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74664阅读:1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包括底梁、弹簧钢板和安装车胎的车桥,所述弹簧钢板通过吊耳安装在所述底梁上,所述车桥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上,所述吊耳竖直向上设置,并且所述吊耳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梁顶部的外侧;所述弹簧钢板呈向下弯曲的拱形状,所述弹簧钢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吊耳上,所述车桥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后支撑起形成车厢底部的底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吊耳竖直向上设置在底梁顶部的外侧,并且将底梁设计为车厢的底部,整体降低了车厢底部即底梁的高度,从而使得从地面上向车厢内装卸货物更加容易,提高装卸货物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并有利于保证装卸货物人员的安全。
【专利说明】
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货车的车厢结构如图1所示,车厢9安装在底梁I上,除了底梁I还有副梁和大梁,在汽车底梁I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吊耳4,在吊耳4上安装车桥3,车桥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车胎8。上述结构一方面三梁叠加后整体厚度变高,从而增加了车厢距离地面的高度;另外一方面由于吊耳4竖直向下安装在底梁I的底部,又会将车厢9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抬高,最终使得车厢距离地面处于较高的位置处,导致车厢装卸一些重量较大货物如生猪、活牛以及马匹十分困难,需要较多的人力,甚至借助于专门装卸货物的装置才能完成。
[0003]另外,不同车型的车厢高度不同,不同车厢高度的车辆相互倒货需要货物的卸车与装车各一次,即从一辆货车的车厢卸下货物,再将卸下的货物装上另外一辆货车的车厢,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消耗大量的时间。

【发明内容】

[0004]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
[000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包括底梁、弹簧钢板和安装车胎的车桥,所述弹簧钢板通过吊耳安装在所述底梁上,所述车桥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上,所述吊耳竖直向上设置,并且所述吊耳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梁顶部的外侧;所述弹簧钢板呈向下弯曲的拱形状,所述弹簧钢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吊耳上,所述车桥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后支撑起形成车厢底部的底梁。
[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将传统车厢的副梁和大梁底梁去除,三梁的所有功能通过底梁来实现,减少了梁的数量,进而降低车厢距离地面的高度;另外将吊耳竖直向上设置在底梁顶部的外侧,进一步降低了车厢距离地面的高度,采用上述两种结构将车厢降低到了距离地面较低的位置处,从而使得从地面上向车厢内装卸货物更加容易,提高装卸货物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并有利于保证装卸货物人员的安全。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底梁上的两侧相对设有两组升降导轨,每一组升降导轨包括两根导轨升降立柱,在所述升降导轨上设有可沿着导轨升降立柱上下位移的升降平板。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于升降平板上装卸货物,可以调整货物的装卸高度,以适应具有不同高度车厢的车型相互之间倒货,极大的提高装卸货物的效率以及装卸货物的成本。
[0010]进一步,所述导轨升降立柱顶部围有一圈框状的用于将导轨升降立柱稳固的连接杆。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防止导轨升降立柱在升降平台上下升降的时候造成摇晃。
[0012]进一步,所述导轨升降立柱的外侧设有可拆卸的护栏。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用于限制车厢内的货物,防止货物脱离出车厢。
[0014]进一步,所述导轨升降立柱底部设有用于带动所述升降平板上下位移的顶升千斤顶。
[0015]进一步,在货车的驾驶舱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顶升千斤顶带动所述升降平板上下位移的操纵杆。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无级调整升降平板的高度,适用于任何车厢高度之间的倒货。
[0017]进一步,所述底梁上且对应车胎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在车辆行驶中遮挡住异物泥的护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车厢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是示意图。
[00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 ] 1、底梁,2、弹簧钢板,3、车桥,4、吊耳,5、开口槽,6、导轨升降立柱,7、升降平板,8、车胎,9、车厢,10、顶升千斤顶,11、连接杆,12、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23]如图2所示,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包括底梁1、弹簧钢板2和安装车胎8的车桥3,所述弹簧钢板2通过吊耳4安装在所述底梁I上,所述车桥3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2上,所述吊耳4竖直向上设置,并且所述吊耳4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梁I顶部的外侧;所述弹簧钢板2呈向下弯曲的拱形状,所述弹簧钢板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吊耳4上,所述车桥3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2的最低位置处后支撑起形成车厢底部的底梁。将吊耳4竖直向上设置在底梁I顶部的外侧,并且将底梁I设计为车厢的底部,相对于传统的车厢结构(如图1所示),整体降低了车厢底部即底梁I的高度,从而使得从地面上向车厢内装卸货物更加容易,提高装卸货物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并防止由于车厢距离地面较高,造成货物掉落砸伤装卸货物人员,有利于保证装卸货物人员的安全。
[0024]在所述底梁I上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槽,所述吊耳4安装在该滑槽内,并且所述吊耳4在升降动力装置的带动下可沿着所述滑动槽上下位移。调节吊耳4的高度的高度,从而实现调节车辆底盘的高度,根据路况实时调整,如路面坑洼较多不平的时,可以向上升高吊耳4的高度,从而提高车辆底盘的高度,防止底盘被刮。吊耳4的初始位置处于滑槽的最高位置,使得车厢的初始位置距离地面最低。在装载货物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吊耳4位于滑槽内的位置,从而实现调节车厢距离地面的高度,以符合装载货物的需求。
[0025]所述底梁I上且对应车胎8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在车辆行驶中遮挡住异物泥的护板。所述底梁I上的两侧相对设有两组升降导轨,每一组升降导轨包括两根导轨升降立柱6,在所述升降导轨底部设有可沿着导轨升降立柱6上下位移升降平板7,具体的:所述导轨升降立柱6上设有用于带动所述升降平板7上下位移的顶升千斤顶10,在货车的驾驶舱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顶升千斤顶10带动所述升降平板7上下位移的操纵杆。所述导轨升降立柱6顶部围有一圈框状的用于将导轨升降立柱6稳固的连接杆11,防止导轨升降立柱6在升降平台7上下升降的时候造成摇晃。所述导轨升降立柱的外侧设有可拆卸的护栏12,用于限制车厢内的货物,防止货物脱离出车厢。
[0026]对于不同高度车厢的货车之间的倒货,如大货车的货物分散给多辆小货车运输,或者多辆小货车运送的货物统一装上大货车,可采用如下的方式实现倒货:在升降平板7上装卸货物,通过操作杆控制顶升千斤顶10来调节升降平板7的高度,使得倒货两货车的车厢底部的高度一致,然后只需将一车的货物平移到另外一车即可,而无需将一侧的货物卸下再装入另外一车,极大的提高装卸货物的效率以及装卸货物的成本。升降平板7上下移动,当升降平台7移动到最低位置时,升降平台7即为车厢的底部,用于装载货物或者不同货车之间的倒货;当升降平台7移动到中间位置的时候,车厢底部与升降平台7都可形成装载货物的平台,增加了装载货物的空间;当升降平台7移动到最高位置的时候,再于升降平台7上搭上车厢用的帐篷后整体便形成货车的车篷,为车厢内遮挡日晒或者风雨。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降低车厢底部高度的货车,包括底梁(I)、弹簧钢板(2)和安装车胎(8)的车桥(3),所述弹簧钢板(2)通过吊耳(4)安装在所述底梁(I)上,所述车桥(3)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4)竖直向上设置,并且所述吊耳(4)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梁(I)顶部的外侧;所述弹簧钢板(2)呈向下弯曲的拱形状,所述弹簧钢板(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同的吊耳(4)上,所述车桥(3)安装在所述弹簧钢板(2)上后支撑起形成车厢底部的底梁(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梁(I)上设有竖直设置的滑槽,所述吊耳(4)安装在该滑槽内,并且所述吊耳(4)在升降动力装置的带动下可沿着所述滑动槽上下位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I)上的两侧相对设有两组升降导轨,每一组升降导轨包括两根导轨升降立柱(6),在所述升降导轨上设有可沿着导轨升降立柱(6)上下位移的升降平板(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升降立柱(6)顶部围有一圈框状的用于将导轨升降立柱(6)稳固的连接杆(1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升降立柱(6)的外侧设有可拆卸的护栏(12)。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升降立柱(6)底部设有用于带动所述升降平板(7)上下位移的顶升千斤顶(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在货车的驾驶舱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顶升千斤顶(10)带动所述升降平板(7)上下位移的操纵杆。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I)上且对应车胎(8)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在车辆行驶中遮挡住异物泥的护板。
【文档编号】B60G17/00GK106042807SQ201610505075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唐荣春
【申请人】唐荣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