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循环风门及进风口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2444发布日期:2021-03-02 18:5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外循环风门及进风口总成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外循环风门及进风口总成。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空调是汽车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功能配置,常规的燃油车车载空调,通常只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模式,通过调节空调内相应的内外循环风门位置来实现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切换。图1是现有的内外循环风门10,图2是图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当车外空气污浊时,调节内外循环风门10到固定角度,如图3所示,开启内循环模式,车内风从内循环进风口21进入风道;当需要车外新鲜空气时,再次调节内外循环风门10到固定角度,如图4所示,开启外循环模式,车外风从外循环进风口22进入风道。
[0003]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节能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寒冷的冬季,新能源汽车没有了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冷却液作为热源,完全依赖于利用电能制热采暖,对整车续航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开启内循环可以有效达到节能效果,但长时间的内循环会造成车内co2(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乘客会感到不舒适,而单纯的外循环,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空调需要增加混风模式。混风模式下,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均打开一部分,车内外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再进入空调箱,既能满足乘员对新鲜空气的需求,又能节能,进而达到降低空调能耗,提高续航的效果。
[0004]
目前的内外循环风门10仅支持单纯的内循环或者单纯外循环模式,如果强行在现有空调中增加内外循环混风模式,将内外循环风门10调整到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中间的某一位置,如图5所示,由于内外循环风门10与进风箱体2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a,会有部分车外冷风直接通过风门上方进入车厢内,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实际进风与理论进风的差异,导致空调标定状态不准,使得采暖装置不得不对新风进行额外加热,影响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冷风不经过空调滤芯及冷暖风芯体直接侵入车厢,不仅造成车内空气的污染,还会造成乘员舱局部温度下降,使乘客感到不适。
[0005]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循环风门及进风口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外循环风门在处于与混风模式时,由于与进风箱体的内壁存在间隙,导致间隙处漏风的问题。
[0007]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内外循环风门,所述内外循环风门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扇形面能与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的交界处的内壁抵接,以避免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的交界处漏风;所述扇形的圆心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内外循环风门的转轴,所述转轴沿所述内外循环风门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扇形面上设置有沿所述内外循环风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0009]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截面为弧形。
[0010]
可选的,所述凹槽为若干条,且若干条所述凹槽互相平行的依次设置在所述扇形面上。
[0011]
可选的,相邻的两条所述凹槽之间设置有圆弧过渡面。
[001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进风口总成,其中,包括进风箱体以及如上所述的内外循环风门,所述内外循环风门转动连接在所述进风箱体内,所述进风箱体上沿所述内外循环风门的转动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
[0013]
可选的,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所述隔板末端到所述扇形的圆心的距离。
[0014]
可选的,所述扇形面沿其周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沿所述扇形的径向延伸。
[0015]
可选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密封件。
[0016]
可选的,所述密封件为密封棉。
[0017]
可选的,所述密封棉设置在所述挡板沿所述扇形的周向的两侧。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9]
本申请内外循环风门的扇形面能与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的交界处的内壁抵接,使内外循环风门可以调至内外循环混风模式,且保证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的交界处不会漏风,使空调的实际进风与理论进风一致,且不会因为漏风导致室外风直接进入车内污染车内空气,以及不会导致乘员舱局部温度下降使乘客感到不适;扇形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可以提升内外循环风门的整体强度,当凹槽为弧形时,弧形凹槽还可以将风反弹,进一步避免漏风。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现有技术中内外循环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是现有技术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是现有技术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外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是现有技术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混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外循环风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外循环风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7]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外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外循环风门处于混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
[0031]
10、30-内外循环风门;20-进风箱体;100-进风口总成;
[0032]
21-内循环进风口;22-外循环进风口;23-隔板;31-扇形面;32-转轴;33-凹槽;34-圆弧过渡面;35-挡板;36-密封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
[0035]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6]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3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循环风门,内外循环风门30如图6所示。内外循环风门30的截面为扇形,如图7所示。请参考图8至图10,扇形的扇形面31能与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之间的交界处的内壁抵接,以避免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之间的交界处漏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是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之间的交界处设置了隔板23,扇形面31直接抵接在隔板23的末端即可实现密封隔断,使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之间不会漏风,当没有设置隔板23时,扇形面31可以直接抵接在进风箱体20的内壁上,来实现密封隔断。内外循环风门30的扇形的半径r等于隔板23的末端到扇形的圆心o的距离d,以使得扇形面31能抵接在隔板23的末端。如图10所示,当内外循环风门30处于混风模式时,由于扇形面31能始终抵接在隔板23的末端(当没有设置隔板23时,扇形面31直接抵接在进风箱体20的内壁),使得内循环进风口21与外循环进风口22隔断,避免漏风,从外循环进风口22进入进风箱体20的车外风无法从进风箱体20与内外循环风门30的扇形面31之间进入车内,不会造成漏风,使空调的实际进风与理论进风一致,且不会因为漏风导致室外风直接进入车内污染车内空气,以及不会导致乘员舱局部温度下降使乘客感到不适。
[0039]
请参考图6和图7,扇形的圆心o处设置有用于安装内外循环风门30的转轴32,转轴32沿内外循环风门3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内外循环风门3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转轴32,设置转轴32使得内外循环风门30能转动连接在进风箱体20内,以通过转动内外循环风门30到不同的位置实现进风模式的调节,当内外循环风门30调节至图8所示角度时,空调处于内循环模式,当内外循环风门30调节至图9所示角度时,空调处于外循环模式,当内外循环风门30调节至图10所示角度时,空调处于混风模式,混风模式时还可以通过转动内外循
环风门30调节车内风和车外风的混合比例。
[0040]
请结合图6及图7,扇形面31上设置有沿内外循环风门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3,设置凹槽33可以提升内外循环风门30的整体强度,避免内外循环风门30容易损坏。
[0041]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凹槽33的截面为弧形,这样弧形的凹槽33可以将风进行反弹,如图10中内外循环风门30的扇形面31附近的小黑色箭头所示,从外循环进风口22进入的风经过凹槽33的反弹,进一步避免车外风从进风箱体20的内壁和扇形面31之间进入车内,防止漏风。
[0042]
请结合图6及图7,凹槽33为若干条,且若干条凹槽33互相平行的依次设置在扇形面31上,设置若干条凹槽33可进一步提升内外循环风门30的强度。另外,数量较多的凹槽33也能提升将风反弹的效果,避免进风箱体20与扇形面31之间发生漏风,导致车外风直接进入车内。
[0043]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相邻的两条凹槽33之间设置有圆弧过渡面34,圆弧过渡面34不仅可以提升整体的美观性,还能使内外循环风门30表面线条更柔和,降低风吹过内外循环风门30表面时的噪音。
[0044]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进风口总成,如图9所示,进风口总成100包括进风箱体20以及上述的内外循环风门30,内外循环风门30转动连接在进风箱体20内,进风箱体20上沿内外循环风门30的转动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内循环进风口21和外循环进风口22,通过调节内外循环风门30的转动角度即可实现进风模式的切换。
[0045]
请参考图7,扇形面31沿其周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挡板35,挡板35沿扇形的径向延伸。设置了挡板35,挡板35可抵接在进风箱体20内壁的隔板23上,如图8和图9所示,能实现更好的密封性。另外,还可以在挡板35上设置密封件,密封件与隔板23抵接,以提升密封效果。
[0046]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密封件为密封棉36,密封棉36设置在挡板35沿扇形的周向的两侧,在挡板35的沿扇形的周向的两个侧壁上都设置密封棉36,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0047]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