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0248发布日期:2021-09-25 11:44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elf

driving car)又称无人驾驶汽车、电脑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在20世纪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世纪初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趋势。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3.其中,无论是无人机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在实际使用中都会用到激光雷达和/或相机,并且目前激光雷达和/或相机有些是预设或整合在无人机机体或自动驾驶汽车本体上,有些则是通过螺栓等结构与无人机机体或自动驾驶汽车本体实现的连接;其中通过螺栓等结构连接的方式可以在不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时候进行拆卸下来,比如需更换其他型号激光雷达和/或相机以用于不同应用,或遇下雨天需保护设备,如此虽然可以随时根据情况选择安装或拆卸,但是在使用的时候,通过螺栓进行安装和拆卸都较为繁琐,操作(即拆装)便捷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旨在解决拆装便捷性低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圆柱形的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圆筒形的连接筒,所述连接柱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筒的内径,所述连接筒的内腔中活动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筒的内壁相配合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定位簧,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呈l形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筒的中部,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筒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位于所述连接筒中的所述定位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齿体,所述连接柱的侧部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定位槽活动配合的活动体,所述活动体上设置有第二齿体,当所述活动体抵触于所述定位槽的端部时,所述定位簧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第一齿体与所述第二齿体啮合。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槽呈中心对称分布于所述连接筒上。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板包括与所述定位簧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
及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的转动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转动部的外壁均活动抵触于所述连接筒的内壁。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槽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的开口处均呈圆角状。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筒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连接柱的一侧设置有锁紧柱,所述连接筒的外壁上倾斜设置有弹性锁紧体,所述弹性锁紧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筒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筒的外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所述弹性锁紧体的自由端背离所述连接筒的一侧设置有驱动部,当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定位槽的转角处时,所述锁紧柱与所述连接柱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锁紧体与所述连接柱外壁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柱外壁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一齿体与所述第二齿体啮合时,所述锁紧柱与所述驱动部相抵触,且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锁紧柱与所述弹性锁紧体和所述连接筒的连接端之间。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的截面呈圆弧状,且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弹性锁紧体之间为圆弧形过渡连接,所述锁紧柱活动贴合于所述弹性锁紧体或所述驱动部的一侧呈圆弧形。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柱,所述驱动柱与所述连接筒的外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筒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筒的中部,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筒的外壁,且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连接筒中的一端的截面大于位于所述连接筒外壁的一端的截面,所述弹性锁紧体靠近所述驱动部的一端设置有柔性防脱体,所述柔性防脱体上设置有防脱柱,所述防脱柱活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防脱柱的直径小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连接筒中一端的截面,且大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连接筒外壁上一端的截面,当所述活动体位于所述定位槽的转角处时,所述防脱柱抵触于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且所述防脱柱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连接筒中的一端的内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槽的宽度、所述柔性防脱体的宽度、所述防脱柱的长度以及所述弹性锁紧体的宽度均相等。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锁紧体在所述连接筒上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锁紧体呈中心对称分布于所述连接筒上。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在使用的时候,第一连接板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是固定连接的,同时相机和/或激光雷达与第二连接板之间是固定连接的(即第二连接板上可以只连接相机或激光雷达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同时安装有激光雷达和相机),且相机优选为全景相机。
16.然后在需要使用相机或激光雷达时,将连接筒套接到连接柱上,此时定位板抵触到连接柱上,继续移动连接筒使得定位簧产生弹性形变,且在此过程中活动体进入到了定位槽中;移动连接筒直到活动体抵触到定位槽的转角处,之后转动连接筒,使得活动体进入到定位槽的末端中,放开连接筒后,在定位簧的作用下,活动体与定位槽之间再发生细小的位移,并使得第一齿体和第二齿体啮合,实现了连接柱和连接筒的连接,同时也将相机和/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连接了起来。其中连接的时候虽然活动体与定位槽之间
具有微小的间隙,但是由于定位簧的弹性作用力较大,因此可以使得第二齿体与第一齿体持续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防止了活动体与定位槽中发生转动,所以连接筒和连接柱之间可以稳定的实现连接。不仅如此,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路坑或石块等,导致自动驾驶车发生颤动,或风吹无人机导致无人机震动了的,此时定位簧都可以在连接柱和连接筒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防止活动体与连接筒二者直接承受所有的惯性作用,对活动体和连接筒均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使用状态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使用状态时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21.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一;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二;
24.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中第二连接板部分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6.图9是图8中d部分的放大图;
27.图10是图8中e部分的放大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中第一连接板部分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9.图12是图11中f部分的放大图。
30.图中,1、第一连接板;2、第二连接板;3、连接柱;4、连接筒;5、定位板;5a、连接部;5b、转动部;6、定位簧;7、定位槽;7a、第一齿体;8、活动体;9、第二齿体;10、锁紧柱;11、弹性锁紧体;12、驱动部;13、驱动柱;14、限位槽;15、柔性防脱体;16、防脱柱。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中部设置有圆柱形的连接柱3,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中部设置有圆筒形的连接筒4,所述连接柱3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筒4的内径,所述连接筒4的内腔中活动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筒4的内壁相配合的定位板5,所述定位板5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之间设置有定位簧6,所述连接筒4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呈l形的定位槽7,所述定位槽7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筒4的中部,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筒4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侧,位于所述连接筒4中的所述定位槽7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齿体7a,所述连接柱3的侧部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定位槽7活动配合的活动体8,所述活动体8上设置有第二齿体9,当所述活动体8抵触于所述定位槽7的端部时,所述定位簧6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第一齿体7a与所述第二齿体9啮合。所述定位槽7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槽7呈中心对称分布于所述连接筒4上。两个定位槽7和两个活动体8可以使得连接柱3和连接筒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
33.所述定位板5包括与所述定位簧6固定连接的连接部5a以及与所述连接部5a转动连接的转动部5b,所述连接部5a和所述转动部5b的外壁均活动抵触于所述连接筒4的内壁。所述定位槽7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端的开口处均呈圆角状。
34.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筒4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板1靠近所述连接柱3的一侧设置有锁紧柱10,所述连接筒4的外壁上倾斜设置有弹性锁紧体11,所述弹性锁紧体1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筒4的外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筒4的外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所述弹性锁紧体11的自由端背离所述连接筒4的一侧设置有驱动部12,当所述活动体8位于所述定位槽7的转角处时,所述锁紧柱10与所述连接柱3外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锁紧体11与所述连接柱3外壁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驱动部12与所述连接柱3外壁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一齿体7a与所述第二齿体9啮合时,所述锁紧柱10与所述驱动部12相抵触,且所述驱动部12位于所述锁紧柱10与所述弹性锁紧体11和所述连接筒4的连接端之间。所述驱动部12的截面呈圆弧状,且所述驱动部12与所述弹性锁紧体11之间为圆弧形过渡连接,所述锁紧柱10活动贴合于所述弹性锁紧体11或所述驱动部12的一侧呈圆弧形。所述驱动部12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2的一侧设置有驱动柱13,所述驱动柱13与所述连接筒4的外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35.所述连接筒4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14,所述限位槽14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筒4的中部,另一端贯穿所述连接筒4的外壁,且所述限位槽14位于所述连接筒4中的一端的截面大于位于所述连接筒4外壁的一端的截面,所述弹性锁紧体11靠近所述驱动部12的一端设置有柔性防脱体15,所述柔性防脱体15上设置有防脱柱16,所述防脱柱16活动位于所述限位槽14中,所述防脱柱16的直径小于所述限位槽14位于所述连接筒4中一端的截面,且大于所述限位槽14位于所述连接筒4外壁上一端的截面,当所述活动体8位于所述定位槽7的转角处时,所述防脱柱16抵触于所述限位槽14的内壁,且所述防脱柱16与所述限位槽14位于所述连接筒4中的一端的内壁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所述限位槽14的宽度、所述柔性防脱体15的宽度、所述防脱柱16的长度以及所述弹性锁紧体11的宽度均相等。
36.所述弹性锁紧体11在所述连接筒4上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锁紧体11呈中心对称分布于所述连接筒4上。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相机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的连接结构,首先
在使用的时候,第一连接板1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是固定连接的,同时相机和/或激光雷达与第二连接板2之间是固定连接的(即第二连接板2上可以只连接相机或激光雷达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同时安装有激光雷达和相机),且相机优选为全景相机。
38.然后在需要使用相机或激光雷达时,将连接筒4套接到连接柱3上,此时定位板5抵触到连接柱3上,继续移动连接筒4使得定位簧6产生弹性形变,且在此过程中活动体8进入到了定位槽7中;移动连接筒4直到活动体8抵触到定位槽7的转角处,之后转动连接筒4,使得活动体8进入到定位槽7的末端中,放开连接筒4后,在定位簧6的作用下,活动体8与定位槽7之间再发生细小的位移,并使得第一齿体7a和第二齿体9啮合,实现了连接柱3和连接筒4的连接,同时也将相机和/或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车或无人机连接了起来。其中连接的时候虽然活动体8与定位槽7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但是由于定位簧6的弹性作用力较大,因此可以使得第二齿体9与第一齿体7a持续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防止了活动体8与定位槽7中发生转动,所以连接筒4和连接柱3之间可以稳定的实现连接。不仅如此,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路坑或石块等,导致自动驾驶车发生颤动,或风吹无人机导致无人机震动了的,此时定位簧6都可以在连接柱3和连接筒4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防止活动体8与连接筒4二者直接承受所有的惯性作用,对活动体8和连接筒4均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39.同时还应当说明的是,虽然附图中是以全景相机和无人机作为使用情形,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机或激光雷达中的一种或两种,与无人机或自动驾驶车进行连接。
40.连接柱3在与连接筒4之间进行相对转动时,连接柱3的端部是抵触在转动部5b上的,然后连接柱3在与连接筒4发生相对转动的过程中,连接柱3带动了连接部5a与转动部5b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如此可以防止连接柱3与定位板5发生磨损,对二者均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将活动体8插入到定位槽7中的时候,定位槽7开口处边缘的圆角形态能够加大定位槽7开口的大小,便于活动体8进入到定位槽7中。
41.在活动体8进入到定位槽7以及移动到定位槽7的转角处的过程中,锁紧柱10都是位于弹性锁紧体11的端部的,然后转动第二连接板2的时候,即活动体8在进入到定位槽7的末端的过程中,锁紧柱10也朝向弹性锁紧体11的自由端方向转动,并在该活动过程中,锁紧柱10作用到驱动部12上;然后继续转动第二连接板2,锁紧柱10驱动驱动部12和弹性锁紧体11都朝向连接筒4的外壁方向活动,直到活动体8进入到了定位槽7末端的时候,锁紧柱10也刚好略过了驱动部12,且驱动部12在弹性锁紧体11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发生回弹;回弹完成后,驱动部12抵触在锁紧柱10的侧部。此时如果活动体8具有从定位槽7中脱出的趋势的时候,驱动部12都能够对锁紧柱10起到限位的作用,并对锁紧柱10起到了锁紧的效果,即连接柱3和连接筒4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进一步的保证了第一连接板1和第二连接板2的连接稳定性。
42.其中驱动部12的截面是圆弧状的,且锁紧柱10与驱动部12或弹性锁紧体11活动抵触的一侧也是圆弧状的,所以当驱动部12在弹性锁紧体11上滑动的时候,可以较好的减小各个结构之间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也可以减小阻力大小。其中锁紧柱10的一侧是圆弧状的,另一侧是平面状的,同样驱动部12与弹性锁紧体11连接的一侧是圆弧形的,但是用于锁紧锁紧柱10的一侧也是平面的,比如附图7中,锁紧柱10的左上侧是平面的,以及驱动部12的右下侧也是平面的,所以当驱动部12在锁紧锁紧柱10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实现锁
紧,即可以很好的防止锁紧柱10将驱动部12驱动到转动。
43.在将相机或激光雷达从无人机或自动驾驶车上取下的时候,首先向连接筒4的外壁方向驱动驱动柱13进行活动,驱动柱13带动驱动部12和弹性锁紧体11贴合抵触到连接筒4的外壁上,此时驱动部12也不对锁紧柱10起到限位作用。然后移动连接筒4,使得第一齿体7a与第二齿体9之间分离,然后转动第二连接板2,使得活动体8活动至定位槽7的转角处,之后直接将连接筒4与连接柱3分离即可,简单方便。
44.其中弹性锁紧体11的自由端还受到了限位槽14、柔性防脱体15以及防脱柱16的限位;首先锁紧柱10在驱动弹性锁紧体11朝向连接筒4的外壁方向活动的时候,防脱柱16和柔性防脱体15都能够进一步的进入到限位槽14中,所以锁紧柱10可以正常的越过驱动部12;然后当驱动部12对弹性锁紧体11起到锁紧作用时,如果锁紧柱10对驱动部12和弹性锁紧体11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力,此时由于防脱柱16受到了限位槽14的作用,所以防脱柱16和柔性防脱漆能够对驱动部12和弹性锁紧体11起到限位和保护的作用,从而防止弹性锁紧体11发生损坏,保证了其使用寿命。
45.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46.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