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无盲区侧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6527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辆无盲区侧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机动车辆侧后视镜。
现有的机动车辆特别是汽车的侧后视镜主要为平面反射镜(如图13)或凸面反射镜(如图14)。凸面反射镜的大量应用,主要是由于它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从而减少车辆两侧的盲区。但是,由于凸面反射镜中的成像小于平面反射镜,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变形,使司机正确判断物体之间的真实距离有一定困难,因此,限制了凸面反射镜曲率不能过大,这样,车辆两侧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现有解决盲区的方法为电子盲区探测系统,即由电子装置对车身两侧的盲区进行不间断地探测,当探测到有物体存在于盲区时,指示灯会给司机提示,但此种方法的缺点是无法对车辆两侧进行直接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消除车辆两侧的盲区,解决无法对车辆两侧直接观察的问题,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现上述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结合附图叙述如下在现有侧后视镜基础上加以改进,提供一种主要由放大镜1、反射镜2、支撑体5和壳体4组成的无盲区侧后视镜,放大镜1和反射镜2装在支撑体5上,放大镜1与反射镜2之间成夹角,角的设定值取值范围为45°~135°,放大镜1、反射镜2和支撑体5装在带有透光罩的壳体4内。
放大镜1和反射镜2可以分别通过固定在其上的带有圆柱的球体7连接在带有球槽的支撑体5上,该球体7在支撑体5上的球槽内,并采用紧配合,当施力后,球体7可在球槽内转动,撤力后,球体7可在球槽内保持相对位置。
放大镜1与反射镜2之间的夹角可调,其调整变化范围在±10°之间。
放大镜1可采用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反射镜2可采用凸曲面反射镜或凸面反射镜。
当放大镜1采用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时,反射镜2可采用平面反射镜,并在透光罩的CDEF面贴装凹透镜3。
所说的非同轴放大镜是指其焦点不位于非同轴放大镜的中心轴线上,其原理如图11,普通放大镜的焦点是在放大镜的中心轴线上(如图10),若只取放大镜的一部分,此放大镜的焦点不变,而中心轴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放大镜的焦点已不再位于中心轴线上,这样取了一部分的放大镜即成为一个非同轴放大镜。
所说的凸曲面反射镜不同于凸面反射镜。凸面反射镜的形状是在球面上取下的一部分,而凸曲面反射镜的形状可以说是在类似椭圆球面上取下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在由一条各段曲率不同的平滑曲线ABCDE(见图12)绕其两端点连线AE旋转所成的曲面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核心是将放大镜与反射镜结合在一起,并使二者之间的夹角可在较大范围内调整,可使司机通过放大镜来观察在反射镜上所成的像,也就是说司机观察到的实际为放大镜上所成的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在车身两侧安装了比实际尺寸大的反射镜,因此,反射镜的凸度可以较大,从而扩大了司机的视野,消除盲区,并能直观的观察车身侧后的车辆、行人,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该装置结构简单,调整方便,适合批量生产。


图1侧后视镜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凸曲面反射镜示意图;图3凹透镜;图4放大镜;图5反射镜和放大镜在支撑板上的安装位置;图6本装置的光路图a;图7本装置的光路图b;图8侧后视镜装在车左侧的光路图;图9侧后视镜装在车右侧的光路图;图10同轴放大镜原理图;图11非同轴放大镜原理图;图12凸曲面反射镜原理图;图13现有采用平面反射镜的侧后视镜光路图;图14现有采用凸面反射镜的侧后视镜光路图。图中1为放大镜,可以是同轴或非同轴,2为反射镜,可以是凸曲面反射镜或凸面反射镜,它们分别通过带圆柱的球体7装在支撑体5上,放大镜1和反射镜2成夹角,并且可调,3为贴装在壳体4上的透光罩CDEF处的凹面镜,5为支撑体,它由平板5′和5″固定在一起,其上设有两个球槽,两个结构相同的带圆柱的球体7装在该球槽内,并且为紧配合。反射镜2或平面反射镜,放大镜1,支撑体5均装在壳体4上,放大镜1对应壳体4上的透光罩ABCF处,反射镜2对应壳体4上的透光罩ABDE处,6为平板,8为空心矩形框。
实施本方案的最佳方式1,结合附图6说明如下放大镜1采用非同轴放大镜,反射镜2采用凸曲面反射镜。
非同轴放大镜1装在一空心矩形框8内,该矩形框8的一边与一带有小圆柱的球体7采用宜于拆装的螺纹联接,凸曲线反射镜2镶装在平板6上,平板6中心开有孔,内有内螺纹,这样平板6与球体7也是通过螺纹联接。连接非同轴放大镜的球体与该球体的结构尺寸可以相同。
支撑体5由平板5′和平板5″通过螺钉紧固而成,平板5′和平板5″各带有两个部分球形孔,这样当平板5′和平板5″通过螺钉紧固到一起时,就形成两个球槽,这两个球槽的直径与球体7的直径为紧配合,以加外力时可自由转动,撤力后保持原态为宜,这样通过球体7在球槽内相对位置的变化,就可以调节非同轴放大镜1和凸曲面反射镜2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设定值取70°,角度变化范围在±10°之间。
本装置的外壳可由主体和透光罩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通过可拆装的方法连接(如用螺钉连接或卡接)。主体部分为承载体,它由硬质材料(如塑料、金属等)制成,在其上可镶装前面所述的支撑体5。透光罩由透光物质(如玻璃、透光塑料等)制成,其功能主要是保持无盲区侧后视镜的核心装置的清洁。
这样将附图5所示的核心装置装入壳体内,即将附图5所示的支撑体镶装在壳的主体上,非同轴放大镜与透光罩的ABCF面对应,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无盲区侧后视镜。实施例2如上述的无盲区侧后视镜,由一平面反射镜替代凸曲面反射镜2,并在透光罩CDEF的内面贴装一块与面CDEF大小相等的单平面凹透镜,此结构也能完成无盲区侧后视镜的功能,其光路示意图见图7。
上述的放大镜和凹透镜也均可采用菲涅耳镜(Fresnellense)。
使用时,用无盲区侧后视镜替代现有的机动车侧后视镜,安装位置不变,车左右各一,非同轴放大镜位于车窗附近,(见附图9,附图10),拿掉透光罩,可以调节镜片间夹角,以得到适合自己观察的图像为准,再装上透光罩,即为一台调节好的无盲区侧后视镜。
权利要求1.机动车辆无盲区侧后视镜,其特征是它由放大镜1、反射镜2、支撑体5和壳体4组成,放大镜1和反射镜2装在支撑体5上,放大镜1与反射镜2之间成夹角,角的设定值取值范围为45°~135°,放大镜1、反射镜2和支撑体5装在带有透光罩的壳体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无盲区侧后视镜,其特征是所述的放大镜1和反射镜2分别通过固定在其上的带有圆柱的球体7装在带有球槽的支撑体5上,该球体7与球槽为紧配合,施力后,球体7可在球槽内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辆无盲区侧视镜,其特征是所说的角可调,其调整变化范围在±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盲区侧后视镜,其特征是所说的放大镜1可采用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反射镜2可采用凸曲面反射镜或凸面反射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盲区侧后视镜,其特征是当放大镜采用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时,所说的反射镜可以采用平面反射镜,透光罩CDEF处贴装凹透镜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盲区侧后视镜,其特征是所说的非同轴放大镜其焦点不位于非同轴放大镜的中心轴线上,所说的凸曲面反射镜是由一条各段曲率不同的平滑凸曲线绕其两端点连线旋转所成的曲面的一部分。
专利摘要机动车辆无盲区侧后视镜涉及一种改进的机动车侧后视镜,它是由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和凸曲面反射镜组成的光学装置,它也可由非同轴或同轴放大镜、平面反射镜和凹透镜组成。放大镜与反射镜之间有夹角,且可调。司机通过非同轴放大镜,可以直观观察到车辆两侧的物体在凸曲面反射镜上成的像,完全消除车辆两侧的盲区,从而解决了车辆两侧盲区内物体无法直观观察到的难题。
文档编号B60R1/08GK2230686SQ9521236
公开日1996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6日
发明者毕克端 申请人:毕克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