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95458发布日期:2022-03-17 01:5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全地形车在各种地形的优异表现,国内外各种地形越野赛事中全地形车车型的比例逐步增加,广受爱好者的青睐。越野赛事中存在戈壁、沙石等各种恶劣的地形,容易发生轮胎牵引不足或者损坏的问题,因而全地形车需要在越野地形行驶时具备优异的牵引性和耐久性,以确保车辆能在赛事中取得更优越的成绩。
3.现有的全地形车轮胎的胎面花纹块的接地面上一般是通过设置封闭式花纹细槽,以使得花纹块能够具有较好的刚性,从而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但是此种胎面花纹的轮胎在越野地形行驶时,边际效应有限,无法完全满足轮胎在越野地形时的牵引性需求;还有的轮胎胎面花纹块是采用中心周向排列,此类轮胎在越野地形的耐久性表现较好,但其牵引性表现不佳。现有的全地形车轮胎很难满足车辆在越野地形行驶时对牵引性和耐久性的需求。
4.因此,研究出一种能够确保轮胎耐久性,同时提升轮胎在越野路面下的牵引性能的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是本实用新型研究和改进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轮胎耐久性,同时提升轮胎在越野路面下的牵引性能的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包括胎面,所述胎面包括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多个中心花纹块组和位于中心花纹块组轴向两侧的肩部花纹块组,
8.所述每个中心花纹块组包括沿轮胎胎面中心互为180
°
设置的两主花纹块小组,所述每个主花纹块小组包括中心花纹块和过渡花纹块,所述中心花纹块位于轮胎的胎面中心,所述过渡花纹块位于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外侧,所述中心花纹块的中心与过渡花纹块中心沿轮胎周向彼此相互错开,从而在中心花纹块组的各个相邻花纹块之间形成位于轮胎胎面中心沿轮胎周向延伸的v型中心主沟和中心倾斜副沟;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内侧边缘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所述过渡花纹块的轴向外侧边缘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所述过渡花纹块的轴向内侧边缘与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外侧边缘平行;
9.所述中心花纹块上设置有第一细沟,所述第一细沟由直细沟和折细沟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组成,所述直细沟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所述折细沟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
10.所述过渡花纹块上设置有第二细沟,所述第二细沟由中部折细沟和两端折细沟沿
轮胎周向交替设置组成,所述中部折细沟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所述两端折细沟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
11.所述肩部花纹块组沿轮胎胎面中心互为180
°
设置在胎面两侧,所述肩部花纹块组包括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胎肩花纹块和第二胎肩花纹块,所述第一胎肩花纹块的头部设置在周向相邻的过渡花纹块之间,所述第一胎肩花纹块的轴向外端延伸至胎面边缘,所述各个过渡花纹块、第一胎肩花纹块和第二胎肩花纹块之间形成t型副沟和胎肩倾斜副沟。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细沟贯穿中心花纹块的轴向两侧边缘,并将中心花纹块分割成多个子块。
13.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折细沟贯穿过渡花纹块的轴向两侧边缘,所述两端折细沟的一端设置在过渡花纹块内部,一端贯穿过渡花纹块的一侧轴向边缘。
14.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花纹块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一细沟的距离、各个相邻第一细沟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8~1.2,所述过渡花纹块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二细沟的距离、各个相邻第二细沟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7~1.3。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胎肩花纹块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第一肩部折细沟、至少一个的第二肩部折细沟和多个第一凹槽。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第一肩部折细沟的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胎肩花纹块的周向两侧边缘,所述第二肩部折细沟的一端贯穿相邻的第一凹槽,一端贯穿第一胎肩花纹块的周向前侧边缘,所述第一胎肩花纹块由第一凹槽分割成多个第一边部花纹子块。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胎肩花纹块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贯穿第二胎肩花纹块的周向两侧边缘,所述第二胎肩花纹块由第二凹槽分割成多个第二边部花纹子块。
18.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内侧边缘设置为单一弧形或直线形的一种,所述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外侧边缘设置为多边缘的锯齿状;
19.所述过渡花纹块的轴向内侧边缘设置为多边缘的锯齿状,所述过渡花纹块的轴向外侧边缘设置为单一弧形或直线形的一种。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胎肩花纹块上还设置有副肩部折细沟。
21.进一步地,所述肩部花纹块组还包括u型的底花纹块,所述底花纹块设置在第二胎肩花纹块的轴向外侧,并包围在第二胎肩花纹块的轴向外侧,所述底花纹块由多个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凹凸间隔槽组成。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通过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的优化设计,其胎面包括由位于胎面中心周向延伸v型中心主沟和两侧的中心倾斜副沟、t型副沟、胎肩倾斜副沟分割而成的多个中心花纹块组和肩部花纹块组,其中中心花纹块组包括沿轮胎胎面中心互为180
°
设置的两主花纹块小组,每个主花纹块小组包括中心花纹块和过渡花纹块,中心花纹块的轴向内侧边缘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过渡花纹块的轴向外侧边缘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设置为锐角,中心花纹块上设置有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为锐角的直细沟和折细沟,过渡花纹块上设置有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为锐角的中部折细沟和两端折细沟,从而实现确保轮胎行驶的耐久性能同时提升轮胎在越野路面下的牵引性能。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中心花纹块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肩部花纹块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本实用新型,首先对轮胎的方位做定义:c.l.表示轮胎中心平面;靠近轮胎中心平面c.l.表示内侧,远离轮胎中心平面c.l.表示外侧;下文中图1-图3的水平方向为横向,对应轮胎的轴向,竖直方向为纵向,对应轮胎的周向,竖直向上方向为轮胎的滚动方向,沿轮胎滚动方向,先着地的一端定义为先接地端,后着地的一端定义为后接地端。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一种全地形车用充气轮胎,包括轮胎本体,轮胎本体包括胎面1。胎面1包括沿轮胎周向呈均匀分布的多个中心花纹块组10和位于中心花纹块组10轴向两侧的肩部花纹块组20。
30.如图1-图4所示,每个中心花纹块组10包括沿轮胎胎面中心互为180
°
设置的两主花纹块小组100,每个主花纹块小组100包括中心花纹块21和过渡花纹块22。其中,中心花纹块21位于轮胎胎面中心,过渡花纹块22位于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外侧,中心花纹块21的中心与过渡花纹块22中心沿轮胎周向彼此相互错开,从而在中心花纹块组10的各个相邻花纹块之间形成位于轮胎胎面中心沿轮胎周向延伸的v型中心主沟11和中心倾斜副沟12。如此设计,可确保中心花纹块组10的刚性,确保轮胎具备良好的耐久性能。
31.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内侧边缘21a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α设置为锐角,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外侧边缘22b的两端连线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β设置为锐角,中心花纹块21、过渡花纹块22两者形成不同的延伸方向。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内侧边缘22a与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外侧边缘21b平行。如此设计,当轮胎行驶时,中心花纹块组10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牵引力,从而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
32.中心花纹块21上设置有第一细沟21c,第一细沟21c贯穿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两侧边缘,由直细沟21d和折细沟21e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组成。直细沟21d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γ1设置为锐角,折细沟21e与轮胎周向的逆时针夹角γ2设置为锐角,第一细沟21c、中心花纹块21两者形成不同的延伸方向。中心花纹块21由直细沟21d和折细沟21e分割成多个子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细沟21c由一条直细沟21d和两条折细沟21e组成。中心花纹块21由直细沟21d和折细沟21e分割成四个子块211。如此设计,当轮胎行驶时,中心花纹块21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牵引力,从而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
33.过渡花纹块22上设置有第二细沟22c,第二细沟22c由中部折细沟22f和两端折细沟22e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组成。中部折细沟22f贯穿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两侧边缘。两端折细沟22e的一端设置在过渡花纹块22内部,一端贯穿过渡花纹块22的一侧轴向边缘。中部折细沟22f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δ1设置为锐角,两端折细沟22e与轮胎周向的顺时针夹角δ2设置为锐角,中部折细沟22f、两端折细沟22e分别与过渡花纹块22形成不同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花纹块22由一条中部折细沟22f和两条两端折细沟22e组成,其中一
条两端折细沟22e的一端设置在过渡花纹块22内部,一端贯穿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内侧边缘22a;另一条两端折细沟22e的一端设置在过渡花纹块22内部,一端贯穿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外侧边缘22b。如此设计,当轮胎行驶时,过渡花纹块22可以提供多个方向的牵引力,从而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
34.为进一步提升轮胎的耐久性能,中心花纹块21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一细沟21c的距离、各个相邻第一细沟21c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8~1.2,过渡花纹块22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二细沟22c的距离、各个相邻第二细沟22c之间的距离中的任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7~1.3。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花纹块21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一细沟21c的距离与相邻第一细沟21c之间的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9,即各个子块211上的距离a1、a2、a3、a4中,任意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9;过渡花纹块22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二细沟22c的距离与各个相邻第二细沟22c之间的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9,即过渡花纹块22上的距离b1、b2、b3、b4中,任意两个距离的比值设置为0.9。如此设计,可以避免中心花纹块21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一细沟21c的距离与各个相邻第一细沟21c之间的距离、过渡花纹块22轴向边缘到相邻第二细沟22c的距离与各个相邻第二细沟22c之间的距离设置差异过大,均衡各个子块211、过渡花纹块22的刚性,确保轮胎具备良好的耐久性能。
35.如图3所示,肩部花纹块组20沿轮胎胎面中心互为180
°
设置在胎面1两侧,包括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胎肩花纹块23和第二胎肩花纹块24。第一胎肩花纹块23的头部设置在周向相邻的过渡花纹块22之间,其轴向外端延伸至胎面1边缘。各个过渡花纹块22、第一胎肩花纹块23和第二胎肩花纹块24之间形成t型副沟13和胎肩倾斜副沟14。
36.为进一步提升在越野地形的牵引性能,第一胎肩花纹块23上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的第一肩部折细沟23a、多个第一凹槽23b和至少一个的第二肩部折细沟23c。第一凹槽23b的两端、第一肩部折细沟23a的两端分别贯穿第一胎肩花纹块23的周向两侧边缘,第二肩部折细沟23c的一端贯穿相邻的第一凹槽23b,一端贯穿第一胎肩花纹块23的周向前侧边缘23d。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胎肩花纹块23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肩部折细沟23a、两个第一凹槽23b和一个第二肩部折细沟23c。如此设计,当轮胎行驶时,可以增加第一胎肩花纹块23的接地边缘,有效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第一胎肩花纹块23的轴向外端延伸至胎面1边缘,由第一凹槽23b将第一胎肩花纹块23分割成多个第一边部花纹子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3b将第一胎肩花纹块23分割成三个第一边部花纹子块231、232、233。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轮胎在越野地形的牵引性能。
37.第二胎肩花纹块24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24a,第二凹槽24a的两端贯穿第二胎肩花纹块24的周向两侧边缘。第二胎肩花纹块24上可设置或不设置副肩部折细沟,如设置副肩部折细沟可参照第一胎肩花纹块23上第一肩部折细沟23a和第二肩部折细沟23c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胎肩花纹块24上不设置副肩部折细沟,第二胎肩花纹块24被第二凹槽24a分割成三个第二边部花纹子块241、242、243。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轮胎在越野地形的牵引性能。
38.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内侧边缘21a和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外侧边缘22b还可设置为单一弧形或直线形的一种,从而加强轮胎的花纹块边缘刚性。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内侧边缘21a和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外侧边缘22b设置为单一弧形。中心花纹块21的轴向外侧边缘21b和过渡花纹块22的轴向内侧边缘22a可设置为多边缘的锯齿状,从而当
轮胎在越野地形行驶时,增加轮胎接地边缘,有效提升轮胎的牵引性能。
39.胎面1上的肩部花纹块组20还可包括u型的底花纹块25,设置在第二胎肩花纹块24的轴向外侧,并包围在第二胎肩花纹块24的轴向外侧。如图4所示,底花纹块25由多个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凹凸间隔槽25a组成。如此设计,可进一步提升轮胎在越野地形的牵引性能。
4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