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67799发布日期:2021-09-08 02:0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氧舱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


背景技术:

2.高原缺氧会导致人体不适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高原工程及救援现场,必须对缺氧人群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以缓解病情,为进一步的救治争取时间。
3.目前市场上车载移动高压氧舱在使用过程中舱门打开时舱内压力会大幅下降,重新增压需要较长时间,为避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通常治疗过程中需要人员同进同出,从而制约氧舱快速、精准为缺氧者提供治疗,而延误治疗时机。氧舱内治疗位结构相对单一,舱内空间利用率低,无法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此外,现有车载移动高压氧舱内部压力的调节采用人工调节,调节操作不方便,无法实现实时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舱内压力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压力调节可靠的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为高原缺氧治疗提供灵活、便捷、舒适的治疗装备保障。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包括运载车体以及设置在运载车体上的车厢,所述车厢分为相互独立的设备舱和装备舱,所述设备舱安装有增压设备和供氧设备,所述装备舱分为内舱和外舱,所述内舱内设有治疗位,外舱与外界通过外密封门连通,内舱与外舱间通过内密封门连通。
7.所述治疗位包括座椅和躺床。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座椅为折叠座椅,设置在车厢左右两侧,两排座椅相对设置。所述躺床为单层或双层躺床。
8.所述治疗位上方设置有应急吸氧器,应急吸氧器经输氧管道与设备舱中的氧气储存罐相连。
9.所述设备舱内设有压力自动控制器、舱外压力传感器和空气压缩机,压力自动控制器分别与压力自动控制器、舱外压力传感器、空气压缩机以及设置在内舱中的舱内压力传感器连接,空气压缩机出来的空气进入空气过滤器过滤后通入内舱。
10.所述外舱内设有应急设备柜和急救设备柜。
11.所述外密封门和内密封门分别设有释压阀。
12.所述装备舱内设有摄像头,外舱外壁上设置有监控屏。
13.所述装备舱为圆筒状或多边体筒状,装备舱与长方体形的外保温箱体之间用加强筋固定。
14.所述装备舱设有观察窗和空调。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装备舱分为内舱和外舱,外舱作为缓冲区保证人员流动过程中内舱不释压,确保作为治疗舱的内舱压力;(2)治疗位分为座椅和躺床,每个治
疗位均设有应急吸氧器满足不同人员需求;(3)装备舱内设空调,外部箱体带保温层,保证装备舱温度;(4)采用压力自动控制器调节装备舱内的压力,实现装备舱内实时、自动压力调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19.图3为图1中b

b剖视图。
20.图4为图1中c

c剖视图。
21.图5为车厢后部视图。
22.图6装备舱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运载车体,2车厢,3外保温箱体,4设备舱,5装备舱,6压力自动控制器,7舱外压力传感器,8空气压缩机,9空气过滤器,10制氧机,11氧气储存罐,12舱内压力传感器,13空调,14座椅,15躺床,16应急吸氧器,17内舱,18外舱,19外密封门,20内密封门,21应急设备柜,22急救设备柜,23上车梯,24释压阀,25应急释压阀,26监控屏,27应急阀,28加强筋,29观察窗,30拉平底面,31设备舱舱门,32输氧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
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1:
31.本实施例中高原型增压氧舱箱式货车,参考图1

图5,包括运载车体1以及设置在运载车体1上的车厢2,所述车厢2分为相互独立的设备舱4和装备舱5,设备舱4设有向外开的设备舱舱门31,设备舱4内安装有增压设备和供氧设备为装备舱5提供保持压力的空气和用于吸氧治疗的氧气,所述装备舱5分为内舱17和外舱18,所述内舱17内设有治疗位,外舱18与外界通过外密封门19连通,内舱17与外舱18间通过内密封门20连通,用于治疗的内舱17不直接与大气环境接触,外密封门19和内密封门20之间形成了缓冲区域,当人员进出时,外密封门19和内密封门20不会同时打开,保持内舱17的压力环境稳定,治疗人员可以随进随出,得到及时医治。在外密封门和设备舱舱门外设置有上车梯23。外密封门19和内密封门20分别设有释压阀24,在紧急情况下,释压阀释压后,方便密封门的打开。外舱18舱体外壁上设置有应急阀27。在内舱17中设置有应急释压阀25,在紧急情况下打开应急释压阀25降低内舱17压力。
32.本实施例中治疗位分为座椅14和躺床15。为了节约空间,座椅14采用折叠座椅14,设置在车厢2左右两侧,两排座椅14相对设置,两排座椅14上人员面对面而坐。躺床15为单层或双层躺床15,图中示意双层设置的方式。在治疗位上方设置有应急吸氧器16,应急吸氧器16经输氧管道32与设备舱4中的氧气储存罐11相连,氧气储存罐11与制氧机10相连,制氧机10制备的氧气存储在氧气储存罐11中。每个应急吸氧器16上均设有气体控制阀,控制气流的大小及开关。
33.所述设备舱4内设有压力自动控制器6、舱外压力传感器7和空气压缩机8,压力自动控制器6分别与压力自动控制器6、舱外压力传感器7、空气压缩机8以及设置在内舱17中的舱内压力传感器12连接,空气压缩机8出来的空气进入空气过滤器9过滤后经输送管道通入内舱17。舱外压力传感器7对外部环境中压力变化进行监测,舱内压力传感器12对内舱17中的压力进行监测,舱内压力传感器12和舱外压力传感器7将监测结果传输至压力自动控制器6,压力自动控制器6对输入压力数值与预设压力值进行比较,当内舱17压力低于预设压力值时,发出指令空气压缩机8工作,维持内舱17压力稳定在0.9

1.0标准大气压,保持舒适压力环境。如果出现内舱17压力持续升高情况,一旦超过预设压力,而舱内压力传感器12没有工作,则应急释压阀25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打开,高压气体会迅速通过应急释压阀25释放到外部空气中,当压力下降到设定压力值时,应急释压阀25会自动关闭,防止内舱17失压。
34.外舱18舱体外壁上设置有应急阀27。所有机械设备都有一定的故障率,为避免6压力自动控制器万一出现故障时,容易导致内舱17压力不断升高,对内舱17产生损伤,同时也有可能对内部人员造成高气压伤害,应急阀27的作用是在内舱17压力超过预设值时自动释
压,另一种情况是内舱17内出现紧急情况例如火灾等需要立即车里的情况下,内部人员也可在舱内紧急释压,以便快速撤离内舱17。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外舱18内设有应急设备柜21和急救设备柜22,方便存放应急设备和急救设备,满足救援时快速取用需求。本实施中在装备舱5内设有摄像头,外舱外壁上设置有监控屏26,对车内情况进行监控、观察。装备舱5两侧舱体上设有观察窗29,方便舱内人员观察舱外情况。
36.为了保证在高海拔作业过程中,车厢2内温度适宜,车厢2采用外保温箱体3,装备舱5与外保温箱体3之间通过加强筋28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28为减重加强筋28,在板材上打孔减材,在不影响加强筋28强调前提下降低加强筋28的重量,降低车厢2重量。装备舱5内还设有空调13,对舱内的湿度、温度进行调节。装备舱5结构可采用圆筒状如图4所示,圆筒状结构在底部设拉平底面30方便行走及设施摆放。也可采用多边体筒状结构,在底部具有平面结构,满足行走及设置摆放需要,如图6中所示。装备舱5不论是圆筒状结构还是多边体筒状结构,加强筋28与装备舱5外壁形状相匹配,将装备舱5与长方体形的外保温箱体3固定连接。
3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