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1127发布日期:2022-03-19 20:07阅读:70来源:国知局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如下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该气囊具有:前座用保护部,其配置为将就坐于前座的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覆盖;以及端侧膨胀部,其配置为与前座用保护部的前侧相邻。


背景技术:

2.当前,作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存在如下结构,即,在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使乘员的头部与以将车窗的车内侧覆盖的方式膨胀的气囊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而施加保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在使乘员的头部与气囊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时,由于与气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使得头部沿水平方向朝向车内侧旋转的力作用于乘员的头部,因此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均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为了顺畅地保护头部而降低这样的作用于头部的旋转力。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40487公报
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55824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专利文献1记载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为如下结构,即,使与气囊分体的限制系带配置于将头部的侧方覆盖的气囊的车内侧面侧而限制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由此降低作用于头部的旋转力,专利文献2记载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为如下结构,即,使与气囊分体的滑布配置于将头部的侧方覆盖的气囊的车内侧面侧而降低在接触时作用于头部的旋转力。即,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任意头部保护气囊装置都构成为另外配置与气囊分体的部件,结构并不简便,另外,为了收纳于车窗的上缘侧的狭小的收纳空间,在使装置实现紧凑化这一点上也存有改善的余地。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能够形成为简便的结构、且利用膨胀完毕的气囊顺畅地约束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
7.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如下结构的气囊,即,折叠收纳于车辆的车内侧的车窗的上缘侧,将上缘侧安装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侧,使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以向下方凸出且将车窗的车内侧覆盖的方式展开膨胀,
8.气囊具有:前座用保护部,其配置为在膨胀完毕时将就坐于前座的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覆盖;以及端侧膨胀部,其处于膨胀完毕时的前端侧且配置为与前座用保护部的前侧相邻,通过使膨胀完毕时配置于车内侧的车内侧壁部和配置于车外侧的车外侧壁部结合而构成的区分用封闭部来区分出前座用保护部和端侧膨胀部,使膨胀用气体经由前座用保护部流入内部而使端侧膨胀部膨胀,所述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9.气囊构成为配置有:单独承挡区域,其通过前座用保护部对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进行承挡;以及协作承挡区域,其通过前座用保护部和端侧膨胀部对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进行承挡,
10.区分用封闭部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状态下以朝前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为线状,
11.协作承挡区域由使得区分用封闭部置于中间的端侧膨胀部和前座用保护部的车内侧面构成。
12.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首先在单独承挡区域由前座用保护部承挡,然后,在协作承挡区域由前座用保护部和端侧膨胀部承挡,区分出前座用保护部和端侧膨胀部的线状的区分用封闭部形成为朝前下方倾斜,并且协作承挡区域由使得该区分用封闭部置于中间的端侧膨胀部和前座用保护部的车内侧面构成。因此,在从处于车内侧的侧方观察的状态下,与气囊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不以在正交方向侧跨越区分用封闭部的方式移动而是大致沿着区分用封闭部移动。其结果,从单独承挡区域至协作承挡区域能够通过端侧膨胀部和前座用保护部对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进行承挡,并且能够使其顺畅地移动。另外,头部在协作承挡区域与中间配置有区分用封闭部的状态下的端侧膨胀部和前座用保护部均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因此气囊自身相对于头部的接触面积也较小。因此,能够尽量抑制在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产生沿水平方向朝向车内侧旋转的力,能够使乘员的头部与气囊接触且顺畅地朝向斜前方移动,能够通过端侧膨胀部进行承挡。而且,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当前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那样不使用分体部件,通过调整构成为使膨胀用气体经由前座用保护部流入内部而膨胀的对端侧膨胀部和前座用保护部进行区分的区分用封闭部的配置位置、形状,能够获得上述作用,因此能够使结构变得简便,另外,不使用分体部件,因此能够紧凑地对气囊进行折叠而不使体积增大,还能够顺畅地将其收纳于车窗的上缘侧的狭小的收纳空间。
13.因此,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能够形成为简便的结构、且通过膨胀完毕的气囊顺畅地约束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的头部。
14.另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区分用封闭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状态下,使得后端位于比从就坐于前座的状态的乘员的头部的中心通过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基准线更靠前侧的位置,则构成为在前座用保护部且在侧面碰撞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的区域的上下未配置区分用封闭部,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在侧面碰撞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的区域的膨胀完毕时的厚度,为优选。
15.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区分用封闭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状态下,与后端侧相比而使得前端侧更接近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的移动轨迹,则与使得区分用封闭部以大致沿着头部的移动轨迹的方式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较大的端侧膨胀部的容积,为优选。
16.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区分用封闭部的前端侧配置有朝向后下方反转的反转部,则能够确保更大的端侧膨胀部的容积,另外,在端侧膨胀部内构成为使得膨胀用气体从反转部的下端侧的间隙流入内部,由此能够可靠地滞后于前座用保护部而使得膨胀用气体开始向端侧膨胀部内流入,为优选。
附图说明
17.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概略主视
图。
18.图2是表示平整地展开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
19.图3是表示图2的气囊中的前座用保护部至端侧膨胀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20.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从车内侧观察的概略主视图。
21.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驾驶席侧方的区域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22.图6是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从车内侧观察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23.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与膨胀的气囊接触的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24.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概略局部放大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搭载于具有2个车窗(侧窗)w1、w2的两排坐席式的车辆v。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右侧方向盘车中的搭载于驾驶席ds的右侧(车外侧o)的车窗w1、w2的上缘侧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具有气囊20、充气机14、安装托架11、16以及气囊罩9。如图1所示,气囊20在车辆v的车内侧的车窗w1、w2的上缘侧,从前立柱部fp的下缘侧经由车顶侧轨部rr的下缘侧而折叠收纳至后立柱部rp的上方区域。
26.如图1、8所示,气囊罩9由配置于前立柱部fp的前立柱装饰件4、以及配置于车顶侧轨部rr的车顶头部内衬5各自的下缘构成。前立柱装饰件4和车顶头部内衬5由合成树脂制成,在前立柱部fp和车顶侧轨部rr分别安装固定于车身1(车体)侧的内侧板2的车内侧。该气囊罩9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折叠收纳的气囊20的车内侧覆盖,为了能够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0向车内侧下方凸出,被气囊20按压而向车内侧打开。
27.充气机14对气囊20供给膨胀用气体,如图1所示,作为近似圆柱状的气缸式结构,在前端侧配置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未图示的气体排出口。充气机14使包含气体排出口附近在内的前端侧插入于气囊20的后述的连接口部26,利用在连接口部26的外周侧配置的夹紧件15使其与气囊20连结。另外,充气机14利用对充气机14进行保持的安装托架16以及用于将安装托架16固定于车身1侧的内侧板2的螺栓17而在内侧板2安装于车窗w2的上方的位置(参照图1)。充气机14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经由未图示的引线而与车辆v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在检测到车辆v的侧面碰撞、倾斜碰撞、偏移碰撞或者翻滚等时,被输入来自控制装置的工作信号而工作。
28.如图1、4、5所示,安装托架11用于将在气囊20的上缘21a侧形成的后述的各连结引板(connecting tab)50安装于车窗w1、w2的上缘侧,省略详细的图示,安装托架11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由薄金属板制成、且插入于形成为环状的连结引板50,由此安装于各连结引板50。该安装托架11利用螺栓12而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侧板2。
29.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气囊20具有:气囊主体21;连结引板50,其用于将气囊主体21安装于车身1侧;以及内管52,其配置于气囊主体21的内部。
30.气囊主体2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袋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以及图4~8所示,使来自充气机14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从折叠状态展开而将车窗w1、w2、中央立柱部cp以及后立柱部rp的立柱装饰件6、7的车内侧i覆盖。气囊主体21的膨胀完毕时的外形形状以能够从车窗w1经由中央立柱部cp及车窗w2而覆盖至后立柱部rp的前侧的方式,形成为使得长度方向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的近似长方形板状(参照图2、4)。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5所示,气囊主体21以使得膨胀完毕时的下缘位于比由车窗w1、w2的下缘构成的腰线(belt line)bl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设定上下的宽度尺寸。
31.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主体21由使用聚酰胺线、聚酯线等的编织袋制造。如图2、3、7、8所示,气囊主体21具有:膨胀部22,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并膨胀,使得膨胀完毕时位于车内侧i的车内侧壁部22a和位于车外侧o的车外侧壁部22b分离;以及非膨胀部40,其构成为使得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结合而不使膨胀用气体流入。
3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膨胀部22构成为具有:一次膨胀部24,其以在车辆v的翻滚时也能够保护乘员mp的头部mh的方式,使从充气机1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首先膨胀;以及二次膨胀部32,其与一次膨胀部24相比使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滞后而膨胀。一次膨胀部24具有气体引导流路25、连接口部26、前座用保护部27以及后座用保护部30。二次膨胀部32具有端侧膨胀部33以及中央侧膨胀部35。实施方式的气囊主体21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除了区分气体引导流路25、端侧膨胀部33、前座用保护部27、中央侧膨胀部35、后座用保护部30的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中央侧区分用封闭部46、后侧区分用封闭部47、以及区分中央侧膨胀部35内的厚度限制区分部48a、48b、48c、48d的微小的区域以外,大致遍及整个面地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
33.如图2所示,气体引导流路25在气囊主体21的上缘21a侧配置为大致沿着前后方向而延伸,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从充气机1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引导至在气体引导流路25的下方配置的前座用保护部27及后座用保护部30。在气体引导流路25中,在前座用保护部27的后上方的位置(气囊主体2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与充气机14连接的连接口部26与气体引导流路25连通,从气体引导流路25向上方凸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接口部26形成为相对于气体引导流路25向后上方倾斜,以能够使充气机14插入的方式使后端26a侧开口。该连接口部26在使得充气机14插入于内部的状态下通过使夹紧件15嵌入外周侧而与充气机14连接。在气囊主体21内,在从连接口部26至气体引导流路25的连接口部26的正下方的部位处配置有用于提高耐热性的内管52(参照图2、3)。该内管52构成为具有用于使膨胀用气体g向前端侧及后端侧流出的气体流出口52a、52b,从连接口部26流入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该内管52而从2个气体流出口52a、52b在气体引导流路25向前方侧及后方侧流动(参照图2、3)。
34.前座用保护部27是如下部位,即,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前座(驾驶席ds)的侧方,用于在侧面碰撞时气囊20的膨胀完毕时对就坐于前座(驾驶席ds)的乘员mp(驾驶者)的头部mh进行保护。前座用保护部27构成为在气囊20的膨胀完毕时比腰线bl更向下方延伸(参照图4、5)。后座用保护部30是如下部位,即,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后座的侧方,用于在侧面碰撞时气囊20的膨胀完毕时对就坐于后座的乘员的头部进行保护。
35.端侧膨胀部33以与作为一次膨胀部24的前座用保护部27的前侧相邻的方式,配置于气囊主体21的前端21c侧。端侧膨胀部3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利用后述的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相对于与后侧相邻的前座用保护部27区分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的宽度最小、且直至上端33a侧和下端33b侧为止而宽度分别增大(参照图2、3)。端侧膨胀部33构成为在气囊20的膨胀完毕时比腰线bl更向下方延伸。该端侧膨胀部33构成为经由前座用保护部27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端侧膨胀部33将上端33a侧封闭,通过设置于下端33b侧的连通部37而与前座用保护部27连通。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连通部37在气囊20的膨胀完毕时配置于比腰线bl更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4、5)。即,端侧膨胀部33和前座用保护部27构成为在膨胀完毕时在比腰线bl更靠下方的区域彼此连通,作为二次膨胀部32的端侧膨胀部33与作为一次膨胀部24的前座用保护部27相比使得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滞后而膨胀。
36.中央侧膨胀部35处于作为一次膨胀部24的前座用保护部27与后座用保护部30之间,配置于气体引导流路25的下侧的区域。该中央侧膨胀部35通过在前座用保护部27的后上侧配置的连通部38而与前座用保护部27连通。中央侧膨胀部3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膨胀完毕时比腰线bl更向下方延伸,在位于比该腰线bl更靠下侧的位置的下端35a侧的区域,在前后方向侧配置有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4个)对膨胀完毕时的厚度尺寸进行限制的厚度限制区分部48a、48b、48c、48d,使位于比腰线bl更靠下侧的位置的下端35a侧的区域膨胀为薄壁(参照图4)。详细而言,使中央侧膨胀部35和前座用保护部27连通的连通部38大致形成于连接口部26(连接口部26和气体引导流路25的边界部位)的正下方的位置。在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在从连接口部26至气体引导流路25的连接口部26的正下方的部位配置有如上所述的内管52,膨胀用气体g从形成于内管52的2个气体流出口52a、52b在气体引导流路25内朝向前方侧和后方侧流动,未从连通部38直接流入中央侧膨胀部35内。在中央侧膨胀部35内,经由气体流出口52a而流入前座用保护部27内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连通部38而流入内部(参照图3)。即,作为二次膨胀部32的中央侧膨胀部35与作为一次膨胀部24的前座用保护部27相比使得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滞后而膨胀。
37.如图2、3所示,非膨胀部40具有:周缘部41,其构成膨胀部22的外周缘;以及配置于膨胀部22的区域内的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中央侧区分用封闭部46、后侧区分用封闭部47、厚度限制区分部48a、48b、48c、48d。
38.除了连接口部26的后端26a侧以外,周缘部41配置为遍及整周地将膨胀部22的周围包围。与气囊主体21分体且用于将气囊主体21的上缘21a安装于车身1侧的连结引板50配置于构成周缘部41的气囊主体21的上缘21a的多个部位(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6个部位)、以及气囊主体21的前端21c侧的一个部位,如上所述,形成为能够供安装托架11插入的环状。
39.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区分出端侧膨胀部33以及前座用保护部27,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使上端侧(主体部43的后端43b侧)与周缘部41连接,使下端侧(反转部44的前端44a侧)与周缘部41分离。详细而言,如图2、3所示,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在使气囊主体21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构成为具有:主体部43,其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以及反转部44,其形成为在主体部43的前端43a侧朝向后下方延伸,形成为近似
“く”
字形的线状。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形成为粗细(宽度尺寸)设定于4~10mm的范围内的线状。该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构成
为使得直线状的主体部43的后端43b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位于比从就坐于驾驶席ds(前座)的状态的乘员mp(假设相当于am50)的头部mh的中心hc0通过的沿着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的就坐基准线l1更靠前侧的位置(参照图5)。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43的后端43b在气囊主体21配置于比连接口部26更靠前侧的区域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参照图2、3)。另外,主体部4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关于朝前侧下降的倾斜状态,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主体21的状态下,与后端43b侧相比,使得前端43a侧更接近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mh的移动轨迹mt(参照图5)。该头部mh的移动轨迹mt是在车辆v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在利用未图示的安全带约束腰部的状态下,针对以腰部为起点使上半身接近下半身地前倾且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而示出从侧方观察头部中心hc的移动轨迹mt的状态,具体而言,为使车辆v在90km/h的速度下以15
°
的碰撞角度、35%的重叠量进行了偏移碰撞时的、从侧方观察头部中心hc的移动轨迹mt的状态。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部43形成为朝向斜下方延伸的近似直线状,构成为相对于使得气囊主体21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α为45
°
以下(参照图3)。更具体而言,主体部43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α设定为40
°
左右。
40.另外,主体部4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使得前端43a位于比在驾驶席ds的前方配置的方向盘70的环形部72的后端72a更靠前方的位置。具体而言,主体部43构成为使得前端43a位于比从方向盘70的转向中心sc(旋转中心和凸台部71表面的交点)通过的沿着铅直(上下)方向的转向基准线l2更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5)。这样,使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前端(主体部43的前端43a)位于比转向中心sc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后述的协作承挡区域62配置至方向盘70的上方的区域,因此,即使乘员mp的头部mh向前方移动至接近方向盘70的位置,也能够顺畅地对该头部mh进行承挡。实际上,该主体部43的前端43a在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的移动轨迹mt中位于比从移动完毕时的头部中心hc1通过的沿着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的移动基准线l3(参照图5)更靠前侧(也可称作上侧)的位置。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构成为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使得反转部44的前端44a配置于与腰线bl大致一致的位置(参照图4、5)。即,主体部43的前端43a配置于比腰线bl更靠上方的位置。反转部44形成为直线状,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β设定为15
°
左右,并且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d1设定为主体部43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d2的3/4左右(参照图3)。该反转部44的前端44a与周缘部41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部37。
41.如图2、3所示,中央侧区分用封闭部46配置为从周缘部41的下缘侧向后上方延伸,区分出前座用保护部27和中央侧膨胀部35。如图2所示,后侧区分用封闭部47配置为从周缘部41的后下缘侧向前方延伸,对后座用保护部30及气体引导流路25、和中央侧膨胀部35进行区分。中央侧区分用封闭部46与后侧区分用封闭部47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部38。如图2所示,厚度限制区分部48a、48b、48c、48d在中央侧膨胀部35的区域内配置为从周缘部41的下缘向上方延伸,在前后方向侧排列配置于4个部位。
42.而且,实施方式的气囊20构成为配置有:单独承挡区域60,其通过前座用保护部27对在车辆v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mh进行承挡;以及协作承挡区域62,其通过前座用保护部27和端侧膨胀部33进行承挡。在车辆v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乘员mp在通过未图示的安全带约束了腰部的状态下,以腰部为起点使上半身接近下半
身而前倾且朝向斜前方移动。而且,伴随着这种移动而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mh在将头部mh的侧方覆盖的前座用保护部27中与后侧部位29的区域的车内侧壁部22a接触,此后维持与车内侧壁部22a的接触、且相对于气囊20倾斜地进入而朝向前下方移动(参照图5、8中的双点划线),通过未图示的安全带的锁止限制进一步的移动而使移动完毕(在移动完毕后,头部mh如图5的移动轨迹mt所示向相反方向移动且略微向后下方回摆)。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单独承挡区域60在前座用保护部27中,由从就坐于驾驶席ds时的乘员mp的头部mh的侧方至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主体部43的后端43b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的区域(具体而言,前座用保护部27的后侧部位29)的车内侧壁部22a构成。协作承挡区域62由如下部位构成:上侧部位34的车内侧壁部22a,其与单独承挡区域60的前侧相邻,且是在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主体部43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周缘的区域、具体而言为端侧膨胀部33构成主体部43的上侧;以及前侧部位28的车内侧壁部22a,其在前座用保护部27构成主体部43的下侧(参照图3)。即,协作承挡区域62由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主体部43)置于中间的端侧膨胀部33和前座用保护部27的车内侧面(车内侧壁部22a)构成。
43.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向车辆v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针对车内侧壁部22a和车外侧壁部22b平整地展开的状态的气囊主体21以使下缘21b侧接近上缘21a侧的方式对气囊20进行折叠。在实施方式中,省略详细的图示,但以如下方式对气囊主体21进行折叠,即,对于处于上缘21a侧的气体引导流路25的部位,形成多个沿着前后方向的折痕而进行波纹状折叠,对于比气体引导流路25更靠下方的区域,从下缘21b侧朝向车外侧进行卷绕而进行卷折。在气囊20的折叠完毕之后,利用能够断裂的未图示的用于防止折坏的包装件预先对折叠后的气囊20的规定部位进行包裹。
44.然后,利用夹紧件15使安装托架16将已安装完毕的充气机14与气囊20的连接口部26连接,使安装托架11插入于各连结引板50而形成气囊组装体。接下来,如果使安装托架11、16配置于车身1侧的内侧板2的规定位置,利用螺栓12、17进行固定而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工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示的引线与充气机14接线,将前立柱装饰件4、车顶头部内衬5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侧板2,并且将立柱装饰件6、7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侧板2,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v。
45.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向车辆v搭载之后,在车辆v的侧面碰撞时、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或者翻滚时,如果收到来自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工作信号而使得充气机14工作,则从充气机1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主体21内,膨胀的气囊主体21使得未图示的包装件断裂,并且,对由前立柱装饰件4和车顶头部内衬5的下缘构成的气囊罩9进行按压而将其打开并使其向下方凸出,并且,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及图4~8所示,以将车窗w1、w2、中央立柱部cp以及后立柱部rp的车内侧i覆盖的方式大幅膨胀。
46.而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车辆v的倾斜碰撞时、偏移碰撞时、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首先在单独承挡区域60由前座用保护部27(具体而言,为前座用保护部27的后侧部位29)承挡,然后,在协作承挡区域62由前座用保护部27(前座用保护部27的前侧部位28)和端侧膨胀部33(端侧膨胀部33的上侧部位34)承挡(参照图8中的双点划线),如图5、6所示,对前座用保护部27和端侧膨胀部33进行区分的线状的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并且协作承挡区域62由该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置于中间的端侧膨胀部33(上侧部位34)以及前座用保护部27(前侧部位28)的车内侧面(车内侧壁
部22a)构成。因此,与气囊20的车内侧壁部22a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在从处于车内侧的侧方观察的状态下,并未以在正交方向上跨越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方式移动,而是大致沿着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移动(参照图5、6)。其结果,从单独承挡区域60至协作承挡区域62能够利用端侧膨胀部33及前座用保护部27对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进行承挡,能够使其顺畅地移动。另外,头部mh在协作承挡区域62与中间配置有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状态的端侧膨胀部33和前座用保护部27均接触、且朝向斜前方移动(参照图7),因此气囊20自身相对于头部mh的接触面积也较小。因此,能够尽量抑制在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产生沿着水平方向朝向车内侧旋转的力,能够使乘员mp的头部mh与气囊20接触且顺畅地朝向斜前方移动,能够通过端侧膨胀部33进行承挡。此外,并未详细图示,但以遍及整个面地将方向盘70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膨胀的气囊收纳于方向盘70,实际上乘员mp由膨胀的方向盘用的气囊和端侧膨胀部33承挡。而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不如当前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那样使用分体部件,通过对使膨胀用气体经由前座用保护部27流入内部而膨胀的结构的端侧膨胀部33和前座用保护部27进行区分的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配置位置、形状进行调整从而能够获得这种作用,因此能够使结构变得简便,另外,不使用分体部件,因此能够紧凑地折叠气囊20而不会增大体积,还能够顺畅地收纳于车窗w1、w2的上缘侧的狭小的收纳空间。
47.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能够以简便的结构通过膨胀完毕的气囊20顺畅地约束朝向斜前方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
48.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构成为使得后端(主体部43的后端43b)位于比从就坐于作为前座的驾驶席ds的状态的乘员mp的头部mh的中心hc0通过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就坐基准线l1更靠前侧的位置(参照图5)。即,在前座用保护部27中,构成为在侧面碰撞时对乘员mp的头部mh进行保护的区域(后侧部位29)的上下方未配置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因此能够充分确保侧面碰撞时对乘员mp的头部mh进行保护的区域(后侧部位29)的膨胀完毕时的厚度。此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前侧区分用封闭部可以构成为使得后端位于比从头部的中心通过的基准线更靠后侧的位置。
49.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主体部43构成为在从侧方观察膨胀完毕时的气囊20的状态下,使得前端43a侧与后端43b侧相比更接近朝向斜前方移动的头部mh的移动轨迹mt,因此与使前侧区分用封闭部大致沿着头部的移动轨迹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较大的端侧膨胀部33的容积。此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前侧区分用封闭部可以构成为大致沿着头部的移动轨迹而倾斜。
50.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构成为在主体部43的前端43a侧配置有朝向后下方反转的反转部44,因此端侧膨胀部33在下端33b侧具有朝向下侧扩宽的部位,能够确保更大的端侧膨胀部33的容积。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构成为在端侧膨胀部33内使得膨胀用气体从反转部44的下端(前端44a)侧的间隙(连通部37)流入内部,从而能够可靠地滞后于前座用保护部27而使膨胀用气体开始向端侧膨胀部33内流入。此外,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构成为作为前侧区分用封闭部而不具有反转部。
51.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前侧区分用封闭部42的主体部43大致形成
为直线状、且构成为使得后端43b与周缘部41连结。即,端侧膨胀部33构成为将上端33a侧封闭。该前侧区分用封闭部的外形形状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前侧区分用封闭部(主体部)可以不是直线状而弯曲地构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以不使大量的膨胀用气体流入端侧膨胀部内的程度使后端与周缘部分离。
52.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以在驾驶席ds的侧方(车外侧)配置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在副驾席的侧方(车外侧)配置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53.标号的说明
[0054]1…
车身,2

内侧板,14

充气机,20

气囊,21

气囊主体,21a

上缘,21c

前端,22

膨胀部,22a

车内侧壁部,22b

车外侧壁部,27

前座用保护部,33

端侧膨胀部,40

非膨胀部,42

前侧区分用封闭部(区分用封闭部),43

主体部,43a

前端,43b

后端,44

反转部,44a

前端,60

单独承挡区域,62

协作承挡区域,70

方向盘,ds

驾驶席(前座),mp

乘员,mh

头部,mt

移动轨迹,w1,w2

车窗,v

车辆,m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