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外装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47557发布日期:2023-03-29 05:18阅读:38来源:国知局
车辆外装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外装件。


背景技术:

2.在汽车等车辆搭载有用于对车外的物体进行检测的收发毫米波等电磁波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朝向车外发送上述电磁波,接收与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上述电磁波(反射波)。上述传感器通过这种电磁波的收发而对车外的物体进行检测。在电磁波从车辆的上述传感器发送的方向的前方设置有能够使电磁波透过的树脂制的车辆外装件。作为这种车辆外装件,例如能举出车标、饰品以及标识。因车辆外装件而难以从车外看到传感器。
3.但是,如果冰雪附着于车辆外装件,则与此相伴而车辆外装件的电磁波的透过性下降。因此,如日本特开2020-5057号公报所示,考虑在车辆外装件的主体部配置加热线。加热线能够经由柔性印刷基板(fpc)而与电源连接。而且,经由fpc而进行加热线的通电,从而加热线发热而使得附着于车辆外装件的冰雪融化。由此,能够抑制因冰雪的附着而导致车辆外装件的电磁波的透过性下降的情况。
4.另外,为了更简单地将加热线与电源连接,还考虑了使用连接销。在该情况下,在车辆外装件的主体部一体地形成有从该主体部凸出的插口(socket)。连接销的一部分埋设于插口。加热线延伸至插口的内部,与上述连接销连接。能够将电源插头插入于插口。经由该电源插头以及连接销而将上述加热线与电源连接。由此,能够对加热线进行通电。


技术实现要素:

5.在利用连接销而将上述车辆外装件的加热线与电源连接的情况下,必须相对于车辆外装件的主体部而一体地形成用于配置连接销的插口。这样必须在主体部形成插口,相应地车辆外装件的重量与此相应地增加。
6.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外装件具有:主体部;加热线,其配置于主体部;插口,其一体形成于主体部而从该主体部凸出;以及连接销,其一部分埋设于该插口。加热线延伸至插口的内部而与连接销接合。能够将电源插头插入于插口。车辆外装件构成为经由电源插头以及连接销而进行针对加热线的通电。插口具有减薄部。
附图说明
7.图1是表示车标以及传感器的斜视图。
8.图2是表示车标的主体部的下端部以及插口的剖面图。
9.图3是表示从图2的右侧观察主体部的装饰层及透明层的状态的主视图。
10.图4是表示从图2的右侧观察加热片材的状态的主视图。
11.图5是表示从图2的箭头a-a方向观察插口的连接销及其周围的状态的剖面图。
12.图6是表示从图5的下方观察板部与加热线接合前的插口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参照图1~图6对车辆外装件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4.图1表示作为车辆外装件的车标1。图2表示车标1的下端部。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前部配置有传感器2。传感器2将用于检测车外的物体的毫米波等电磁波朝向车辆的前方发送,接收与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上述电磁波(反射波)。上述传感器2通过这种电磁波的收发而检测车外的物体。
15.车标1具有多个爪1a。车标1通过多个爪1a而安装于车辆的前部。车标1位于上述电磁波从传感器2发送的方向的前方,能够使电磁波透过。将车标1配置于传感器2的前方,从而能够通过该车标1而使得难以从车外看到传感器2。
16.如图2所示,车标1具有主体部3、插口4、连接销5以及加热片材6。下面,分别对主体部3、插口4、连接销5以及加热片材6的概要进行说明。
17.[主体部3]
[0018]
主体部3具有基材7、装饰层8、透明层9以及框部16。基材7由树脂形成为板状,能够使毫米波透过。基材7安装于车辆,一体地形成有上述爪1a(图1)。在基材7的前表面(图2的右表面),装饰层8以及透明层9沿着毫米波从传感器2发送的方向(图2的右方)按顺序配置。
[0019]
图3表示从图2的右侧观察装饰层8以及透明层9的状态。透明层9由无色透明或有色透明的树脂形成,能够使毫米波透过。装饰层8具有图案区域8a以及背景区域8b,能够使毫米波透过。图案区域8a以及背景区域8b分别相对于车标1而位于例如图3所示的位置。上述图案区域8a以及背景区域8b用于使车标1具有美观性。
[0020]
框部16(图2)由树脂形成。框部16沿基材7的外缘以环状延伸。框部16熔接于基材7以及透明层9。由此,通过框部16将基材7与透明层9连结。
[0021]
[加热片材6]
[0022]
如图2所示,加热片材6配置于透明层9的前表面(图2的右表面)。加热片材6具有片材主体10以及加热线11、12。片材主体10由透明的树脂形成,能够使电磁波透过。加热线11、12配置于片材主体10的后表面(图2的左表面)。加热线11、12由因通电而发热的金属材料形成。
[0023]
图4表示从图2的右侧观察加热片材6的状态。如图4所示,加热线11、12以互不相同的配线图案而配线。加热线11、12的端部在车标1的下端部汇集。如果通过通电而使得加热线11、12发热,则附着于车标1的冰雪融化。由此,能够抑制因冰雪的附着而导致车标1的电磁波的透过性下降的情况。
[0024]
[插口4]
[0025]
如图2所示,插口4位于主体部3的基材7的下端部,相对于该基材7(主体部3)而一体地形成。插口4在从基材7的外缘的下端部朝向车内的方向、即朝向图2的左方凸出。在插口4的凸出方向的前端部4a形成有凹部13。能够将电源插头14插入于该凹部13。电源插头14与电源15连结。
[0026]
在插口4的基端部4b、即插口4的比凹部13更靠近基材7的部位埋设有框部16。加热片材6的片材主体10以及加热线11、12延伸至插口4的基端部4b,以沿着框部16的状态而埋设于基端部4b。在插口4的基端部4b形成有减薄部17。减薄部17从凹部13的底部朝向框部16延伸。
[0027]
插口4具有窗部18。窗部18位于插口4的基端部4b。窗部18朝向插口4的外部即图2的下方而敞开,并且与上述减薄部17连结。加热片材6的加热线11、12穿过插口4的基端部4b的内部而延伸至窗部18。利用由比插口4更软的树脂形成的止水部19将窗部18填埋。即,车标1具有将插口4的窗部18填埋的止水部19。
[0028]
[连接销5]
[0029]
连接销5配置于插口4。连接销5具有板部5a以及端子5b。作为连接销5的一部分的板部5a埋设于插口4的基端部4b,将减薄部17与窗部18隔开。在板部5a形成有用于将减薄部17与窗部18连结的孔20。利用接合部21将加热线11、12的端部与板部5a接合。接合部21位于与窗部18对应的位置。
[0030]
图5表示从图2的箭头a-a方向观察插口4的连接销5及其周围的状态。如图5所示,接合部21在利用止水部19将窗部18填埋之前,且在经由窗部18而使得加热线11、12的端部以及板部5a露出的状态下,将加热线11、12的端部钎焊于板部5a而形成。此外,关于连接销5的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接合,除了上述钎焊以外,例如可以通过基于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或者焊接等而进行。
[0031]
图6表示从图5的下方观察上述的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基于接合部21的接合之前的插口4的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窗部18敞开,因此能够从该窗部18进行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接合。而且,在进行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接合之后,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利用止水部19将窗部18填埋。此时,接合部21处于由止水部19覆盖的状态。
[0032]
如图2所示,连接销5的端子5b从板部5a向插口4的凹部13内凸出。如果将上述电源插头14插入于插口4的凹部13,则使得连接销5的端子5b与该电源插头14连接。由此,加热片材6的加热线11、12经由连接销5以及电源插头14而与电源15连接,能够进行针对加热线11、12的通电。
[0033]
接下来,对插口4的减薄部17详细进行说明。
[0034]
减薄部17从插口4的凹部13的底部朝向框部16延伸。减薄部17经由连接销5的孔20而与窗部18连结。换言之,在电源插头14未插入于凹部13的状态下,减薄部17以将插口4的外部与窗部18的内部连结的方式、更详细而言为经由插口4的凹部13以及连接销5的孔20而将两者连结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将上述减薄部17用于窗部18以及止水部19的气密性试验。
[0035]
在上述气密性试验中,使高压的检查用流体在减薄部17的内部流动,由此检查是否确保了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的气密性。在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的气密性得到确保的情况下,检查用流体未从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泄漏。另一方面,在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的气密性未得到确保的情况下,检查用流体从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泄漏。通过这样使高压的检查用流体在减薄部17流动而能够进行气密性试验。作为用于这种气密性试验的孔而可以利用减薄部17。
[0036]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外装件(车标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37]
(1)将电源插头14插入于插口4,由此能够经由电源插头14以及连接销5将加热线11、12与电源15连接而进行针对该加热线11、12的通电。因此,加热线11、12与电源15的连接变得简单。另外,插口4因具有减薄部17而相应地实现了轻量化。因此,能够利用连接销5而实现加热线11、12与电源15的连接,并且能够抑制该插口4的重量增加。
[0038]
(2)因具有减薄部17而相应地使得插口4减薄。因此,在通过注塑成型等而形成具有插口4的基材7的情况下,在插口4的减薄部17周围不易产生成型后的收缩(所谓的缩孔)。
[0039]
(3)如果连接销5反复因伴随着通电的发热而温度升高、伴随着此后的通电停止而温度降低,则有可能因连接销5的伴随着温度变化的变形而导致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接合解除。然而,形成于插口4的减薄部17与连接销5相邻,因此连接销5相对于减薄部17而露出。因此,在连接销5发热时,容易从连接销5向减薄部17散热。因此,不易因连接销5的通电而产生发热时的温度升高,因反复进行通电和停止通电而导致的连接销5的温度变化也减小。其结果,能够将伴随着这种温度变化的连接销5的变形抑制得较小,能够抑制伴随着其变形而导致板部5a与加热线11、12的接合解除。
[0040]
(4)使高压的检查用流体在减薄部17流动,由此能够进行用于确认窗部18与止水部19之间的气密性的气密性试验。换言之,能够将减薄部17用作用于上述气密性试验的孔。因此,无需另外准备这种孔。
[0041]
此外,例如还可以以下面的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下面的变更例彼此进行组合而实施。
[0042]
·
插口4并非必须配置于主体部3的下端部、详细而言为基材7的下端部。
[0043]
·
减薄部17也可以不作为使用于气密性试验的检查用流体流动的孔而起作用。在该情况下,无需将减薄部17与窗部18连结,可以将减薄部17的位置变更为插口4的其他部位。
[0044]
·
配置于加热片材6的加热线可以是一个或者大于或等于三个。
[0045]
·
传感器2的毫米波的发送方向并非必须是车辆的前方,也可以是车辆的侧方、或者车辆的后方等其他方向。
[0046]
·
传感器2可以对除了毫米波以外的电磁波、例如红外线、激光进行收发。
[0047]
·
作为车辆外装件而举例示出了车标1,但例如也可以应用于饰品以及标识之类的其他车辆外装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