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6305发布日期:2021-12-04 10:39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半盆调节机构结构图,丝杆支架16焊接在前横管17上,将前横管17焊接于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之间;将调高电机支架7焊接到横弯管18上,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的前端通过螺栓19和衬套安装一根横弯管18,可以以螺栓19为旋转中心活动;将丝杆电机20卡接到调高电机支架7的安装槽内,电机丝杆的后端通过连接螺栓22安装到丝杆支架16上;最后将半盆1后端通过两个台阶螺栓15和衬套安装到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上,半盆1前端通过两个前弯管塑料支架21与横弯管18固定在一起。使用时,通过驱动丝杆电机20,使电机以连接螺栓22为中心向上旋转,电机本体带动调高电机支架7和前横管17绕着以螺栓19为旋转中心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半盆1绕着以半盆台阶螺栓15为旋转中心向上抬起,实现半盆倾角调节功能。该结构中,半盆的旋转作业通过单独的丝杆电机进行驱动。
3.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座椅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零件也更简化,从而减轻整椅重量,提高汽车工作效率。现有的拥有半盆角度调节机构的座椅,如上所示半盆倾角调节机构,以及专利cn206543066u、专利cn206633849u公开的技术,大多都是依靠丝杆电机实现,存在“电机质量较大减小了汽车工作效率;且电机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其他功能机构的布置的”的缺点。
4.因此,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半盆无需丝杆电机驱动,而是通过与座椅四连杆调高机构联动,在调高机构前连杆处再增加一套四连杆机构,达成半盆倾角和座椅调高同时调节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解决现有技术中依靠丝杆电机实现半盆调节,电机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包括座椅调高组件和连杆组件,半盆通过连杆组件连接在所述座椅调高组件的前方;
8.所述座椅调高组件包括一对左右对称的坐垫边梁、一对左右对称的前调高连杆、一个后调高齿板、一个后调高连杆、一个调高电机、一个调高电机支架、一对左右对称的座椅调高机构支架、一个后横管以及多个连接件;右侧坐垫边梁和左侧坐垫边梁之间定位连接有所述后横管,所述后调高齿板的上端、后调高连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后横管的左右两端焊接在一起,所述后调高齿板的下端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调高连杆的另一端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后端连接;所述调高电机通过所述左侧坐垫边梁
上的安装孔定位,调高电机的后端贯穿所述后调高齿板上的月牙槽后与调高电机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调高电机支架的另一端通过紧固连接在所述左侧坐垫边梁的内侧面上;右侧前调高连杆的下端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前端连接,右侧前调高连杆的上端与右侧坐垫边梁的前端铆接,左侧前调高连杆的下端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前端连接,左侧前调高连杆的上端与左侧坐垫边梁的前端铆接;
9.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和左侧半盆联动支架;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的下端分别与右侧前调高连杆、左侧前调高连杆铆接,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的上端分别与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左侧半盆联动支架铆接;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左侧半盆联动支架的水平面一端与所述半盆的前端连接,所述半盆的后端通过半盆台阶螺栓、衬套与所述坐垫边梁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后调高齿板的下端通过第一台阶螺栓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调高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台阶螺栓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右侧前调高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二台阶螺栓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前端连接,左侧前调高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二台阶螺栓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的前端连接;右侧前调高连杆的上端通过第一抽芯铆钉与右侧坐垫边梁的前端铆接,左侧前调高连杆的上端通过第一抽芯铆钉与左侧坐垫边梁的前端铆接。
11.优选的,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的下端通过第三抽芯铆钉分别与右侧前调高连杆、左侧前调高连杆铆接,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的上端通过第二抽芯铆钉分别与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左侧半盆联动支架铆接所述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左侧半盆联动支架的水平板一端通过抬高机构螺钉与所述半盆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左侧半盆联动支架左右对称布置,包括弯折成型的竖直板和水平板,每个所述水平板通过两个所述抬高机构螺钉与所述半盆的前端底面连接在一起,每个所述竖直板通过一个第二抽芯铆钉与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铆接在一起。
13.优选的,所述座椅调高组件中包含一个常规四连杆机构,该常规四连杆机构的旋转点包括所述后横管、第一台阶螺栓、第二台阶螺栓和第一抽芯铆钉;所述半盆的下方包括一个联动四连杆机构,联动四连杆机构的旋转点包括半盆台阶螺栓、第二台阶螺栓、第三抽芯铆钉和第二抽芯铆钉,所述第二台阶螺栓到第一抽芯铆钉连杆与所述第三抽芯铆钉到第二台阶螺栓的连杆相对位置固定。
14.优选的,中间位置时,所述调高电机驱动后调高齿板绕第一台阶螺栓顺时针旋转,所述常规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所述前调高连杆绕第二台阶螺栓顺时针旋转,顶部的坐垫边梁抬升;所述前调高连杆带动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绕所述第三抽芯铆钉向前向上移动,所述联动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第二台阶螺栓前移,半盆以半盆台阶螺栓为中心顺时针向下旋转,所述半盆的倾角变小。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包括座椅调高组件和连杆组件,半盆通过连杆组件连接在所述座椅调高组件的前方;其中,所述座椅调高组件包括一对左右对称的坐垫边梁、一对左右对称的前调高连杆、一个后调高齿板、一个后调高连杆、一个调高电机、一个调高电机支架、一对左右对称的座椅调高机构支架、一个后横管以及多
个连接件,其中,所述后横管、第一台阶螺栓、第二台阶螺栓和第一抽芯铆钉旋转点组成一个常规四连杆机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右侧半盆联动支架和左侧半盆联动支架,半盆的下方包括一个联动四连杆机构,通过半盆台阶螺栓、第二台阶螺栓、第三抽芯铆钉和第二抽芯铆钉四个旋转点组成一个联动四连杆机构,两个四连杆机构中第二台阶螺栓到第一抽芯铆钉连杆与第三抽芯铆钉到第二台阶螺栓的连杆相对位置固定。工作时,以中间位置时为例,调高电机驱动后调高齿板绕第一台阶螺栓顺时针旋转,常规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前调高连杆绕第二台阶螺栓顺时针旋转;前调高连杆带动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绕第三抽芯铆钉向前向上移动,联动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第二台阶螺栓前移,半盆以半盆台阶螺栓为中心顺时针向下旋转,座椅升高,半盆的倾角变小;反之,调高电机驱动后调高齿板绕第一台阶螺栓逆时针旋转时,座椅降低,半盆的倾角变大。
17.与现有的半盆倾角调节机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减少使用一个电机,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结构简单,扩大了其他功能机构的布置空间;通过调节座椅下方的常规四连杆机构带动半盆下方的联动四连杆机构运动,从而实现了同时调节座椅高度和半盆倾角的功能。
18.本实用新型符合不同身高的驾驶员驾乘习惯,通常小个子驾驶员需要将座椅调至最高后驾驶,此时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半盆倾角随动变小,为脚掌触及三踏板让出有效空间。高个子驾驶员需要将座椅调至最低位置驾驶,此时大腿会上翘,大腿与坐垫的接触面积减小,增大了臀部压强,舒适性变差,此时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半盆倾角随动变大,有效弥补角度差,增加大腿与坐垫的接触面积,提高舒适性。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a

a位置剖面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半盆左侧安装示意图;(半盆右侧与左侧对称)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后连杆安装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座椅调高机构最高位置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座椅调高机构最低位置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爆炸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半盆;2a、右侧坐垫边梁;2b、左侧坐垫边梁;3a、右侧前调高连杆;3b、左侧前调高连杆;4、后调高齿板;5、后调高连杆;6、调高电机;7、调高电机支架;8a、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b、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9、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10a、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b、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1、后横管;12a、第一台阶螺栓;12b、第二台阶螺栓;13a、第一抽芯铆钉;13b、第二抽芯铆钉;13c、第三抽芯铆钉;14、抬高机构螺钉;15、半盆台阶螺栓;
29.16、丝杆支架;17、前横管;18、横弯管;19、螺栓;20、丝杆电机;21、塑料支架;22、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2

8所示,一种半盆角度随座椅调高联动的调节机构,包括座椅调高组件和连杆组件,半盆1通过连杆组件连接在所述座椅调高组件的前方;具体的,所述座椅调高组件包括一对左右对称的坐垫边梁、一对左右对称的前调高连杆、一个后调高齿板4、一个后调高连杆5、一个调高电机6、一个调高电机支架7、一对左右对称的座椅调高机构支架、一个后横管11以及多个连接件;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之间定位连接有所述后横管11,所述后调高齿板4的上端、后调高连杆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后横管11的左右两端焊接在一起,所述后调高齿板4的下端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b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调高连杆5的另一端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a的后端连接;所述调高电机6通过所述左侧坐垫边梁2b上的安装孔定位,调高电机6的后端贯穿所述后调高齿板4上的月牙槽后与调高电机支架7的一端连接,所述调高电机支架7的另一端通过紧固连接在所述左侧坐垫边梁2b的内侧面上;右侧前调高连杆3a的下端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a的前端连接,右侧前调高连杆3a的上端与右侧坐垫边梁2a的前端铆接,左侧前调高连杆3b的下端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b的前端连接,左侧前调高连杆3b的上端与左侧坐垫边梁2b的前端铆接。
31.如图3、4所示,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和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的下端分别与右侧前调高连杆3a、左侧前调高连杆3b铆接,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的上端分别与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铆接;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的水平面一端与所述半盆1的前端连接,所述半盆1的后端通过半盆台阶螺栓15、衬套与所述坐垫边梁连接。
32.具体的,所述后调高齿板4的下端通过第一台阶螺栓12a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b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调高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台阶螺栓12a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a的后端连接;所述右侧前调高连杆3a的下端通过第二台阶螺栓12b与右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a的前端连接,左侧前调高连杆3b的下端通过第二台阶螺栓12b与左侧座椅调高机构支架8b的前端连接;右侧前调高连杆3a的上端通过第一抽芯铆钉13a与右侧坐垫边梁2a的前端铆接,左侧前调高连杆3b的上端通过第一抽芯铆钉13a与左侧坐垫边梁2b的前端铆接。
33.具体的,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的下端通过第三抽芯铆钉13c分别与右侧前调高连杆3a、左侧前调高连杆3b铆接,两个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的上端通过第二抽芯铆钉13b分别与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铆接所述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的水平板一端通过抬高机构螺钉14与所述半盆1连接。所述右侧半盆联动支架10a、左侧半盆联动支架10b左右对称布置,包括弯折成型的竖直板和水平板,每个所述水平板通过两个所述抬高机构螺钉14与所述半盆1的前端底面连接在一起,每个所述竖直板通过一个第二抽芯铆钉13b与所述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铆接在一起。
34.组合后的该机构中包含两个四连杆机构,其中所述座椅调高组件中包含一个常规四连杆机构,该常规四连杆机构的旋转点包括所述后横管11、第一台阶螺栓12a、第二台阶螺栓12b和第一抽芯铆钉13a;所述半盆的下方包括一个联动四连杆机构,联动四连杆机构的旋转点包括半盆台阶螺栓15、第二台阶螺栓12b、第三抽芯铆钉13c和第二抽芯铆钉13b,所述第二台阶螺栓12b到第一抽芯铆钉13a连杆与所述第三抽芯铆钉13c到第二台阶螺栓12b的连杆相对位置固定。
35.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如下:
36.工作时,如图6、7所示,以中间位置时为例,所述调高电机6驱动后调高齿板4绕第一台阶螺栓12a顺时针旋转,所述常规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所述前调高连杆绕第二台阶螺栓12b顺时针旋转,此时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提升,座椅升高;所述前调高连杆带动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绕所述第三抽芯铆钉13c向前向上移动,所述联动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第二台阶螺栓12b前移,半盆1以半盆台阶螺栓15为中心顺时针向下旋转,所述半盆1的倾角变小,此时适合个子较高的人员驾驶乘坐。
37.反之,以中间位置时降低座椅高度为例,所述调高电机6驱动后调高齿板4绕第一台阶螺栓12a逆时针旋转,所述常规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所述前调高连杆绕第二台阶螺栓12b逆时针旋转,此时右侧坐垫边梁2a和左侧坐垫边梁2b下降,座椅高度降低;所述前调高连杆带动半盆倾角调节联动板9绕所述第三抽芯铆钉13c向后向下移动,所述联动四连杆机构传动带动第二台阶螺栓12b后移,半盆1以半盆台阶螺栓15为中心逆时针向下旋转,所述半盆1的倾角变大,此时适合个子较低的人员驾驶乘坐。
38.通过以上联动作业,个子较低人员驾驶时,半盆的倾角变小,为脚掌触及三踏板让出有效空间;高个子驾驶员需要将高度调至最低,此时大腿角减小,大腿与坐垫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增大,舒适性变差,此时半盆倾角变大,有效弥补角度差,增大接触面积,提高舒适性。
39.本实用新型在座椅下方常规四连杆机构的前调高连杆上增加一套联动四连杆机构,实现座椅调高和半盆倾角的同时调节;该机构主要应用于带有座椅调高和半盆倾角同时调节机构的座椅上;此外,可以实现无需电机,手动同时调节座椅调高和半盆倾角;可以节省一个半盆倾角调节电机,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增加其他功能机构的安装空间。
4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