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系统及工程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80905发布日期:2023-04-20 08:12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架系统及工程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工程车减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及工程车。


背景技术:

1、工程作业工程车上装配有悬架系统,其可以衰减由路面传递到工程车底盘的振动。悬挂系统包括悬挂油缸,当工程作业工程车正常装载时,悬挂油缸位于中位,即悬挂油缸上下运动的行程相同,则工程车上下跳动量相同,此时,工程作业工程车的减震效果较好;但当工程车装载或卸载量较大时,悬挂油缸会偏离中位,即悬挂油缸上下运动的行程不同,则工程车上下跳动量不同,工程作业工程车的减震效果减弱。

2、现有技术中,工程车的负载变化会对工程车的减震效果产生影响,由于无法单独对悬挂油缸进行调节,会削弱悬架系统对工程车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悬架系统进行独立调节,以提升悬架系统的减震效果。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包括悬挂油缸、换向阀、压力源、油箱,所述悬挂油缸包括大腔、小腔、悬挂油缸第一油口、悬挂油缸第二油口,所述小腔和所述大腔分别位于所述悬挂油缸的左右两侧,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设置在所述大腔上,所述悬挂油缸第二油口设置在小腔上,所述换向阀包括换向阀第一油口、换向阀第二油口、换向阀第三油口、换向阀第四油口,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第二油口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二油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第三油口与所述压力源连通,所述换向阀第四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

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设置换向阀、压力源、油箱,当工程车装载量较大,悬挂油缸收缩时,调节换向阀,通过换向阀第三油口、换向阀第一油口、悬挂油缸第一油口对大腔进行供油,通过悬挂油缸第二油口、换向阀第二油口、换向阀第四油口对小腔进行回油,即大腔内的压力油增加,小腔内的压力油减少,则可以增大大腔内的压力,从而扩大大腔、减小小腔,使悬挂油缸伸出并靠近中位;当工程车卸载量较大,悬挂油缸伸出时,调节换向阀,通过换向阀第三油口、换向阀第二油口、悬挂油缸第二油口对小腔进行供油,通过悬挂油缸第一油口、换向阀第一油口、换向阀第四油口对大腔进行回油,即大腔内的压力油减少,小腔内的压力油增加,则可以增大小腔内的压力,从而扩大小腔、减小大腔,使悬挂油缸收缩并靠近中位。由此,通过换向阀,调节悬挂油缸大腔和小腔内的压力油量,以此调节悬挂油缸收缩或伸出,实现对悬挂油缸进行独立调节,保证了悬架系统的减震效果。

4、可选地,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到位阀、控制机构,所述到位阀包括到位阀第一油口、到位阀第二油口,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连通,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连通,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到位阀上,且用于调节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和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之间的通断。

5、可选地,所述到位阀包括液控换向阀,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均设置在所述液控换向阀上,所述液控换向阀还包括到位阀第三油口,所述悬挂油缸还包括悬挂油缸第三油口,所述悬挂油缸第三油口分别与所述大腔、所述到位阀第三油口连通,且所述悬挂油缸第三油口位于所述悬挂油缸的中位,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连接,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连接。

6、可选地,所述到位阀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单向阀第一油口和单向阀第二油口,所述单向阀第一油口、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分别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所述换向阀第四油口连接,所述单向阀内由所述单向阀第一油口向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导通。

7、可选地,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液压锁,所述液压锁包括液压锁第一油口、液压锁第二油口、液压锁第三油口,所述液压锁第一油口与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连通,所述液压锁第二油口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连通,所述液压锁第三油口与所述换向阀第二油口连通。

8、可选地,所述悬挂油缸包括缸体、缸杆、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缸体内,且用于对所述缸杆进行限位。

9、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缸体内,且位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的右侧,所述隔板用于与所述缸杆的右端进行抵接。

10、可选地,所述悬挂油缸还包括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缸体内,且用于与所述缸杆连接。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工程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悬架系统。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该工程车包括上述悬架系统,其与悬架系统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挂油缸(1)、换向阀(2)、压力源、油箱,所述悬挂油缸(1)包括大腔(111)、小腔(112)、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悬挂油缸第二油口(114),所述小腔(112)和所述大腔(111)分别位于所述悬挂油缸(1)的左右两侧,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设置在所述大腔(111)上,所述悬挂油缸第二油口(114)设置在所述小腔(112)上,所述换向阀(2)包括换向阀第一油口(21)、换向阀第二油口(22)、换向阀第三油口(23)、换向阀第四油口(24),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21)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连通,所述换向阀第二油口(22)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二油口(114)连通,所述换向阀第三油口(23)与所述压力源连通,所述换向阀第四油口(24)与所述油箱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到位阀(3)、控制机构,所述到位阀(3)包括到位阀第一油口(311)、到位阀第二油口(312),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311)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连通,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21)连通,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到位阀(3)上,且用于调节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311)和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之间的通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到位阀(3)包括液控换向阀(31)和单向阀(32),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311)、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所述到位阀第三油口(313)均设置在所述液控换向阀(31)上,所述单向阀(32)包括单向阀第一油口(321)和单向阀第二油口(322),所述单向阀第一油口(321)和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322)分别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所述换向阀第四油口(24)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到位阀(3)包括液控换向阀(31),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311)、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均设置在所述液控换向阀(31)上,所述液控换向阀(31)还包括到位阀第三油口(313),所述悬挂油缸(1)还包括悬挂油缸第三油口(115),所述悬挂油缸第三油口(115)分别与所述大腔(111)、所述到位阀第三油口(313)连通,且所述悬挂油缸第三油口(115)位于所述悬挂油缸(1)的中位,所述到位阀第一油口(311)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连接,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21)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到位阀(3)还包括单向阀(32),所述单向阀(32)包括单向阀第一油口(321)和单向阀第二油口(322),所述单向阀第一油口(321)、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322)分别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所述换向阀第四油口(24)连接,所述单向阀(32)内由所述单向阀第一油口(321)向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322)导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锁(4),所述液压锁(4)包括液压锁第一油口(41)、液压锁第二油口(42)、液压锁第三油口(43),所述液压锁第一油口(41)与所述到位阀第二油口(312)连通,所述液压锁第二油口(42)与所述换向阀第一油口(21)、所述单向阀第二油口(322)连通,所述液压锁第三油口(43)与所述换向阀第二油口(22)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油缸(1)包括缸体(11)、缸杆(12)、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缸体(11)内,且用于对所述缸杆(12)进行限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隔板(13),所述隔板(13)设置在所述缸体(11)内,且位于所述悬挂油缸第一油口(113)的右侧,所述隔板(13)用于与所述缸杆(12)的右端进行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油缸(1)还包括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缸体(11)内,且用于与所述缸杆(12)连接。

10.一种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工程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及工程车。其中,一种悬架系统,包括悬挂油缸、换向阀、压力源、油箱,悬挂油缸包括小腔、大腔、悬挂油缸第一油口、悬挂油缸第二油口,小腔和大腔分别位于悬挂油缸的左右两侧,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设置在大腔上,悬挂油缸第二油口设置在小腔上,换向阀包括换向阀第一油口、换向阀第二油口、换向阀第三油口、换向阀第四油口,换向阀第一油口与悬挂油缸第一油口连通,换向阀第二油口与悬挂油缸第二油口连通,换向阀第三油口与压力源连通,换向阀第四油口与油箱连通。通过换向阀,调节悬挂油缸大腔和小腔内的压力油量,以此调节悬挂油缸收缩或伸出,实现对悬挂油缸进行独立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清,郭剑锋,蒋超,张彤,杨浩,彭阳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2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