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94662发布日期:2023-01-03 22:03阅读:18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其具有变矩器和混合动力模块,该混合动力模块包括:分离式离合器,用于选择性在离合器输入侧与离合器输出侧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离合器输入侧可旋转带动连接到内燃发动机的输出侧;以及电机,用于选择性驱动离合器输出侧。


背景技术:

2.实践中已知机动车传动系,其具有内燃发动机和有级式自动变速器。在内燃发动机与有级式自动变速器之间使用变矩器作为启动元件。变矩器输入侧经由所谓的挠性板螺接至内燃发动机的曲轴,以确保扭矩传递和变矩器的大体轴向固定。可以从发动机侧接近直径较大的螺接部分。变矩器是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的组成部分并与之作为整体连接到内燃发动机。
3.已知的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虽行之有效,但尚未考虑到机动车结构中日益普及的混合动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已知的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从而能够创建简单的混合动力驱动,这种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具有特别紧凑又便于制造的结构。
5.本发明用以达成上述目的解决方案为权利要求1中提出的特征。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参阅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6.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变矩器。变矩器优选地构造为液力变矩器,并特别优选地具有输入侧泵轮和输出侧涡轮,任选地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轮。另外,所述装置具有混合动力模块。混合动力模块优选地构造为使得模块本身将其组件相互连接,以确保组装和拆装过程中的简化操纵。混合动力模块具有分离式离合器,通过该分离式离合器可以选择性在离合器输入侧与离合器输出侧之间传递扭矩。离合器输入侧可与内燃发动机的输出侧旋转带动连接。另外,混合动力模块具有电机,优选地,电机可选择性作为驱动器或作为发电机运行。特别优选地,电机具有定子和与定子相关联的转子。电机用于选择性驱动离合器输出侧。离合器输出侧也与变矩器的变矩器输入侧(例如前述泵轮)处于旋转带动连接。换言之,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混合动力模块在扭矩传递路径中布置于内燃发动机与变矩器之间,这样在电机的电动运行期间或者在内燃发动机和电机的混合运行期间也能发挥变矩器的优点。
7.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有利实施例中,分离式离合器构造为液压致动的多片离合器,其离合器输入侧具有离合器输入毂和输入侧摩擦片支架,而其离合器输出侧具有离合器输出毂和输出侧摩擦片支架。作为液压致动的替代或补充,多片离合器优选为湿式多片离合器。
8.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电机具有转子。转子紧固至输出侧摩
擦片支架,以实现节省空间的转子布置。这里优选的是,转子紧固至输出侧摩擦片支架的摩擦片支架段,任选地,转子直接紧固至摩擦片支架段,以便实现紧凑的构型,摩擦片支架段获得双重功能。这里,就节省空间的构型而言,尤其是在结构轴向长度很短的情况下,经证实有利的是,紧固至输出侧摩擦片支架的摩擦片支架段的转子沿径向方向与构造为多片离合器的分离式离合器的摩擦片组错列。
9.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中,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通过紧固件(优选地螺丝)沿轴向方向可脱离地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以确保简单地组装和拆装混合动力模块。优选地,紧固件布置于所述装置的旋转轴线上,以确保在组装和拆装过程中仅用很少的紧固力就能轻松操作,其中螺丝形式的紧固件可以例如沿着所述装置的旋转轴线延伸。也优选的是,仅设置一个紧固件或一个螺丝。
10.为了进一步简化混合动力模块到变矩器的组装和拆装,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别优选实施例中,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在旋转轴线区域中具有凹部,经由凹部沿轴向方向可接入和/或引入或可引入和/或可取出紧固件。这样确保了从发动机侧安全地操纵紧固件,从而例如可以使用相应的工具通过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中的凹部特别容易抵达螺丝形式的紧固件。为了同样能够让紧固件特别容易接近变矩器输入侧,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中凹部的尺寸设计为使得紧固件与凹部在轴向方向上完全对齐。
11.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变矩器输入侧具有布置于旋转轴线上的销,该销延伸到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的容纳部中。这样在组装期间确保混合动力模块相对于变矩器的可靠径向定位,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销可延伸到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的容纳部中,使变矩器输入侧在径向方向上支撑于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上。
12.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紧固件与销上的端侧紧固部相互作用,以实现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尽可能直接地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这里优选的是,紧固件与端侧紧固部相互作用,该端侧紧固部呈销端侧上螺纹孔的形式。
13.尽管上述紧固件主要用于将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轴向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但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处设置有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该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与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任选地可脱离地处于旋转带动接合,使离合器输出侧与变矩器输入侧之间达成旋转带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通过紧固件进行轴向固定与通过旋转带动轮廓进行旋转带动连接之间达成功能分离,由此既节省空间又符合功能地实现了紧固件与旋转带动轮廓的间隔。
14.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离合器侧的旋转带动轮廓和变矩器侧的旋转带动轮廓形成轴向插接,以确保简单组装的同时可靠地实现旋转带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这种轴向插接形成在离合器输出毂与销之间。替代地或补充地,这种轴向插接形成在输出侧摩擦片支架的摩擦片支架段与变矩器输入侧之间。输出侧摩擦片支架的摩擦片支架段已然存在摩擦片旋转带动轮廓,可以例如向变矩器输入侧或泵轮的方向延长,以便随着已然存在的摩擦片旋转带动轮廓,形成离合器侧的旋转带动轮廓以接合到变矩器侧的旋转带动轮廓中。
15.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混合动力模块具有模块壳体,该模块壳体可脱离地紧固或可紧固至容纳变矩器的变矩器壳体,该该模块壳体的容纳室中布置有
分离式离合器和电机。优选地,变矩器壳体是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其中进一步容纳或可容纳变矩器输出侧之后的变速器,优选地有级自动变速器。
16.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模块壳体包括背离变矩器的分隔壁,用于分隔容纳室与发动机侧室。优选地,背离变矩器的分隔壁中设置有中央开口,以使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可经由该开口相连接到内燃发动机的输出侧或扭振阻尼器的阻尼器输出侧。替代地或补充地,模块壳体具有面对变矩器的分隔壁,用于分隔容纳室与变矩器壳体中的变矩器侧室,这里还优选的是,面对变矩器的分隔壁具有中央开口,以使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可经由该开口连接到变矩器输入侧,任选地连接到变矩器输入侧的销。特别优选地,上述两个开口配设有密封件,以便能够相对于上述其他空间密封模块壳体内的容纳室。
17.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模块壳体内容纳室构造为湿室,而发动机侧室和/或变矩器侧室构造为干室。
18.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别有利实施例中,模块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模块壳体部分,该模块壳体部分布置于模块壳体的另一模块壳体部分或变矩器壳体上,形成用于冷却电机的至少一个中间冷却通道。在第一种情况下,便由两个模块壳体部分组装成至少两件式模块壳体,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单个模块壳体部分形式的单件式模块壳体。不依赖于相应的实施变型,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建立内部冷却通道,而不会显著提高制造成本。
19.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冷却通道在径向方向上形成于模块壳体部分的管状段与另一模块壳体部分或变矩器壳体之间。因此,模块壳体部分的管状段中和/或变矩器壳体的面对模块壳体部分的管状段的一侧中可以形成有凹槽,这些凹槽在拼装状态下形成中间冷却通道或内部冷却通道。另外,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电机的定子直接或间接地布置或紧固至模块壳体部分的管状段,以对其实现冷却。
20.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冷却通道中可以流过冷却流体,优选地冷却水。这里优选的是,为了实现过流,冷却通道配设有至少一个冷却流体入口和至少一个冷却流体出口。
21.为了既能进一步简化结构又能确保可靠地径向支撑变矩器,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别有利实施例中,变矩器输入侧、任选地上述变矩器输入侧的销在径向方向上经由模块壳体支撑于变矩器壳体上。因此,模块壳体充当中间件,用于将变矩器输入侧间接地径向支撑于变矩器壳体上。
22.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变矩器输入侧、任选地变矩器输入侧的销可以通过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以及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在径向方向上间接地支撑或可支撑于模块壳体上并经由模块壳体间接地支撑或可支撑于变矩器壳体上。这里优选的是,离合器输出侧或离合器输出毂与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之间布置有径向轴承,任选地滚动轴承。相应地,经证实有利的是,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与模块壳体之间布置有径向轴承,任选地滚动轴承。
23.为了实现特别简单可靠地将变矩器输入侧经由模块壳体径向支撑于变矩器壳体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模块壳体具有承管段,优选地,离合器输入毂和离合器输出毂延伸到该承管段中。在本实施例中,变矩器输入侧经由离合器输出毂和
离合器输入毂稳固地支撑或可支撑于承管段上。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优选的是,承管段可以进一步用于径向支撑输出侧摩擦片支架。在这样的实施变型中,阻尼器输入侧的间接径向支撑即可发生在承管段径向向内的一侧,而输出侧摩擦片支架的间接或直接径向支撑则可发生在承管段径向向外的一侧。输出侧摩擦片支架径向支撑于承管段上也优选地采用至少一个径向轴承,任选地滚动轴承。
24.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例中,模块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流体通道,用于向多片离合器的液压致动器的压力腔供应液压流体。替代地或补充地,模块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流体通道,用于向多片离合器的液压致动器的压力平衡腔供应平衡流体和/或用于向模块壳体中的容纳室供应冷却和/或润滑液。不依赖于相应的实施变型,相应的流体通道优选地在模块壳体的壁内延伸,以便在很大程度上省除模块壳体内部或外部的附加管线,这样就能实现一种节省空间的装置。
25.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扭振阻尼器。该扭振阻尼器的阻尼器输出侧与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可脱离地处于旋转带动连接,而扭振阻尼器的阻尼器输入侧(其旋转弹性地耦合到阻尼器输出侧)与内燃发动机的输出侧、优选地与内燃发动机的曲轴可旋转带动连接或与之处于旋转带动连接。
26.为了能够确保可靠地控制电机,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用于检测离合器输出侧的转动位置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由电机驱动。这种传感器又称为所谓的分解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述用于检测离合器输出侧的转动位置的传感器节省空间地布置于模块壳体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用于检测离合器输出侧的转动位置的传感器作用于模块壳体与离合器输出侧、任选地离合器输出侧的输出侧摩擦片支架之间,以使其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定位在模块壳体内。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予以详述。图中:
28.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29.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30.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传动器的装置2的第一实施例。在附图中,按照相应的箭头指示相反的轴向方向4和6、相反的径向方向8和10以及相反的周向方向12和14,其中壳体内的构件可绕沿轴向方向4和6延伸的旋转轴线16转动。
32.装置2基本上由变矩器18和混合动力模块20组成,其中,混合动力模块20沿轴向方向4、6在扭矩传递路径中既布置于内燃发动机22与扭振阻尼器26之间又布置于内燃发动机22与变矩器18之间,在图1中仅部分示出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变矩器18布置于变矩器壳体28中,更确切而言布置于变矩器壳体28的变矩器侧室30中,其中,变矩器壳体28由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形成,在该部分中,在轴向方向4上继变矩器18之后布置有有级自动变速器(未示出)。图1大体上示意性示出了变矩器18及其变矩器输入侧32,而变矩器18优选地具有泵轮形式的变矩器输入侧32、涡轮形式的变矩器输出侧以及任选地至少一个导轮。在第一
实施例中,变矩器侧室30构造为干室。
33.变矩器侧室30在轴向方向4上与混合动力模块20相邻,而发动机侧室34在轴向方向6上与混合动力模块20相邻,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发动机侧室34构造为干室,并容纳扭振阻尼器26和内燃发动机22的曲轴端形式的输出侧36。图中也仅示意性示出的扭振阻尼器26具有阻尼器输入侧38和阻尼器输出侧40,阻尼器输出侧40以旋转弹性方式耦合到阻尼器输入侧38。在此情形下,阻尼器输入侧38与内燃发动机22的输出侧36可旋转带动连接或与之处于旋转带动连接。阻尼器输出侧40与混合动力模块20的分离式离合器的离合器输入侧或离合器输入毂可脱离地处于旋转带动连接,如下详述。
34.混合动力模块20具有模块壳体42。模块壳体42由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和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组成。模块壳体42在轴向方向4上可脱离地紧固至变矩器壳体28。模块壳体42在相反的轴向方向6上可脱离地紧固至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
35.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具有大致管状段48、分隔壁50和承管段52,分隔壁50沿轴向方向6邻接管状段48且沿径向方向10背离变矩器18向内延伸,承管段52沿径向方向10邻接分隔壁50且从分隔壁50开始沿轴向方向4延伸。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具有连接段54,该连接段54在一个轴向方向4上可脱离地紧固至变矩器壳体28而在相反的轴向方向6上紧固至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在轴向方向4上后接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的管状段56,该管状段56沿轴向方向4延伸到变矩器壳体28的内部中。替代地,管状段56可以省略,取而代之的是在轴向方向4上延长的连接段55,该连接段55在端侧紧固至变矩器壳体28而不埋入变矩器壳体28中。在轴向方向4上,管状段56或替代地连接段55后接面对变矩器18的分隔壁58,该分隔壁58从管状段56或连接段55开始沿径向方向10向内延伸。
36.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沿轴向方向4插入到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中,使得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在径向方向8、10上与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的管状段56错列。因此,在模块壳体部分42中创建容纳室60,该容纳室60在轴向方向4上受限于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的分隔壁58,在轴向方向6上受限于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分隔壁50,在径向方向8向外受限于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任选地也受限于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的管状段56。借此,分隔壁58将容纳室60与变矩器侧室30分隔开,而分隔壁50将发动机侧室34与容纳室60分隔开,其中,容纳室60构造为湿室。容纳室60内布置有混合动力模块20的分离式离合器62和电机64。
37.分离式离合器62用于选择性在离合器输入侧66与离合器输出侧68之间进行扭矩传递。离合器输入侧66具有离合器输入毂70,该离合器输入毂70指向轴向方向6的末端与阻尼器输出侧40可脱离地处于旋转带动连接。因此,离合器输入毂70间接地经由扭振阻尼器26与内燃发动机22的输出侧36处于旋转带动连接。离合器输入毂70在轴向方向4上延伸通过模块壳体42的承管段52,其中,输入侧摩擦片支架72在轴向方向4上邻接构造为湿式多片离合器的分离式离合器62,延伸到模块壳体42的容纳室60中,并形成分离式离合器62的离合器输入侧66的一部分。输入侧摩擦片支架72构造为内摩擦片支架。
38.离合器输出侧68具有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4,该摩擦片支架具有大致管状的摩擦片支架段76,该摩擦片支架段76经由旋转带动盘78与离合器输出侧68的离合器输出毂80处于旋转带动连接。分离式离合器62构造为可液压致动的多片离合器并且还具有摩擦片组82,该摩擦片组82布置于构造为外摩擦片支架的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4的摩擦片支架段76与输
入侧摩擦片支架72之间。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2在径向方向8、10上经由支撑毂84可转动地支撑于模块壳体42的承管段52的在径向方向8上朝外的一侧上,在所示实施例中是经由两个滚动轴承,它们还构成固定/浮动轴承布置。
39.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2还充当电机64的转子的转子承架。电机64基本上由定子86和该转子88组成,其中,定子86在径向方向8上从外侧围绕转子88。转子88抗转动地紧固至摩擦片支架76在径向方向8上朝外的一侧并在径向方向8、10上与摩擦片组82错列,而固定的定子86直接或间接地紧固至模块壳体42的管状段48在径向方向10上朝内的一侧。因此,离合器输出侧68可以选择性单独地或补充地由电机64驱动。
40.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布置于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上,形成至少一个中间冷却通道90,用于冷却电机64的定子86。更确切而言,冷却通道90在径向方向8、10上形成于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与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56之间,定子86也紧固至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为此,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管状段48在径向方向8上朝外的一侧上可以例如设置有环槽。在任何情况下优选的是,至少一个冷却通道90中可以流过冷却流体,优选为水,为此,至少一个冷却通道90优选地关联有至少一个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另外,如图1所示,用于密封至少一个冷却通道90的密封机构92布置于模块壳体部分44、46之间。
41.离合器输出毂80沿轴向方向6延伸到离合器输入毂70中,使得离合器输出毂80在径向方向8至少部分地被离合器输入毂70从外侧围绕。离合器输出毂80在径向方向8上经由径向轴承94支撑于离合器输入毂70在径向方向10上朝内的一侧上,其中,径向轴承94构造为滚动轴承。离合器输入毂70在径向方向8上经由另一径向轴承96支撑于模块壳体42的承管段52在径向方向10上朝内的一侧上。
42.如上所述,分离式离合器62是可液压致动的湿式多片离合器。因此,模块壳体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流体通道98,用于向多片离合器的液压致动器的压力腔100供应液压流体。另外,模块壳体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流体通道102,用于向多片离合器的液压致动器的压力平衡腔104供给平衡流体,也用于向模块壳体42中的容纳室60供应冷却润滑液。从图1可以看出,流体通道98、102基本上在模块壳体42或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壁内延伸,更确切而言在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的分隔壁50和承管段52内延伸。
43.另外,模块壳体42的容纳室60中设置有用于检测离合器输出侧68的转动位置的传感器106,其中,传感器106又可称为分解器,这有利于电机64的运行。传感器106布置于模块壳体42的容纳室60内,使其作用于模块壳体42或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与离合器输出侧68(这里为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4)之间。
44.变矩器输入侧32具有布置于旋转轴线16上并在轴向方向6上突出的销108,该销108基本上呈圆柱形构造。销108具有指向轴向方向6的端侧110,该端侧110上构造有端侧紧固部112,在所示实施例中,该端侧紧固部112成型为销108的端侧110中的螺纹孔。销108沿轴向方向6延伸到离合器输出侧68的离合器输出毂80中的容纳部114内,使得销108在径向方向8、10上与离合器输出毂80错列。变矩器输入侧32的销108在径向方向8上间接地经由离合器输出毂80、径向轴承94、离合器输入毂70和径向轴承96支撑于模块壳体42的承管段52上,其中,该承管段52又在径向方向8上支撑于变矩器壳体28上。
45.离合器输出侧68与变矩器18的变矩器输入侧32处于旋转带动连接。另外,离合器
输出侧68、更确切地其离合器输出毂80借由紧固件116在轴向方向4、6上可脱离地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32。在所示实施例中,紧固件108由螺丝形成。另外,单个紧固件116布置于装置的旋转轴线16上,其中,紧固件116的纵向轴线(这里为螺丝的纵向轴线)沿着旋转轴线16延伸。紧固件116沿轴向方向4延伸穿过离合器输出毂80中的通孔118,以与销108的端侧110中的紧固部112相互作用。具体地,构成紧固件116的螺丝贯穿离合器输出毂80中的通孔118并旋入螺纹孔形式的端侧紧固部112中,以将离合器输出侧68在轴向方向4、6上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32。
46.为了能够将紧固件116沿轴向方向4带入所示的紧固位置,离合器输入毂70(如前所述)大致呈管状构造,使得其在旋转轴线16的区域中具有凹部120。通过相应的工具经由该凹部120可沿轴向方向4接入紧固件116,换言之,可从马达侧接入紧固件116。这样,可经由凹部120进出紧固件116,从而简化组装与拆装。另外,如本实施例中的情况,紧固件116是唯一用于轴向固定的紧固件,从而进一步简化组装与拆装。凹部120优选地具有圆形横截面,凹部120布置于离合器输入毂70中和/或尺寸设计为使得紧固件116在轴向方向4、6上与凹部120完全对齐,从而简化所述引入与取出。
47.组装传动系时,模块壳体42即可首先通过将销108引入离合器输出毂80中的容纳部114内而紧固至变矩器壳体28,以便随后将离合器输出毂80借助紧固件116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32。随后,可以借助可拆除的盖体122在凹部120指向轴向方向6的末端处封闭凹部120,之后模块壳体42连接到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在离合器输入毂70与阻尼器输出侧40之间建立旋转带动连接。
48.离合器输出侧68上设置有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该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与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6处于旋转带动接合,该旋转带动接合采取可脱离的构造,在离合器输出侧68与变矩器输入侧32之间达成旋转带动连接。具体地,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和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6形成轴向插接,这明显简化了组装与拆装。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轴向插接形成于离合器输出毂80与销108之间,其中,离合器输出毂80的容纳部114中形成内齿圈,销108上的外齿圈啮合到内齿圈中。不依赖于相应的实施变型,离合器输出侧68借由紧固件116轴向固定至变矩器输入侧32就发生在有别于离合器输出侧68与变矩器输入侧32之间旋转带动连接的不同位置处,由此实现了有利的功能分离。
49.图2示出的装置2的第二实施例基本上相当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因此下文仅阐述区别之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相应地适用上述内容。
50.从图2可以看出,在装置2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中很大程度上省去了分隔壁58,从而模块壳体42的容纳室60与变矩器侧室30连接或流体连通。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容纳室60和变矩器侧室30构造为湿室或连贯湿室。
51.另外,在离合器输出毂80与销108之间未构成轴向插接来达成离合器输出侧68与变矩器输入侧32之间的旋转带动连接。确切而言,由用于摩擦片的输出侧摩擦片支架74的摩擦片支架段76处已然设置的旋转带动轮廓形成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摩擦片支架段76沿轴向方向4延长超过旋转带动盘78,使得其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接合到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6中,该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6在径向方向8上比销108更加靠外。这不仅实现了简化结构,尤其是因为摩擦片支架段76上已然存在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124来容纳摩擦片组82中的摩擦片,而且也可以在更大的直径上发生旋转带动接合而减轻旋转
带动轮廓124、126的负载,尤其是因为上述旋转带动轮廓124、126构造为齿时,它们可以例如具有明显更多和/或明显更稳定的齿。
52.图3示出的装置2的第三实施例基本上相当于上述实施例,因此下文仅阐述区别之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相应地适用上述内容。
53.在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正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情况,容纳室60与变矩器侧室30也相互连接,但第三实施例中完全省去了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取而代之,模块壳体42基本上由上述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形成,其中,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沿轴向方向4引入到变矩器壳体28中,使得上述至少一个冷却通道90在径向方向8、10上形成于管状段48与变矩器壳体28在径向方向10上朝内的一侧之间。模块壳体42中还省去了上述连接段54(图1),变矩器壳体28与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经由该连接段54间接地相互紧固;取而代之,变矩器壳体28与内燃发动机22的壳体24直接地相互紧固。
54.在所有上述三个实施例中,发动机侧室34构造为干室,这也适用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变矩器侧室30。为了将发动机侧室34相对于构造为湿室的容纳室60得到可靠密封,模块壳体42或第一模块壳体部分44与离合器输入毂70之间布置有密封件128。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密封件130也布置于模块壳体42或第二模块壳体部分46与离合器输出毂80之间,以使构造为湿室的容纳室60相对于构造为干室的变矩器侧室30可靠密封。
55.附图标记列表
[0056]2ꢀꢀꢀ
装置
[0057]4ꢀꢀ
轴向方向
[0058]6ꢀꢀ
轴向方向
[0059]8ꢀꢀꢀ
径向方向
[0060]
10
ꢀꢀꢀꢀꢀ
径向方向
[0061]
12
ꢀꢀꢀꢀꢀ
周向方向
[0062]
14
ꢀꢀꢀꢀꢀ
周向方向
[0063]
16
ꢀꢀꢀꢀꢀ
旋转轴线
[0064]
18
ꢀꢀꢀꢀꢀ
变矩器
[0065]
20
ꢀꢀꢀꢀꢀ
混合动力模块
[0066]
22
ꢀꢀꢀꢀꢀ
内燃发动机
[0067]
24
ꢀꢀꢀꢀꢀ
壳体
[0068]
26
ꢀꢀꢀꢀꢀ
扭振阻尼器
[0069]
28
ꢀꢀꢀꢀꢀ
变矩器壳体
[0070]
30
ꢀꢀꢀꢀꢀ
变矩器侧室
[0071]
32
ꢀꢀꢀꢀꢀ
变矩器输入侧
[0072]
34
ꢀꢀꢀꢀꢀ
发动机侧室
[0073]
36
ꢀꢀꢀꢀꢀ
输出侧
[0074]
38
ꢀꢀꢀꢀꢀ
阻尼器输入侧
[0075]
40
ꢀꢀꢀꢀꢀ
阻尼器输出侧
[0076]
42
ꢀꢀꢀꢀꢀ
模块壳体
[0077]
44
ꢀꢀꢀꢀꢀ
第一模块壳体部分
[0078]
46
ꢀꢀꢀꢀꢀ
第二模块壳体部分
[0079]
48
ꢀꢀꢀꢀꢀ
管状段
[0080]
50
ꢀꢀꢀꢀꢀ
分隔壁
[0081]
52
ꢀꢀꢀꢀꢀ
承管段
[0082]
54
ꢀꢀꢀꢀꢀ
连接段
[0083]
56
ꢀꢀꢀꢀꢀ
管状段
[0084]
58
ꢀꢀꢀꢀꢀ
分隔壁
[0085]
60
ꢀꢀꢀꢀꢀ
容纳室
[0086]
62
ꢀꢀꢀꢀꢀ
分离式离合器
[0087]
64
ꢀꢀꢀꢀꢀ
电机
[0088]
66
ꢀꢀꢀꢀꢀ
离合器输入侧
[0089]
68
ꢀꢀꢀꢀꢀ
离合器输出侧
[0090]
70
ꢀꢀꢀꢀꢀ
离合器输入毂
[0091]
72
ꢀꢀꢀꢀꢀ
输入侧摩擦片支架
[0092]
74
ꢀꢀꢀꢀꢀ
输出侧摩擦片支架
[0093]
76
ꢀꢀꢀꢀꢀ
摩擦片支架段
[0094]
78
ꢀꢀꢀꢀꢀ
旋转带动盘
[0095]
80
ꢀꢀꢀꢀꢀ
离合器输出毂
[0096]
82
ꢀꢀꢀꢀꢀ
摩擦片组
[0097]
84
ꢀꢀꢀꢀꢀ
支撑毂
[0098]
86
ꢀꢀꢀꢀꢀ
定子
[0099]
88
ꢀꢀꢀꢀꢀ
转子
[0100]
90
ꢀꢀꢀꢀꢀ
冷却通道
[0101]
92
ꢀꢀꢀꢀꢀ
密封机构
[0102]
94
ꢀꢀꢀꢀꢀ
径向轴承
[0103]
96
ꢀꢀꢀꢀꢀ
径向轴承
[0104]
98
ꢀꢀꢀꢀꢀ
流体通道
[0105]
100 压力腔
[0106]
102 流体通道
[0107]
104 压力平衡腔
[0108]
106 传感器
[0109]
108 销
[0110]
110 端侧
[0111]
112 端侧紧固部
[0112]
114 容纳部
[0113]
116 紧固件
[0114]
118 通孔
[0115]
120 凹部
[0116]
122 盖体
[0117]
124 离合器侧旋转带动轮廓
[0118]
126 变矩器侧旋转带动轮廓
[0119]
128 密封件
[0120]
130 密封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