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3779发布日期:2021-12-07 22:5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采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内都安装有智能采暖保温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带给汽车内的使用者舒适的温感。
3.公开号为cn11295987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包括安置板,所述安置板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传动组件,安置板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采暖组件。该发明通过设置安置板和采暖组件,其中安置板顶部外壁设置有传动组件和回转组件,均安装于车体外壁,而采暖组件位于车体内部,采暖组件与安置板电线连接,使用该种装置时,无需对车体进行改造,同时,可以在现有的车体上进行加装,十分方便;同时回转组件中导流块设置有倒角,且两个所述导流块为相对方向安装,使得安置板在安装时无需考虑前后方向,均可以在行驶中保持空气流动畅通。
4.但是,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安置板、传动组件以及回转组件都会占用车体中人员使用的空间,造成车辆空间的狭小,实用性太低;第二,现有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内部的采暖系统都有一种混合模式,混合模式下,冷凝管会与汽车发动机接触,通过发动机的热量为冷凝管中的冷凝水提供热量,提高温度,然后当冷凝水的温度没有到达指定温度时,ptc加热器会进行温度的补差,减少能耗,但是此种方式下,冷凝管在发动机的高温下容易发生损坏,使用寿命低,并且发动机产生的高温气体也无法及时排出;第三,发动机仓中的高温气体呈上升的运动轨迹与冷凝管接触换热,高温气体与冷凝管的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占用车内空间、换热效率差和冷凝管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6.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包括安装板、散热装置、ptc加热循环系统、鼓风机、暖风芯体以及出风壳体,所述安装板与汽车的前盖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处于汽车发动机的上方,所述散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安装板顶部,所述ptc加热循环系统包括ptc加热器、ptc电动水泵以及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中设置有冷凝水,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凝管以及第二冷凝管,所述第一冷凝管与所述第二冷凝管通过连接套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冷凝管贯穿所述散热装置,所述第二冷凝管贯穿所述暖风芯体,所述鼓风机与所述暖风芯体连通,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出风壳体连通,所述出
风壳体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导风装置。
7.进一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排风机以及中空管,所述中空管内壁固定开设有第一螺纹气道以及第二螺纹气道,所述第一冷凝管设置在所述中空管内部,所述中空管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第一螺纹气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另一端与所述排风机连通。
8.进一步,所述中空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三连接管远离所述中空管的一端插入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螺纹气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二螺纹气道连通,所述中空管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出气管。
9.进一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弧形壳体、旋转轴以及传动齿轮,所述弧形壳体顶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弧形壳体底部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连通,所述弧形壳体内部固定开设有风腔以及传动腔,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传动腔,所述旋转轴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的扇叶,所述旋转轴端部与所述传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冷凝管外周壁固定连接有联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联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传动齿轮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轴。
10.进一步,所述连接套件包括法兰盘、旋转油封以及回收环,所述法兰盘套接在所述第一冷凝管以及第二冷凝管的连接处,所述旋转油封固定在法兰盘的内侧壁,所述回收环固定在所述法兰盘的下方,所述回收环顶部固定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回收环底部固定开设有出水口。
11.进一步,所述暖风芯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出风壳体连通,所述暖风芯体顶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口。
12.进一步,所述出风壳体内部具有风道,所述风道一端与所述导风装置连通,所述风道另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风道靠近所述导风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滤网。
13.进一步,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出气槽、多个呈矩形阵列的弹性导风板,所述弹性导风板旋转固定在所述出气槽中,所述弹性导风板与所述滤网抵触连接,所述出气槽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挡块,所述矩形挡块与所述弹性导风板抵触连接。
14.进一步,所述弹性导风板由第一导板、第二导板以及旋转杆共同组成,所述第一导板通过所述旋转杆旋转连接在所述出气槽中,所述第一导板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二导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板一侧面呈倾斜面,所述矩形挡块靠近第二导板倾斜面的一侧面为斜面。
15.进一步,所述安装板底部固定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散热装置连通,所述安装板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加强筋。
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中循环管路通过贯穿散热装置的方式架设在汽车发动机的上方,从而循环管路不会直接与汽车前盖下方的发动机直接接触,避免发动机的高温造成循环管路的损坏,散热装置从发动机的上方吸收大部分高温气体,然后将推动高温气体沿着循环管路的外表面移动,实现高温气体与循环管路中冷凝水的换热,换热后的气体及时排出车体,从而既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高温又能实现高温气体与循环管路中冷凝水的换热,并且该采暖装置均设置在汽车前盖的下方,不会占用车体中人员使用的空间,实用性高。
17.(2)本发明中通过散热装置中的排风机吸入发动机周围的高温气体,然后将高温气体送入到第一螺纹气道以及第二螺纹气道的双向路径上,能够增加高温气体与第一冷凝管外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高温气体螺纹推进的方式能够增加换热时间,有效的增加换热的效率。
18.(3)本发明中高温气体从第二连接管中出来进入传动组件的时候,高温气体推动扇叶,从而旋转轴发生旋转,旋转轴旋转的时候带动传动齿轮以及联动轴同步旋转,联动轴可以外接小型的发电机为车载蓄电池提供电能,而传动齿轮可以带动联动齿轮发生旋转,联动齿轮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冷凝管发生旋转,从而第一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处于湍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冷凝水换热效率更强。
19.(4)本发明中通过法兰盘连接第一冷凝管以及第二冷凝管,并且通过旋转油封增加密封性能,使得第一冷凝管相对于第二冷凝管发生旋转的时候,冷凝水渗出的可能性降低,并且通过回收环中的进水口,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少部分渗出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出水口送入到收集装置中,或者通过管道重新送入到第二冷凝管中,避免冷凝水的浪费。
20.(5)本发明中通过排气管将暖气送入到出风壳体中,然后进入到车内,并且连接口可以与车载的多个座椅加热系统进行连接,并输送暖气。
21.(6)本发明中通过弹性导板导风板可以有效的避免杂质堵塞滤网,其中矩形挡块的设置,使得第一导板只有在逆时针旋转的时候才会推动杂质,而顺时针旋转的时候,第一导板不会将推动的杂质再次推回原位,如此杂质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移动,便于使用者的清理。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仰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排气管以及连接口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导风装置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放大图;图8为本实施例的传动组件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冷凝管与中空管的装配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的中空管的剖视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的循环管路剖视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a处放大图。
24.图中:1、安装板;101、进气口;102、加强筋;2、散热装置;201、排风机;202、中空管;203、第一螺纹气道;204、第二螺纹气道;3、鼓风机;4、暖风芯体;401、排气管;402、连接口;
5、出风壳体;501、风道;6、ptc加热循环系统;7、循环管路;701、第一冷凝管;702、第二冷凝管;8、连接套件;801、法兰盘;802、旋转油封;803、回收环;804、进水口;805、出水口;9、导风装置;901、出气槽;902、弹性导风板;903、矩形挡块;904、第一导板;905、第二导板;906、旋转杆;907、弹簧;10、第一连接管;11、第二连接管;12、第三连接管;13、传动组件;131、弧形壳体;132、旋转轴;133、扇叶;134、传动齿轮;135、风腔;136、传动腔;14、联动轴;15、联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27.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下面结合图1

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具有高保温的智能采暖装置,包括安装板1、散热装置2、ptc加热循环系统6、鼓风机3、暖风芯体4以及出风壳体5,安装板1与汽车的前盖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1处于汽车发动机的上方,散热装置2固定在安装板1顶部,ptc加热循环系统6包括ptc加热器、ptc电动水泵以及循环管路7,循环管路7中设置有冷凝水,循环管路7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凝管701以及第二冷凝管702,第一冷凝管701与第二冷凝管702通过连接套件8旋转连接,第一冷凝管701贯穿散热装置2,第二冷凝管702贯穿暖风芯体4,鼓风机3与暖风芯体4连通,暖风芯体4与出风壳体5连通,出风壳体5上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导风装置9,安装板1底部固定开设有进气口101,进气口101与散热装置2连通,安装板1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加强筋102。
31.具体的:ptc加热循环系统6用来控制冷凝水的循环以及加热,循环管路7贯穿散热装置2,由于散热装置2是通过安装板1安装在汽车前盖内壁上的,所以循环管路7通过贯穿散热装置2的方式架设在汽车发动机的上方,从而循环管路7不会直接与汽车前盖下方的发动机直接接触,避免发动机的高温造成循环管路7的损坏,散热装置2从发动机的上方吸收大部分高温气体,然后将推动高温气体沿着循环管路7的外表面移动,实现高温气体与循环
管路7中冷凝水的换热,换热后的气体及时排出车体,从而既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高温又能实现高温气体与循环管路7中冷凝水的换热,并且该采暖装置均设置在汽车前盖的下方,不会占用车体中人员使用的空间,实用性高,换热后的冷凝水通过ptc加热循环系统6进入到暖风芯体4中进行换热,然后鼓风机3将外界的冷空气吸入通过暖风芯体4加热升温,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出风壳体5进入到车内,完成采暖。
32.散热装置2包括排风机201以及中空管202,中空管202内壁固定开设有第一螺纹气道203以及第二螺纹气道204,第一冷凝管701设置在所述中空管202内部,中空管20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0,第一连接管10一端与第一螺纹气道203连通,第一连接管10另一端与排风机201连通,中空管20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1以及第三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11以及第三连接管12远离中空管202的一端插入连接有传动组件13,第二连接管11与第一螺纹气道203连通,第三连接管12与第二螺纹气道204连通,中空管202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出气管,传动组件13包括弧形壳体131、旋转轴132以及传动齿轮134,弧形壳体131顶部与第二连接管11连通,弧形壳体131底部与第三连接管12连通,弧形壳体131内部固定开设有风腔135以及传动腔136,旋转轴132贯穿传动腔136,旋转轴132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的扇叶133,旋转轴132端部与传动齿轮134固定连接,第一冷凝管701外周壁固定连接有联动齿轮15,传动齿轮134与联动齿轮15啮合连接,传动齿轮134远离旋转轴13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联动轴14。
33.具体的:排风机201吸入发动机周围的高温气体,然后将高温气体通过第一连接管10送入到中空管202中的第一螺纹气道203上,高温气体沿着第一螺纹气道203移动同时与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进行换热,然后高温气体从第二连接管11中出来进入传动组件13,带动传动组件13运转,接着高温气体通过第三连接管12进入到第二螺纹气道204中再次对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进行换热,通过第一螺纹气道203以及第二螺纹气道204的双向路径,能够增加高温气体与第一冷凝管701外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高温气体螺纹推进的方式能够增加换热时间,有效的增加换热的效率;其中:高温气体从第二连接管11中出来进入传动组件13的时候,高温气体依次经过风腔135、传动腔136,然后推动扇叶133,使得旋转轴132发生旋转,旋转轴132旋转的时候带动传动齿轮134以及联动轴14同步旋转,联动轴14可以外接小型的发电机为车载蓄电池提供电能,而传动齿轮134可以带动联动齿轮15发生旋转,联动齿轮15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冷凝管701发生旋转,从而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处于湍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冷凝水换热效率更强。
34.连接套件8包括法兰盘801、旋转油封802以及回收环803,法兰盘801套接在第一冷凝管701以及第二冷凝管702的连接处,旋转油封802固定在法兰盘801的内侧壁,回收环803固定在法兰盘801的下方,回收环803顶部固定开设有进水口804,回收环803底部固定开设有出水口805。
35.具体的,通过法兰盘801连接第一冷凝管701以及第二冷凝管702,并且通过旋转油封802增加密封性能,使得第一冷凝管701相对于第二冷凝管702发生旋转的时候,冷凝水渗出的可能性降低,并且通过回收环803中的进水口804,可以及时有效的对少部分渗出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并通过出水口805送入到收集装置中,或者通过管道重新送入到第二冷凝管702中,避免冷凝水的浪费,这里说的收集装置可以是桶状的物品,可以对冷却液进行储存。
36.暖风芯体4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管401,排气管401与出风壳体5连通,暖风芯体4顶部还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口402。
37.具体的:排气管401将暖气送入到出风壳体5中,然后进入到车内,并且连接口402可以与车载的多个座椅加热系统进行连接,并输送暖气。
38.出风壳体5内部具有风道501,风道501一端与导风装置9连通,风道501另一端与排气管401连通,风道501靠近导风装置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滤网,导风装置9包括出气槽901、多个呈矩形阵列的弹性导风板902,弹性导风板902旋转固定在出气槽901中,弹性导风板902与滤网抵触连接,出气槽901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挡块903,矩形挡块903与弹性导风板902抵触连接,弹性导风板902由第一导板904、第二导板905以及旋转杆906共同组成,第一导板904通过旋转杆906旋转连接在出气槽901中,第一导板904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907,弹簧907与第二导板905固定连接,第二导板905一侧面呈倾斜面,矩形挡块903靠近第二导板905倾斜面的一侧面为斜面。
39.具体的:暖风通过风道501送出,滤网能够有效的阻挡外界的灰尘杂质进入到风道501中,而旋转弹性导风板902的时候可以改变风向,并且在顺时针旋转弹性导风板902时候,第二导板905与矩形挡块903抵触,此时第二导板905向第一导板904内部回缩,第二导板905不会与滤网直接接触,从而不会推动滤网上的杂质,当逆时针旋转弹性导风板902的时候,第一导板904通过弹簧907弹出,与滤网直接接触,并且可以推动滤网上的杂质,有效的避免杂质灰尘堵塞滤网,影响暖风的输送,其中矩形挡块903的设置,使得第一导板904只有在逆时针旋转的时候才会推动杂质,而顺时针旋转的时候,第一导板904不会将推动的杂质再次推回原位,如此杂质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移动,便于使用者的清理。
40.工作原理:散热装置2是通过安装板1安装在汽车前盖内壁上的,所以循环管路7通过贯穿散热装置2的方式架设在汽车发动机的上方,从而循环管路7不会直接与汽车前盖下方的发动机直接接触,避免发动机的高温造成循环管路7的损坏,接着排风机201吸入发动机周围的高温气体,然后将高温气体通过第一连接管10送入到中空管202中的第一螺纹气道203上,高温气体沿着第一螺纹气道203移动同时与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进行换热,然后高温气体从第二连接管11中出来进入传动组件13,带动传动组件13运转,接着高温气体通过第三连接管12进入到第二螺纹气道204中再次对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进行换热,通过第一螺纹气道203以及第二螺纹气道204的双向路径,能够增加高温气体与第一冷凝管701外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高温气体螺纹推进的方式能够增加换热时间,有效的增加换热的效率,从而既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的高温又能实现高温气体与循环管路7中冷凝水的换热,并且高温气体从第二连接管11中出来进入传动组件13的时候,高温气体推动扇叶133,使得旋转轴132发生旋转,旋转轴132旋转的时候带动传动齿轮134以及联动轴14同步旋转,联动轴14可以外接小型的发电机为车载蓄电池提供电能,而传动齿轮134可以带动联动齿轮15发生旋转,联动齿轮15发生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冷凝管701发生旋转,从而第一冷凝管701中的冷凝水处于湍流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冷凝水换热效率更强,换热后的冷凝水通过ptc加热循环系统6进入到暖风芯体4中进行换热,然后鼓风机3将外界的冷空气吸入通过暖风芯体4的加热升温,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出风壳体5进入到车内,完成采暖。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