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021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个体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多个运行在公共轨道上的个人车辆的个体运输系统。
对普通的个体运输模式持续增长的需求已经造成了不可接受的拥堵。在市区尤为明显的人口膨胀已经开始使只能支撑部分现有车辆交通的城市街道和公路负担过重。这种拥堵已经造成了不可接受的延误,导致浪费时间和燃料消耗过度。另外,在现有的组织状态下,个人交通依靠每个人安全、负责地驾驶他或她的车辆。遗憾的是,驾驶技术和责任感水平的差异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或甚至死亡事故。
现有道路系统的另一缺点包括初始道路修建、相关安全规定,以及无休止的维护需求的过高成本。此外,因为我们的道路是汽车和重型卡车共用的,所以,所有道路都必须在每一段上针对最重的载荷进行设计。这些低效率使成本显著增加。除了必需的土地面积外,公共道路系统的建造对公路延伸穿过的环境生态系统非常有害。
现代车辆的另一缺点是其复杂性和费用。这种复杂性和其他因素的结果是私家车辆的维护会消耗所有者相当数量的资金。
一种基于公路的运输系统的替代方案是公共交通系统,包括火车和地铁系统。这些公共交通系统最显著的缺点是它们设定到达预定目的地的时间表造成不方便。赢利的公共交通系统需要有在特定地点,指定时间,行进到同一个目的地的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大量人员。也可以到达其他目的地,但是只能通过乘客从一条路线转到另一条路线而进行一次或多次中转。在繁重使用以及通常采用的先来先服务原则下,人们可能没有座位或者私人工作和休闲和空间。公共交通系统还需要在使用率最低的非高峰时间运行,而使其运行成本昂贵。
因此,需要一种个体运输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污染和过多的燃料消耗,并且运行更安全,同时为用户提供通常伴随拥有和使用私家车辆的方便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很多特征和方面可以使人员或家庭拥有个体运输车辆,该车辆可以在需求时从存储系统中调出,并入轨道系统中,按程序设定将用户运送到所需目的地,从轨道系统上脱开,然后存储起来。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运输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至少一个主轨道部件的被动轨道系统,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车厢,以及从主轨道部件上可分离地支撑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并支撑车厢的动力的自备推进单元,和用于将推进单元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主轨道部件并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运输系统,该系统包括静止的、包括至少一个主轨道部件的高架轨道系统,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悬挂式车厢,以及从主轨道部件上可分离地支撑悬挂式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被支撑车厢的动力的自备推进单元,和用于将推进单元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主轨道部件并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运输车厢系统,该系统包括适于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且适于沿纵向方向行进的车厢,和用于可分离地支撑所述车厢的载运车系统,其中所述车厢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可与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匹配的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通过使车厢相对于车厢行进的纵向方向大致横向移动,所述车厢可与载运车单元连接和脱开。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运输系统,该系统包括具有主轨道部件和切换轨道部件的高架轨道系统,其中至少主轨道部件的一部分和切换轨道部件是垂直对准的。所述运输系统还包括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悬挂式车厢,和高架轨道系统下方支撑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用于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以及适于将载运车系统从由主轨道部件支撑切换到由切换轨道部件支撑的切换系统。所述切换系统包括用于沿切换轨道推进车厢的辅驱动装置。所述切换系统的辅驱动装置与主轨道部件共线摆动,从而确保辅驱动装置一直与主轨道部件对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包括轨道系统的运输系统,该轨道系统包括主轨道部分和加载/卸载部分,其中至少加载/卸载部分的一部分偏离主轨道部分。所述运输系统还包括多个由轨道系统支撑的载运车和多个乘客车厢,每个车厢都可以与载运车之一啮合匹配,且每一车厢都适于容纳至少一名乘客。所述运输系统还包括当车厢与载运车脱开时存储车厢的存储设备。沿主轨道行进的载运车和车厢组合可以切换到加载/卸载轨道上,其中所述车厢可以从载运车上脱开,存储在存储设备中。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个体运输系统,该系统减轻了通常伴随基于公路的运输系统的交通拥堵、燃料消耗和事故。在此公开的个体运输系统还具有伴随公共交通系统的很多方便性,比如易于使用和操作,同时消除了相应的不方便,比如按时间表发车、乘客为了到达最终目的地可能一次或多次中转,可能缺乏可用的座位,以及没有人员工作和休闲的空间。而且,私人个体运输系统比普通公路系统和轨道系统在建造上更经济,并且更具生态敏感性,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特别适用于所提出的用途。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参照下述说明、权利要求以及附图,可以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优点。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私人快速运输系统或交通系统的透视图;图2是包括加载/卸载轨道部分和车厢存储设备的运输系统的顶视平面图,所述车辆存储设备包括自动存储和收回系统;图3A是主轨道部分、切换轨道部分、载运车和由主轨道部分支撑的车厢的侧视图;图3B是主轨道部分、切换轨道部分、载运车和由切换轨道部分支撑的车厢的侧视图;图4A是主轨道部分、切换轨道部分、载运车和由主轨道部分支撑的车厢的后视图;图4B是主轨道部分、切换轨道部分、载运车和由切换轨道部分支撑的车厢的后视图;图5是载运车和车厢的侧视图;图6是载运车壳体和驱动装置的透视图;图7是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透视图;图8是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的透视图;图9A是锁定系统处于非锁定位置的侧视图;图9B是锁定系统处于锁定位置的侧视图;图10是车辆存储设备的侧视图;图11是加载/卸载轨道部分和包括手动存储和收回系统的另一种车辆存储设备的顶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本文中,为了描述,术语“上”、“下”、“左”、“右”、“后”、“前”、“垂直”、“水平”及其派生词语将涉及如图3中所示确定方位的本发明。然而,应当理解,除非相反地特别说明之外,本发明可以设定多种不同的方位和步骤顺序。还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以及下述内容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是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确定的发明思想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除非权利要求书中另有表述之外,有关在此公开的实施例的具体尺寸及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认为是限制性的。
附图标记10(图1)总体上表示体现本发明的个体运输系统或运输系统。在示出的示例中,运输系统10包括具有主轨道部分14、切换轨道部分16、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的轨道系统12(图2)。运输系统10还包括多个由轨道系统12支撑的载运车20(图3A),和多个乘客车厢,所述乘客车厢可分别与载运车20之一啮合,且适于在其中容纳至少一名乘客。运输系统10还包括存储设备24(图2),用于在乘客车厢22与其各自的载运车20脱开而不使用时,存储乘客车厢22。
轨道系统12包括在重要地点比如市区、城市、工厂和/或商业机构、校园等之间延伸的的主轨道部分14。轨道系统12的切换轨道部分16可以使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切换,重新定向并在不同的主轨道部分14之间转送。轨道系统12的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可以非常容易地将乘客车厢22加载到轨道系统12上或从轨道系统12上卸载。
轨道系统12是一种被动轨道,因为当载运车20沿轨道系统12移动时,不向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提供电力,从而消除了在轨道系统上运行的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电源中断的可能性,以及沿轨道系统12行进的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停止行驶的可能。另外,轨道系统12是一种静态轨道,因为轨道本身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切换操作是通过操纵载运车系统20完成的。
主轨道部分14(图4A)包括纵向延伸的主支撑构件26。如图所示,主支撑构件26具有基本上圆形的截面,然而,可以使用其他能提供足够结构稳定性的几何形状。主轨道部分14还包括多个沿主支撑构件26纵向间隔的、横向延伸的轨道支撑部件28。轨道支撑部件28包括支撑相应的主轨道部件32的两个面向上且基本上为平面的支撑表面30。每个主轨道部件32的几何截面类似于铁路的导轨。具体而言,如所示,每个主轨道部件32类似于ASCE(美国民用工程师学会)描述的25号导轨。然而,也可以使用能够支撑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并允许所述组合沿其移动的其他导轨。主轨道部件32以端到端的形式延伸,且可以焊接或拼接在一起,或通过其他适当的方式连接。
主轨道部分14的主支撑构件26经多个主轨道支撑立柱或构件34支撑在平面,比如,地面上。每个主轨道支撑立柱34包括锚固在大地中的垂直延伸的立柱36,从每一立柱36向外横向延伸的支撑臂38,在每一立柱36和组装的支撑臂38之间倾斜延伸、从而在结构上支撑支撑臂38的支撑斜柱40。每一支撑臂38牢固地连接于主支撑构件26,而在地面上支撑主支撑构件26。
切换轨道部分16包括一对纵向延伸的切换轨道支撑构件42,其中多个横向延伸的切换轨道支撑部件44牢固地连接于支撑构件42且纵向间隔开。切换轨道支撑构件42具有I字梁型的形状,然而,也可以使用其他几何形状。每个切换轨道支撑部件44设有基本上C形几何形状的向下开口,包括牢固地连接于一对切换轨道支撑构件42的顶部46,从顶部46向下延伸的侧部48,从侧部48向内延伸的向内延伸底部50,以及从底部50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导轨支撑部分52。每个导轨支撑部分52包括面向上的导轨安装表面54,在其上牢固地连接有切换轨道部件56。每个切换轨道部件56具有类似于如上所述的主轨道部件32的几何截面形状。
切换轨道部分16通过多个切换轨道支撑立柱或构件58支撑在地面之上。每个支撑立柱58包括一端锚固在大地中的垂直延伸的立柱60,从立柱60向外横向延伸的支撑臂62,和在每一立柱60和支撑臂62之间延伸,从而为支撑臂62提供结构支撑的支撑斜柱64。
轨道系统12的结构是这样的,即至少切换轨道部件56的一部分与主轨道部件32垂直地对准。这种对准可以使将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从由主轨道部分14支撑切换为由切换轨道部分16支撑变得更容易,如下所述。另外,如图3所示,切换轨道部分16相对于主轨道部分14确定方位,而使如箭头66所示主轨道部件32和相应切换轨道部件56之间的纵向距离沿轨道系统12的纵向长度变化。当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从由主轨道部分14支撑切换为由切换轨道部分16支撑时,采用垂直距离66的距离变化,反之亦然,如下所述。
车厢22包括航空动力型的外壳或本体68,由高强度塑料制成。应当指出的是,外壳68最好由轻质高强度塑料构成,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材料。在图3和4示出的示例中,乘客车厢22悬挂在轨道系统12下方。
载运车系统20(图5)可拆卸地支撑在其下面的相应乘客车厢22。载运车系统20包括容纳主驱动系统72和辅驱动系统74的壳体70(图6)。壳体70包括端壁76、侧壁78、底壁80和纵向延伸的内壁79。主驱动系统72适于沿主轨道部分14的主轨道部件32驱动载运车系统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而辅驱动系统74适于沿切换轨道部分16的切换轨道部件56驱动载运车系统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
主驱动系统72包括两对主驱动轮82,它们位于壳体70的相对两端,且适于沿主轨道部分14的主轨道部件32行驶,如图3A和4A所示。每个轮子82最好由钢、硬质聚氨酯材料、或二者的组合制成,但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材料。轮子82经横向延伸的轴84成对连接,所述轴通过位于内壁79内的一对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壳体70上。一对驱动马达88也位于壳体70内,并提供沿轨道系统12推动载运车20和车厢22组合所需的动力。每个驱动马达88都经传动带90与相应的轴84机械地连接。虽然示出了传动带90,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使每个驱动马达88与其相应的轴84机械连接。
辅驱动系统74包括两对位于壳体70相对两端的轮子92,且适于沿切换轨道部分16的切换轨道部件56推动载运车20和车厢22组合。每个轮子92最好由钢、硬质聚氨酯材料、或二者的组合制成,但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材料。每对轮子92经横向延伸的轴94连接,所述轴通过一对连接于围绕每一轴84的管子85的切换臂95支撑在壳体70内。每个管子85牢固地连接于切换臂95,并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承压板86。每个轴94通过辅助传动带96与相伴的轴84机械连接,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机械连接。
如所示,驱动马达88是一种电动机,接收来自于装在壳体70中的多个蓄电池组98的电力,或来自于同样位于壳体70内一组电容器100的电力。作为选择,驱动马达88可包括某些形式的复合发动机、气体发动机或任何其他能够产生足以沿轨道系统12推动载运车系统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的机械能的动力单元。另外,驱动马达88可包括轮式马达(即,装在相伴的轮子内的无刷马达),根据需要该马达可以整合入轮子82和92的任何一个中。
在运行过程中,使用一对切换致动器154在主轨道部分14和切换轨道部分16之间切换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每个切换致动器154包括通过致动带158和齿轮160机械地连接于相应管子85的电动机156。切换致动器154的马达156用于转动管子85和切换臂95,而导致辅驱动系统74,具体而言,轮子92,在存储位置和使用或切换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存储位置,轮子92紧靠壳体70,如图3A和4A所示,在使用或切换位置,轮子92远离壳体70向外转动,如图3B和4B所示。当主驱动系统72的轮子82接触且沿主轨道部件32转动时,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被沿主轨道部分14的主轨道部件32推动。当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接近切换轨道部分16时,切换致动器154启动,从而将轮子92从存储位置移动到切换或使用位置。从图3B中可以看出,轮子92接触且开始沿切换轨道部分16的切换轨道部件56驱动。当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沿主轨道部分14行驶时,切换轨道部件56和主轨道部件32之间的距离66增加,直到主驱动系统72的轮子82不再与主轨道部分14的主轨道部件32接触。此时,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完全由切换轨道部分16支撑。然后,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可以通过切换轨道部分16重新定向,而与另一主轨道部分14对准,然后使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与切换轨道部分16脱开,切换到另一主轨道部分14或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上,执行上述过程的相反操作。
载运车系统20还包括牢固地连接于载运车20的壳体70近端的车辆支撑臂102。车辆支撑臂102利用其远端110支撑连接系统108。连接系统108可以使乘客车厢22与载运车系统20连接或脱开。
连接系统108包括连接于乘客车厢22的第一部分112和连接于载运车系统20的第二部分114。通过使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相对于连接系统108的第二部分114和车厢22沿轨道系统12行进的纵向方向横向移动,连接系统108可以使乘客车厢22与载运车系统20连接或脱开。
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图7)连接于车厢22的顶部116,且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悬臂118和向外延伸的第二悬臂120。每个悬臂118和120通过一对向外延伸的支架122固定在车厢22的顶部116。结构支撑腹板124在支架122之间延伸,且与每个支架122连接,从而为支架122提供结构稳定性,以及为车厢22的顶部116提供保护。此外,结构增强件126在悬臂118和120之间延伸。连接系统108的第二部分114(图8)包括外壳128,该外壳128包括顶部130和从顶部130向下延伸的侧部132。悬垂的凸缘134在每对侧部132之间延伸。
在运行过程中,通过使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与第二部分114上连接或脱开,可以使每个车厢22与相应的载运车系统20连接或脱开。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2的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可以在连接系统108的C形的第二部分114内横向机动,直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118和120位于连接系统108的第二部分114中。然后,第一部分112的第一臂118和第二臂120下降,直到第一部分11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118和120接触第二部分114的悬垂凸缘134,从而使第一部分112和车厢22悬挂在第二部分114和载运车系统20下。如图所示,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的端部136设有成角度的或倾斜的表面。第二部分114的悬垂凸缘134也可具有基本上与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的端部角度匹配的角度,从而可以在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和第二部分114之间提供附加的稳定性。应当指出的是,如图所示,每一侧部132包括向内延伸壁137,该壁可以与悬垂凸缘134配合而形成凹槽138,当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与第二部分114连接时,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的端部位于该凹槽中。这是一个优点,因为它为车厢22提供了附加的稳定性,且消除了车厢22与载运车20脱开的可能性。
连接系统108还包括锁定系统140,用于阻止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从第二部分114移动或脱开。具体而言,锁定系统140位于连接系统108的第二部分114内,且包括第一锁定机构142(图8,9A和9B)和第二锁定机构144。第一锁定机构142和第二锁定机构144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在此仅描述第一锁定机构142,且应当认为描述了第一和第二锁定机构142和144。第一锁定机构142包括一对锁定凸轮146,它们可以在非锁定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转动,如图9A所示,其中在非锁定位置,锁定凸轮146接触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从而阻止第一和第二悬臂118和120从第二部分114的凹槽138中掉出。锁定凸轮146固定在轴148上,该轴148可转动地固定在壳体128的侧部132上。电动机150位于壳体128内,且通过齿轮152机械地连接于轴148。尽管在此公开了特定的锁定系统和机构,但也可以使用其他能够阻止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从第二部分114上分离或脱开的机构。
存储设备24(图2)用于存储不使用的乘客车厢22。在运输系统10中,可以使用多个存储设备24,且可以位于合理的位置,比如,接近大型市区、商业区、住宅区、聚集区,比如运动场馆和购物中心,或其他重要地点,比如游乐园等。每个存储设备24包括多个存储架162,且经相应的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连接于主轨道部分14。车厢22经自动的车厢运输系统164从存储架162到达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
每个存储架162(图10)包括多个水平和垂直排列的室166,其中存储不使用的车厢22。每个室包括一对吊钩168,该吊钩从每个室166的上表面170向下延伸,且用于支撑室166内的车厢22。这种室166的水平和垂直布置形成紧凑的存储区域,其中可以存储不使用的车厢22,从而与传统的汽车停放设备相比,减少了“停放”所需的总空间。
沿主轨道部分14行进的车厢22以类似于经切换轨道部分16在不同主轨道部分14之间切换的方式转移到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在从主轨道部分14切换到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时,车厢22转移到加载/卸载区域172,在此多个车厢22可以从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上同时加载和卸载。如图2所示,多个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可以与特定的存储设备24一起提供。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图2示出了自动存储和收回系统173,但也可以使用手动类型的收回系统,如下所述。
自动的车厢运输系统164包括位于加载/卸载区域172内的多个输送线路174。每个输送线路174包括多个分段的传送带175、第一提升装置176,比如,叉式升降装置,提升车厢22并使车厢22与载运车系统20连接/脱开。传送带175互相自主地运转,且能向前和向后运转,从而可以使车厢22输送到或远离第一提升装置176。传送带175的独立性可以使车厢22能被独立地索引。每一第一提升装置176还包括至少一个从本体178向外延伸的提升臂180,且适于与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啮合。第一供应线路182包括沿一对轨道184纵向行进的传送带183。传送带183适于接收来自输送线路174的车厢22。第二供应线路188包括多个分段的传送带189,这些传送大可以互相自主地运转,且能向前和向后运转,从而可以使车厢22输送到或远离第一供应线路182。第三供应线路192包括沿分段传送带189的横向行进,且靠近室166的轨道194,以及沿轨道行驶的第二提升装置196。
在运行过程中,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沿主轨道部分14在箭头199指示的方向上行进,直到到达最终目的地。如上所述,然后使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从主轨道部分14切换到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且沿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按箭头198所示的方向行进,直到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到达存储设备24的加载/卸载区172。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与其中的一条输送线路174对准。然后,锁定系统140解开,如上所述,而使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可以从连接系统108的第二部分114上脱开,且车厢22可以从载运车20上脱开。然后,车厢22从载运车20上脱开,放在存储设备24内。应当指出的是,在车厢22从载运车20上脱开后,载运车20可以与新的车厢22连接,或者可以继续沿轨道系统12移动到需求更迫切的位置。
然后,车厢22从载运车20上脱开,通过使提升装置176的提升臂180啮合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将车厢22放在存储设备24内。然后,车厢22提升脱开与载运车20的啮合,且在相对于车辆沿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行进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直到车厢22从载运车20上脱开。然后,车厢22放在传送带175上,并沿传送带移动,直到车厢22接近传送带183。然后,车厢22被输送到传送带183上,且沿轨道184移动,直到传送带183与第二供应线路188的分段传送带189纵向对准。然后,车厢22沿第二供应线路188的分段传送带189输送,直到车厢22与室166的线路对准,比如位置190所示。然后,与室166对准的分段传送带189相对于第二供应线路188横向移动,直到车厢22位于位置190内。然后,通过操纵第二提升装置196直到相应提升臂197啮合连接系统108的第一部分112,将车厢22输送到第二提升装置。然后,车厢22沿轨道194移动,直到车厢22与适当的室166水平对准。然后,车厢22相对于轨道194垂直移动,直到车厢22与适当的室166的吊钩168对准。或者,车厢22可以相对于轨道194同时水平和垂直移动,与适当的室166的吊钩168对准。然后,第二提升装置196的臂197外伸,直到吊钩168啮合连接装置108的第一部分112,从而将车厢22放在室166中存储。当收回存储设备24内存储的车厢22时,执行上述过程的相反操纵。
第二加载/卸载区域172A用于在主轨道部分14A上沿与方向199相反的箭头200所示的方向行驶的车辆。第二加载/卸载区域172A的结构类似于加载/卸载区域172,且经第二供应线路188连接于存储设备24,其中第二供应线路在主轨道部分14和14A以及加载/卸载轨道部分18和18A上方行进。
手动型车辆存储和收回系统201在图11中示出,其中,第一供应线路182(图2),第二供应线路188和第三供应线路192分别被类似于移动叉车的移动提升装置202代替。提升装置202包括本体204和提升臂206。提升臂206可相对于本体204转动,且可以伸缩,而使提升臂可以远离本体204伸展。在运行过程中,通过从传送带175上接收车厢22并放入适当的室166中,移动提升装置代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供应线路182,188和192的操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载运车20和乘客车厢22组合可以这样构造,即车厢22支撑在载运车20上方,而不是悬挂在其下面。
在前述内容中,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认识到可以对本发明作出修改而不脱离在此公开的思想。这些修改应当认为包含在下述的权利要求中,除非这些权利要求以其他方式清楚地表述。
权利要求
1.一种运输系统,包含包括至少一个主轨道部分的被动轨道系统;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车厢;从主轨道部件上可分离地支撑所述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被支撑车厢的动力的自备推进单元,和用于将推进单元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主轨道部件并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是高架轨道系统,且所述载运车系统在轨道系统下方支撑车厢,而使所述车厢悬挂在轨道系统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该部件接触主轨道部件,且沿所述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啮合部件的轮子的一部分由硬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带,用于将动力从推进单元传递到主驱动装置的轮子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备推进单元包括电动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是由蓄电池单元供电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是由电容器组供电的。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备推进单元包括复合发动机。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备推进单元包括气体发动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主驱动装置包括轮式马达。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包括切换轨道部件,至少所述切换轨道部件的一部分与主轨道部件垂直对准,且所述载运车系统还包括适于将载运车系统从由主轨道部件支撑切换到由切换轨道部件支撑的切换系统。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主轨道部件的一部分和切换轨道部件在垂直方向上会聚和发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运车系统的切换系统包括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的辅驱动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部件,该部件适于接触切换轨道部件,并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系统和车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相对于载运车系统在存储位置和切换位置之间摆动,其中在存储位置,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垂直地位于所述切换轨道部件下方,在切换位置,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垂直地位于所述切换轨道部件上方。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与所述主轨道部件共线摆动,从而确保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一直与所述主轨道部件对准。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辅驱动装置的轮子的一部分由软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两个基本上水平对准的主轨道部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部件包括基本上类似于铁路导轨的几何截面形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部件包括ASCE 25导轨。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部件包括多个以端到端的方式连接的导轨部件。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部件焊接在一起。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部件拼接在一起。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由塑料材料构成的外壳。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可通过连接系统从载运车系统上分离。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且通过相对于车厢沿主轨道部件行进的正常方向沿横向方向移动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所述连接系统适于使车厢连接于载运车系统。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向下开口的C形支撑构件,该构件适于容纳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由轨道系统支撑车厢。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悬臂和向外延伸的第二悬臂,且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向内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适于分别支撑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包括适于容纳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的凹入部分,而使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横向移动,然后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下降,直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坐落在第一和第二支撑臂的凹入部分内,从而阻止车厢相对于载运车单元的横向移动。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限制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的垂直移动,并防止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意外脱开。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部件包括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的第一锁定部件,和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二悬臂的第二锁定部件。
35.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支撑在车厢上方,而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延伸的支撑构件,从而支撑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并在所述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以及在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的所述空间适于容纳提升部件,从而可以使车厢由提升部件支撑,并从被轨道系统支撑移开。
38.一种运输系统,包含静止的包括至少一个主轨道部件的高架轨道系统;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悬挂式车厢;从主轨道部件上可分离地支撑悬挂式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被支撑车厢的动力的自备推进单元,和用于将推进单元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主轨道部件并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该部件接触主轨道部件,且沿所述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啮合部件的轮子的一部分由硬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带,用于将动力从推进单元传递到主驱动装置的轮子上。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备推进单元包括电动机。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是由蓄电池单元供电的。
45.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自备推进单元包括轮式马达。
46.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包括切换轨道部件,至少所述切换轨道部件的一部分与主轨道部件垂直对准,且所述载运车系统还包括适于将载运车系统从由主轨道部件支撑切换到由切换轨道部件支撑的切换系统。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主轨道部件的一部分和切换轨道部件在垂直方向上会聚和发散。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运车系统的切换系统包括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的辅驱动装置。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部件,该部件适于接触切换轨道部件,并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系统和车厢。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相对于载运车系统在存储位置和切换位置之间摆动,其中在存储位置,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垂直地位于所述切换轨道部件下方,在切换位置,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垂直地位于所述切换轨道部件上方。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与所述主轨道部件共线摆动,从而确保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一直与所述主轨道部件对准。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辅驱动装置的轮子的一部分由软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54.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两个基本上水平对准的主轨道部件。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部件包括基本上类似于铁路导轨的几何截面形状。
56.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部件包括多个以端到端的方式连接的导轨部件。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部件焊接在一起。
58.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由塑料材料构成的外壳。
5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可通过连接系统从载运车系统上分离。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且通过相对于车厢沿主轨道部件行进的正常方向沿横向方向移动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所述连接系统适于使车厢连接于载运车系统。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向下开口的C形支撑构件,该构件适于容纳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由轨道系统支撑车厢。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悬臂和向外延伸的第二悬臂,且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向内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适于分别支撑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包括适于容纳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的凹入部分,而使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横向移动,然后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下降,直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坐落在第一和第二支撑臂的凹入部分内,从而阻止车厢相对于载运车单元的横向移动。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限制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的垂直移动,并防止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意外脱开。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部件包括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的第一锁定部件,和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二悬臂的第二锁定部件。
66.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支撑在车厢上方,而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延伸的支撑构件,从而支撑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并在所述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以及在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的所述空间适于容纳提升部件,从而可以使车厢由提升部件支撑,并从被轨道系统支撑移开。
69.一种运输车厢系统,包含适于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且适于沿纵向方向行进的车厢,所述车厢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用于可分离地支撑所述车厢的载运车系统,其中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可与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匹配的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其特征在于通过使车厢相对于车厢行进的纵向方向大致横向移动,所述车厢可与载运车单元连接和脱开。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运车系统在轨道系统下方支撑车厢,而使所述车厢悬挂在轨道系统下方。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牢固地连接于车厢的上表面,且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半包括向下开口的C形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适于容纳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由载运车系统支撑车厢。
72.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悬臂和向外延伸的第二悬臂,且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向内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支撑臂适于分别支撑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内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包括适于容纳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的凹入部分,而使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横向移动,然后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下降,直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坐落在第一和第二支撑臂的凹入部分内,从而阻止车厢相对于载运车单元的横向移动。
74.如权利要求7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至少一个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而限制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相对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的垂直移动,并防止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从连接系统的第二部分意外脱开。
75.如权利要求7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部件包括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悬臂的第一锁定部件,和啮合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的第二悬臂的第二锁定部件。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支撑在车厢上方,而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77.如权利要求7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系统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之间延伸的支撑构件,从而支撑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并在所述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空间。
78.如权利要求7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悬臂和车厢之间、在第二悬臂和车厢之间以及在支撑构件和车厢之间形成的所述空间适于容纳提升部件,从而可以使车厢由提升部件支撑,并从被轨道系统支撑移开。
79.一种运输系统,包含高架轨道系统,包括主轨道部件和切换轨道部件,其中至少主轨道部件的一部分和切换轨道部件是垂直对准的;在其内部形成运载空间的悬挂式车厢;支撑高架轨道系统下方的车厢的载运车系统,所述载运车系统包括用于沿主轨道部件推进车厢的主驱动装置,以及适于将载运车系统从由主轨道部件支撑切换到由切换轨道部件支撑的切换系统,所述切换系统包括用于沿切换轨道推进车厢的辅驱动装置;所述切换系统的辅驱动装置与主轨道部件共线摆动,从而确保辅驱动装置一直与主轨道部件对准。
80.如权利要求7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主轨道部件的一部分和切换轨道部件在垂直方向上会聚和发散。
81.如权利要求8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该部件接触主轨道部件,且沿所述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83.如权利要求82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啮合部件的轮子的一部分由硬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部件,该部件适于接触切换轨道部件,并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系统和车厢。
85.如权利要求8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86.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辅驱动装置的轮子的一部分由软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87.如权利要求7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该部件接触主轨道部件,且沿所述主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和车厢。
88.如权利要求8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89.如权利要求8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啮合部件的轮子的一部分由硬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90.如权利要求7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啮合部件,该部件适于接触切换轨道部件,并沿切换轨道部件推进载运车系统和车厢。
91.如权利要求9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驱动装置的啮合部件包括轮子。
92.如权利要求9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辅驱动装置的轮子的一部分由软质聚氨酯材料构成。
93.一种运输系统,包含包括主轨道部分和加载/卸载部分的轨道系统,其中至少所述加载/卸载部分的一部分偏离所述主轨道部分;多个由所述轨道系统支撑的载运车;多个乘客车厢,每一车厢都由载运车之一支撑,且每一车厢都适于容纳至少一名乘客;当车厢与载运车脱开时用于存储车厢的存储设备;其中沿主轨道行进的载运车和车厢组合可以切换到加载/卸载轨道上,所述车厢可以从载运车上脱开,存储在存储设备中。
94.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将车厢输送到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的输送线路,所述输送线路沿加载/卸载部分的长度定位,从而可以同时将数个车厢加载到轨道部分的加载/卸载部分上。
95.如权利要求94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多个以堆叠构造排布的存储室。
96.如权利要求95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从所述存储室内收回乘客车厢并将其输送到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并用于将乘客车厢从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输送到存储室的车厢加载/卸载系统。
97.如权利要求96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运输系统包括用于从存储室内收回乘客车厢和用于将乘客车厢放入存储室内的第一提升装置。
98.如权利要求9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输送线路包括至少一个传送带。
99.如权利要求98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送带包括多个适于接纳来自第一提升装置的乘客车厢并将乘客车厢输送到第一供应线路的传送带。
100.如权利要求99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传送带独立于其他的传送带运行。
101.如权利要求100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应线路包括适于支撑车厢且可以与多个输送线路的每一输送线路对准的传送带。
102.如权利要求10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提升装置适于沿相对于乘客车厢沿加载/卸载部分行进的正常方向的横向方向移动乘客车厢,从而使乘客车厢与载运车啮合和脱开。
103.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将车厢输送到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的输送线路;多个在存储设备和多个输送线路之间输送车厢的自动供应线路。
104.如权利要求10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自动供应线路包括第一供应线路,该第一供应线路在输送线路和第二供应线路之间输送车厢,该第二供应线路在第一供应线路和存储室之间输送车厢。
105.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设备包括多个以堆叠构造排布的存储室。
106.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从所述存储室内收回乘客车厢并将其输送到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并用于将乘客车厢从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输送到存储室的车厢加载/卸载系统。
107.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运输系统包括用于从存储室内收回乘客车厢和用于将乘客车厢放入存储室内的第一提升装置。
108.如权利要求10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提升装置连接于自动供应线路。
109.如权利要求107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装置包括叉式升降机。
110.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适于接纳乘客车厢并将乘客车厢输送到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的传送带。
111.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适于放置乘客车厢而使其与载运车啮合的提升装置。
112.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提升装置适于沿相对于乘客车厢沿轨道系统的加载/卸载部分行进的正常方向的横向方向移动乘客车厢,从而使乘客车厢与载运车啮合和脱开。
113.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乘客车厢可与载运车之一匹配啮合。
全文摘要
一种个体运输系统(10),包括轨道系统(12),该轨道系统包括主轨道部分(14)、切换轨道部分(16)和加载/卸载部分(18)。运输系统(10)还包括多个由轨道系统(2)支撑的载运车(20),和多个悬挂式乘客车厢(22),所述车厢分别可以与载运车之一匹配啮合,且适于容纳至少一个乘客。运输系统(10)还包括在车厢与载运车脱开时存储车厢(22)的存储设备(24),从而在主轨道上行进的载运车和车厢组合可以通过相应的切换轨道部分(16)在主轨道部分(14)之间切换,且可以切换到加载/卸载轨道(18)上,其中车厢可以与载运车(20)脱开,并存储在存储设备(24)中。
文档编号B61B13/00GK1511095SQ02807613
公开日2004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1日
发明者弗雷德里克·P·凯勒, 贝内迪克特·J·盖高, 克特 J 盖高, 弗雷德里克 P 凯勒 申请人:凯萨德工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