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条连接结构、装饰条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72637发布日期:2024-03-28 18:55阅读:15来源:国知局
装饰条连接结构、装饰条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装饰条连接结构、装饰条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在汽车外观设计中,一般会在汽车上设置一些装饰条,以提高汽车的整体美观度,其中,在汽车侧围钣金和后侧窗设置装饰条是较常见的一种设计。目前部分汽车上的侧围装饰条与后侧窗装饰条是连接的,但这些侧围装饰条与后侧窗装饰条的卡接结构大多仅起到一个装配辅助作用,无抗扭的效果,导致侧围装饰条与后侧窗装饰条匹配安装后容易出现段差等外观不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饰条连接结构、装饰条组件及车辆,能够减少两个相邻连接的装饰条之间的段差。

2、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饰条连接结构,应用于连接第一装饰条和第二装饰条,所述装饰条连接结构包括:

3、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装饰条靠近所述第二装饰条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主体,以及呈三角间隔分布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上的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至少一个朝上;

4、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装饰条靠近所述第一装饰条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上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连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三连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面。

5、具体地,首先,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呈三角形布局的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使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相互之间形成较大的跨度,并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一一对应抵接,能够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可靠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进而有效减少所述第二装饰条相对所述第一装饰条的转动量和扭曲变形量,从而有效减少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和之间的段差,提高两个装饰条的整体美观度。其次,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面与面抵接进行定位,能够有助于提高所述第一装饰条和所述第二装饰条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利用点或线抵接定位所带来的易磨损而造成变形和偏位的问题。

6、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饰条包括第一装饰面,所述第二装饰条包括第二装饰面,所述第三限位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装饰面的一侧,所述第三连接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二装饰面的一侧,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一装饰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装饰面之间的距离。

7、具体地,组装后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贴合,上述这种设计能够更加直接地保证所述第一装饰面与所述第二装饰面平齐,提高两个装饰条的整体美观度。

8、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饰面竖向设置,所述第二装饰面竖向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面朝上,沿逐渐靠近所述第一装饰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面向下倾斜。

9、具体地,通过将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为朝所述第一装饰面倾斜的面,使所述第一限位面能够给所述第一连接面提供朝靠近所述第一装饰面方向滑移的作用力,进而驱使所述第三连接面能够更加可靠地紧贴所述第三限位面,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装饰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减少所述第一装饰面与所述第二装饰面的段差。

10、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装饰条包括第一主体板,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是槽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内部且朝向上方,所述第三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内部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三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三限位面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限位面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第三限位面的高度;

11、所述第二连接主体是杆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主体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内,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朝向下方,所述第三连接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

12、具体地,首先,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内设置朝上的所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能够有效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高度,进行提高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高度一致性;其次,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设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一侧的所述第三限位面,能够更加便捷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板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助于降低控制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段差的难度;最后,通过将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面的下方,且使位于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一端的所述第二限位面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第三限位面,这种设计能够倾向驱使所述第三连接面保持紧贴于所述第三限位面,进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减少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段差。

13、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包括:

14、槽主体,所述槽主体包括槽横板和槽竖板,所述槽横板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与所述槽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槽竖板与所述第一主体板连接,所述第三限位面位于所述槽竖板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

15、第一限位钩,所述第一限位钩设置在所述槽竖板的下端,且所述第一限位钩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凸出所述槽竖板,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钩的上表面;

16、第二限位钩,所述第二限位钩设置在所述槽横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限位钩朝下凸出所述槽横板,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钩的上表面。

17、具体地,所述槽主体、第一限位钩和第二限位钩形成c形结构,一方面,这种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将所述第二连接件限定在自身内部,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这种结构能够节约材料和降低生产难度。

18、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主体包括杆横板和杆竖板,所述杆横板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与所述杆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杆竖板的下端朝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弯曲,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杆竖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三连接面位于所述杆竖板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

19、具体地,通过将所述杆竖板的下端设置为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侧弯曲,即形成所述杆竖板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向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一侧凸起的结构,这种设计有助于所述第三连接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的有效抵接,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减少所述第一装饰和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段差。

20、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折弯板,所述折弯板设置在所述杆横板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折弯板的下表面。

21、具体地,通过设置所述折弯板,并使第二连接面设置在所述折弯板的下表面,能够保证所述第二连接面的高度低于所述杆横板,进而使所述第二连接面能够更加充分、可靠地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抵接,从而提高所述第一连接件对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限位精度和稳定性。

22、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主体远离所述第二装饰条的一端。

23、具体地,通过设置所述导向板,能够降低所述第二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难度,进而使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内,提高两者的组装效率。

24、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饰条组件,包括第一装饰条和第二装饰条,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采用上述的装饰条连接结构连接。

25、具体地,通过这种结构连接能够有效减少所述第二装饰条与所述第一装饰条之间的段差,提高该装饰条组件的美观度,

26、作为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装饰条是一体成型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装饰条是一体成型结构。

27、具体地,将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装饰条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提高两者的连接可靠性和精度,以及节省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同理,将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装饰条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能够提高两者的连接可靠性和精度,以及节省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

28、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的装饰条组件,所述装饰条组件安装于所述车辆主体。

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0、首先,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呈三角形布局的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使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相互之间形成较大的跨度,并使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第三连接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一一对应抵接,能够使所述第二连接件可靠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进而有效减少所述第二装饰条相对所述第一装饰条的转动量和扭曲变形量,从而有效减少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之间的段差,提高两个装饰条的整体美观度。

31、其次,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面与面抵接进行定位,能够有助于提高所述第一装饰条和所述第二装饰条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利用点或线抵接定位所带来的易磨损而造成变形和偏位的问题。

32、再者,一方面,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内设置朝上的所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能够有效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高度,进行提高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主体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板的一端设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一侧的所述第三限位面,能够更加便捷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板之间的距离,进而有助于降低控制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段差的难度。

33、最后,通过将所述第一限位面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面的下方,且使位于远离所述第一主体板一端的所述第二限位面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第三限位面,这种设计能够倾向驱使所述第三连接面保持紧贴于所述第三限位面,进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控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主体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减少所述第一装饰条与所述第二装饰条的段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