导火药56的燃烧,杯状部件50破裂或熔融,上述的热粒子向燃烧室60流入。

借助流入的热粒子,收容在燃烧室60中的气体发生剂61被点火而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在燃烧室60中产生的气体穿过过滤器90的内部,此时,被过滤器90夺取热而冷却,并且气体中含有的渣被过滤器90除去,向壳体的外周缘部流入。

随着壳体的内压的上升,由将上部侧壳20的气体喷出口23盖住的密封带24带来的封闭根据环境温度而全部或部分破裂,由此,气体经由密封带24带来的封闭被解除后的气体喷出口23向壳体的外部喷出。喷出的气体被向与气体发生器1相邻设置的气囊的内部导入,使气囊膨胀及展开。

以下,关于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中能采用的气体喷出口23及密封带24的具体的结构,包括其变型地详细地说明。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1中,使用带状的多片密封带或带状的1片密封带,将设在上部侧壳的周壁部(相当于隔壁部)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口(相当于多个气体穿过孔)全部盖住。更详细地讲,在使用带状的多片密封带将多个气体喷出口全部盖住的情况下,以该带状的多片密封带的各自的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部分重叠的方式相连地粘贴到周壁部上,在使用带状的1片密封带将多个气体喷出口全部盖住的情况下,以该带状的1片密封带的端部彼此重叠的方式粘贴到周壁部上。

这里,在使用带状的多片密封带将多个气体喷出口全部盖住的情况、以及使用带状的1片密封带将多个气体喷出口全部盖住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被1片密封带盖住的气体喷出口都存在多个,其中的一部分的气体喷出口被作为密封带重叠的部分的叠贴区域盖住,其中的其余的气体喷出口被作为密封带不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盖住。即,不是用1片密封带仅将1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而构成,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而构成。

图2至图9是涉及基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至第7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或剖视图。这里,在图2、图4、图6、图8及图9中表示的上部侧壳的端面都沿着图1所示的ii-ii线,在图3、图5及图7中表示的截面是从图1所示的状态去除了内部结构零件及下部侧壳后的截面。

(第1方案例)

图2及图3是涉及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及剖视图。首先,参照这些图2及图3对第1方案例详细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上部侧壳20a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其总数是12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a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12个的气体喷出口23a、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另一方面,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其总数是两片,都被粘贴在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这里,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由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将上述的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全部盖住。

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密封带24b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

由此,借助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重叠的部分,设有两处叠贴区域r1、r2,这两处叠贴区域r1、r2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另外,位于这两处叠贴区域r1、r2之间的部分的周壁部22仅被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某1片覆盖,该部分成为作为相邻的密封带没有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粘贴位置,使得作为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一部分的、配置在将周壁部22沿着周向2等分的位置处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被上述的叠贴区域r1、r2分别盖住,并且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其余的10个气体喷出口23a被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第1方案例中,由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2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7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两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0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2方案例)

图4是涉及第2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接着,参照该图4对第2方案例详细说明。另外,第2方案例在与上述的第1方案例相比的情况下,仅叠贴区域的结构不同。

如图4所示,上部侧壳20a1与涉及上述的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20a同样,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盖住。

这里,在第2方案例中,与上述的第1方案例不同,密封带24a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为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为将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密封带24b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为被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为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第1方案例的情况同样,由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2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7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两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0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3方案例)

图5是涉及第3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接着,参照该图5对第3方案例详细说明。另外,第3方案例在与上述的第1方案例相比的情况下,仅气体喷出口的结构不同。

如图5所示,上部侧壳20a2与涉及上述的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20a同样,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盖住。

这里,在第3方案例中,与上述的第1方案例不同,构成为,被叠贴区域r1、r2盖住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的各自的开口面积比被非叠贴区域盖住的10个气体喷出口23a的各自的开口面积小。更具体地讲,构成为,被叠贴区域r1、r2盖住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的各自的开口径(在图中表示的db)比被非叠贴区域盖住的10个气体喷出口23a的各自的开口径(在图中表示的da)小(db<da)。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第1方案例的情况同样,由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2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7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两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0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进而,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还通过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面积不同来调节密封带的断裂强度,所以能够使将两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其余的10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更加任意的差别。这样,通过使被叠贴区域覆盖的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面积变小,因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而将该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受到的力变得更小,所以该气体喷出口变得难以开口,结果与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气体喷出口相比更容易保持盖住状态。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在叠贴区域与非叠贴区域之间使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更大的差别。

另外,在本第3方案例中,例示了将被叠贴区域盖住的气体喷出口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构成得比被非叠贴区域盖住的气体喷出口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小的情况,但也可以将被叠贴区域盖住的气体喷出口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构成得比被非叠贴区域盖住的气体喷出口的每1个的开口面积大。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叠贴区域与非叠贴区域之间使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4方案例)

图6是涉及第4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接着,参照该图6对第4方案例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上部侧壳20a3与涉及上述的第1方案例的上部侧壳20a同样,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其总数是18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a3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18个的气体喷出口23a、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另一方面,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其总数是两片,都被粘贴在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这里,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由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将上述的1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全部盖住。

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为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密封带24b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为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

由此,借助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重叠的部分,设置两处叠贴区域r1、r2,该两处叠贴区域r1、r2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另外,位于这两处叠贴区域r1、r2之间的部分的周壁部22仅被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某1片覆盖,该部分成为作为相邻的密封带不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粘贴位置,使得作为1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一部分的、夹着上部侧壳20的中心相对地定位的6个气体喷出口23b被上述的叠贴区域r1、r2分别盖住,并且1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其余的12个气体喷出口23a被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第4方案例中,由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8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12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6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2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5方案例)

图7是涉及第5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接着,参照该图7对第5方案例详细说明。另外,第5方案例在与上述的第4方案例相比的情况下,主要是气体喷出口的结构不同。

如图7所示,上部侧壳20a4与涉及上述的第4方案例的上部侧壳20a3同样,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盖住。

这里,在第5方案例中,与上述的第4方案例不同,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不仅以散布在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还以也散布在周壁部22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通过将在周壁部22的周向上相邻地定位的气体喷出口配置于在轴向上错开的位置,将气体喷出口23a、23b以锯齿状设在周壁部22上。

因此,在该第5方案例中,调节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宽度,以便能够将这些以锯齿状设置的气体喷出口23a、23b覆盖。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第4方案例的情况同样,用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8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12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6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2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6方案例)

图8是涉及第6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接着,参照该图8对第6方案例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上部侧壳20b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24c,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24c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其总数是12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b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12个的气体喷出口23a、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另一方面,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24c其总数是3片,都被粘贴在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这里,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由这些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将上述的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全部盖住。

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为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为被密封带24c覆盖的状态,并且密封带24b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为被密封带24c覆盖的状态,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为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进而,密封带24c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为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为将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

由此,借助这些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中的两片重叠的部分,设置3处叠贴区域r1、r2、r3,该3处叠贴区域r1、r2、r3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另外,位于这3处叠贴区域r1、r2、r3之间的部分的周壁部22仅被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的某1片覆盖,该部分成为作为相邻的密封带不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这些带状的3片密封带24a、24b、24c的粘贴位置,使得将作为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一部分的、配置在将周壁部22沿着周向3等分的位置处的3个气体喷出口23b用上述的叠贴区域r1、r2、r3分别盖住,并且将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其余的9个气体喷出口23a用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第6方案例中,用带状的3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12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5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3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9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第7方案例)

图9是涉及第7方案例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接着,参照该图9对第7方案例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上部侧壳20c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该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其总数是12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c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12个的气体喷出口23a、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以其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彼此重叠的状态的方式,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中的一方被该密封带24a的另一方的端部覆盖的状态。

由此,借助该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重叠的部分,设置1处叠贴区域r1,该1处叠贴区域r1配置在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的既定位置。另外,除了该1处叠贴区域r1以外的部分的周壁部22成为作为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没有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该带状的1片密封带24a的粘贴位置,使得作为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一部分的1个气体喷出口23b被上述的叠贴区域r1盖住,并将12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其余的11个气体喷出口23a用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第7方案例中,用带状的1片密封带将总数为12个的气体喷出口全部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能够使将被叠贴区域覆盖的1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其余的11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通过采用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7方案例的气体喷出口23及密封带24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第1,在第1至第7方案例中,如上述那样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所以不仅能够削减零件件数,也能够在不使制造时的生产性降低的情况下在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中使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特别是,在第7方案例中,密封带的粘贴片数仅1片就足够,所以能够将粘贴次数削减到1次,生产性被显著地改善。

第2,在第1至第6方案例中,能够使多片密封带为相同的规格(即,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等),所以零件的管理变容易,有利于生产性。

第3,在第1至第6方案例中,叠贴区域沿着周壁部的周向均等地配置,所以借助从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将作用在气体发生器上的推力相互抵消,将在气体发生器上作用外力的情况防止于未然,能够确保动作时的安全性。另外,在第7方案例中,也只要不将叠贴区域沿着周壁部的周向设定得极大,就不会有较大的外力作用在气体发生器上的情况,所以通过使由将气体发生器固定的保持器带来的固定力充分高,就能够实现动作时的安全性的确保。

第4,在第1至第7方案例中,都能够在气体喷出口的周围部分的周壁部确保充分的密封带的粘贴余地,所以能够由使该密封带带来的密封性充分得高。因而,能够切实地防止气体发生剂和导火药吸潮,能够做成高性能且高可靠性的气体发生器。

第5,在第1至第7方案例中,如上述那样能够充分确保密封带的粘贴余地,所以也能够使相邻的气体喷出口彼此比较接近地设置,也有利于气体发生器的小型化。在此情况下,通过将气体喷出口比较密地配置,穿过过滤器的气体的流动也成为更分散的状态,所以过滤器的利用效率变高,过滤器的冷却功能及渣除去功能提高。此外,通过过滤器的冷却功能及渣除去功能提高,还能够将过滤器构成为更小型,在这一点上也有利于气体发生器的小型化。

第6,在第1至第7方案例中,在周壁部中的直径一样的圆筒状的部位处设置了全部的多个气体喷出口,但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案,在密封带的粘贴时不会在密封带上产生褶皱,其粘贴变容易,并且也能够确保较高的密封性。此外,能够将沿着周壁部的轴向的密封带的粘贴余地抑制为需要的最小限度,所以能够使为了确保该粘贴余地而需要的周壁部的上述圆筒状的部位沿着轴向变小,在这一点上也有利于气体发生器的小型化。这里,在第1至第4、第6及第7方案例中,是以气体喷出口在周壁部的周向上排列的方式排列为一列的方案,所以与如第5方案例那样使气体喷出口在周壁部的轴向上散布的方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周壁部中的直径一样的圆筒状的部位沿着该周壁部的轴向更加短尺寸化,在气体发生器的小型化这一点上特别优越。

另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7方案例中,优选的是,被叠贴区域盖住的一部分的气体喷出口的总开口面积构成为与被非叠贴区域盖住的其余的气体喷出口的总开口面积相同或比其小。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气体喷出口不全部开口而动作的条件下,也能够得到较高的气体输出。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7方案例中,例示了使设在周壁部上的气体喷出口的总数为12个或18个的情况,但该气体喷出口的总数并不限于此,优选的是8个到24个左右的范围。在此情况下,被叠贴区域盖住的气体喷出口的数量,在使用多个密封带的情况下,优选的是2个到12个左右的范围,在仅使用1片密封带的情况下,优选的是1个或两个左右。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6方案例中,例示了使用两片或3片相同长度的密封带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密封带,此外,使用的密封带的片数也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4片以上。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6方案例中,例示了通过使用多片相同长度的密封带而将叠贴区域沿着周壁部的周向均等地配置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如上述那样根据需要使用不同长度的密封带,将该叠贴区域沿着周壁部的周向不均等地配置。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4、第6及第7方案例中,例示了将气体喷出口排列为一列的情况,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5方案例中,例示了气体喷出口被配置为锯齿状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气体喷出口的布局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格状、零散状等沿着周壁部的轴向多层地设置。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的第1至第7方案例中,例示了在周壁部的内周面上粘贴着密封带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周壁部的外周面上粘贴密封带。

(实施方式2)

图10及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端面图及剖视图。首先,参照这些图10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同样的结构,与该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不同的点,仅是上部侧壳的结构以及粘贴在其上的密封带的结构。

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气体发生器1是以下这样的结构:设计为,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即,是处于低温环境下、处于常温环境下、还是处于高温环境下),在特定的条件下,在动作时多个气体喷出口中的一部分开裂而其他的部分不开裂,但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与其不同,设计为,无论在哪种条件下,在动作时多个气体喷出口阶段性地全部开裂。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20d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用这些带状的密封带24a、24b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其总数是8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d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8个的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沿着周向每隔1个地配置的4个气体喷出口23a1、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由开口面积相对较大的大孔构成。另一方面,总数是8个的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上述4个气体喷出口23a1、23b以外的其余的4个气体喷出口23a2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被设定为相同,由开口面积相对较小的小孔构成。即,两个气体喷出口23a1的开口径da1、两个气体喷出口23b的开口径db和4个气体喷出口23a2的开口径da2处于da1=db>da2的关系。另外,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另一方面,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其总数是两片,都被粘贴在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这里,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由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将上述的12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全部盖住。

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并且密封带24b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

由此,借助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重叠的部分,设置两处叠贴区域r1、r2,该两处叠贴区域r1、r2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另外,位于这两处叠贴区域r1、r2之间的部分的周壁部22仅被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某1片覆盖,该部分成为作为相邻的密封带不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粘贴位置,使得作为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一部分的、配置在将周壁部22沿着周向2等分的位置处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被上述的叠贴区域r1、r2分别盖住,并且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其余的6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被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带状的两片密封带分别将总数为8个的气体喷出口中的分别相邻的5个气体喷出口盖住,由此,能够实现密封带的粘贴片数的削减,并且通过设置叠贴区域和非叠贴区域并将总数为8个的气体喷出口设定为开口面积较大的4个大孔和开口面积较小的4个小孔,能够使将由被叠贴区域覆盖的两个大孔构成的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将由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两个大孔构成的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和将由被非叠贴区域覆盖的4个小孔构成的气体喷出口盖住的部分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

更详细地讲,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具有以下3种气体喷出口作为气体喷出口23:通过被非叠贴区域覆盖而被密封带的相对厚度较薄的部分盖住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大的气体喷出口23a1、通过被非叠贴区域覆盖而被密封带的相对厚度较薄的部分盖住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小的气体喷出口23a2、和通过被叠贴区域r1、r2覆盖而被密封带的相对厚度较厚的部分盖住的开口面积相对较大的气体喷出口23b。因而,为了使这3种气体喷出口开口,需要的压力被设定为3个阶段,该压力以气体喷出口23a1、气体喷出口23a2、气体喷出口23b的顺序变大。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气体喷出口阶段性地开口的状况的图。以下,参照该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动作详细说明。另外,图12(a)、图12(b)及图12(c)是分别示意地表示从动作开始经过了既定时间的时间点下的状态的图,以图12(a)、图12(b)、图12(c)的顺序,经过时间变长。

如果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动作,则气体发生剂61开始燃烧,随之燃烧室60的内压开始上升。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在该燃烧室60的内压上升的过程中,多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阶段性地开口。

在动作开始后的第1阶段中,燃烧室60的内压没有达到能够使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的任一个开口的压力,这些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不开口,内压持续上升。

在动作开始后的第2阶段中,如图12(a)所示,燃烧室60的内压达到能够使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在最低的压力下开口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a1开口的内压p1,随之将这两个气体喷出口23a1覆盖的部分的密封带24a、24b开裂,气体经由开口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a1喷出。由此,从动作开始起在比较短时间中能得到气体输出,能够使气囊的膨胀及展开较早地开始。

在动作开始后的第3阶段中,如图12(b)所示,燃烧室60的内压达到能够使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在第2低的压力下开口的4个气体喷出口23a2开口的内压p2,随之将这4个气体喷出口23a2覆盖的部分的密封带24a、24b开裂,气体经由开口的6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包括已经开口的上述两个气体喷出口23a1)喷出。由此,能够使气囊的膨胀及展开持续。

在动作开始后的第4阶段中,如图12(c)所示,燃烧室60的内压达到能够使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中的、在最高的压力下开口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开口的内压p3,随之将这两个气体喷出口23b覆盖的部分的密封带24a、24b开裂,气体经由开口的全部8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23b(包括已经开口的上述6个气体喷出口23a1、23a2)喷出。由此,通过燃烧室60的内压被维持为适当的高压状态,气体发生剂61稳定地燃烧,在气体发生剂61全部燃尽之前能稳定地得到较高的气体输出,结果气囊的持续性的展开能够继续。

另外,在动作开始后的第5阶段中,因气体发生剂61完全燃尽,气体的输出停止,由此,因气体发生器的动作结束,气囊的展开也结束。

通过做成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这里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但能够得到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那样的效果,即能够在不使制造时的生产性下降的情况下使盖住气体穿过孔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的效果等。除此以外,通过做成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还能够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第1,能够不将气体发生器动作时的燃烧室的内压的最大值提高到需要以上,而将其相当程度地抑制得较低。即,为了使气体发生剂持续地燃烧,需要维持燃烧室的内压是相当程度的高压的状态,所以在以往的气体发生器中,为了使其切实地实现,进行其设计以相比本来需要的燃烧室的内压的最大值具有充分的余量而到达更高的内压。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阶段性的动作,所以通过实现因气体发生剂燃烧带来的燃烧室的内压的上升速度、和因从早期就阶段性地将气体适度地排出带来的燃烧室的内压的下降速度的平衡,能够将燃烧室的内压随着时间经过控制为希望的值,即使不将上述的余量确保为需要以上,也能够充分地使气体发生剂持续地燃烧。因而,该余量比以往小就足够,相应地也不需要使气体发生器的耐压性能很高,例如与以往相比能够使壳体的厚度变薄等,能够实现零件成本的削减及轻量化等。

第2,能够使低温环境下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切实地实现。即,通常在低温环境下,与常温环境及高温环境相比难以确保燃烧室的内压的上升速度,相应地在气体喷出口非阶段性地开口(即,全部的气体喷出口大致同时开口)的以往的气体发生器中,随着气体喷出口的开口而燃烧室的内压急剧地下降,容易产生在气体发生剂全部燃尽之前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就结束的可能,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阶段性的动作,所以在低温环境下也不产生上述那样的燃烧室的内压的急剧的减少,能够使气体发生剂切实地全部燃烧。因而,能够做成比以往更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

第3,能够将起因于环境温度的气体输出的性能差显著地减轻。即,如上述那样,通常在气体发生器中,基于环境温度的差异而在燃烧室的内压的上升速度中产生较大的差别,所以燃烧室的内压能够维持为最大值的时间上的长度也根据环境温度而大幅地不同,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能够实现上述那样的阶段性的动作,所以通过气体喷出口阶段性地开口,能够有效地抑制此时的燃烧室的内压的下降,结果能够减轻能够将燃烧室的内压维持为最大值的时间上的长度的差依存于环境温度的情况。因而,能够做成比以往更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下这样的气体发生器并进行了说明:在上部侧壳上设有8个气体喷出口,将这些8个气体喷出口中的4个用相同形状及大小的大孔构成,并将其余的4个用相同形状及大小的小孔构成,进而使用两片密封带将它们盖住,由此借助两个水平的气体喷出口与两个水平的密封带的厚度的组合,将为了使气体喷出口开口所需要的压力设定为3个阶段;但能够通过将气体喷出口的数量及大小、气体喷出口的水平的数量、密封带的厚度及片数、密封带的重叠程度、密封带的厚度的水平的数量等适当变更,来任意地调节阶段性地开口的气体喷出口的种类的数量。因而,通过根据各个气体发生器的规格将它们最优化,不仅能够比较容易地设计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气体输出的调整的自由度也扩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中,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当然能够实施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那样的各种变更。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下这样的气体发生器并进行了说明:如上述那样,设计为,不取决于环境温度的差异(即,处于低温环境下、处于常温环境下、还是处于高温环境下),而无论在哪种条件下,在动作时多个气体喷出口都阶段性地全部开裂;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做成以下这样的气体发生器:设计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在动作时多个气体喷出口中的一部分开裂而其他的部分不开裂。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方案中,不将例如由大孔及小孔构成的气体喷出口的结构或密封带的粘贴方法等变更,而只要将各个气体喷出口的开口面积或密封带的厚度等变更为既定的大小或厚度等,就也能够做成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动作的气体发生器。

(实施方式3)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首先,参照该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具有基本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同样的结构,与该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不同的点,在于设在上部侧壳上的开口部的形状及大小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气体发生器同样,设计为,不取决于环境温度的差异(即,是处于低温环境下、处于常温环境下、还是处于高温环境下),而无论在哪种条件下,在动作时多个气体喷出口都阶段性地全部开裂。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20e是以下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设有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粘贴带状的密封带24a、24b,将这些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用这些带状的密封带24a、24b盖住。

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其总数是8个(在图中仅表示了其中的5个),以散布在上部侧壳20e的周壁部22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方式设置。更具体地讲,总数是8个的气体喷出口23a、23b各自的开口面积(即开口径)及形状被设定为相同,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为一列。

另一方面,带状的多片密封带24a、24b其总数是两片,都被粘贴在周壁部22的内周面上。这里,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具有相同的厚度、宽度及长度,由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将上述的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全部盖住。

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通过以下述方式相连地配置,整体上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环绕地设置: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与周壁部22的周向一致,并且为位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与相邻的密封带重叠的状态。更详细地讲,密封带24a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被密封带24b覆盖的状态(在图中仅表示了其中一方的端部),并且密封带24b为其延伸方向的一对端部将密封带24a覆盖的状态(在图中仅表示了其中一方的端部)。

由此,借助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重叠的部分,设置两处叠贴区域r1、r2(在图中仅表示了其中的r1),该两处叠贴区域r1、r2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另外,位于这些两处叠贴区域r1、r2之间的部分的周壁部22仅被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某1片覆盖,该部分成为作为相邻的密封带没有重叠的部分的非叠贴区域。

这里,调节这些带状的两片密封带24a、24b的粘贴位置,使得作为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一部分的、配置在将周壁部22沿着周向2等分的位置处的两个气体喷出口23b被上述的叠贴区域r1、r2分别盖住,并且8个气体喷出口23a、23b中的其余的6个气体喷出口23a被上述的非叠贴区域盖住。

气体喷出口23a、23b都具有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的开口宽度dc比沿着周壁部22的轴向的开口宽度da大的长孔形状(即,da>dc)。更严格地讲,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气体喷出口23a、23b由具有一对开口边缘部的轨道形孔构成,该一对开口边缘部都沿着周壁部22并行地延伸(更详细地讲,设计为,都在与周壁部22的周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虽然在这里不重复其详细的说明,但也能够得到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那样的效果,即能够在不使制造时的生产性下降的情况下使盖住气体穿过孔的密封带的断裂强度具有差别的效果等。除此以外,通过做成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还能够进一步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第1,将气体喷出口做成沿着周壁部的周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由此,与将气体喷出口用正圆形状的圆孔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不使沿着周壁部的轴向的开口宽度增加、此外不使气体喷出口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使气体喷出口的总开口面积大面积化。因此,即使在为了不将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燃烧室的内压的最大值提高到需要以上而将其相当程度地抑制得较低、使气体喷出口的总开口面积大面积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使密封带的宽度(即,周壁部的轴向上的密封带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确保密封性,能够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大。

第2,能够根据环境温度的差异(即,是处于低温环境下、处于常温环境下、还是处于高温环境下),使气体喷出口在开口状态下的实际的开口面积不同,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促进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因此,能够显著地减轻起因于环境温度的气体输出的性能差,能够做成比以往更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以下,对这一点详细地说明。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气体喷出口附近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4(a)表示在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使该气体发生器动作的情况,图14(b)表示在低温环境下使该气体发生器动作的情况。

如图14(a)所示,在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使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动作的情况下,当随着燃烧室60的内压上升而盖住气体喷出口23的部分的密封带24开裂时,密封带24沿着具有长孔形状的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边缘部完全断裂,断裂后的密封带24不会附着在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边缘部上。因此,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面积与通过密封带24开裂而气体喷出口23开口的状态下的实际的开口面积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4(b)所示,在低温环境下使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动作的情况下,当随着燃烧室60的内压上升而盖住气体喷出口23的部分的密封带24开裂时,虽然密封带24沿着具有长孔形状的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边缘部断裂,但不会沿着该开口边缘部的整周完全断裂,在上述的沿着周壁部22并行延伸的一对开口边缘部的一方中不产生断裂,成为断裂后的密封带24附着在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边缘部上的状态。因此,相比气体喷出口23的开口面积,通过密封带24开裂而气体喷出口23开口的状态下的实际的开口面积变小了相当于该密封带24的截面积的量。

因此,在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将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气体喷出口23的实际的开口面积的总和确保得相对较大,相反,在低温环境下,气体发生器的动作时的气体喷出口23的实际的开口面积的总和相对较小地减少。由此,在低温环境下,与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相比,通过气体喷出口23开口而经由该气体喷出口23排出的气体的量被限制,相应地促进燃烧室60的内压的上升。因而,特别在低温环境下能够促进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能够显著地减轻起因于环境温度的气体输出的性能差,结果,能够做成比以往更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

这里,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方案,关于产生对应于周围温度、开裂的密封带的一部分是否附着在气体喷出口的开口边缘部上的差别的理由,推测主要是因为,因气体喷出口是非圆孔状的长孔形状,所以从气体喷出口的中央到开口边缘部的距离不一样,为了使密封带沿着该开口边缘部一次性断裂所需要的瞬间性的能量增大,在常温环境下及高温环境下燃烧室的内压的上升速度较快,所以能得到该瞬间性的能量,相对于此,在低温环境下燃烧室的内压的上升速度较慢,所以不能得到该瞬间性的能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长孔形状的典型的例子,例示了将气体喷出口用轨道形孔构成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气体喷出口的开口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椭圆形状,也可以做成长方形形状。这里,为了更切实地得到上述的效果,优选的是长孔形状的气体喷出口具有沿着周壁部并行延伸的一对开口边缘部,另外优选的是由上述的轨道形状或长方形形状的孔构成。

(实施方式4)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气体发生器的上部侧壳的剖视图。接着,参照该图15对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气体发生器比较的情况下,仅在多个气体喷出口23a、23b的形状上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设在上部侧壳20f上的气体喷出口23a、23b都具有沿着周壁部22的轴向的开口宽度da比沿着周壁部22的周向的开口宽度dc大的长孔形状(即,dc>da)。更严格地讲,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气体喷出口23a、23b由具有一对开口边缘部的轨道形孔构成,该一对开口边缘部都沿着周壁部22并行地延伸(更详细地讲,设计为,都在与周壁部22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不仅能得到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还能够将相邻的气体喷出口间的距离确保得比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情况更长,所以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上部侧壳的耐压性能的效果。

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4中表示的特征性的方案(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至第7方案例中表示的各个特征性的方案),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当然能够将其相互组合。

进而,在上述中表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4中,例示了将本发明应用到设在壳体的周壁部上的气体喷出口及将其盖住的密封带中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到设于在壳体的内部设置的各种隔壁部上的气体连通孔等气体穿过孔及将其盖住的密封带中。

除此以外,在上述中表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4中,例示了将本发明应用到所谓的盘型气体发生器中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到圆筒型气体发生器中。

另外,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4中的低温环境下、常温环境下、高温环境下,分别是指环境温度为-40℃左右的环境下、为20℃左右的环境下、为85℃前后的环境下。

此次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全部的方面都是例示,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划定,此外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价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气体发生器;10下部侧壳;11底板部;12周壁部;13突状筒部;14凹陷部;15开口部;20、20a、20a1~20a4、20b~20f上部侧壳;21顶板部;22周壁部;23、23a、23a1、23a2、23b气体喷出口;24、24a~24c密封带;25间隙;30保持部;31内侧覆盖部;32外侧覆盖部;33连结部;34阴型连接器部;40点火器;41点火部;42端子销;50杯状部件;51顶壁部;52侧壁部;53延设部;54末端部;55导火室;56导火药;60燃烧室;61气体发生剂;70下部侧支承部件;71底部;72抵接部;73末端部;80上部侧支承部件;81底部;82抵接部;85缓冲垫材;90过滤器;r1~r3叠贴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