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97317发布日期:2023-03-17 21:1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减震吸音棉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人们对汽车噪音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效地控制汽车噪音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对于汽车而言,其噪音来源分别来自于动力系、轮胎车体悬架装置和行驶产生的气流,因此在汽车设计中常常在噪音源或者传播途径中对噪音进行处理。吸音棉便是在噪音的传播途径应用至汽车的有效手段。
3.根据申请号202123219933.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用于汽车的降噪吸音棉。包括底胶层,所述底胶层的顶部铺设有铝箔层,所述铝箔层的顶部铺设有高密度海绵层,所述高密度海绵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音棉层,所述吸音棉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胶质外皮。
4.采用上述方案防止了现有的降噪吸音棉在进行安装后长时间使用后胶体容易直接附着在车体内表面拆装后难以清理的,但是上述方案在使用时存在局限性,上述方案中对于汽车构件的减震主要是以各种材质本身的柔软性进行减震,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其材质本身会产生变形,降低材质的使用寿命,使其无法进行降噪,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吸音机构,所述吸音机构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组相对称的缓冲机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相对称的限位机构,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顶板。
7.优选地,所述吸音机构包括防水层和两个立杆,所述防水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于底板的底面,所述防水层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吸音层,所述吸音层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粘合胶,所述粘合胶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防静电层,所述防静电层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底胶层,两个所述立杆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于底板的底面。
8.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两个相对称的立块,两个所述立块的底面均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上表面,两个所述立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滑杆。
9.优选地,所述滑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滑块,两个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铰接块,两个所述滑块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远离滑块外表面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立块的外表面。
10.优选地,两个所述铰接块的外表面均铰接有铰接杆,两个所述铰接杆的外表面铰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顶板的底面。
11.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组件块,所述组件块的底面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上表面,
所述组件块的外表面开设有组件腔,所述组件腔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12.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于组件腔的内壁,所述组件腔远离滑板上表面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于顶板的底面,所述滑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远离滑板底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组件腔的内壁。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5.一、本发明通过设置缓冲机构作用,能够对汽车构建进行,无需使用缓冲机构材质结构本身的特性进行缓冲减震,对产生的震动进行缓冲,使其传入吸音棉结构的震动降至最低,使其无法对吸音棉结构造成损伤,提高吸音棉结构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限位机构的作用,在产生震动时带动底板、顶板进行移动,此时在限位机构的限位下使两者定向移动,使其缓冲机构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缓冲减震,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16.二、本发明通过设置缓冲机构的作用,能够对汽车中来自发动机噪音、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噪音、风噪以及车内共振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处理,使其噪音无法传入车内,使其噪音无法影响驾驶员,提高驾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吸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缓冲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吸音机构;201、防水层;202、保温层;203、吸音层;204、粘合胶;205、防静电层;206、底胶层;207、立杆;3、缓冲机构;301、立块;302、滑杆;303、滑块;304、铰接块;305、第一弹性组件;306、铰接杆;307、固定块;4、限位机构;401、组件块;402、组件腔;403、滑板;404、连接杆;405、第二弹性组件;5、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23.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汽车构件减震吸音棉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面设置有吸音机构2。吸音机构2包括防水层201和两个立杆207,防水层2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底面,通过设置防水层201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水进入吸音层203,避免水进入吸音层203降低吸音层203对噪音的隔绝和吸收的作用。
24.防水层20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保温层202,保温层20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吸音层203,吸音层20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粘合胶204,粘合胶2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防静电层205。
25.通过防静电层205的作用,能够起到了防静电的作用,避免车内因干燥,吸音层203发生摩擦出现失火,从而引起车内火灾,提高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安全性。
26.防静电层20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底胶层206,两个立杆207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底面。通过设置立杆207的作用,使其震动无法对吸音机构2内部的材质进行挤压,
提高吸音机构2内部各材质的使用寿命。
27.吸音机构2的上表面设置有两组相对称的缓冲机构3。缓冲机构3包括两个相对称的立块301,两个立块301的底面均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上表面,两个立块301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滑杆302。滑杆30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滑块303,两个滑块303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铰接块304,两个滑块303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组件305,两个第一弹性组件305远离滑块303外表面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立块301的外表面。
28.在本实施例中滑块303底部与底板1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在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在底板1的限位作用下,可使滑块303在滑杆302的表面稳定滑动。
29.两个铰接块304的外表面均铰接有铰接杆306,两个铰接杆306的外表面铰接有固定块307,固定块30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顶板5的底面。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305的状态始终处于推动状态,推动滑块303向中间移动,在第一弹性组件305的缓冲作用下,此时产生震动带来的晃动在第一弹性组件305的缓冲下降至最低。
31.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相对称的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4包括组件块401,组件块401的底面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上表面,组件块401的外表面开设有组件腔402,组件腔40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滑板403,滑板4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04。
32.通过组件腔402的作用,能够对滑板403、连接杆404进行限位,使其底板1、顶板5的晃动进行限位,使其两者定向移动。
33.连接杆404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于组件腔402的内壁,组件腔402远离滑板403上表面的一侧面固定连接于顶板5的底面,滑板40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组件405,第二弹性组件405远离滑板403底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组件腔402的内壁。
3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组件405的状态使用处于推动状态,推动滑板403向外部移动,并且在第二弹性组件405的作用下,能够对汽车构件产生震动进行二次缓冲减震。底板1的上方设有顶板5。
35.工作原理: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通过底胶层206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汽车构件上,并且立杆207紧贴汽车构件,然后,在汽车行驶中产生震动时,产生的震动通过立杆207传入底板1的表面,产生的震动造成底板1进行晃动,此时,底板1的晃动带动立块301进行晃动,并且顶板5连接在另一个汽车构件上,此时产生的晃动带动顶板5、底板1之间距离产生变动,两者的拉扯在滑块303、铰接块304、铰接杆306、固定块307的配合作用下对第一弹性组件305进行挤压拉扯,此时产生震动带来的晃动在第一弹性组件305的缓冲下降至最低,最后,在组件腔402对滑板403、连接杆404的限位作用下,对其底板1、顶板5的晃动进行限位使其两者定向移动,使缓冲机构3的缓冲效果达到最大值。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
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8.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