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4036发布日期:2022-06-18 06:2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


背景技术:

2.由于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运营和维护都十分经济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为自身搭载的动力电池组提供的电能,电动汽车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有的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电动汽车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电动汽车更换电池,满足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需要建造更多的换电站来满足需求。
3.现有换电站的中部设置有换电区,换电区的两侧设置有充电室。每一充电室内均设置有并列放置的两列电池架,两列电池架之间设置有码垛机,同时,每个充电室内还分别设置有预先已装配好的独立配电柜、充电柜、控制柜等。由于柜体较多,占用的空间较大,导致换电站的内部布局不合理且换电站的体积庞大,从而使得换电站的占地面积较大,不利于成本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换电站的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换电站的体积较大、占地面积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所述换电站包括一个换电室和分别位于所述换电室两侧的两个充电室,每个所述充电室内分别具有并排设置的一个电池架和一个码垛机,所述换电站还包括且仅一个配电柜,所述配电柜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充电室内,用于为所述换电站提供电能。
7.在本方案中,该换电站每个充电室内仅设置一个电池架和码垛机,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可兼顾用地成本和运营能力;且该换电站只在其中的一个充电室内仅设置一个配电柜,能够满足两个充电室的配电需求,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每一充电室内均设置有配电柜,减少了配电柜的设置数量,进一步节省了换电站的空间,使得换电站结构更为紧凑,降低了换电站的站体成本和用地成本。
8.较佳地,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监控室,所述监控室设置于所述换电室与一所述充电室之间,所述配电柜设置于另一所述充电室内。
9.在本方案中,该换电站的设置使得监控室与换电室、充电室相邻,结构紧凑,也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进入换电室或充电室以便对站内管理以及对特定情况的处理;同时配电柜设置在与监控室相对的一侧充电室内,以充分利用充电室的空间,使得换电站的布局更为合理有效。
10.较佳地,所述配电柜通过电缆连接至其所在的所述充电室的控制柜,并通过电缆穿过所述换电室连接至对侧的所述充电室的控制柜。
11.在本方案中,单个配电柜分别给两个充电室内的控制柜供电,减少了配电柜的设置数量,节省换电站的空间,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提高经济效益。
12.较佳地,所述电池架设置于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
1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充电室内的电池架和码垛机被合理布局,使得充电室的结构紧凑,这种布局形式也便于码垛机将电池架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
14.较佳地,所述充电室内靠近所述充电室的第一侧壁的位置分隔出配电区域,所述配电区域用于安装配电设备形成所述配电柜,并且所述第一侧壁上且对应所述配电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一门体。
15.在本方案中,通过分隔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直接形成柜体,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一侧壁上设置第一门体,第一门体既作为第一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配电柜的柜门保护配电柜内配电设备,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一门体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16.较佳地,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充电室朝向所述换电室的侧壁,且所述配电柜位于所述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或车辆驶入侧。
17.在本方案中,第一侧壁朝向换电室,使得配电柜可以防雨防潮,便于在换电区对配电柜进行操作和维护;配电柜位于车辆驶出侧或车辆驶入侧,使得换电站的边缘空间被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电站内布局的紧凑性。
18.较佳地,所述充电室内靠近所述充电室的第二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用于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所述控制柜,并且所述第二侧壁上且对应所述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二门体。
19.在本方案中,在充电室靠近第二侧壁的区域内设置控制柜,通过分隔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柜体,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二门体,第二门体既作为第二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控制柜的柜门保护控制柜内控制设备,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20.较佳地,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于所述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或车辆驶入侧。
2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维护保养控制柜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
22.较佳地,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邻设置,所述配电柜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转角处。
2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合理利用转角处的空间,并且能够兼顾转角处周围的配电设置,还便于在转角处布设电缆。
24.较佳地,所述配电柜与其所在的充电室内的控制柜毗邻设置,且与相对侧所述充电室内的控制柜同处于所述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或车辆驶入侧。
2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配电柜距两个控制柜的距离较近,使得连接电缆
短,方便连接、节约电缆成本。
26.较佳地,所述控制柜毗邻所述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二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一侧的宽度。
27.在本方案中,充分利用充电室内电池架与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设置控制柜与电池架上所需连通的各设备之间的线缆,连接线缆短,第二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第二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28.较佳地,所述换电站还包括充电机柜,所述充电室内靠近所述充电室的第三侧壁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充电设备以形成所述充电机柜,并且所述第三侧壁上且对应所述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三门体。
29.在本方案中,充分利用充电室内电池架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空间,在充电室靠近侧壁的区域通过分隔充电室的内部空间并安装充电设备形成充电机柜,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在第三侧壁上设置第三门体,第三门体既作为第三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充电机柜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三门体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30.较佳地,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壁设置于所述换电站的车辆驶入侧或车辆驶出侧。
3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将充电机柜和控制柜分别设置在电池架的两侧,以充分利用电池架与充电室的侧壁之间的空间,还便于布设线缆;同时,在维护和保养控制柜和充电机柜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
32.较佳地,所述充电机柜毗邻所述电池架设置,所述第三门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电池架朝向所述第三侧壁一侧的宽度。
33.在本方案中,充电机柜毗邻电池架设置,以充分利用充电室内电池架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在充电机柜与电池架上的电连接器之间布设线缆,并且使得连接线缆短,第三门体宽度的设置,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34.较佳地,所述充电机柜内的一侧设有沿竖向排布的多个充电机,所述充电机柜内的另一侧具有沿竖向贯通的第一区域,所述充电机柜在所述第一区域一侧的底部具有进风口,且所述充电机柜在所述充电机一侧的顶部具有排风口。
3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由下至上的冷却风道,使位于冷却风道旁侧的多个充电机均能够通过冷却风道降温,提高冷却效果。
36.较佳地,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门体上,且所述进风口设有通风格栅,所述排风口设有风机和防雨罩。
37.在本方案中,第三门体一方面作为侧壁保护充电室内的设备,另一方面作为进风口,节省安装空间,优化结构布局。进风口的格栅可防止杂物进入。排风口的风机用于加快风的流速,提高冷却效果。排风口的防雨罩防止雨水进入充电室,提高安全性。
38.较佳地,所述第一区域还设有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且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充电机相邻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每个所述出风口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相
贴合并与每个所述充电机的风道贯通。
3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对充电机进行定向冷却,提高冷却效果。
40.较佳地,所述第二侧壁和/或所述第三侧壁上还设有进出通道,所述进出通道设置于与所述码垛机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四门体。
41.在本方案中,第四门体既作为第二侧壁或第三侧壁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四门体对码垛机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42.较佳地,所述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码垛机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或所述第三侧壁的宽度。
4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四门体不会设置得太大,增大第四门体开关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44.较佳地,所述充电室具有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上设置有可打开和关闭的应急出口。
4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通过应急出口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
46.较佳地,在每一所述充电室内,所述电池架设置于所述充电室内靠近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码垛机设置为与所述电池架相邻且位于所述充电室内远离所述换电室的一侧,所述第四侧壁设置于所述码垛机远离所述电池架的一侧,所述码垛机具有可朝向所述电池架伸出和朝向所述第四侧壁伸出的伸出机构,用于所述码垛机将所述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所述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换电站的箱体外部。
4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便于码垛机将电池架上的电池取出,并从另一侧的应急出口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使得码垛机转移热失控电池的路径短且快速。
48.较佳地,所述电池架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充电仓,每个所述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所述电池充放电,所述应急出口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所述电池架顶端的所述充电仓与所述电池架底端的所述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
49.在本方案中,应急出口设置在码垛机在竖向上移动的行程范围内,便于码垛机将电池架上的任一电池取出,并能够无障碍穿过应急窗送至换电站的外部。
50.较佳地,所述换电站还设有应急处置机构,所述应急处置机构设置于所述换电站的箱体外部且与所述应急出口相邻,用于接收自所述应急出口转移至所述换电站的箱体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51.在本方案中,应急处置机构用于对热失控电池进行应急处理,防止热失控电池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破坏。
52.较佳地,所述换电室内设有举升机构,所述换电站还包括液压站,用于为所述举升机构提供动力源,所述监控室的地板位于所述换电站的地板的上方且与所述换电站的地板形成一空腔,所述液压站设于所述空腔内。
53.在本方案中,该换电站利用监控室底板下方已有的容纳空间安装液压站,节约了液压站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换电站的空间利用率,并且液压站所在的监控室设置在换电室的旁侧,缩短了液压站与举升机构的管路连接,并减小了液压站与举升机构之间的连接管路对其他设备产生的妨碍,优化了换电站的布局,提高了经济效益。
54.较佳地,所述液压站和所述举升机构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液压站和所述举升机构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液压站分别设于所述换电站用于换电设备穿梭的轨道的外侧。
55.在本方案中,液压站与举升机构的一一对应设置,便于液压站与举升机构之间设置油路连接,且两个液压站设置于轨道外侧,从而不干扰换电设备的运行,以及充分利用空余空间,提高换电站的空间利用率,优化换电站的布局。
56.较佳地,所述换电站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为2.5:1~3.5:1,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箱体内依次排布设有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
57.在本方案中,箱体结构的换电站,便于将箱体内的空间根据功能分隔成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并在相应的区域安装设备,实现模块化安装,提高换电站的集成度。箱体的长宽比设置,使得箱体更适合换电站的布局需求,在兼顾占地面积和运营的同时降低成本。
58.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5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换电站每个充电室内仅设置一个电池架和码垛机,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可兼顾用地成本和运营能力;且该换电站只在其中的一个充电室内仅设置一个配电柜,能够满足两个充电室的配电需求,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每一充电室内均设置有配电柜,减少了配电柜的设置数量,进一步节省了换电站的空间,使得换电站结构更为紧凑,降低了换电站的站体成本和用地成本。
附图说明
6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6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63.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面图。
6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电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6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66.附图标记说明:
67.换电室1
68.充电室2
69.电池架21
70.码垛机22
71.配电柜23
72.充电机柜24
73.进风口241
74.排风口242
75.第一侧壁201
76.第一门体2011
77.第二侧壁202
78.第二门体2021
79.第三侧壁203
80.第三门体2031
81.第四门体2032
82.第四侧壁204
83.控制柜25
84.应急出口2041
85.监控室3
86.应急处置机构4
87.举升机构5
88.车辆驶入侧100
89.车辆驶出侧200
具体实施方式
90.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91.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单配电结构的换电站,该换电站包括一个换电室1和两个充电室2,两个充电室分别设置在换电室1的两侧。换电室1用于承载待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驶入并停靠于换电室1,由换电设备拆卸电动汽车上待充电的旧电池并安装已满电的新电池,换电设备在拆卸下电动汽车上的旧电池后,将其运输到充电室2中进行充电。
92.如图5所示,在每一充电室2内均并排设置有一个电池架21和一个码垛机22,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可兼顾用地成本和运营能力。电池架21设置在靠近换电室1的一侧,码垛机22设置为与电池架21相邻且位于充电室2内远离换电室1的一侧,使得充电室2内的电池架21和码垛机22被合理布局,使得充电室2的结构紧凑,这种布局形式也便于码垛机22将电池架21上的电池转运至换电设备上。
93.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电站仅设置有一个配电柜23,配电柜23可以设置在换电室1左侧或右侧的充电室2内,用于为所述换电站提供电能。本实施例中,单个配电柜23就可以满足两个充电室2的配电需求,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每一充电室内均设置有配电柜,减少了配电柜的设置数量,节省了换电站的空间,使得换电站结构紧凑,提高了经济效益。配电柜23通过电缆连接至同侧的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并通过电缆穿过换电室1连接至相对侧的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单个配电柜23分别给两个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供电,兼顾了成本控制与电能供给,有利于提升换电站的结构的紧凑性。
9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换电站还包括监控室3,监控室3设置在换电室1与左侧的充电室2之间,且换电站仅设置有一个配电柜23,配电柜23可以设置在换电室1右侧的充电室2内,用于为所述换电站提供电能。监控室3设置为与换电室1和左侧的充电室2相邻,结构紧凑,也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进入换电室1或充电室2以便对站内管理以及对特定情况的处理。配电柜23设置在右侧的充电室2内,以充分利用充电室2的空间,使得换电室1两侧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有效。同时,配电柜23通过电缆连接至右侧的充电室2的控制
柜25,并通过电缆穿过换电室1连接至左侧的充电室2的控制柜25。单个配电柜23分别给两个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供电,减少了配电柜的设置数量,节省换电站的空间,以及兼顾了成本控制与电能供给,有利于提升换电站的结构的紧凑性。
95.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配电柜23还可设在左侧的充电室2内,而监控室3则设置在换电室1和右侧的充电室2之间。
96.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换电站的边缘空间,配电柜23设在车辆驶出侧200,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电站内布局的紧凑性。
97.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配电柜23设在充电室2内且位于车辆驶入侧100。如图5所示,在右侧的充电室2内靠近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201的位置分隔出配电区域,并在配电区域安装配电设备以形成配电柜23,而无需单独制造柜体,通过分隔充电室2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直接形成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98.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便于检修配电柜23,在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201上且对应配电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一门体2011,第一门体2011既作为第一侧壁201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配电柜23的柜门保护配电柜内,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一门体2011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99.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201为充电室2朝向换电室1的侧壁,使得配电柜23可以防雨防潮,便于在换电区对配电柜23进行操作和维护。
100.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可以为充电室的四个侧壁中的任意一个侧壁。
101.如图5所示,充电室2具有与第一侧壁201相邻的第二侧壁202,在每个充电室2内,在充电室2内靠近充电室2的第二侧壁202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控制单元安装区域,并在控制单元安装区域安装控制设备以形成控制柜25。该控制柜25是通过分隔充电室2的内部空间并安装控制设备形成的,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102.如图3所示,图3的视图即为换电站的后视图,为了便于检修控制柜25,在每一个充电室2的第二侧壁202上且对应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二门体2021。第二门体2021既作为第二侧壁202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控制柜25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门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103.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充电室2的第二侧壁202均设置在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200。在维护保养控制柜25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
10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转角处的空间,配电柜23设在右侧的充电室2的第一侧壁201与第二侧壁202的转角处,并且这样设置能够兼顾转角处周围的配电设置,还便于在转角处布设电缆。为了便于布线,配电柜23与右侧的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毗邻设置,即控制柜25朝向换电室1的一侧与配电柜23相邻,且与左侧充电室2内的控制柜25同处于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200,使得配电柜23距两个控制柜25的距离较近,连接电缆短,方便连接、节约电缆成本。
105.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充电室的第二侧壁可设置在换电站的车辆驶入侧,对应的配电柜23、控制柜25均设置于车辆驶入侧。
106.如图5所示,为了充分利用充电室2内电池架21与第二侧壁202之间的空间,控制柜25毗邻电池架21设置,位于电池架21和第二侧壁202之间,以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便于设置控制柜25与电池架21之间的线缆,例如,电池架21上为电连接器提供移动动力源的气缸,其控制阀与控制柜25内的某个控制设备电连接,这样的设置结构下,使得电连接的连接线缆短。
107.如图3所示,为了不影响换电站的侧壁的强度,第二门体2021的宽度不大于电池架21朝向第二侧壁202一侧的宽度,增大第二门体2021开关的灵活性,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108.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室2还具有与与第二侧壁202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203,在每一个充电室2内,为了充分利用充电室2内电池架21与充电室2的第三侧壁203之间的空间,在充电室2内靠近第三侧壁203的位置分隔出相应的充电设备安装区域,并在充电设备安装区域安装充电设备形成充电机柜24。无需单独制造柜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109.如图2所示,图2的视图即为换电站的主视图,为了便于对充电机柜24的检修,在每一充电室2的第三侧壁203上且对应充电设备安装区域的位置设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安装有可启闭的第三门体2031。第三门体2031既作为第三侧壁203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充电机柜24的柜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三门体2031对柜体内的元器件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110.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充电室2的第三侧壁203均设置在换电站的车辆驶入侧100,在维护和保养控制柜25和充电机柜24时,不会对换电操作和行车造成影响。
111.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充电室的第三侧壁可设置在换电站的车辆驶出侧。
112.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布线,每一充电室2内,充电机柜24毗邻电池架21设置,也充分利用充电室2内电池架21与第三侧壁203之间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使得充电机柜24与电池架21上的电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线缆短,尤其充电机柜24置于电池架21设有电连接器的一侧时。
113.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机柜24和控制柜25分别设置在电池架21的两侧,使得控制柜25位于电池架21与第二侧壁202之间、充电机柜24位于电池架21与第三侧壁203之间,从而有效利用了电池架21与第二侧壁202、第三侧壁203之间的空间,有利于换电站内设备合理布局,且也便于互相之间布设线缆。
114.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三门体2031的宽度不大于电池架21朝向第三侧壁203一侧的宽度,增大门体开关的灵活性,且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115.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机柜24内的一侧设有沿竖向排布的多个充电机(图中未示出),充电机柜24内的另一侧具有沿竖向贯通的第一区域(图中未示出),充电机柜24在第一区域一侧的底部具有进风口,且充电机柜24在充电机一侧的顶部具有排风口,便于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由下至上的冷却风道,使位于冷却风道旁侧的多个充电机均能够通过冷却风道降温,提高冷却效果。
116.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机柜24的进风口241设置在第三门体2031上,第三门体2031一方面作为侧壁保护充电室2内的设备,另一方面作为进风口241,节省安装空间,
优化结构布局。
117.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充电机柜24,在进风口241设置有格栅。在本实施例中,在进风口241设置有百叶窗。为了提高充电机柜24的冷却效果,在排风口242设置有风机。同时,在排风口242还设置有防雨罩,防止雨水进入充电室2,提高安全性。
118.在充电机柜24的第一区域还设有排风管道(图中未示出),排风管道与进风口241连通,且排风管道与充电机相邻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与每个充电机相贴合并与每个充电机的风道贯通,用于对充电机进行定向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119.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一充电室2的第二侧壁202和第三侧壁203上均设有进出通道,进出通道设置于与码垛机22相对应的位置,进出通道设有可启闭的第四门体2032。第四门体2032既作为第二侧壁202的一部分或第三侧壁203的一部分而起到侧壁作用,又作为进出通道的门,从而节省空间和成本,也便于从外部打开第四门体2032对码垛机22以及与码垛机22相邻的电池架21直接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120.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大于码垛机22朝向第二侧壁202或第三侧壁203的宽度,使得第四门体2032不会设置得太大,增大第四门体2032开关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会对换电站侧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换电站的外观美观。
121.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侧壁或第三侧壁上设置一个进出通道。
122.图6所示,图6的视图即为换电站的侧视图,充电室2具有第四侧壁204,第四侧壁204位于换电站的箱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同时与第一侧壁201相对设置。每个充电室的第四侧壁204上均设置有可打开和关闭的应急出口2041,便于通过应急出口2041将热失控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
123.在本实施例中,码垛机22具有可朝向电池架21伸出和朝向第四侧壁204伸出的伸出机构,便于码垛机22将电池架21上的电池取出并从应急出口2041转移至换电站的箱体外部。
124.如图5所示,由于电池架21位于充电室2内靠近换电室1的一侧,码垛机22则与电池架21相邻且位于充电室2内远离换电室1的一侧,设置有应急出口2041的第四侧壁204与码垛机22相邻且远离电池架21的一侧,从而码垛机22可以从一侧的电池架21上的取出电池,并从另一侧的应急出口2041将电池转移至换电站的外部。其中,电池架21具有沿竖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充电仓,每个充电仓可容纳一个电池以便于对电池充放电,码垛机22的伸出机构则可在高度上调节,以适配电池架21顶端的充电仓、电池架21底端的充电仓以及它们之间的充电仓。应急出口2041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位于电池架21顶端的充电仓与电池架21底端的充电仓之间的区域内,使得应急出口2041设置在码垛机22在竖向上移动的行程范围内,便于码垛机22将电池架21上的任一电池取出,并能够无障碍穿过应急窗送至换电站的外部。
125.如图2和图3所示,换电站还设有应急处置机构4,应急处置机构4用于对热失控电池进行应急处理,防止热失控电池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破坏。应急处置机构4设置在换电站的箱体外部且与应急出口2041相邻,用于接收自应急出口2041转移至换电站的箱体外部的电池并进行处置。
126.在本实施例中,应急处置机构4为水箱,利用箱体里的水对热失控电池进行降温并与空气隔绝。
127.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应急处置机构还可以为沙坑或防爆罐体。
128.如图1和图5所示,换电站内还设置有举升机构5和液压站(图中未示出),液压站为举升机构5提供动力源,举升机构5用于举升电动汽车,然后更换电动汽车的电池。
129.为了便于换电设备在换电室1和充电室2之间来回移动,用于将拆卸下电动汽车上的旧电池运输到充电室2中进行充电以及将新电池运输至换电室1内进行换电。位于换电室1和左侧的充电室2之间的监控室3下方需预留一个便于换电设备通过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监控室3的地板设在换电站的地板的上方且与换电站的地板形成一空腔,以供换电设备穿梭的轨道从换电室1穿过监控室3的地板下方的空腔延伸至充电室2。
13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空间,将液压站也设在空腔内,提高了换电站的空间利用率。由于液压站所在的监控室3设置在换电室1的旁侧,因此,缩短了液压站与举升机构5的管路连接,并减小了液压站与举升机构5之间的连接管路对其他设备产生的妨碍,优化了换电站的布局,提高了经济效益。
131.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站和举升机构5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液压站和举升机构5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液压站分别设于换电站用于换电设备穿梭的轨道的外侧。液压站与举升机构的一一对应设置,便于液压站与举升机构之间设置油路连接,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供换电设备穿梭的轨道有2根,液压站不设于两根轨道之间,而是位于轨道外侧,从而不干扰换电设备的运行,以及充分利用空余空间,提高换电站的空间利用率,优化换电站的布局。
132.在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换电站包括箱体,箱体内的空间长度方向根据功能分隔成第一充电室、换电室和第二充电室,并在相应的区域安装设备,实现模块化安装,提高换电站的集成度。箱体的长度与宽度的比设置在2.5:1~3.5:1之间的范围内,可使换电站的外形协调美观。
133.在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配电柜23并非仅仅指各个面都包围起来的独立柜体,这里是泛指任意安装了配电设备且实现配电功能的功能模组。同样的,充电机柜24和控制柜25也是泛指安装了相应设备实现了相应功能的功能模组,并非特指预先装配好的独立柜体。
13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