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15784发布日期:2023-11-22 15:27阅读:31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防撞梁与吸能盒的连接影响车辆的碰撞性能,相关技术中,较多数防撞梁与吸能盒采用焊接(固连)连接,在车辆前端发生碰撞例如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挤压吸能盒,使吸能盒溃缩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但是,这种连接结构的防撞梁总成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效果较差,且防撞梁容易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吸能效果较好且防撞梁不易断裂。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支架;所述吸能盒位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所述吸能盒具有距离所述防撞梁最近的吸能盒前端面,所述防撞梁具有朝向所述吸能盒的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吸能盒前端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所述吸能盒前端面构造为“v”形且包括前端第一面和前端第二面,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连接端比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分离端更靠近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前端第一面位于所述前端第二面的朝向车外的一侧,所述连接支架用于连接所述防撞梁和所述吸能盒。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通过将吸能盒前端面与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使得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防撞梁通过连接支架将碰撞力传递至吸能盒,避免了防撞梁与吸能盒直接固连时防撞梁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前端第一面和所述前端第二面均沿竖向设置;其中,所述前端第一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平行;和/或,在从所述前端第一面到所述前端第二面的方向上,所述前端第二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第二面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角度为8°~30°。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防撞梁之间通过第一外紧固件相连接,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前端第一面和所述前端第二面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外紧固件正对。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竖板、第二竖板、盒顶横板、盒底横板及位于所述盒顶横板和所述盒底横板之间的至少一层盒中间横板,所述第一竖板连接所述盒顶横板、所述盒底横板和所述盒中间横板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二竖板连接所述盒顶横板、所述盒底横板和所述盒中间横板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盒顶横板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盒中间横板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盒底横板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盒中间横板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之间的距离。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的高度大于所述防撞梁的高度,所述第一竖板的前边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前边沿均包括:竖向边沿、位于所述竖向边沿上方的上斜边沿、位于所述竖向边沿下方的下斜边沿,所述竖向边沿的高度与所述防撞梁的高度相等;所述上斜边沿与所述竖向边沿相连,所述上斜边沿的上端向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延伸;所述下斜边沿与所述竖向边沿相连,所述下斜边沿的下端向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延伸。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竖板和/或所述第二竖板上设有盒体诱导溃缩筋,所述盒体诱导溃缩筋沿竖向延伸至所述盒顶横板和所述盒底横板。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能盒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的同一侧,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于所述防撞梁的中心对称设置。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对分离开的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的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距离大于其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距离,且所述吸能盒内侧面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夹角为3°~5°。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所述防撞梁总成为前防撞梁总成。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吸能盒前端面与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使得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防撞梁通过连接支架将碰撞力传递至吸能盒,避免了防撞梁与吸能盒直接固连时防撞梁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所述前端第一面(251)和所述前端第二面(252)均沿竖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第二面(252)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角度为8°~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防撞梁(1)之间通过第一外紧固件(47)相连接,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前端第一面(251)和所述前端第二面(252)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外紧固件(47)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包括第一竖板(261)、第二竖板(262)、盒顶横板(263)、盒底横板(264)及位于所述盒顶横板(263)和所述盒底横板(264)之间的至少一层盒中间横板(265),所述第一竖板(261)连接所述盒顶横板(263)、所述盒底横板(264)和所述盒中间横板(265)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二竖板(262)连接所述盒顶横板(263)、所述盒底横板(264)和所述盒中间横板(265)的横向另一端,所述盒顶横板(263)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盒中间横板(265)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距离,所述盒底横板(264)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盒中间横板(265)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的高度大于所述防撞梁(1)的高度,所述第一竖板(261)的前边沿和所述第二竖板(262)的前边沿均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板(261)和/或所述第二竖板(262)上设有盒体诱导溃缩筋(28),所述盒体诱导溃缩筋(28)沿竖向延伸至所述盒顶横板(263)和所述盒底横板(26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2)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1)的同一侧,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相对于所述防撞梁(1)的中心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相对分离开的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的靠近所述防撞梁(1)的一端距离大于其远离所述防撞梁(1)的一端距离,且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夹角为3°~5°。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所述防撞梁总成(100)为前防撞梁总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该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连接支架,吸能盒前端面与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吸能盒前端面包括前端第一面和前端第二面,前端第一面与前端第二面的连接端比前端第一面与前端第二面的分离端更靠近防撞梁内侧面,前端第一面位于前端第二面的朝向车外的一侧,连接支架用于连接防撞梁和吸能盒。根据本技术的防撞梁总成,通过将吸能盒前端面与防撞梁内侧面分离开,使得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防撞梁通过连接支架将碰撞力传递至吸能盒,避免了防撞梁与吸能盒直接固连时防撞梁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防撞梁总成可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晶,王世春,鲍玉鹏,刘华义,邓井井,梁虎,胡智勇,何建烽,尹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