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04594发布日期:2022-04-06 18:0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残疾人轮椅升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2.社会的发展进步,为老年人及残疾人融入社会施展才干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他们也越来越多的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些特殊的人群,出行时需要轮椅代步,为了给他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大部分交通道路都有设置专门的轮椅通道。然而,他们上下大巴车、旅游车等客车时,还是无法单独完成,目前基本依靠随行陪伴或者其他人帮忙抬上客车,非常的不方便。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作出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设计合理,既能方便正常人上下客车,也能方便残疾人坐轮椅上下客车,因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包括有安装架、上托板组件、下托板组件和升降机构,所述安装架包括立柱和后挡板,所述立柱设有两个且一左一右并排设置,两个立柱下端的后侧固设有所述后挡板,所述上托板组件包括第一托板,所述后挡板的前侧中部铰接有向上翻转式的所述第一托板,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侧板,两个所述立柱之间设有两个所述升降侧板且两个升降侧板分别靠近两侧的立柱,两个立柱内各设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组件升降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升降侧板呈l形,升降侧板包括纵板和横板,所述纵板的底部连接有朝向前方的所述横板,两个所述横板之间设有所述下托板组件,下托板组件包括第二托板和第三托板,所述第二托板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横板的底部内侧,第二托板的前端铰接有所述第三托板,第二托板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第三托板适配的放置槽,所述第二托板和第三托板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托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托板的宽度,所述第二托板与后挡板之间形成有间隔槽,所述间隔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托板的厚度。
5.优选的,所述后挡板的前侧顶部固设有用于吸附所述第一托板的磁铁。
6.优选的,所述第一托板通过第一铰链铰接在所述后挡板的前侧中部,所述第一铰链包括第一铰链板、第二铰链板和第一铰链轴,所述第一托板上固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铰链板,所述后挡板上固设有所述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一铰链板与第二铰链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铰链轴,所述第二铰链板上固设有多个正对所述第一铰链板的支撑台,支撑台上固设有支撑垫,所述第三托板通过第三铰链铰接在所述第二托板的前端。
7.优选的,所述第三托板的前端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垫板、支撑块、铰接柱、加强板、第一橡胶包边和第二橡胶包边,所述垫板的一端固设有所述第一橡胶包边,垫板另一端的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铰接柱,铰接柱上设有平行于所述垫板的铰接台,所述
第三托板远离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支撑块,支撑块上设有与所述铰接台适配的安装槽,安装槽包括位于上方的圆槽和位于下方的条形槽,所述垫板的中部固设有所述加强板且加强板呈长条形,垫板上还设有矩形槽且矩形槽位于所述加强板和第一橡胶包边之间,矩形槽靠近所述第一橡胶包边的一侧固设有所述第二橡胶包边。
8.优选的,所述第三托板与后挡板之间还设有锁合组件,所述锁合组件包括锁本体和锁止销,所述第三托板远离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中部固设有所述锁止销,所述后挡板的前侧固设有与所述锁止销适配的所述锁本体。
9.优选的,所述纵板的顶部设有垂直于纵板的安装板且安装板位于所述立柱的前侧,所述安装板上固设有手扶把手。
10.优选的,所述立柱为截面呈矩形的安装管,立柱内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机构,另一侧固设有纵向设置且截面呈矩形的轨道管,立柱上设有正对所述轨道管的第一纵向开口,轨道管上设有正对所述第一纵向开口的第二纵向开口,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主升降板、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所述主升降板的一侧固设在所述升降侧板上,主升降板的另一侧设有相互垂直的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第一滚轮的直径大于第二滚轮的直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轴水平设置且分别固设在所述主升降板的顶部和中部,第一支撑轴平行于所述主升降板且第一支撑轴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滚轮,所述主升降板上还固设有安装凸台且安装凸台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轴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轴的中部固设在所述安装凸台上且第二支撑轴垂直于所述主升降板,第二支撑轴的两端各安装一个所述第二滚轮,所述主升降板穿过所述第一纵向开口,所述第一支撑轴和安装凸台均穿过所述第二纵向开口,所述轨道管内具有与所述第一滚轮适配的第一轨道槽,轨道管内的两侧具有与所述第二滚轮适配的第二轨道槽。
11.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油缸、滑轮组件和拉绳,所述立柱内的一侧底部固设有纵向的所述油缸,所述滑轮组件包括支架、滑轮轴和滑轮,所述油缸的油缸轴顶端固设有所述支架,支架上固设有所述滑轮轴,滑轮轴上安装有所述滑轮,所述拉绳绕过所述滑轮的顶部,拉绳的一端固设在所述立柱的内侧,另一端固设在所述主升降板的中部。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托板包括第一托架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设在所述第一托架的顶侧,所述第二托板包括第二托架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固设在所述第二托架的顶侧,所述第三托板包括第三托架、第三支撑板和侧固定板,所述第三托架的顶侧和底侧分别固设一个所述第三支撑板,第三托架的左右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侧固定板,所述第一托架、第二托架和第三托架均由多个方管焊接而成。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4.1.立柱和后挡板固定安装在客车车体上,后挡板的顶部与客车车厢的地面平齐,第一托板铰接在后挡板的前侧中部,既能向上翻转第一托板使第一托板紧贴后挡板,也能放平第一托板形成一级台阶,第三托板铰接在第二托板的前端且第二托板和第三托板的宽度相同,既能翻转第三托板将第三托板放入放置槽后形成一级台阶,也能向前展开第三托板使第二托板和第三托板共同形成较宽的支撑平台,由于间隔槽的宽度大于第一托板的厚度,这样在第一托板向上翻转紧贴后挡板后可使第一托板不干涉第二托板的升降,两侧的升降侧板均呈l形并包括纵板和横板,升降侧板结构设计合理,能很好地支撑并带动第二托板一起升降,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合理,既能方便正常人上下客车,也能方便残疾人坐轮椅上
下客车,因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15.2.通过设置能转动的垫板可使垫板远离第三托板的一端抵到地面上,可形成地面到第三托板上平面的过渡,方便轮椅更好地行走到第三托板上,设置的第一橡胶包边能包住垫板抵触地面的一端,可对垫板的端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16.3.通过设置安装板能很好地固定安装手扶把手,正常人通过抓住手扶把手就能更方便地上下客车,在残疾人坐着轮椅进入到支撑平台上后残疾人可用手抓住两侧的手扶把手,由于手扶把手能跟随纵板和支撑平台一起升降,故能方便残疾人始终抓住手扶把手,这样就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正常人上下客车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供残疾人坐轮椅上下客车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托架、第二托架和第三托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托板前端设置支撑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柱内部结构的一种俯视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局部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25.图7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8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9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10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中标记:1-立柱,2-后挡板,3-第一托板,4-升降侧板,5-纵板,6-横板,7-第二托板,8-第三托板,9-放置槽,10-间隔槽,11-磁铁,12-第一铰链板,13-第二铰链板,14-支撑台,15-支撑垫,16-第三铰链,17-垫板,18-支撑块,19-铰接柱,20-加强板,21-第一橡胶包边,22-第二橡胶包边,23-锁本体,24-锁止销,25-安装板,26-手扶把手,27-轨道管,28-第一纵向开口,29-第二纵向开口,30-主升降板,31-第一支撑轴,32-第二支撑轴,33-第一滚轮,34-第二滚轮,35-第一轨道槽,36-第二轨道槽,37-油缸,38-拉绳,39-滑轮,40-第一托架,41-第一支撑板,42-第二托架,43-第二支撑板,44-第三托架,45-第三支撑板,46-侧固定板,47-铰接台,48-矩形槽,49-矩形开口,50-纵向挡边,51-纵向挡板,52-橡胶条,53-减重槽,54-安装凸台,55-圆槽,56-条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至图10,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32.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客车的残疾人轮椅升降装置,包括有安装架、上托板组件、下托板组件和升降机构,所述安装架包括立柱1和后挡板2,所述立柱1设有两个且一左一右并排设置,两个立柱1下端的后侧固设有所述后挡板2,所述上托板组件包括第一托板3,所述后挡板2的前侧中部铰接有向上翻转式的所述第一托板3,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侧板4,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设有两个所述升降侧板4且两个升降侧板4分别靠近两侧的立柱1,两个立柱1内各设一个用于驱动所述升降组件升降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升降侧板4呈l形,升降侧板4包括纵板5和横板6,所述纵板5的底部连接有朝向前方的所述横板6,两个所述横板6之间设有所述下托板组件,下托板组件包括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所述第二托板7的两端分别固设在两个所述横板6的底部内侧,第二托板7的前端铰接有所述第三托板8,第二托板7的上方设有与所述第三托板8适配的放置槽9,所述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托板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托板7的宽度,所述第二托板7与后挡板2之间形成有间隔槽10,所述间隔槽1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托板3的厚度。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1和后挡板2固定安装在客车车体上,后挡板2的顶部与客车车厢的地面平齐,第一托板3铰接在后挡板2的前侧中部,既能向上翻转第一托板3使第一托板3紧贴后挡板2,也能放平第一托板3形成一级台阶,第三托板8铰接在第二托板7的前端且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的宽度相同,既能翻转第三托板8将第三托板8放入放置槽9后形成一级台阶,也能向前展开第三托板8使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共同形成较宽的支撑平台,由于间隔槽10的宽度大于第一托板3的厚度,这样在第一托板3向上翻转紧贴后挡板2后可使第一托板3不干涉第二托板7的升降,两侧的升降侧板4均呈l形并包括纵板5和横板6,升降侧板4结构设计合理,能很好地支撑并带动第二托板7一起升降,在正常人上下客车时,需将第一托板3放平形成第二级台阶,并将第三托板8放入放置槽9后形成第一级台阶,第一托板3的宽度小于第二托板7的宽度能有利于更好地形成一高一低的两级台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升降组件升降时升降侧板4会带动下托板组件一起升降,可使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共同形成的第一级台阶位于合适的高度,由于能与第二级台阶形成合适的高度差,故能更好地方便正常人上下客车,在残疾人坐轮椅上下客车时,需向上翻转第一托板3使第一托板3紧贴后挡板2,此时第一托板3的端部与后挡板2的顶部平齐,并向前展开第三托板8使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共同形成支撑平台,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升降组件升降时升降侧板4会带动支撑平台一起升降,具体操作时先将支撑平台下降到与地面平齐,方便残疾人坐轮椅到支撑平台上,形成的支撑平台较宽可更好地支撑残疾人和轮椅,接着再提升支撑平台带动残疾人和轮椅一起上升直至支撑平台与后挡板2的顶部平齐,即支撑平台与客车车厢的地面平齐,此时第一托板3的端部位于后挡板2的顶部和支撑平台之间,能形成很好的过渡,这样残疾人坐轮椅就能方便地直接进入客车车厢,残疾人坐轮椅下客车时可参照上述操作过程进行操作,使支撑平台从高到低,可方便地满足残疾人的下车需求,由此可知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合理,既能方便正常人上下客车,也能方便残疾人坐轮椅上下客车,因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34.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后挡板2的前侧顶部固设有用于吸附所述第一托板3的磁铁11。在本实施例中,后挡板2前侧顶部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个磁铁11,在向上翻转第一托板3使第一托板3紧贴后挡板2时两个磁铁11能很好地吸附第一托板3,可使第一托板3更稳定地紧贴到后挡板2上。
35.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托板3通过第一铰链铰接在所述后挡板2的前侧中部,所述第一铰链包括第一铰链板12、第二铰链板13和第一铰链轴,所述第一托板3上固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铰链板12,所述后挡板2上固设有所述第二铰链板13,所述第一铰链板12与第二铰链板13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铰链轴,所述第二铰链板13上固设有多个正对所述第一铰链板12的支撑台14,支撑台14上固设有支撑垫15,所述第三托板8通过第三铰链16铰接在所述第二托板7的前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铰链板12和支撑台14均设置三个,第二铰链板13设置一个,在放平第一托板3时,三个支撑台14分别抵触支撑三个第一铰链板12,可使第一托板3更好地处于水平位置,设置的支撑垫15为橡胶材质,既能起到缓冲作用,也有利于支撑台14更好地支撑第一铰链板12,第三托板8通过第三铰链16能很好地铰接在第二托板7的前端,在向前展开第三托板8时,第二托板7的端部能很好地抵触支撑第三托板8的端部,可便于第三托板8更好地处于水平位置,这样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就能共同形成较宽的支撑平台。
36.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托板8的前端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垫板17、支撑块18、铰接柱19、加强板20、第一橡胶包边21和第二橡胶包边22,所述垫板17的一端固设有所述第一橡胶包边21,垫板17另一端的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铰接柱19,铰接柱19上设有平行于所述垫板17的铰接台47,所述第三托板8远离所述第二托板7的一端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支撑块18,支撑块18上设有与所述铰接台47适配的安装槽,安装槽包括位于上方的圆槽55和位于下方的条形槽56,所述垫板17的中部固设有所述加强板20且加强板20呈长条形,垫板17上还设有矩形槽48且矩形槽48位于所述加强板20和第一橡胶包边21之间,矩形槽48靠近所述第一橡胶包边21的一侧固设有所述第二橡胶包边2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三托板8远离第二托板7的一端两侧各固定一个支撑块18能便于铰接安装垫板17,垫板17两侧铰接柱19上的铰接台47分别装入两侧的安装槽内,铰接台47置于上方的圆槽55内时可方便地转动垫板17,转动垫板17使垫板17垂直于第三托板8时可使铰接台47卡到下方的条形槽56内,此时能使垫板17保持与第三托板8相垂直的状态,通过在垫板17的中部增设加强板20能有效提高垫板17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矩形槽48,并在矩形槽48的一侧设置第二橡胶包边22,能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翻转垫板17,在将第二托板7和第二托板7组成的支撑平台降到地面上时,第三托板8远离第二托板7的一端端部会形成小的台阶,通过设置能转动的垫板17可使垫板17远离第三托板8的一端抵到地面上,可形成地面到第三托板8上平面的过渡,方便轮椅更好地行走到第三托板8上,设置的第一橡胶包边21能包住垫板17抵触地面的一端,可对垫板17的端部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将第三托板8放入放置槽9前,先使两侧的铰接台47卡到下方的条形槽56内,使垫板17保持与第三托板8相垂直的状态,然后再翻转第三托板8将第三托板8放入放置槽9内,此时垫板17能直接放入间隔槽10内,可避免垫板17的存在造成干涉,上述的支撑组件结构设计合理,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所述的第一橡胶包边21和第二橡胶包边22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7.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托板8与后挡板2之间还设有锁合组件,所述
锁合组件包括锁本体23和锁止销24,所述第三托板8远离所述第二托板7的一端中部固设有所述锁止销24,所述后挡板2的前侧固设有与所述锁止销24适配的所述锁本体23。本实施例中,锁本体23固定安装在后挡板2前侧的适当位置,在将第二托板7调整到合适的高度时,第三托板8放入放置槽9后第三托板8上固定的锁止销24刚好卡入锁本体23上的锁止槽内,通过锁本体23能将锁止销24锁在锁止槽内,这样第三托板8远离第二托板7的一端就通过锁合组件固定到后挡板2上,通过设置锁合组件不仅能方便地对第二托板7的高度进行定位,还能对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共同形成的台阶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具体实施时垫板17上还设有正对锁止销24的矩形开口49,可防止锁止销24干涉到垫板17。所述的锁合组件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8.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纵板5的顶部设有垂直于纵板5的安装板25且安装板25位于所述立柱1的前侧,所述安装板25上固设有手扶把手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板25能很好地固定安装手扶把手26,正常人通过抓住手扶把手26就能更方便地上下客车,在残疾人坐着轮椅进入到支撑平台上后残疾人可用手抓住两侧的手扶把手26,由于手扶把手26能跟随纵板5和支撑平台一起升降,故能方便残疾人始终抓住手扶把手26,这样就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所述的手扶把手26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9.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立柱1为截面呈矩形的安装管,立柱1内的一侧设有所述驱动机构,另一侧固设有纵向设置且截面呈矩形的轨道管27,立柱1上设有正对所述轨道管27的第一纵向开口28,轨道管27上设有正对所述第一纵向开口28的第二纵向开口29,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主升降板30、第一支撑轴31、第二支撑轴32、第一滚轮33和第二滚轮34,所述主升降板30的一侧固设在所述升降侧板4上,主升降板30的另一侧设有相互垂直的所述第一滚轮33和第二滚轮34,第一滚轮33的直径大于第二滚轮34的直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轴31水平设置且分别固设在所述主升降板30的顶部和中部,第一支撑轴31平行于所述主升降板30且第一支撑轴31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滚轮33,所述主升降板30上还固设有安装凸台54且安装凸台54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轴31之间,所述第二支撑轴32的中部固设在所述安装凸台54上且第二支撑轴32垂直于所述主升降板30,第二支撑轴32的两端各安装一个所述第二滚轮34,所述主升降板30穿过所述第一纵向开口28,所述第一支撑轴31和安装凸台54均穿过所述第二纵向开口29,所述轨道管27内具有与所述第一滚轮33适配的第一轨道槽35,轨道管27内的两侧具有与所述第二滚轮34适配的第二轨道槽36。在本实施例中,立柱1设置为截面呈矩形的安装管,能便于安装驱动机构和部分升降组件,轨道管27的前后两侧壁之间形成第一轨道槽35,轨道管27上第二纵向开口29的两侧各形成一个纵向挡边50,纵向挡边50与轨道管27的另一侧之间就形成了第二轨道槽36,直径较大的两个第一滚轮33能在第一轨道槽35内上下滑动,起到前后方向上的限位作用,直径较小的两个第二滚轮34能在两侧的第二轨道槽36内上下滑动,起到左右方向上的限位作用,通过轨道管27与第一滚轮33、第二滚轮34的配合能稳定地支撑主升降板30上下运动,通过设置第一纵向开口28能方便主升降板30在第一纵向开口28内上下运动,通过设置第二纵向开口29能方便第一支撑轴31和安装凸台54在第二纵向开口29内上下运动,由此可知上述结构设计合理,能很好地实现升降组件的升降。具体实施时主升降板30上还设有多个减重槽53,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能有效减重,可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具体实施时第一纵向开口28的两侧各形成一个纵向挡板51,两个纵向挡板51之间可增设两个橡胶条52,并使主升降板30刚好夹在两个橡
胶条52之间,设置橡胶条52既不影响主升降板30上下运动,也有利于提升密封性能。所述的轨道管27和立柱1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40.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油缸37、滑轮组件和拉绳38,所述立柱1内的一侧底部固设有纵向的所述油缸37,所述滑轮组件包括支架、滑轮轴和滑轮39,所述油缸37的油缸37轴顶端固设有所述支架,支架上固设有所述滑轮轴,滑轮轴上安装有所述滑轮39,所述拉绳38绕过所述滑轮39的顶部,拉绳38的一端固设在所述立柱1的内侧,另一端固设在所述主升降板30的中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通过驱动主升降板30来实现整个升降组件的升降,拉绳38采用钢丝绳,结构强度好,能有效保障提升的安全性,纵向设置的油缸37通过油缸37轴能很好地带动整个滑轮组件实现升降,滑轮39上升时会通过拉绳38带动主升降板30一起上升,升降侧板4能跟随主升降板30一起上升,这样就能方便地提升第二托板7的高度,滑轮39下降时会通过拉绳38带动主升降板30缓慢地下降,升降侧板4能跟随主升降板30一起下降,这样就能方便地降低第二托板7的高度,由此可知上述驱动机构结构设计合理,能方便稳定地实现主升降板30的升降,进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所述的油缸37、钢丝绳和滑轮组件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41.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托板3包括第一托架40和第一支撑板41,所述第一支撑板41固设在所述第一托架40的顶侧,所述第二托板7包括第二托架42和第二支撑板43,所述第二支撑板43固设在所述第二托架42的顶侧,所述第三托板8包括第三托架44、第三支撑板45和侧固定板46,所述第三托架44的顶侧和底侧分别固设一个所述第三支撑板45,第三托架44的左右两侧各固设一个所述侧固定板46,所述第一托架40、第二托架42和第三托架44均由多个方管焊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托架40、第二托架42和第三托架44均由多个方管焊接而成,方便加工且结实牢靠,第一托板3和第二托板7只需使用单面,故只在单面设置支撑板,第三托板8需使用双面,故在第三托架44的顶侧和底侧都设置了支撑板,第一托板3、第二托板7和第三托板8均采用托架加支撑板的组成结构,既能很好地减重,也能很好地保证结构强度,进而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所述的方管及焊接均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42.本实施例中未作说明的固定方式或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或焊接,也能根据具体位置采用其他现有的连接方式,螺纹连接和焊接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43.本实施例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44.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