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1235发布日期:2022-01-12 02:33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后视镜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夹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视镜支架。


背景技术:

2.现如今适用于汽车的后视镜支架种类越来越多,一种后视镜支架只适用一种型号的后视镜。然而,当需要更换后视镜时,与该后视镜对应的后视镜支架就也需要被更换掉,其他的后视镜支架无法进行匹配,所以,这样的后视镜支架通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后视镜支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支架,包括承载架和连接臂,
5.所述承载架包括横杆、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第三夹持部;
6.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分别连接于所述横杆的两端,所述第一竖杆具有适配于所述横杆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竖杆可沿所述横杆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
7.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竖杆远离所述横杆的端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一竖杆的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竖杆远离所述横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二竖杆的第三伸缩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可沿所述第一竖杆或所述第二竖杆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
8.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卡接端,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卡接端,所述第一卡接端与所述第二卡接端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及所述横杆的方向移动或伸缩;
9.所述第三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竖杆邻近所述横杆的端部或所述横杆的与所述第一卡接端及所述第二卡接端同侧的侧面;
10.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架的所述横杆。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卡接端的第四伸缩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二卡接端的第五伸缩部,所述第一卡接端与所述第二卡接端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及所述横杆的方向进行移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持部具有第三卡接端,所述第三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三卡接端的第六伸缩部,所述第六伸缩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竖杆邻近所述横杆的端部或所述横杆的与所述第一卡接端及所述第二卡接端同侧的侧面,所述第三卡接端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及所述横杆的方向进行移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持部设置所述横杆的与所述第一卡接端及所述第二卡接端同侧的侧面,所述第三夹持部具有至少一个沿所述横杆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的凹槽。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竖杆邻近所述横杆的端部,所
述承载架进一步包括第四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具有第四卡接端,所述第四夹持部具有适配于所述第四卡接端的第七伸缩部,所述第七伸缩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竖杆邻近所述横杆的端部,所述第四卡接端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竖杆、所述第二竖杆及所述横杆的方向进行移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杆具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竖杆具有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二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中,所述第三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收容腔中;或,所述第二伸缩部具有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三伸缩部具有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一竖杆的远离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收容腔中,所述第二竖杆的远离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收容腔中。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端具有第四收容腔,所述第二卡接端具有第五收容腔,所述第四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四收容腔中,所述第五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五收容腔中;或,所述第四伸缩部具有第四收容腔,所述第五伸缩部具有第五收容腔,所述第一卡接端的靠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四收容腔中,所述第二卡接端的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五收容腔中。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接端具有第六收容腔,所述第六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六收容腔中;或,所述第六伸缩部具有第六收容腔,所述第三卡接端的靠近所述第二竖杆或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六收容腔中。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杆具有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伸缩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中;或,所述第一伸缩部具有第一收容腔,所述横杆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中。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部靠近所述横杆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固定槽,多个所述固定槽沿所述第一伸缩部的移动方向排布,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固定槽插接连接。
20.上述的后视镜支架通过移动第一伸缩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第三夹持部,使后视镜支架进行位置调整,再使用限位机构将第一伸缩部固定,防止第一伸缩部在位置调整完成后发生滑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后视镜支架操作简单,提高了后视镜支架的适配性和夹持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后视镜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处于第二位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的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24.图4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处于第一调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处于第二调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处于第三调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1所示后视镜支架处于第四调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后视镜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后视镜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1.后视镜支架
ꢀꢀꢀꢀꢀꢀꢀꢀꢀꢀꢀꢀꢀꢀꢀꢀꢀꢀꢀꢀꢀ
100
32.承载架
ꢀꢀꢀꢀꢀꢀꢀꢀꢀꢀꢀꢀꢀꢀꢀꢀꢀꢀꢀꢀꢀꢀꢀꢀꢀ
10
33.横杆
ꢀꢀꢀꢀꢀꢀꢀꢀꢀꢀꢀꢀꢀꢀꢀꢀꢀꢀꢀꢀꢀꢀꢀꢀꢀꢀꢀ
11
34.第一收容腔
ꢀꢀꢀꢀꢀꢀꢀꢀꢀꢀꢀꢀꢀꢀꢀꢀꢀꢀꢀꢀꢀ
112
35.固定槽
ꢀꢀꢀꢀꢀꢀꢀꢀꢀꢀꢀꢀꢀꢀꢀꢀꢀꢀꢀꢀꢀꢀꢀꢀꢀ
113
36.第一滑槽
ꢀꢀꢀꢀꢀꢀꢀꢀꢀꢀꢀꢀꢀꢀꢀꢀꢀꢀꢀꢀꢀꢀꢀ
114
37.第一竖杆
ꢀꢀꢀꢀꢀꢀꢀꢀꢀꢀꢀꢀꢀꢀꢀꢀꢀꢀꢀꢀꢀꢀꢀ
12
38.第一伸缩部
ꢀꢀꢀꢀꢀꢀꢀꢀꢀꢀꢀꢀꢀꢀꢀꢀꢀꢀꢀꢀꢀ
121
39.第二收容腔
ꢀꢀꢀꢀꢀꢀꢀꢀꢀꢀꢀꢀꢀꢀꢀꢀꢀꢀꢀꢀꢀ
122
40.限位机构
ꢀꢀꢀꢀꢀꢀꢀꢀꢀꢀꢀꢀꢀꢀꢀꢀꢀꢀꢀꢀꢀꢀꢀ
123
41.第二滑槽
ꢀꢀꢀꢀꢀꢀꢀꢀꢀꢀꢀꢀꢀꢀꢀꢀꢀꢀꢀꢀꢀꢀꢀ
124
42.第二竖杆
ꢀꢀꢀꢀꢀꢀꢀꢀꢀꢀꢀꢀꢀꢀꢀꢀꢀꢀꢀꢀꢀꢀꢀ
13
43.第三收容腔
ꢀꢀꢀꢀꢀꢀꢀꢀꢀꢀꢀꢀꢀꢀꢀꢀꢀꢀꢀꢀꢀ
131
44.第三滑槽
ꢀꢀꢀꢀꢀꢀꢀꢀꢀꢀꢀꢀꢀꢀꢀꢀꢀꢀꢀꢀꢀꢀꢀ
132
45.第一夹持部
ꢀꢀꢀꢀꢀꢀꢀꢀꢀꢀꢀꢀꢀꢀꢀꢀꢀꢀꢀꢀꢀ
14
46.第二伸缩部
ꢀꢀꢀꢀꢀꢀꢀꢀꢀꢀꢀꢀꢀꢀꢀꢀꢀꢀꢀꢀꢀ
141
47.第一卡接端
ꢀꢀꢀꢀꢀꢀꢀꢀꢀꢀꢀꢀꢀꢀꢀꢀꢀꢀꢀꢀꢀ
142
48.第四伸缩部
ꢀꢀꢀꢀꢀꢀꢀꢀꢀꢀꢀꢀꢀꢀꢀꢀꢀꢀꢀꢀꢀ
143
49.第四收容腔
ꢀꢀꢀꢀꢀꢀꢀꢀꢀꢀꢀꢀꢀꢀꢀꢀꢀꢀꢀꢀꢀ
144
50.第二夹持部
ꢀꢀꢀꢀꢀꢀꢀꢀꢀꢀꢀꢀꢀꢀꢀꢀꢀꢀꢀꢀꢀ
15
51.第三伸缩部
ꢀꢀꢀꢀꢀꢀꢀꢀꢀꢀꢀꢀꢀꢀꢀꢀꢀꢀꢀꢀꢀ
151
52.第二卡接端
ꢀꢀꢀꢀꢀꢀꢀꢀꢀꢀꢀꢀꢀꢀꢀꢀꢀꢀꢀꢀꢀ
152
53.第五伸缩部
ꢀꢀꢀꢀꢀꢀꢀꢀꢀꢀꢀꢀꢀꢀꢀꢀꢀꢀꢀꢀꢀ
153
54.第五收容腔
ꢀꢀꢀꢀꢀꢀꢀꢀꢀꢀꢀꢀꢀꢀꢀꢀꢀꢀꢀꢀꢀ
154
55.第三夹持部
ꢀꢀꢀꢀꢀꢀꢀꢀꢀꢀꢀꢀꢀꢀꢀꢀꢀꢀꢀꢀꢀ
16
56.第三卡接端
ꢀꢀꢀꢀꢀꢀꢀꢀꢀꢀꢀꢀꢀꢀꢀꢀꢀꢀꢀꢀꢀ
161
57.第六伸缩部
ꢀꢀꢀꢀꢀꢀꢀꢀꢀꢀꢀꢀꢀꢀꢀꢀꢀꢀꢀꢀꢀ
162
58.凹槽
ꢀꢀꢀꢀꢀꢀꢀꢀꢀꢀꢀꢀꢀꢀꢀꢀꢀꢀꢀꢀꢀꢀꢀꢀꢀꢀꢀ
163
59.第六收容腔
ꢀꢀꢀꢀꢀꢀꢀꢀꢀꢀꢀꢀꢀꢀꢀꢀꢀꢀꢀꢀꢀ
164
60.第四夹持部
ꢀꢀꢀꢀꢀꢀꢀꢀꢀꢀꢀꢀꢀꢀꢀꢀꢀꢀꢀꢀꢀ
17
61.第四卡接端
ꢀꢀꢀꢀꢀꢀꢀꢀꢀꢀꢀꢀꢀꢀꢀꢀꢀꢀꢀꢀꢀ
171
62.第七伸缩部
ꢀꢀꢀꢀꢀꢀꢀꢀꢀꢀꢀꢀꢀꢀꢀꢀꢀꢀꢀꢀꢀ
172
63.第七收容腔
ꢀꢀꢀꢀꢀꢀꢀꢀꢀꢀꢀꢀꢀꢀꢀꢀꢀꢀꢀꢀꢀ
173
64.移动部
ꢀꢀꢀꢀꢀꢀꢀꢀꢀꢀꢀꢀꢀꢀꢀꢀꢀꢀꢀꢀꢀꢀꢀꢀꢀ
18
65.压紧块
ꢀꢀꢀꢀꢀꢀꢀꢀꢀꢀꢀꢀꢀꢀꢀꢀꢀꢀꢀꢀꢀꢀꢀꢀꢀ
181
66.拉力弹簧
ꢀꢀꢀꢀꢀꢀꢀꢀꢀꢀꢀꢀꢀꢀꢀꢀꢀꢀꢀꢀꢀꢀꢀ
182
67.移动板
ꢀꢀꢀꢀꢀꢀꢀꢀꢀꢀꢀꢀꢀꢀꢀꢀꢀꢀꢀꢀꢀꢀꢀꢀꢀ
183
68.锁定件
ꢀꢀꢀꢀꢀꢀꢀꢀꢀꢀꢀꢀꢀꢀꢀꢀꢀꢀꢀꢀꢀꢀꢀꢀꢀ
184
69.复位弹簧
ꢀꢀꢀꢀꢀꢀꢀꢀꢀꢀꢀꢀꢀꢀꢀꢀꢀꢀꢀꢀꢀꢀꢀ
185
70.压紧块滑槽
ꢀꢀꢀꢀꢀꢀꢀꢀꢀꢀꢀꢀꢀꢀꢀꢀꢀꢀꢀꢀꢀ
186
71.连接件
ꢀꢀꢀꢀꢀꢀꢀꢀꢀꢀꢀꢀꢀꢀꢀꢀꢀꢀꢀꢀꢀꢀꢀꢀꢀꢀ
187
72.限位卡块
ꢀꢀꢀꢀꢀꢀꢀꢀꢀꢀꢀꢀꢀꢀꢀꢀꢀꢀꢀꢀꢀꢀꢀꢀ
188
73.连接臂
ꢀꢀꢀꢀꢀꢀꢀꢀꢀꢀꢀꢀꢀꢀꢀꢀꢀꢀꢀꢀꢀꢀꢀꢀꢀꢀ
20
74.第一端部
ꢀꢀꢀꢀꢀꢀꢀꢀꢀꢀꢀꢀꢀꢀꢀꢀꢀꢀꢀꢀꢀꢀꢀꢀ
22
75.第二端部
ꢀꢀꢀꢀꢀꢀꢀꢀꢀꢀꢀꢀꢀꢀꢀꢀꢀꢀꢀꢀꢀꢀꢀꢀ
24
76.锁紧结构
ꢀꢀꢀꢀꢀꢀꢀꢀꢀꢀꢀꢀꢀꢀꢀꢀꢀꢀꢀꢀꢀꢀꢀꢀ
26
77.球头结构
ꢀꢀꢀꢀꢀꢀꢀꢀꢀꢀꢀꢀꢀꢀꢀꢀꢀꢀꢀꢀꢀꢀꢀꢀ
28
具体实施方式
7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83.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支架100,用于后视镜的夹持固定,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84.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后视镜支架100包括承载架10和连接臂20,承载架10包括横杆11、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第三夹持部16及第四夹持部17,连接臂20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承载架10的横杆11上。
85.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分别连接于横杆11的两端,第一竖杆12具有适配于横杆11的第一伸缩部121,第一竖杆12可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86.第一夹持部14设置在第一竖杆12远离横杆11的端部,第一夹持部14具有适配于第一竖杆12的第二伸缩部141,第二夹持部15设置在第二竖杆13远离横杆11的端部,第二夹持15部具有适配于第二竖杆13的第三伸缩部151,第一夹持部14与第二夹持部15可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并且,第三夹持部16设置在第二竖杆13邻近横杆11的端部,承载架10进一步包括第四夹持部17,第四夹持部17设置在第一竖杆12邻近横杆11的端部。
87.第一夹持部14具有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夹持部15具有第二卡接端152,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二卡接端152可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移动或伸缩,即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或伸缩,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接端15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后视镜支架100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后视镜,提高了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和夹持稳定性。
88.第一夹持部14具有适配于第一卡接端142的第四伸缩部143,第二夹持部15具有适配于第二卡接端152的第五伸缩部153,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二卡接端152可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接端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89.第三夹持部16具有第三卡接端161,第三夹持部16具有适配于第三卡接端161的第六伸缩部162,第六伸缩部162连接于第二竖杆13邻近横杆11的端部,第三卡接端161可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三卡接端161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第四夹持部17具有第四卡接端171,第四夹持部17具有适配于第四卡接端171的第七伸缩部172,第七伸缩部172连接于第一竖杆12邻近横杆11的端部,第四卡接端171可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90.横杆11具有第一收容腔112,第一收容腔112的内壁设有第一滑槽114,第一滑槽114沿第一伸缩部12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伸缩部121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114内。
91.第一伸缩部121靠近横杆11的一端设有限位机构123,第一收容腔11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固定槽113,多个固定槽113沿第一伸缩部121的移动方向排布,限位机构123与固定槽113插接连接,以固定第一伸缩部121,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
92.具体的,限位机构123包括弹簧和多个钢珠,多个钢珠设于弹簧的两端,钢珠插接连接固定槽113,以固定第一伸缩部121,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后视镜支架100未调节时,第一竖杆12和第二竖杆13的间距为75mm,后视镜支架100调节后,第一竖杆12和第二竖杆13的间距为160mm,第一收容腔112的内壁设有多个固定槽113,多个固定槽113沿
第一伸缩部121的移动方向排布,相邻的固定槽113的间隔为5mm。
9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部121的外表面设有多个齿槽,齿槽沿第一伸缩部12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收容腔112的内壁设有齿条,齿条沿第一伸缩部121的移动方向延伸,齿条和齿槽相啮合,当通过第一伸缩部121调整第一竖杆12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后,齿条和齿槽啮合,固定第一伸缩部121,防止第一竖杆12移动,进一步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
94.第一竖杆12具有第二收容腔122,第二竖杆13具有第三收容腔131,第二收容腔122的内壁设置有第二滑槽124,第二滑槽124沿第二伸缩部14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伸缩部14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124内,第三收容腔131的内壁设置有第三滑槽132,第三滑槽132沿第三伸缩部15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三伸缩部151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132内。
95.具体的,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夹持部14为例详细说明,第一夹持部14进一步包括移动部18,移动部18包括压紧块181、拉力弹簧182、移动板183、锁定件184和复位弹簧185。移动板183可移动地设于第二收容腔122内,移动板183的外表面设有压紧块滑槽186,压紧块滑槽186沿第一夹持部14的移动方向延伸,压紧块181滑动连接于压紧块滑槽186内,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第二收容腔122设有连接件187,拉力弹簧182的一端与连接件187连接,拉力弹簧182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持部14连接,当后视镜支架100处于未夹持状态时,拉力弹簧182不提供拉力,或着为了使移动板183始终保持收紧在第二收容腔122内的趋势而提供少许拉力,当后视镜支架100处于夹持状态时,拉力弹簧182被拉伸得更长而提供更大拉力,使第一夹持部14拉向第一竖杆12,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锁定件184贯穿第一夹持部14与压紧块181连接,锁定件184与移动板183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5,当按压锁定件184时,复位弹簧185被压缩,移动板183与压紧块滑槽186分离使得第一夹持部14处于解锁状态,移动第一夹持部14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当松开锁定件184时,在复位弹簧185的弹力作用下,移动板183与压紧块滑槽186重新贴合使得第一夹持部14处于锁定状态,固定第一夹持部14,以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
96.在一些实施例中,拉力弹簧182可以替换为两组磁性件,一组固定于第二收容腔122内,另一组磁性件与第一夹持部14固定,从而借助两组磁性件相互的磁性作用力为第一夹持部14提供拉力。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伸缩部141的侧面设有限位卡块188,用于防止第一夹持部14从第二收容腔122内脱出,以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夹持稳定性。
98.第一卡接端142具有第四收容腔144,第二卡接端152具有第五收容腔154,第四伸缩部143设置在第四收容腔144中,第五伸缩部153设置在第五收容腔154中。第三卡接端161具有第六收容腔164,第四卡接端171具有第七收容腔173,第六伸缩部162设置在第六收容腔164中,第七伸缩部172设置在第七收容腔173中。
99.具体的,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第三卡接端161及第四卡接端171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卡接端142为例详细说明,第一卡接端142卡扣连接第四伸缩部143,并且第一卡接端142具有第四收容腔144,第四收容腔144的内壁设置有第四滑槽,第四滑槽沿第四伸缩部143移动的方向延伸,第四伸缩部143滑动连接于第四滑槽内,第四伸缩部143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沿y轴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
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100.连接臂20具有第一端部22及与第一端部22相对的第二端部24,第一端部22转动连接在横杆11上,以调节连接臂20与横杆11之间的角度,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第二端部24设置有球头结构28,以连接外部设备。
101.具体的,横杆11靠近第一端部22的位置相对设置有两个侧板,第一端部22枢轴连接在横杆11上。球头结构28为万向球铰,万向球铰与外部设备连接,外部设备可以为手机支架,还可以为风扇。
102.具体的,锁紧件26设置在第一端部22和横杆11之间,第一端部22靠近横杆11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第一端部的锁紧腔,锁紧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锁紧件26的外表面设置有与内螺纹相对应的外螺纹,通过旋转锁紧件固定连接臂20。
103.请参阅图4,后视镜支架100处于第一调整状态,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伸缩部121具有第一收容腔112,第一收容腔112的内壁设有第一滑槽114,第一滑槽114沿横杆11的方向延伸,横杆11的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114内。
105.请参阅图5,后视镜支架100处于第二调整状态,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伸缩部141具有第二收容腔122,第三伸缩部151具有第三收容腔131,第二收容腔122的内壁设置有第二滑槽124,第二滑槽124沿第二伸缩部14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一竖杆12的远离横杆11的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124内,第三收容腔131的内壁设置有第三滑槽132,第三滑槽132沿第三伸缩部151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竖杆13的远离横杆11的端部滑动连接于第三滑槽132内。
107.请参阅图6,后视镜支架100处于第三调整状态,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第一卡接端142和第二卡接端152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接端15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108.请参阅图7,后视镜支架100处于第四调整状态,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第三卡接端161和第四卡接端171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
12之间的距离、第二卡接端15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三卡接端161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以及第四卡接端171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第三卡接端161及第四卡接端171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卡接端142为例详细说明,第四伸缩部143具有第四收容腔144,第四收容腔144的内壁设置有第四滑槽,第四滑槽沿第四伸缩部143移动的方向延伸,第一卡接端142的靠近第一夹持部14的端部滑动连接于第四滑槽内。
110.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中后视镜支架100包括承载架10和连接臂20,承载架10包括横杆11、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第三夹持部16,连接臂20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承载架10的横杆11上,第三夹持部16设置横杆11的与第一卡接端142及第二卡接端152同侧的侧面。
111.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和第三卡接端161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第二卡接端15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卡接端161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和夹持稳定性。
112.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中后视镜支架100包括承载架10和连接臂20,承载架10包括横杆11、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第三夹持部16,连接臂20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于承载架10的横杆11上,第三夹持部16设置横杆11的与第一卡接端142及第二卡接端152同侧的侧面,并且第三夹持部16具有至少一个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的凹槽163。
113.第一伸缩部121沿横杆11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沿着x轴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一竖杆1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沿第一竖杆12或第二竖杆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即沿着z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沿垂直于第一竖杆12、第二竖杆13及横杆11的方向进行移动,即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调整第一卡接端142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接端152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凹槽163使后视镜抵持在凹槽163内,提高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和夹持稳定性。
114.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后视镜支架100夹持时,移动第一伸缩部121调整第一竖杆12与横杆11之间的距离,以使后视镜支架100加持在后视镜的左右两端,然后通过限位机构123固定第一伸缩部121,再移动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调整第一夹持部14与第一竖杆12之间到的距离以及第二夹持部15与第二竖杆13之间的距离,以使后视镜支架100加持在后视镜的上下两端,接着移动第一卡接端142、第二卡接端152、第三卡接端161及第四卡接端171,调整第一卡接端142和第三卡接端171与第一竖杆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接端152和第三卡接端161与第二竖杆之间的距离,以使后视镜支架100夹持在后视镜的前后两端,最后后视镜支架100夹持在后视镜上。
115.上述的后视镜支架100通过移动第一伸缩部121、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部15和第三夹持部16,使后视镜支架100进行位置调整,再使用限位机构123将第一伸缩部121固定,防止第一伸缩部121在位置调整完成后发生滑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后视镜支架100操作简单,提高了后视镜支架100的适配性和夹持稳定性。
11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
11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