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9062发布日期:2021-01-26 13:45阅读:71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拖曳臂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


背景技术:

[0002]
后拖曳臂安装位置处的结构强弱也反映了该接附点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刚度、噪声传函和振动传函)的性能优劣。很多现有车型纵梁较窄,无法内嵌后拖曳臂的安装板,只能采用外置式的后拖曳臂结构,无法满足较高的刚度等nvh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后拖曳臂的安装处的结构强度较弱的问题。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后拖曳臂加强部件设置于汽车的后拖曳臂、后纵梁与门槛梁相交的部位;包括: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其中
[0005]
在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上,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层叠设置,并且安装内板比安装外板更靠近汽车内侧;
[0006]
安装内板靠近门槛梁的端部下侧形成有第一折边,安装内板通过第一折边固定连接于门槛梁的上表面;
[0007]
安装外板的下端形成第四折边,安装外板第四折边固定连接于所述门槛梁的上表面,安装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汽车的后纵梁的上表面;其中
[0008]
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之间形成有安装腔,后拖曳臂的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于安装腔内。
[000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统的拖曳臂安装板安置在后纵梁上,拖曳臂与纵梁形成凸形悬臂结构,而顶部和中部无支撑,故而结构性能较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拖曳臂加强部件,其设置于汽车的后拖曳臂、后纵梁与门槛梁相交的部位;包括: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其中在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上,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层叠设置,并且安装内板比安装外板更靠近汽车内侧,这样就可与动力电池包固定连接。
[0010]
进一步地,安装内板靠近门槛梁的端部下侧形成有第一折边,安装内板通过第一折边固定连接于门槛梁的上表面;安装外板的下端形成第四折边,安装外板通过第四折边固定连接于门槛梁的上表面,安装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汽车的后纵梁,且安装外板的上端与安装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既能加强拖曳臂本身的结构刚度,从而解决后拖曳臂车宽和车长方向刚度较弱的问题。也能为后副车架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后拖曳臂位于安装腔内后,后拖曳臂上中下三部分均可以被支撑,其刚度等性能明显增强。
[0011]
进一步地,安装内板的上端朝向安装外板翻折形成第二折边,安装外板的上端相应地形成有第三折边;其中
[0012]
第二折边与第三折边贴合固定,以将安装外板的上端与安装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3]
进一步地,安装内板靠近门槛梁的端部形成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部,第一折边设置于弯折部的下端,且第二折边设置于弯折部的上端;其中
[0014]
第一折边与第二折边的弯折方向相同或相反,且均垂直于汽车的车长方向;并且
[0015]
第二折边与第三折边至少部分重叠,且与汽车的电池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6]
进一步地,第二折边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第三折边上相应地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电池安装支架上、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连接件贯穿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以将第二折边、第三折边与电池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
[0017]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均为螺纹孔,连接件为与螺纹孔配合的螺栓。
[0018]
进一步地,形成安装腔的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的两侧侧壁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后拖曳臂通过螺纹连接件和螺纹孔的配合固定在安装腔内。
[0019]
进一步地,还包括内部支撑构件,内部支撑构件卡接在安装腔内。
[0020]
进一步地,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远离门槛梁的端部对向弯折并层叠固定在一起。
[0021]
进一步地,安装内板、安装外板和内部支撑构件均采用型材一体冲压形成。
[0022]
进一步地,其中,安装内板的第一折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门槛梁上;
[0023]
安装外板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汽车的后纵梁;
[0024]
第二折边与第三折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
[0025]
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远离门槛梁的端部对向弯折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其设置于汽车的后拖曳臂、后纵梁与门槛梁相交的部位;包括: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其中在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上,安装内板与安装外板层叠设置,并且安装内板比安装外板更靠近汽车内侧,这样就可与动力电池包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安装内板靠近门槛梁的端部下侧形成有第一折边,安装内板通过第一折边固定连接于门槛梁的上表面;安装外板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汽车的后纵梁,且安装外板的上端与安装内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既能加强拖曳臂本身的结构刚度,从而解决后拖曳臂车宽和车长方向刚度较弱的问题。也能为后副车架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后拖曳臂位于安装腔内后,后拖曳臂上中下三部分均可以被支撑,其刚度等性能明显增强。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与汽车的连接装配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附图标记:
[0031]
10、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110、安装内板;1101、第一折边;1102、安装腔;1103、第二折边;1103、第一连接孔;1104、弯折部;120、安装外板;1201、第三折边;1202、第四折边;130、螺纹孔;140、内部支撑构件;
[0032]
20、汽车;210、后纵梁;220、门槛梁;230、电池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5]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7]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38]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39]
实施例
[0040]
传统的拖曳臂安装板安置在后纵梁上,拖曳臂与纵梁形成凸形悬臂结构,而顶部和中部无支撑,故而结构性能较弱。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后拖曳臂的安装处的结构强度较弱的问题,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10,后拖曳臂加强部件10设置于汽车20的后拖曳臂、后纵梁210与门槛梁220相交的部位;包括: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其中在汽车20的车身宽度方向上,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层叠设置,这样就可与汽车20上的动力电池包固定连接。
[0041]
并且,安装内板110比安装外板120更靠近汽车内侧;安装内板110靠近门槛梁220的端部下侧形成有第一折边1101,安装内板110通过第一折边1101固定连接于门槛梁220的上表面;安装外板120的下端固定连接于汽车的后纵梁210,且安装外板120的上端与安装内板110的上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安装外板120的下端形成第四折边1202,安装外板120通过第四折边1202固定连接于门槛梁220的上表面,安装外板120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汽车20的
后纵梁210的上表面。通过这种加强部件,既能加强拖曳臂本身的结构刚度,从而解决后拖曳臂车宽和车长方向刚度较弱的问题。也能为后副车架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
[0042]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之间形成有安装腔1102,后拖曳臂的一端通过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固定于安装腔1102内。这样后拖曳臂位于安装腔1102内后,后拖曳臂上中下三部分均可以被支撑,其刚度等性能明显增强。
[0043]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的上端朝向安装外板120翻折形成第二折边1103,安装外板120的上端相应地形成有第三折边1201;其中第二折边1103与第三折边1201贴合固定,以将安装外板120的上端与安装内板120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其固定连接的部分进一步与汽车20的电池安装支架230连接,以提高后拖曳臂安装在安装腔1102内后的安装强度。
[0044]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靠近门槛梁220的端部形成沿着汽车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弯折部1104,第一折边1101设置于弯折部1104的下端,且第二折边1103设置于弯折部1104的上端;其中第一折边1101与第二折边1103的弯折方向相同或相反,且均垂直于汽车20的车长方向;并且第二折边1103与第三折边1201至少部分重叠,且与汽车20的电池安装支架230固定连接在一起,以提高后拖曳臂安装在安装腔1102内后的安装强度。
[0045]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折边110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11031,第三折边1201上相应地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图中未示出),电池安装支架上、与第一连接孔11031和第二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连接件贯穿第一连接孔11031、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以将第二折边1103、第三折边1201与电池安装支架230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的,第一连接孔13011、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均为螺纹孔,连接件为与螺纹孔配合的螺栓,连接件还可以为螺钉等。其中,第一连接孔11031、第二连接孔的数目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分别为1个,也可以分别设置两个,具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46]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形成安装腔1102的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的两侧侧壁上对应设置有螺纹孔130,后拖曳臂通过螺纹连接件和螺纹孔130的配合固定在安装腔1102内,螺纹连接件具体可以为螺栓或者螺柱。
[0047]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还包括内部支撑构件140,内部支撑构件140卡接在安装腔1102内,可以进一步增强安装内板110和安装外板120的刚度。
[0048]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远离门槛梁220的端部对向弯折并层叠固定在一起,使得其可以与电池安装支架230连接,以提高后拖曳臂的安装处的强度。
[0049]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安装外板120和内部支撑构件140均采用型材一体冲压形成,从而可以节约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型材的具体型号,可以为20钢,也可以为其他型号,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5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内板110的第一折边110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门槛梁220上;安装外板120的下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汽车20的后纵梁210;第二折边1103与第三折边120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并安装内板110与安装外板120远离门槛梁220的端部对向弯折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
[0051]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
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