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3707发布日期:2023-03-22 09:35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升车辆的性能并且满足用户对车辆的外观需求,通常会在车辆的尾部设置车辆扰流板,达到了提高车辆性能,并且满足用户需求的效果。
3.但是,由于设置扰流板的同时还需要设置与扰流板相对应的电器设备,因此需要在扰流板内部设置相应的线束,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多次优化调整线束尺寸,才能使线束既不会干涉扰流板的开闭,也不会被扰流板开闭的拉力损坏,降低了线束的布置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及车辆,通过设置于车辆扰流板底座上的双u型线束固定结构对扰流板内部线束进行限位,进而达到了提高线束布置效率的效果。
5.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扰流板与车辆后窗玻璃集成,所述车辆后窗玻璃独立开启,包括:扰流板底座、扰流板上盖、扰流板线束、闭口波纹管;其中,
6.所述扰流板底座与所述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所述扰流板线束;
7.所述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所述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所述扰流板线束上部,并将所述闭口波纹管的波峰结构卡入所述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所述扰流板线束进行限位;
8.所述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所述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
9.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
10.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扰流板底座与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扰流板线束,进而通过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扰流板线束上部,并将闭口波纹管的波峰结构卡入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扰流板线束进行限位;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车辆扰流板底座上的双u型线束固定结构对扰流板内部线束进行限位,进而达到了提高线束布置效率的效果。
11.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图;
1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组合结构图;
1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线束走向示意图;
1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效果图;
1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2.实施例一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可适用于设置于车辆扰流板底座上的双u型线束固定结构对扰流板内部线束进行限位的场景,解决了现有方案在布设车辆扰流板内部线路时效率不高的问题。
24.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以下简称线束布置装置),所述车辆扰流板与车辆后窗玻璃集成,所述车辆后窗玻璃独立开启,包括:扰流板底
座200、扰流板上盖300、扰流板线束100、闭口波纹管102。
2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车辆扰流板与车辆后窗玻璃集成,并将集成后的结构设置于车辆后门上,当用户需要从车辆的后备厢中取出物品时,可以单独打开车辆后窗玻璃,无需打开整个车辆后门,使得用户在狭小空间内不必开启整个车辆后门便能从后窗取用后备厢内物品。例如,后窗玻璃的打开方式可以是上掀式、滑动式和升降式等方式。
26.扰流板底座200与所述扰流板上盖300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所述扰流板线束100;所述扰流板底座200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211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212,所述闭口波纹管102设置于所述扰流板线束100上部,并将所述闭口波纹管102的波峰结构卡入所述由第一u型限位结构211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212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所述扰流板线束100进行限位;所述扰流板线束100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200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所述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
27.其中,车辆后窗玻璃可以是设置于车辆后门上的玻璃。车辆扰流板可以理解为安装在车辆上的类似倒装的飞机尾翼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中的车辆扰流板与车辆后窗玻璃集成,因此本技术中的车俩扰流板设置于车辆的后门上方。扰流板底座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部的支撑构件,用于和车辆相连接,支撑扰流板内的各部件。扰流板上盖可以理解为用于和扰流板底座相扣和形成密闭空间的扰流板外壳构件。扰流板线束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内部的线束。闭口波纹管可以理解为外形具备规则波浪样,并且管身密闭的管材。u型限位结构可以理解为结构的横截面形状为“u”型的限位结构。玻璃除霜线束可以是设置于车辆后门上,用于对除霜系统进行供电的线束。如图2所示,扰流板底座与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进而可以通过该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扰流板线束,并且在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并且将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扰流板线束上部,通过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u形线束固定结构与闭口波纹管的波峰波谷结构相互匹配,限制线束轴向方向的移动,并且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并且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闭口波纹管可以正确的卡入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内,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的宽度为1.5mm-2.5mm。
28.需要说明的是,图2的附图标记为:100-扰流板线束;101-线束橡胶护套;102-闭口波纹管;103-扰流板线束分支;104-扰流板线束连接器;200-扰流板底座;201-扰流板底座进线口;202-扰流板底座线束凹槽;203-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4-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5-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6-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出线口;211-扰流板底座第一u形限位结构;212-扰流板底座第二u形限位结构;213-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4-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5-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6-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7-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8-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9-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20-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30-扰流板底座线束凹槽下端面;300-扰流板上盖;301-扰流板上盖线束凹槽;400-顶盖后横梁钣金;401-顶盖后横梁钣金线束过孔。
2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包括顶盖后梁钣金400和线束橡胶护套101;
其中,所述顶盖后梁钣金400设置有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用于使所述扰流板线束100从所述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中通过;所述线束橡胶护套101设置于所述顶盖后梁钣金400的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中,所述线束橡胶护套101与所述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相匹配,用于对所述扰流板线束100进行固定和密封。
30.其中,顶盖后梁钣金可以是设置于车辆后方的后梁钣金,用于承载车身的构件。线束橡胶护套可以理解为设置在顶盖后梁钣金中横梁钣金线束过孔的橡胶护套。横梁钣金线束过孔可以是设置于顶盖后梁钣金上的线束通过孔。如图2所示,装置包括顶盖后梁钣金400和线束橡胶护套101,并且顶盖后梁钣金设置有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使得扰流板线束100可以从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中通过,并且横梁钣金线束过孔上设置有线束橡胶护套101,线束橡胶护套101与所述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的口径相匹配,用于对扰流板线束100进行固定和密封。
3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凹槽202和扰流板上盖凹槽301;其中,所述流板底座凹槽202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中,所述扰流板上盖凹槽301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上盖中;所述扰流板底座凹槽202和所述扰流板上盖凹槽301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所述扰流板线束100。
32.其中,扰流板底座凹槽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的凹槽,相应的,扰流板上盖凹槽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上盖的凹槽。如图1所示,装置包括扰流板底座凹槽202和扰流板上盖凹槽301,流板底座凹槽202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200中,所述扰流板上盖凹槽301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上盖300中,并且扰流板底座凹槽202和扰流板上盖凹槽301在扰流板底座200和扰流板上盖300扣合后,可以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扰流板线束100。
3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扰流板线束可以正确的设置于扰流板底座凹槽202和扰流板上盖凹槽301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因此扰流板底座凹槽202的尺寸信息与所述扰流板顶部凹槽301的尺寸信息相同,并且扰流板底座凹槽202的形状信息与所述扰流板顶部凹槽301的形状信息相同。
3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所述扰流板线束100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100。
35.其中,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可以理解为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下的第一侧围结构。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上方的限位柱,相应的,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下方的限位柱。如图2所示,装置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并且通过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构成合围结构,将扰流板线束100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100。
3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通过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与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相连接;所述扰流板线束100经过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
37.其中,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可以理解为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下的第二侧围结构。用
于连接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可以理解为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下的第三侧围结构。如图2所示,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并且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通过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相连接,进而使得扰流板线束100可以经过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达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
3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的连接处;所述扰流板线束100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4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39.其中,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方的限位柱,相应的,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下方的限位柱。如图1所示,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的连接处,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的连接处的上方,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4的连接处的下方,进而在布置扰流板线束时,使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4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的中段;所述扰流板线束100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100。
41.其中,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方的限位柱,相应的,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下方的限位柱。如图2所示,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的中段位置,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的中段位置的上方,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的中段位置的下方,进而在布置扰流板线束时,使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4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以及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处;所述扰流板线束100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100。
43.其中,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方的限位柱,相应的,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可以是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下方的限位柱。扰
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可以理解为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尾部的线束出口。如图2所示,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以及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中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的前方,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的上方,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206的下方,进而在布置扰流板线束时,使扰流板线束卡入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扰流板线束,并且在扰流板线束通过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形成的合围结构后,从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穿出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扰流板内部的具体走向方法如图4所示,扰流板线束100设置于图4中由扰流板底座与扰流板上盖扣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
44.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扰流板底座与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扰流板线束,进而通过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扰流板线束上部,并将闭口波纹管的波峰结构卡入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扰流板线束进行限位;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车辆扰流板底座上的双u型线束固定结构对扰流板内部线束进行限位,进而达到了提高线束布置效率的效果。
45.实施例二
4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解释了上述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其具体的解释内容可以参见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技术术语在此不再赘述。
47.如图5所示,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包括如图5所示的,100-扰流板线束;101-线束橡胶护套;102-闭口波纹管;103-扰流板线束分支;104-扰流板线束连接器;200-扰流板底座;201-扰流板底座进线口;202-扰流板底座线束凹槽;203-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4-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205-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6-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出线口;211-扰流板底座第一u形限位结构;212-扰流板底座第二u形限位结构;213-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4-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5-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6-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7-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8-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9-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20-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30-扰流板底座线束凹槽下端面;300-扰流板上盖;301-扰流板上盖线束凹槽;400-顶盖后横梁钣金;401-顶盖后横梁钣金线束过孔。
48.将扰流板底座和扰流板上盖扣合并通过螺钉装配,扣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扰流板线束100,扰流板底座的u形限位结构对线束进行轴向和圆周方向的限位,进而在布设扰流板线束100时,使扰流板线束100一侧线束分支和连接器从顶盖后横梁钣金线束过孔401穿过,并线束橡胶护套101与顶盖后横梁钣金线束过孔相互匹配,起到固定线束和密封的作用。扰流板线束100另一侧线束分支和连接器从扰流板底座进线口201进
入到扰流板内部。在扰流板底座上入线口201附近增加了双u形线束固定结构,此双u形线束固定结构与线束自带外附材料闭口波纹管的波峰波谷结构相互匹配,限制线束轴向方向的移动。扰流板和车身之间连接线束要考虑在扰流板的开闭行程中,线束与扰流板连接端通常需要预留一定的运动余量。线束自带闭口波纹管102相邻波谷结构卡入扰流板底座第一u形限位结构211和扰流板底座第二u形限位结构212;同时线束自带闭口波纹管102相邻波谷中间的波峰结构卡入扰流板底座第一u形限位结构211和扰流板底座第二u形限位结构212中间的缝隙。扰流板线束100从扰流板底座线束凹槽202和扰流板上盖线束凹槽301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穿过,进一步的,在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203附近,扰流板线束分支103卡入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213和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214之间的合围结构,用于固定线束;扰流板线束分支103经过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结构204,在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205端面分别卡入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215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216的合围结构、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217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218的合围结构、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219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220的合围结构,用于限位和固定线束。最终,扰流板线束连接器104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端面的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出线口206穿出,然后与后除霜线束对接,最终组合效果如图6所示。
49.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后背门的上部大多装备扰流板,扰流板内部装备高位制动灯、后置摄像头等电气设备,这些电气设备需要电源配电和信号传输,需要在扰流板内部进行布线并进行固定。扰流板由于安装在后背门上,在后背门开闭过程中,扰流板同后背门与车身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以扰流板和车身之间连接线束要考虑在扰流板的开闭行程中,线束与扰流板连接的一端通常需要预留一定的运动余量,而且要在扰流板上设置线束固定孔等结构,以防止线束在扰流板的开闭过程中出现干涉或受力现象,该现象将降低线束的使用寿命并引发质量问题,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多次优化调整线束尺寸,才能使线束既不会干涉扰流板的开闭,也不会被扰流板开闭的拉力损坏,但其调整步骤繁琐,耗时费力效果不理想。
50.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扰流板底座与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扰流板线束,进而通过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扰流板线束上部,并将闭口波纹管的波峰结构卡入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扰流板线束进行限位;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于车辆扰流板底座上的双u型线束固定结构对扰流板内部线束进行限位,进而达到了提高线束布置效率的效果。
51.实施例三
5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如图7所示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布置装置,参见图7,所述车辆包括:所述车辆扰流板与车辆后窗玻璃集成,所述车辆后窗玻璃独立开启,包括:扰流板底座200、扰流板上盖300、扰流板线束100、闭口波纹管102。其中,
53.所述扰流板底座与所述扰流板上盖通过螺钉进行扣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装配所述扰流板线束;
54.所述扰流板底座的进线口下方设置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所述闭口波纹管设置于所述扰流板线束上部,并将所述闭口波纹管的波峰结构卡入所述有第一u型限位结构和第二u型限位结构形成的缝隙中,用于对所述扰流板线束进行限位;
55.所述扰流板线束上端通过设置于扰流板底座上方的进线口进入所述扰流板内部,并通过设置于扰流板下方的出线口与玻璃除霜线束相连接。
5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包括顶盖后梁钣金和线束橡胶护套;其中,所述顶盖后梁钣金设置有横梁钣金线束过孔,用于使所述扰流板线束从所述横梁钣金线束过孔中通过;所述线束橡胶护套设置于所述顶盖后梁钣金的横梁钣金线束过孔中,所述线束橡胶护套与所述横梁钣金线束过孔相匹配,用于对所述扰流板线束进行固定和密封。
5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凹槽和扰流板上盖凹槽;其中,所述流板底座凹槽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中,所述扰流板上盖凹槽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上盖中;所述扰流板底座凹槽和所述扰流板上盖凹槽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所述扰流板线束。
5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凹槽的尺寸信息与所述扰流板顶部凹槽的尺寸信息相同;所述扰流板底座凹槽的形状信息与所述扰流板顶部凹槽的形状信息相同。
5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和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所述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6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一侧围通过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与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相连接;所述扰流板线束经过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
6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设置于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和扰流板底座第二侧围的连接处;所述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二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6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和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的中段;所述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6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扰流板底座第三侧围上设置有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和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以及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其中,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设置于所述扰流板底座下方出线口处;所述扰流板线束卡入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上限位柱和所述扰流板底座第四下限位柱形成的合围结构中,用于固定所述扰流板线束。
64.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于车辆扰流板的线束
布置装置,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65.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