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中央后视镜及照明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6217发布日期:2022-12-31 11:02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中央后视镜及照明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灯。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照明灯的汽车中央后视镜。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汽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广大老百姓的家中,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3.现有的汽车驾驶室顶灯集成在驾驶室顶部,通过驾驶室内的按钮控制灯光的通断;对于驾驶员来说,当需要检查汽车驾驶室内情况或在一些偏僻角落寻找物品时,驾驶室顶灯的亮度则无法满足其需求,并且由于驾驶室顶灯集成在顶部,无法调节其照明的角度,这就为驾驶员检查驾驶室情况或寻找物品带来一定麻烦;并且当驾驶室顶灯需要维修或更换时,由于其固定安装在驾驶室顶部,所以会造成更换拆卸不便等问题。
4.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灯光角度可调,且便于拆装的照明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照明灯,该照明灯可以解决驾驶室内灯光角度无法调节、拆装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照明灯的汽车中央后视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照明灯,用于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上,包括:
7.壳体,壳体包括外壳、与外壳固定连接的底壳,壳体用于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背离其镜面的端面上;
8.发光件,用于安装在外壳的端面上,且发光件发出照向汽车驾驶室的光束;
9.灯罩,与外壳固定连接,且灯罩与外壳之间夹持发光件;
10.电池,安装在底壳的电池腔内,用于为发光件提供电能。
11.优选地,发光件包括:
12.透光镜,夹持在灯罩与外壳之间,用于光束的聚光、散光和偏光;
13.发光片,夹持在透光镜与外壳之间,用于发出穿透透光镜、灯罩的光束。
14.优选地,发光件与外壳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
15.优选地,照明灯还包括:
16.控制板,安装在壳体内,用于控制发光片的亮度;
17.电位器,与控制板电连接,用于调节控制板的输出信号;电位器上设置贯穿外壳、第一垫片、透光镜、灯罩的旋转端;
18.旋钮,安装在电位器的旋转端上,且位于灯罩背离外壳的端部,用于调节电位器的输出信号;
19.控制板、发光片、电池三者电连接。
20.优选地,电池腔内壁设置有导电弹片,导电弹片与电池两端抵持,且导电弹片与控
制板电连接。
21.优选地,电池腔端面与电池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开口端,开口端四周设置有第二垫片。
22.优选地,开口端处对应设置有电池盖,电池盖面向电池腔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垫片,第三垫片与第二垫片四周均压接。
23.优选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第三垫片均为硅胶材质的垫片。
24.优选地,外壳背离灯罩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销,定位销与汽车中央后视镜卡接,外壳上还设置有贯穿其自身并与汽车中央后视镜连接的紧固件。
2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中央后视镜,包括设置在该汽车中央后视镜的照明灯,照明灯为上述任意一项的照明灯。
26.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的照明灯通过壳体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上,发光件通过灯罩安装在壳体的端面上,发光件并通过电池供电,从而达到方便拆卸、灯光角度可调节的目的;具体的说,照明灯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的背面,不影响汽车中央后视镜的正常使用,同时发光件可以发出照向汽车驾驶室的光束,增强汽车驾驶室内的光照强度,发光件也可以跟随汽车中央后视镜转动调节角度,完成对驾驶室内多角度照射,为驾驶员检查驾驶室情况或寻找物品带来便利;当然,照明灯与汽车中央后视镜为可拆卸连接,需要维护或拆卸时,也可以轻松拆装。
27.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置有上述照明灯的汽车中央后视镜,从而实现了驾驶室内灯光角度可调的目的。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央后视镜与照明灯设置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灯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灯的壳体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灯的整体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汽车中央后视镜 2、照明灯 21、壳体 211、外壳 212、底壳 213、电池腔 214、导电弹片 215、开口端 216、第二垫片 217、电池盖 218、第三垫片 219、定位销 22、灯罩 23、透光镜 24、发光片 25、第一垫片 26、控制板 27、电位器 271、旋转端 28、电池 29、旋钮 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6.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照明灯2,如图3所示,该照明灯2包括壳体21,壳体21用于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1上,壳体21包括外壳211和底壳212,底壳212与外壳211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这里不做详述;具体的说,照明灯2安装在汽车中央后视镜1背离其镜面的端面上,也就是说,照明灯2的安装不影响汽车中央后视镜1的正常使用,同时,照明灯2还可以跟随汽车中央后视镜1转动,从而达到调节灯光角度的目的。
37.通常来说,照明灯2正常工作需要具有发光件,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件位于外壳211的端面上,且发光件发出照向汽车驾驶室的光束;也就是说,由于汽车中央后视镜1位于驾驶室上方中部的位置,因此为了确保发光件能够照射在汽车驾驶室内,需要发光件倾斜朝下发射光束。
38.当然,为了遮挡发光件发出的强光,以及保护发光件,可以在发光件外周设置灯罩22,并将灯罩22与外壳211固定连接,增强照明灯2整体的稳定性。
39.此外,照明灯2还需要电池28为其提供电能,在本实施例中,电池28设置在底壳的电池腔213内,电池28采用可更换的电池,便于后续的维护以及更换,电池28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这里不做详述。
40.在上述实施例中,发光件还包括透光镜23和发光片24,如图4所示,透光镜23设置在灯罩22与发光片24之间,用于将发光片24发出的光束进行聚光、散光和偏光等操作,实现照明区域的调整,提高照明灯2的照射效果。
41.如图4所示,发光片24作为照明灯2的光源,设置在透光镜23与外壳211之间,其发射的光束可以穿透透光镜23、灯罩22,也就是说,发光片24发出的光束能够抵达驾驶室内,从而增强驾驶室内的光照强度;当然,发光片24可以有多种选择,这里不做详述,只需确保能够增强驾驶室光照强度,且不会使驾驶员感到不适即可。
4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发光片24作为易损耗元件,为了减少发光片24与外壳21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产生的摩擦力,在发光片24与外壳211之间设置第一垫片25;当然,第一垫片25还可以起到密封壳体21的作用,防止壳体21内进水。
43.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照明灯2还包括控制板26、电位器27和旋钮29,控制板26位于壳体21内,具体的说,控制板26可以设置在外壳211与底壳21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底壳212的电池腔内,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控制板26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控制发光片24的亮度,也就是说,控制板26接收电位器27发出的输出信号,通过控制板26与发光片24的电连接,实现控制板26对发光片24的亮度控制;当然控制板26需要电池28为其提供电能。
44.上述电位器27与控制板26电连接,电位器27上设置有旋转端271,为了操作方便,将旋转端271贯穿外壳211、第一垫片25、透光镜23和灯罩22,设于灯罩22背离外壳211的端部上,旋转端271上卡接有旋钮29,通过旋钮29转动旋转端271,从而调节电位器27的输出信号,此输出信号再经控制板26实现对发光片24的控制,从而实现发光件亮度的调节。
45.当然,为了确保发光片24可以正常调节亮度,需要将控制板26、发光片24、电池28三者电连接。
46.如图4所示,在电池腔213的内壁上设置有导电弹片214,根据电池28数量的不同,
导电弹片214的具体设置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里参考现有技术,不再做赘述。
47.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电池28与控制板6之间的电连接,需要将导电弹片214与控制板26两者电连接。
48.上述实施例中指出了,第一垫片25具有密封壳体21的效果,由于壳体21下部的底壳212上设置有电池腔213,因此为了确保电池腔213处的密封效果,在电池腔213端面与电池28对应位置处设置开口端215,开口端215四周设置有第二垫片216。
49.结合上述的第二垫片216,在开口端215对应的电池盖217上设置第三垫片218,第三垫片218与第二垫片216四周压接,也就是说,第三垫片218与第二垫片216之间实现压实密封,包括第二垫片216四周均可以压实密封。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垫片25、第二垫片216、第三垫片218优选为硅胶材质的垫片,当然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垫片,但是需要确保壳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及发光片24与外壳211之间摩擦力的减小。
51.如图1和2所示,为了确保照明灯2与汽车中央后视镜1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在外壳211上设置定位销219,定位销219与汽车中央后视镜1卡接,并且通过贯穿壳体21的紧固件3固定在汽车中央后视镜上1;当然,也可以在照明灯2内置磁铁,汽车中央后视镜1内置铁片,磁吸固定;亦可照明灯磁吸于汽车其他部位;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这里不做详述。
52.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中央后视镜1,包括设置在该汽车中央后视镜1的照明灯2,汽车中央后视镜1及汽车的其他部分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54.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