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44788发布日期:2022-07-13 07:21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乘用车保有量的增加,车辆的使用率日益增加,车辆安全性能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侧门内饰护板在侧面碰撞发生时,对乘员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碰撞事故中门板与车门钣金脱开,将会对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侧门护板的连接方式的设计对侧面碰撞起着重要的作用。
3.侧门护板连接设计不合理时,会对驾、乘人员带来以下风险:1、在侧面交通事故发生时侧门护板与车门钣金脱开,侧门护板入侵量急剧增加,对驾、乘人员躯干造成严重挤压,使驾、乘人员在侧面交通事故中所受的伤害更加严重;2、侧面交通事故发生时侧门护板与车门钣金脱开,侧门护板入侵速度较大、较快时,也会造成侧面气囊过早与驾乘人员接触,导致交通事故中侧面气囊保护减弱甚至失效,使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会急剧增加。
4.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现有技术一般采用以下方案来对门护板连接加固:1、在侧门护板正面增加螺栓连接,加强门护板与车门钣金的连接,然后通过将门护板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增加装饰件,来遮盖螺栓安装孔洞;2、在侧门护板侧面开孔、车门钣金增加支架,然后通过螺栓连接加强门护板与车门钣金的连接,然后通过侧面增加堵盖件,来遮盖螺栓安装孔洞,从而保持造型风格及售后拆装便利性。
5.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牢固的车门。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包括装饰板、钣金板和连接杆,所述装饰板上设有第一连接装置,所述钣金板上设有第二连接装置,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进而连接所述装饰板和所述钣金板。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通孔;
9.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支架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五支架上设有第五通孔;
10.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五通孔的轴心共线。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第五支架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第四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与所述第五支架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支架的前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容纳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
14.所述第四支架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支架的前端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凸起上。
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依次相连的上段杆、中段杆和下段杆,所述上段杆、所述中段杆和所述下段杆的直径依次增大。
16.进一步地,所述上段杆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中段杆容纳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下段杆容纳于所述第五通孔中。
17.进一步地,所述上段杆上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中段杆上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三通孔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第四通孔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
18.进一步地,所述装饰板下端设有用以让所述连接杆通过的安装孔。
1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通过增加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用连接杆将钣金板与装饰板相连,提高钣金板与装饰板的连接强度,避免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侧门钣金与装饰板脱开,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又通过设置在装饰板下端的安装孔用以拆装连接杆,避开装饰板的可视区域,无需增加装饰件和堵盖件来遮盖安装孔,也不会破坏装饰板的造型风格。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述的车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所述车门中装饰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所述车门中钣金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1所述车门中连接杆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8.第一实施例
29.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包括装饰板10、钣金板20和连接杆30。钣金板20为车门的内板,位于车门的内侧朝向驾乘人员。装饰板10为塑料件,位于钣金板20的内侧构成汽车内饰风格的一部分。装饰板10包括竖直部11和水平部12,竖直部11与钣金板20平行,水平部12与竖直部11的下端相连,水平部12与钣金板20垂直。
30.请参考图2,装饰板10上设有第一连接装置40,第一连接装置40为塑料件,通过一体成型或螺栓与装饰板10相连。钣金板20上设有第二连接装置50,第二连接装置50为钣金件,通过铆接、螺接、焊接等工艺与钣金板20相连。第一连接装置40和第二连接装置50均位于装饰板10和钣金板20之间,连接杆30连接第一连接装置40和第二连接装置50,进而连接装饰板10和钣金板20。提高钣金板20与装饰板10的连接强度,避免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侧门钣金与装饰板10脱开,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31.请参考图3,第一连接装置40包括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第一支架41的前端设有第一凸起411,第一凸起411上设有第一通孔(未标示);第二支架42的前端设有第二凸起421,第二凸起421上设有第二通孔(未标示)。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轴心共线。
32.请参考图4,第二连接装置50包括第三支架51、第四支架52和第五支架53,第三支架51、第四支架52和第五支架53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第三支架51上设有第三通孔(未标示),第四支架52上设有第四通孔(未标示),第五支架上设有第五通孔(未标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的轴心共线。
33.第三支架51上设有第一凹槽511,第一凹槽511截断第三通孔,使第三通孔被分为上段和下段。第一凸起411容纳于第一凹槽511内,且第一凹槽511的侧壁抵接第一凸起411的侧壁,限制了第一凸起411的横向位移,进而限制了装饰板10的横向位移。同时,第一通孔位于第三通孔的上段与下段之间。
34.第四支架52上设有第二凹槽521,第二凹槽521截断第四通孔,使第四通孔被分为上段和下段。第二凸起421容纳于第二凹槽521内,且第二凹槽521的侧壁抵接第二凸起421的侧壁,限制了第二凸起421的横向位移,进而限制了装饰板10的横向位移。同时,第二通孔位于第四通孔的上段与下段之间。
35.请参考图5,连接杆30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上段杆31、中段杆32和下段杆33,上段杆31、中段杆32和下段杆33的直径依次增大。上段杆31容纳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中段杆32容纳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中,下段杆33容纳于第五通孔中。
36.上段杆31上设有第一外螺纹(未画出),第三通孔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未画出)。中段杆32上设有第二外螺纹(未画出),第四通孔上设有与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未画出)。
3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与连接杆30也可以均通过螺纹相连。
38.水平部12上设有安装孔121,用于连接杆30的拆装,安装孔121不在竖直部11上,即装饰板10的可视区域上,无需增加装饰件和堵盖件来遮盖安装孔121,也不会破坏装饰板10的造型风格。
39.第五支架53靠近安装孔121,即第五支架53为定位支架,第五通孔贴近安装孔121。使得将连接杆30从安装孔121伸入时,无需额外找准孔位,直接在第五支架53的辅助下连接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三支架51和第四支架52。
4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门。
41.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及汽车,通过增加第一连接装置40和第二连接装置50,用连接杆30将钣金板20与装饰板10相连,提高钣金板20与装饰板10的连接强度,避免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侧门钣金与装饰板10脱开,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通过第一连接装置40中的凸起和第二连接装置50中的凹槽配合,限制了装饰板10的横向位移。又通过设置在装饰板10下端的安装孔121用以拆装连接杆30,避开装饰板10的可视区域,无需增加装饰件和堵盖件来遮盖安装孔121,也不会破坏装饰板10的造型风格。通过将第五支架53贴近安装孔121,使得将连接杆30从安装孔121伸入时,无需额外找准孔位,直接在第五支架53的辅助下连接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三支架51和第四支架52。
42.第二实施例
43.请参考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门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三支架51'、第四支架52'和第五支架53'交替排列,第一支架41'位于第三支架51'与第四支架52'之间,第二支架42'位于第四支架52'与第五支架53'之间。
44.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45.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6.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48.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9.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