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6859发布日期:2022-10-28 22:2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四驱车型在生活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四驱车型的油耗高也是客户较为关心的问题,四驱车型的轻量化和舒适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a级车城市suv车型的四驱系统中,后主减速器布置系统大多布置为三点式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后主减速器悬置的限位垫片均为独立设计,如图2所示,限位垫片上硫化限位橡胶,该结构在零件管理和供货运输方面均不易管控,并且增加了整个后主减速器悬置系统的重量,模具费和零件加工费更高。
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独立悬架主减速总成悬置结构,其包括悬上支架、前悬下支架和后悬下支架;所述悬上支架的一端通过悬置软垫与所述前悬下支架连接,所述悬上支架的另一端通过悬置软垫与所述后悬下支架连接;所述悬上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悬置软垫的通孔,所述悬置软垫包括同轴布置的外套管和芯轴,所述外套管和所述芯轴之间设置有橡胶衬套,所述芯轴的两端设置有限位垫,所述外套管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连接,所述芯轴与所述前悬下支架和所述后悬下支架连接。
4.因此现有的后主减速器布置系统不仅使装车工艺变的更为复杂,还增加了整车的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车工艺复杂,整车重量增加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可降低后主减速器悬置系统的重量并且能够降低主减速器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从而降低整车重量,进而降低油耗,并且满足驾驶者对整车振动的要求。
6.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后副车架2及固定在其上的四个悬置结构,所述四个悬置结构包括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分别固定在后副车架2的后横梁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分别固定在后副车架2的前横梁上,所述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上均集成有限位结构5。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均为橡胶悬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四个悬置结构的中心线均为整车x方向布置,所述整车x方向为车头到车尾的轴线方向。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 的中心轴连线距离为207mm,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的中心轴连线距离为386mm,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的弹性中心连线的中点与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的弹性中心连线的中点的距离为337mm,该四点
的布置方式既能减弱后主减速器传递到车身的振动,又能增加悬置的疲劳耐久性能。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均通过螺栓与后主减速器支架7连接,所述后主减速器支架7用于固定后主减速器3。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悬置结构的端面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硫化有限位橡胶形成限位结构5。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翻边结构的高度为 6mm。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橡胶的橡胶最厚处厚度为7.45mm,最薄处厚度为1mm。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悬置结构的外管直径为56.9mm,内芯直径为29.1mm。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四个悬置结构的弹性中心与主减速器处于同一高度;使其振动发生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上的振动相互抵消,大大减少振动的幅度。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可降低后主减速器悬置系统的重量并且能够降低主减速器传递到车身的振动,从而降低整车重量,进而降低油耗,并且满足驾驶者对整车振动的要求;
19.另外,该布置系统采用后主减速器四点式布置形式,并且后主减速器悬置采用限位结构与悬置集成的形式,从而提升整车的nvh性能,同时实现整车轻量化的目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后主减速器布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后主减速器布置系统的悬置与限位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的限位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从车上往车下角度,后主减速器悬置系统的俯视布置及惯性轴与质心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27.从中可以看出,后主减速器系统的惯性轴穿过质心;
28.图7为从车前往车后角度,后主减速器悬置系统的正视布置及惯性轴与质心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29.从中可以看出,后主减速器前悬置的弹性中心连线穿过质心。
30.图中: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后副车架2、后主减速器3、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限位结构5、限位垫片6、后主减速器支架7。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5.实施例1
3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后副车架2及固定在其上的四个悬置结构,所述四个悬置结构包括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分别固定在后副车架2后横梁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分别固定在后副车架2前横梁上,所述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上均集成有限位结构5。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均为橡胶悬置。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四个悬置结构的中心线均为整车x方向布置,所述整车x方向为车头到车尾的轴线方向。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 的中心轴连线距离为207mm,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的中心轴连线距离为386mm,两个后主减速器前悬置的弹性中心连线的中点与两个后主减速器后悬置的弹性中心连线的中点的距离为337mm,该四点的布置方式既能减弱后主减速器传递到车身的振动,又能增加悬置的疲劳耐久性能。
40.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及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均通过螺栓与后主减速器支架7连接,所述后主减速器支架7用于固定后主减速器3。
41.如图5所示,详细介绍限位结构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悬置结构的端面设置有翻边结构,所述翻边结构上硫化有限位橡胶形成限位结构5。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翻边结构的高度为 6mm。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橡胶的橡胶最厚处厚度为7.45mm,最薄处厚度为1mm。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悬置结构的外管直径为56.9mm,内芯直径为29.1mm。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四个悬置结构的弹性中心与主减速器处于同一高度;使其振动发生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上的振动相互抵消,大大减少振动的幅度。
46.后主减速器后悬置1、后副车架2、后主减速器3、后主减速器前悬置4、限位结构5、限位垫片6、后主减速器支架7。
47.根据整车布置空间,将后主减速器后悬置及后主减速器前悬置分别压装在后副车架中,通过螺栓与后主减速器支架连接,后主减速器支架上安装有后主减速器;悬置结构上增加翻边结构,并且翻边结构上硫化限位橡胶,翻边结构由悬置的刚度和后主减速器的位移确定,从而实现了后主减速器悬置与限位垫片的集成,起到对后主减速器的限位作用,该限位结构主要限制后主减速器在整车x方向的位移,
4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50.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