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67586发布日期:2022-05-11 10:40阅读:8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下述日本特开2011-105107中公开了搭载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具有头部保护膨胀部(头部腔室)及腰部保护膨胀部(腰部腔室)的侧安全气囊内收容有充气装置及内管(通道)。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经由通道向头部腔室及腰部腔室供给。由此,头部腔室向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膨胀展开,腰部腔室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膨胀展开。在下述的国际公开第2011/016107中也公开了同样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在上述各现有技术中,没有公开侧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的关系。在安全带为通常的三点式的情况下,上述各现有技术的侧安全气囊相对于安全带的肩部安全带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侧安全气囊的头部腔室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地膨胀展开,因此在头部受到头部腔室约束之前会产生时滞。因此,从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的观点出发留有改善的余地。
4.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
5.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搭载于使用三点式安全带来约束乘员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其中,所述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产生气体;侧安全气囊,所述侧安全气囊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气体的供给而从所述侧部向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并且,在上部设置有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头部腔室;以及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侧安全气囊内沿所述侧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延伸,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侧安全气囊内的上部及下部引导,在所述通道的上端部形成有上侧喷出口,所述上侧喷出口在所述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所述安全带的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且在所述头部腔室的后部内开口,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头部腔室具有从所述后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上部和从该前上部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前下部。
6.在第一方案中,使用三点式安全带将乘员约束于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搭载有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产生气体,该气体被向侧安全气囊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在侧安全气囊内沿着侧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通道被导向侧安全气囊内的上部及下部。由此,侧安全气囊从上述侧部向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在上述通道的上端部形成有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安全带的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且在头部腔室的后部内开口的上侧喷出口。从该上侧喷出口向头部腔
室内喷出的气体的力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施加于头部腔室。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膨胀展开。
7.并且,膨胀展开状态的头部腔室具有从该头部腔室的上述后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上部和从该前上部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前下部。在该头部腔室膨胀展开时,在从通道的上侧喷出口喷出的气体的作用下,首先,头部腔室的后部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从座椅靠背的上述侧部朝向乘员的头部侧膨胀展开。接着,头部腔室的前上部从头部腔室的后部朝向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之后,头部腔室的前下部从头部腔室的前上部朝向车辆下方膨胀展开。这样,头部腔室按照后部、前上部、前下部的顺序膨胀展开,由此头部腔室的展开行为稳定。其结果是,容易防止头部腔室在膨胀展开时与肩部安全带意外接触的情况,因此更容易使头部腔室向目标位置(即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膨胀展开。由此,能够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
8.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侧安全气囊具有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从所述头部腔室的所述后部向车辆下方侧呈筒状延伸的连接腔室,所述通道的上部收容在所述连接腔室内,所述头部腔室的所述前下部与所述连接腔室由缝制部来分隔。
9.根据第二方案,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腔室从头部腔室的后部向车辆下方侧呈筒状延伸。在该连接腔室内收容有通道的上部,设置于通道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在头部腔室的后部内开口。从该头部腔室的后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出头部腔室的前上部。从该头部腔室的前上部朝向车辆下方延伸出头部腔室的前下部。该前下部与上述的连接腔室由分隔缝制部来分隔。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形成具有上述的后部、前上部及前下部的头部腔室。
10.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缝制部通过延长对所述侧安全气囊的外周缘部进行缝制的外周缝制部的一部分来构成。
11.根据第三方案,利用分隔缝制部对头部腔室的前上部与连接腔室进行分隔,其中,分隔缝制部通过延长对侧安全气囊的外周缘部进行缝制的外周缝制部的一部分来构成。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工序缝制出外周缝制部和分隔缝制部,因此能够简化缝制工序。
12.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通道的所述上侧喷出口被设定为在所述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开口。
13.根据第四方案,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形成于通道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在头部腔室内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开口。在从该上侧喷出口喷出的气体的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头部腔室的后部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朝向车辆前斜上方膨胀展开。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的后部朝向乘员的头部的侧方提早膨胀展开。其结果是,能够使之后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的前上部及前下部的膨胀展开时机也提早化。
14.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通道的所述上侧喷出口被设定为在所述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下,在相对于所述肩部安全带的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
15.根据第五方案,在通道的上端部形成有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安全
带的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且在头部腔室的后部内开口的上侧喷出口。该上侧喷出口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通过从该上侧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使头部腔室膨胀展开。由此,容易防止头部腔室通过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车辆下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头部的侧方膨胀展开的情况。
16.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具有搭设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框架中的头枕支架的连结部附近与所述头部腔室的后缘部之间的紧固夹板。
17.根据第六方案,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通过搭设在座椅靠背的框架中的头枕支架的连结部附近与头部腔室的后缘部之间的紧固夹板来限制头部腔室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乘员的头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移。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向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的目标位置膨胀展开。
18.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头部腔室形成为在所述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前下部的下端从车辆上方侧接触乘员的肩部。
19.根据第七方案,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头部腔室的前下部的下端从车辆上方侧接触乘员的肩部。由此,头部腔室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乘员的体格差异、就座姿势而导致头部与头部腔室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离。其结果是,容易良好地确保头部腔室对头部的保护性能。
20.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侧安全气囊及所述通道在被折叠的状态下收纳于所述侧部内,在该收纳状态下,所述侧安全气囊及所述通道各自的上部从所述座椅靠背的肩头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所述通道的上端部比所述肩部安全带靠乘员的头部侧配置。
21.在第八方案中,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内的侧安全气囊及通道各自的上部从座椅靠背的肩头部朝向头枕侧延伸。在该收纳状态下,通道的上端部比肩部安全带靠乘员的头部侧配置。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在从形成于上述通道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喷出的气体的作用下,头部腔室在比肩部安全带靠乘员的头部侧的位置开始膨胀展开。由此,能够更容易使头部腔室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的乘员的头部侧膨胀展开。
22.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在第一方案~第八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构成为,所述充气装置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框架,从所述通道延伸出的连接部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连接,在所述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所述通道在比所述充气装置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延伸。
23.根据第九方案,充气装置固定于座椅靠背的侧框架。在该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连接有从通道延伸出的连接部。由此,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被向通道内导入。该通道在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比充气装置靠车辆前方侧的部位沿着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延伸。该通道通过从充气装置导入的气体而在侧安全气囊内相对地成为高压。由于该高压的通道如上所述那样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通道更有效地约束例如乘员的肋骨的后部。
24.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乘员保护装置具备:具有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将乘员约束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三点式安全带的车辆用安全带装置;以及搭载于
所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第一方案~第九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
25.根据第十方案,利用车辆用安全带装置所具有的三点式安全带将乘员约束于具有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在上述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搭载有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该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是第一方案~第九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因此能够获得前述的作用及效果。
26.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中,能够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27.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技术意义及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28.图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侧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29.图2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侧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主视图。
30.图3是将图1所示的侧安全气囊的上部放大示出的放大侧视图。
31.图4是表示侧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
32.图5是表示侧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主视图。
33.图6是表示图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是用于说明向头部腔室内供给的气体的流动的图。
34.图7是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主视图,是用于说明向头部腔室内供给的气体的流动的图。
35.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与图6对应的侧视图。
36.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与图7对应的主视图。
37.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座椅靠背的上部周边的立体图,是表示侧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图。
38.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第一实施方式>
40.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h(out)表示车辆左方(车辆宽度方向的外方)。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如无特别记载,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另外,在各图中,有时出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而省略一部分附图标记。
41.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由车辆用座椅12、车辆用安全带
装置30和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构成。车辆用座椅12例如设为左舵车的驾驶座或者右舵车的副驾驶座,配置在车室内的左侧。该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一致。在该车辆用座椅12配置于车室内的右侧的情况下,成为与本实施方式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依次说明车辆用座椅12、车辆用安全带装置30及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的结构,之后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42.(车辆用座椅的结构)
43.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12具有对就座于该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臀部及大腿部进行支承的座椅座垫14、与座椅座垫14的后端部连结来支承乘员p的背部的座椅靠背16、以及与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连结来支承乘员p的头部h的头枕22。
4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及图2中,碰撞试验用的假人取代实际的乘员p而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该假人p是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impact dummy;worldsid)的am50(美国人成年男性的第50百分位)。该假人p以侧面碰撞试验法所规定的就座方法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该车辆用座椅12相对于车辆的前后位置及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椅座垫14的倾斜角度被调整到与上述的就座方法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座椅靠背16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与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一致。
45.在假人p的躯干上设置有六个肋r1、r2、r3、r4、r5、r6。有时将这些肋r1、r2、r3、r4、r5、r6从上起按顺序称为“肩肋r1”、“胸上肋r2”、“胸中肋r3”、“胸下肋r4”、“腹上肋r5”、“腹下肋r6”。肩肋r1设置于假人p的肩部s,胸上肋r2、胸中肋r3及胸下肋r4设置于假人p的胸部c,腹上肋r5及腹下肋r6设置于假人p的腹部b。以下,有时将假人p称为“乘员p”。
46.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座椅靠背16具备作为骨架构件的座椅靠背框架18、被座椅靠背框架18罩住的未图示的座椅靠背垫和覆盖座椅靠背垫的座椅靠背表皮20。座椅靠背框架18例如由金属或树脂构成,座椅靠背垫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构成。座椅靠背表皮20例如通过将布材(纺织物)、针织原料(编织物)、合成皮革、皮革等构成的多个表皮片相互缝制来构成。
47.上述的座椅靠背框架18具备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16a内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外侧框架18a和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16b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框架18b。另外,座椅靠背框架18具备将外侧框架18a与内侧框架18b的上端部彼此相连的上框架18c以及将外侧框架18a与内侧框架18b的下端部彼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连的下框架18d。上述的侧部16a是座椅靠背16中的包括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支承部在内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该侧部16a的上表面16a1构成座椅靠背1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该侧部16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上述的外侧框架18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侧框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述的侧部16a称为“外侧侧部16a”。
48.(车辆用安全带装置的结构)
49.如图1所示,车辆用安全带装置30具备乘员约束用的三点式安全带(webbing,带状织物)3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图示出作为安全带32的一部分的肩部安全带32a。
50.安全带32的未图示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在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这里为左侧)固定于车身地板等的未图示的固定板卡定。安全带32的未图示的另一端
部与配置于车辆b柱的下部等的未图示的卷收器(带状织物卷取装置)的卷取轴卡定。安全带32的中间部穿过配设于b柱的上部等的未图示的肩锚而折回。未图示的舌板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安全带32中的从肩锚到固定板之间的部分。该舌板与在相对于车辆用座椅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这里为右侧)安装于车辆用座椅12的下端部等的未图示的带扣装置连结。由此,成为乘员p佩戴有安全带32的状态。在该安全带佩戴状态下,由安全带32中的肩锚与舌板之间的部位即肩部安全带32a来约束乘员p的胸部c及腹部b。另外,在该安全带佩戴状态下,由安全带32中的舌板与固定板之间的部位即未图示的安全腰带来约束乘员p的腰部w。
51.(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
52.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具备充气装置44、侧安全气囊46和通道48。充气装置44通过工作来产生气体,侧安全气囊46从充气装置44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乘员p的侧方膨胀展开(图1及图2图示出的状态)。通道48收容在侧安全气囊46的内部,将从充气装置44产生的气体向侧安全气囊46的上部及下部分配。
53.充气装置44、侧安全气囊46及通道48在通常时被制成图4及图5所示的侧安全气囊模块42,收纳在座椅靠背16的外侧侧部16a内。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侧安全气囊46所记载的前后上下的方向表示侧安全气囊46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是与座椅靠背16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
54.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44是所谓的圆筒型的充气装置,形成为圆柱状。该充气装置44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的姿态即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姿态配设在外侧框架1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该充气装置44作为一例配置于乘员p的腹部b附近的高度。上下一对双头螺栓(省略图示)从充气装置44的外周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上述双头螺栓贯通外侧框架18a。在上述双头螺栓分别螺合未图示的螺母。由此,充气装置44安装于外侧框架18a。需要说明的是,从充气装置44的外周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也可以设为从车辆前方侧贯通固定于外侧框架18a的托架等而与螺母螺合的结构(所谓的背面紧固)。
55.在充气装置4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这里为下端部)设置有喷出部44a。在该喷出部44a形成有例如在充气装置44的周向上排列的多个气体喷出口,在充气装置44起动(工作)时,从多个气体喷出口呈放射状地喷出气体。如图1所示,在该充气装置44电连接有搭载于车辆的侧面碰撞ecu60。在该侧面碰撞ecu60电连接有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2。侧面碰撞ecu60构成为,在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2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44起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侧面碰撞ecu60电连接有用于预知(预测)侧面碰撞的碰撞预知传感器(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侧面碰撞ecu60基于来自碰撞预知传感器的信号而预知到侧面碰撞时,起动充气装置44。
56.如图1及图2所示,侧安全气囊46从充气装置44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乘员p与未图示的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该侧安全气囊46例如通过将两片基布彼此重合并对外周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为袋状,其中,两片基布通过将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布材切出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侧安全气囊46的制造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将一片基布对折并对其外周缘部进行缝制来制造侧安全气囊46的结构。另外,例如还可以设为通过基于自动织机进行的筒织法(所谓的opw法)来制造侧安全气囊46的结构。
57.该侧安全气囊46膨胀展开为以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为长度的长条状。该侧安全
气囊46形成为能够从乘员p的头部h约束至腰部w的大小。该侧安全气囊46一体地具备约束乘员p的头部h的头部腔室(头部保护膨胀部)46a、从乘员p的肩部s至腹部b地进行约束的胸部腔室(胸部保护膨胀部)46c、将头部腔室46a与胸部腔室46c连接的连接腔室46b以及约束乘员p的腰部w的腰部腔室(腰部保护膨胀部)46d。头部腔室46a及连接腔室46b构成侧安全气囊46的上部,胸部腔室(躯干腔室)46c构成侧安全气囊4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腰部腔室46d构成侧安全气囊46的下部。
58.在该侧安全气囊46中,与胸部腔室46c及腰部腔室46d相当的部位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膨胀展开为以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为长边的大致椭圆形形状。在该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胸部腔室46c的前缘部前低后高地倾斜。通过该胸部腔室46c的前缘部与乘员p的上臂部a滑动接触,将上臂部a绕着肩部s向上方侧推起。由此,防止上臂部a夹在胸部c及腹部b与胸部腔室46c之间。
59.从该侧安全气囊46的后缘部的下部(这里为乘员p的腰部w及腹部b的高度部位)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充气装置连接部46e。在充气装置连接部46e的上端部形成有充气装置44的插入口,充气装置44的下端部被从该插入口插入到充气装置连接部46e内。
60.该侧安全气囊46的头部腔室46a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膨胀展开为大致矩形形状。该头部腔室46a主要在比安全带32的肩部安全带32a靠乘员p的头部h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膨胀展开。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展开了的头部腔室46a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触或接近乘员p的头部h而与其对置。膨胀展开状态的头部腔室46a以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乘员p的头部h的大致下半部分及脖子n重叠的方式配置。膨胀展开状态的头部腔室46a通过与头枕22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前方侧相邻配置的后部46a1、从后部46a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上部46a2和从前上部46a2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前下部46a3来构成。膨胀展开状态的头部腔室46a形成为将l字放倒这样的形状。
61.前上部46a2与头部h在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相邻配置,前下部46a3与脖子n在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相邻配置。该前下部46a3形成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下端从车辆上方侧接触乘员p的肩部s。该乘员p如前所述是am50的假人,但即便该乘员p的体格比am50稍微大或稍微小,侧安全气囊46通过根据上述乘员p的肩部s的高度而变形,也能够维持上述的接触。
62.连接腔室46b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从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向车辆下方侧呈筒状延伸。该连接腔室46b的下端部与胸部腔室46c的上端部连接。头部腔室46a与胸部腔室46c经由该连接腔室46b一体地连接,胸部腔室46c内与头部腔室46a内经由该连接腔室46b内来连通。该连接腔室46b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以越朝向车辆上方侧则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地膨胀展开。该连接腔室46b相对于安全带32的肩部安全带32a向车辆下方侧膨胀展开。在该连接腔室46b内收容有后述的通道48的上部。
63.头部腔室46a的前下部46a3与连接腔室46b由对侧安全气囊46的基布进行缝制的分隔缝制部47a来分隔。如图3所示,该分隔缝制部47a通过延长对侧安全气囊46的外周缘部进行缝制的外周缝制部47的一部分来构成。该外周缝制部47包括设定在头部腔室46a的下缘部的下缘缝制部47b和设定在胸部腔室46c的前缘部的前缘缝制部47c。上述的分隔缝制部47a通过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从下缘缝制部47b的后端向车辆上方延伸的
前侧纵向延伸部47a1、从前缘缝制部47c的上端向车辆上方延伸的后侧纵向延伸部47a3以及将前侧纵向延伸部47a1与后侧纵向延伸部47a3各自的上端相连的圆形形状部47a2来构成。圆形形状部47a2在从前侧纵向延伸部47a1的上端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后向车辆上方侧凸出而呈圆弧状延伸直至后侧纵向延伸部47a3的上端。
6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腔室46a和连接腔室46b被视为是不同的腔室,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将头部腔室46a的后下部视为连接腔室46b且将头部腔室46a的后上部视为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另外,在例如侧安全气囊46通过所谓的opw法制造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述的opw法来形成取代上述缝制部(接缝)47a的分隔部。
65.如图1及图2所示,通道48收容在侧安全气囊46的内部。该通道48具有将来自充气装置44的气体向侧安全气囊46内的上部及下部(即腰部腔室46d内及胸部腔室46c内)引导的功能。该通道48通过形成为圆筒状的通道主体部48a和从通道主体部48a的下端部侧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8b来构成。通道主体部48a以轴线方向沿着侧安全气囊46的上下方向的姿态收容于侧安全气囊46内的后部侧。该通道主体部48a从侧安全气囊46内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在通道主体部48a的上端部形成有作为上侧的开口部的上侧喷出口50,在通道主体部48a的下端部形成有作为下侧的开口部的下侧喷出口52。上侧喷出口50在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的下端部内、即头部腔室46a与连接腔室46b的连接部附近开口。下侧喷出口52在腰部腔室46d内开口。
66.充气装置连接部48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接部”。该充气装置连接部48b收容在侧安全气囊46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6e内且与充气装置连接部46e的内侧重叠。在该充气装置连接部48b的上端部形成有充气装置44的插入口。该插入口配置于在充气装置连接部46e的上端部形成的插入口的内侧,充气装置44的下端部被从该插入口插入到充气装置连接部48b内。
67.上述的充气装置44、侧安全气囊46及通道48如前所述那样在通常时被制成图4及图5所示的侧安全气囊模块42,且收纳在外侧侧部16a内。在该侧安全气囊模块42中,侧安全气囊46与通道48一起被以规定的折叠方法折叠成长条状。在该收纳状态的侧安全气囊模块42中,侧安全气囊46及通道48各自的上部从座椅靠背16的肩头部16s(在图4及图5以外省略附图标记)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形成于通道48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比肩部安全带32a靠乘员p的头部h侧配置。该收纳状态的侧安全气囊模块42由在外侧框架1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着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纵向延伸部42a和在上框架18c的车辆后方侧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延伸部42b来构成,收纳状态的侧安全气囊模块42在座椅靠背16的肩头部16s的高度处弯曲。纵向延伸部42a包括侧安全气囊46中的主要与胸部腔室46c及腰部腔室46d相当的部位,横向延伸部42b包括侧安全气囊46中的主要与头部腔室46a及连接腔室46b相当的部位。横向延伸部42b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及图5中,省略了充气装置44的图示。
68.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中,当充气装置44工作时,从充气装置44的喷出部44a喷出的气体从充气装置连接部48b内进入通道主体部48a内。流入到通道主体部48a内的气体从通道主体部48a的下侧喷出口52及上侧喷出口50分别向腰部腔室46d内及头部腔室46a内喷出。向腰部腔室46d内及头部腔室46a内喷出的气体的一部分向胸部腔室
46c内流入。由此,侧安全气囊46向乘员p的侧方膨胀展开。
69.在该膨胀展开时,在外侧侧部16a的前表面或侧面(任一附图标记均省略)中的至少一方以及外侧侧部16a的上表面16a1侧,设定于座椅靠背表皮20的撕裂线部(裂开线部;开裂预定部)开裂。上述的“上表面16a1侧”包括上表面16a1及上表面16a1的周边部(例如外侧侧部16a的背面的上端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上述的开裂,侧安全气囊46向外侧侧部16a的外侧膨胀展开。此时,腰部腔室46d从外侧侧部16a的下部向腰部w的侧方膨胀展开,胸部腔室46c从外侧侧部16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肩部s、胸部c及腹部b的侧方膨胀展开。另外,此时,头部腔室46a从外侧侧部16a的上表面16a1侧向头部h及脖子n的侧方膨胀展开,连接腔室46b从外侧侧部16a的上端部向相对于肩部s的车辆后斜上方侧膨胀展开。
70.在该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通道主体部48a在侧安全气囊46内沿着侧安全气囊46的上下方向延伸。在该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如图2所示那样,侧安全气囊46的连接腔室46b及通道主体部48a构成为在位于座椅靠背16的肩头部16s的高度处的弯曲部46b1、48a1(参照图2;在图1中省略附图标记)弯曲。在比上述弯曲部46b1、48a1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连接腔室46b及通道主体部48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使得头部腔室46a比胸部腔室46c及腰部腔室46d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配置。。
71.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在通道主体部48a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被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安全带32的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且在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内开口。详细而言,该上侧喷出口50被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头枕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22s、肩部安全带32a及外侧侧部16a的上端部之间的空间中开口。该上侧喷出口50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车辆前方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作为头枕22的支架的头枕支架22a(参照图2;在图1中省略图示)相邻配置。如图2所示,该上侧喷出口50被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如图1所示,该上侧喷出口50形成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开口。成为气体从该上侧喷出口50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喷出到头部腔室46a内的结构。
72.如图1及图2所示,形成在通道主体部48a的下端部的下侧喷出口52被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腰部腔室46d内开口,且该下侧喷出口52整体位于乘员p的腰部w的侧方。该下侧喷出口52形成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朝向车辆下方(这里为车辆下方且稍靠车辆前方)开口。成为气体从该下侧喷出口52朝向车辆下方喷出到腰部腔室46d内的结构。
73.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通道主体部48a中,从其下端部侧延伸出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8b与充气装置44的下端部连接。由此,成为如下结构:在充气装置44工作(起动)时,从设置于充气装置44的下端部的喷出部44a喷出的气体从形成于通道主体部48a的下端部的下侧喷出口52提前向腰部腔室46d内喷出。另外,从喷出部44a喷出的气体也向通道主体部48a的上端部侧流入而从通道主体部48a的上侧喷出口50向头部腔室46a内喷出。由此,构成为在侧安全气囊46膨胀展开时,通道主体部48a在比充气装置44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沿着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即侧安全气囊46的上下方向)延伸。该通道48通过从充气装置44导入的气体而在侧安全气囊46内相对地成为高压。能够通过该高压的通道48而从侧方约束乘员p的胸部c的大致后半部分。
7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头部腔室46a由后部46a1、前上部46a2及前下部46a3来构成。在该头部腔室46a膨胀展开时,在从通道48的上侧喷出口50喷出的气体的作用下,首先,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从座椅靠背16的外侧侧部16a朝向乘员p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接着,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从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朝向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之后,头部腔室46a的前下部46a3从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朝向车辆下方膨胀展开。在该头部腔室46a膨胀展开时,按照图6所示的箭头g1、g2、g3的顺序向头部腔室46a内供给气体。这样,供给到头部腔室46a内的气体在从车辆左方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回旋。由此,头部腔室46a按照后部46a1、前上部46a2、前下部46a3的顺序膨胀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供给到头部腔室46a内的气体g(即上述的g1、g2及g3)的流动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下用倒u字状的箭头示出,但该气体g如上所述那样在从车辆左方侧观察时向逆时针的方向回旋。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供给到头部腔室46a内的气体如上所述那样回旋的方式设定头部腔室46a的形状。
75.<作用及效果>
76.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7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点式安全带32将乘员p约束于车辆用座椅12。在该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的外侧侧部16a搭载有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在该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40中,当侧面碰撞ecu60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2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44被侧面碰撞ecu60起动。由此,从充气装置44产生的气体经由通道48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8b向通道48的通道主体部48a内流入。通道主体部48a在侧安全气囊46内沿侧安全气囊46的上下方向延伸。从形成在该通道主体部48a的下端部及上端部的下侧喷出口52及上侧喷出口50向腰部腔室46d内及头部腔室46a内喷出气体。由此,腰部腔室46d从外侧侧部16a的下部向乘员p的腰部w的侧方膨胀展开,并且头部腔室46a从外侧侧部16a的上表面16a1侧向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膨胀展开。
78.这里,上述的上侧喷出口50被设定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安全带32的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且在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内开口。从该上侧喷出口50向头部腔室46a内喷出的气体的力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即想要使头部腔室46a膨胀展开这一侧)集中于头部腔室46a。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46a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
79.并且,膨胀展开状态的头部腔室46a具有从该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上部46a2和从该前上部46a2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前下部46a3。在该头部腔室46a膨胀展开时,在从通道48的上侧喷出口50喷出的气体的作用下,首先,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从座椅靠背16的外侧侧部16a朝向乘员p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接着,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从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朝向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之后,头部腔室46a的前下部46a3从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朝向车辆下方膨胀展开。在该头部腔室46a的膨胀展开时,供给到头部腔室46a内的气体在从车辆左方侧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回旋,头部腔室46a按照后部46a1、前上部46a2、前下部46a3的顺序膨胀展开。由此,头部腔室46a的展开行为稳定。其结果是,容易防止头部腔室46a在膨胀展开时意外与肩部安全带32a接触的情况,因此更容易使头部腔室46a向目标位置(即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由此,能够提高头部h的初始约束性能。
80.使用图8及图9所示的比较例来补充说明上述的效果。在该比较例中,省略了头部腔室46a的前下部46a3与连接腔室46b之间的分隔缝制部47a(分隔部)。另外,该比较例构成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通道48的上侧喷出口50在座椅靠背16的肩头部16a1附近且在肩部安全带32a的下方附近开口。在该比较例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设为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在该比较例中,当来自充气装置44的气体从通道48的上侧喷出口50向头部腔室46a内流入时,如图8及图9中箭头gr所示的那样,气体呈放射状扩散。其结果是,头部腔室46a在大幅摆动的同时膨胀展开,因此头部腔室46a的展开行为不稳定,头部腔室46a容易与肩部安全带32a意外接触。因此,难以使头部腔室46a向目标位置膨胀展开,会影响头部腔室46a对头部h的约束性能。
81.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述所述,不会使侧安全气囊46与肩部安全带32a意外接触,容易使侧安全气囊46向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由此,能够使头部腔室46a的膨胀展开位置接近头部h,因此能够提高头部h的初始约束性能。并且,由于头部h隔着头部腔室46a承受来自肩部安全带32a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将头部腔室46a的内压设定得低。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头部腔室46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容量),因此有助于头部腔室46a的膨胀展开的提前化。另外,由于能够利用肩部安全带32a来按压头部腔室46a,因此能够在例如斜侧面碰撞时也无延迟地约束头部h。
8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连接腔室46b从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向车辆下方侧呈筒状地延伸。在该连接腔室46b内收容有通道48的上部,设置于通道48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在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内开口。从该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出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从该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朝向车辆下方延伸出头部腔室46a的前下部46a3。该前下部46a3与连接腔室46b由分隔缝制部47a来分隔。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形成具有上述后部46a1、前上部46a2及前下部46a3的头部腔室46a。
8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分隔缝制部47a通过延长对侧安全气囊46的外周缘部进行缝制的外周缝制部47的一部分来构成。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工序来缝制出外周缝制部47和分隔缝制部47a,因此与利用不同的工序缝制出外周缝制部47和分隔缝制部47a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缝制工序。
8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形成于通道主体部48a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在头部腔室46a内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开口。在从该上侧喷出口50喷出的气体的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从外侧侧部16a朝向车辆前斜上方膨胀展开。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46a的后部46a1向头部h的侧方提早膨胀展开。其结果是,能够使之后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46a的前上部46a2及前下部46a3的膨胀展开时机也提早化。
85.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上述的上侧喷出口50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车辆上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通过从该上侧喷出口50喷出的气体使头部腔室46a膨胀展开。由此,容易防止头部腔室46a通过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车辆下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头部h的侧方膨胀展开的情况。
8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头部腔室46a的前下
部46a3的下端从车辆上方侧接触乘员p的肩部s。由此,头部腔室46a相对于乘员p的头部h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因乘员p的体格差异、就座姿势而导致头部h与头部腔室46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发生偏离的情况。其结果是,容易良好地确保头部腔室46a对头部h的保护性能。
8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折叠的状态收纳于座椅靠背16的外侧侧部16a内的侧安全气囊46及通道48各自的上部从座椅靠背16的肩头部16a1朝向头枕22侧延伸。在该收纳状态下,形成于通道48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比肩部安全带32a靠乘员p的头部h侧配置。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在从形成于通道48的上端部的上侧喷出口50喷出的气体的作用下,头部腔室46a在比肩部安全带靠乘员p的头部h侧的部位开始膨胀展开。由此,更容易使头部腔室46a在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h侧膨胀展开。
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于座椅靠背16的外侧框架18a的充气装置44的气体喷出部44a连接通道48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8b。由此,来自充气装置44的气体被向通道48内导入。该通道48的通道主体部48a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在比充气装置44靠车辆前方侧的部位沿着座椅靠背16的高度方向延伸。该通道主体部48a通过从充气装置44导入的气体而在侧安全气囊46内相对地成为高压。由于该高压的通道主体部48a如上所述那样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通道主体部48a有效地约束例如乘员p的肋骨的后部。
89.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90.<第二实施方式>
91.在图10中,利用立体图来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的座椅靠背16的上部周边。在该图10中,示出侧安全气囊46的收纳状态。在图11中,利用主视图来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的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的状况。
92.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搭设在座椅靠背16的框架18中的头枕支架22a的连结部附近与头部腔室46a的后缘部之间的紧固夹板70。该紧固夹板70例如通过与侧安全气囊46的基布同样的布材形成为长条状。该紧固夹板70的一端部固定于框架18中的头枕支架22a的连结部附近。该紧固夹板70的另一端部被缝制到头部腔室46a的后缘部,与通道48的上部缝到一起。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10所示,折叠着的侧安全气囊46的上端部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呈z字状地被进行z折叠。
93.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通过搭设在座椅靠背16的框架18中的头枕支架22a的连结部附近与头部腔室46a的后缘部之间的紧固夹板70来限制头部腔室46a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乘员p的头部h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移。由此,容易使头部腔室46a向相对于肩部安全带32a的乘员p的头部侧h的目标位置膨胀展开,并且能够将头部腔室46a保持在该目标位置。
94.<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9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通道48的上侧喷出口50朝向车辆前斜上方开口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上侧喷出口50朝向车辆上方开口的结构。
96.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充气装置44的下端部设置有喷出部44a的结
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充气装置44的上端部设置有气体喷出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成为通道48的充气装置连接部48b从通道主体部48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延伸出的结构。
97.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设为在侧安全气囊46的膨胀展开时通道48在比充气装置44靠车辆前方侧的部位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充气装置的整体收容在通道的内侧的结构。
98.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