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0422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减振部件,具体说是一种轨道交通用的轨下弹性垫板。 主要用于各种轨道的轨底和铁垫板或轨底与轨枕之间,做轨道的隔振降噪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大量的进行轨道交通的建设,而且更加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轨道的减振降噪成为一大技术难题,各类隔振降噪垫板、吸振器应运而生。以往的弹性垫板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垫板刚度是线性的、无拐点的,这就确定了弹性垫板的性能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载荷随着通过列车的轴重的不同而变化,这样当轴重较重的列车或车厢通过线路时,弹性垫板的变形量也急剧增大,钢轨下沉严重,振动剧烈,传统的单刚度弹性垫板极易因此失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弹性垫板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刚度,且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轨下弹性垫板。该种弹性垫板在保证传统弹性垫板优良性能的前提下,能满足不同载荷下(轴重)的减振降噪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包括弹性基体,其特点在于在弹性体基体的下表面,设有二个承载面,分别为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面,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是二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两个相互错位的两个承载面;两个承载面在与下面铁垫板接触时具有不同的弹性刚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的交界区域设有过渡沟槽;过渡沟槽为由二次承载面再向弹性基体内凹的沟槽;所述的弹性基体为软体耐磨弹性体,承载面为主要变形区,用于实现弹性减振功能,二次承载面用于大载荷的情况下提供承载与变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下弹性垫板器是扣件系统中的一个提供刚度的部件。它的上表面直接与钢轨接触;下表面安放在铁垫板或轨枕上,通过软体耐磨弹性体的压缩受力提供轨道的弹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摆脱普通弹性垫板仅适用于单一车型轴重的限制, 能够适应不同载荷下的刚度要求,在提供减振降噪的同时更好的将钢轨轨面的下沉量控制在行业要求的3. 5mm范围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仰视结构示意图;[0016]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附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从附图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弹性垫板5,弹性垫板5位于钢轨2的下面,在弹性垫板5的下面为铁垫板6 ;在铁垫板 6上安装有弹条3,弹条3通过T型螺栓1固定在铁垫板6与钢轨2上,并将铁垫板6与钢轨2紧固为一体;在铁垫板6下面还垫有绝缘缓冲垫板4,铁垫板6又通过锚固螺栓8与绝缘套管9,固定在轨枕7上。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垫板5的底面具有二个承载面,形成一种二次承载的变刚度结构形状,可以同时满足对弹性垫板减振及维持轨面下沉量的要求。如图2-7所示,本实用新型至少有三种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附图2-4所示,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包括弹性基体11,其特点在于在弹性体基体11的下表面,设有二个承载面,分别为一次承载面12和二次承载面面13,一次承载面12和二次承载面13是二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两个相互错位的两个承载面;两个承载面在与下面铁垫板接触时具有不同的弹性刚度。承轨面为平面;承载面是与铁垫板或轨枕上平面接触,提供低刚度支持;二次承载面为当载荷足够大后,承载面的变形量达到设计的高度差后与铁垫板或轨枕上平面接触,实现二次刚度,刚度急剧增大,维持轨面下沉量。所述的一次承载面12和二次承载面13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其中一次承载面12高于二次承载面13,形成二次承载面13为从一次承载面12向内凹的平面;所述的一次承载面12和二次承载面13的交界区域设有过渡沟槽14 ;过渡沟槽14 为由一次承载面12和二次承载面13的侧面分别再向弹性基体内凹所形成的沟槽;所述的过渡沟槽14为U型凹槽;所述的二次承载面13为多个圆环形的小平面组合形成的圆台,每一个圆环形都是由过渡沟槽14在一次承载面12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所述的二次承载面的分布形式为靠近两侧稀疏,靠近中心密集分布。所述的弹性基体为软体耐磨弹性体,直接与钢轨接触,为钢轨的直接支撑部分;实施例二见附图5-7所示,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得基本结构式一样的,只是所述的二次承载面213为多个块状的小平面组合形成的内凹突台状,每一个突台都是由过渡沟槽214在一次承载面212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所述的二次承载面的分布形式为靠近两侧稀疏,靠近中心密集分布。实施例三见附图8-10所示,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得基本结构式一样的,只是所述的一次承载面312和二次承载面313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其中一次承载面312低于二次承载面313,形成二次承载面313为从一次承载面 312向外突出的平面;所述的一次承载面312和二次承载面313的交界区域设有过渡沟槽314 ;过渡沟槽314为由一次承载面312和二次承载面313的侧面分别再向弹性基体内凹所形成的沟槽;所述的过渡沟槽314为U型凹槽;所述的二次承载面313为多个条形的突出平台组合形成的突台,每一个突台都是由过渡沟槽314在一次承载面312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所述的二次承载面的分布形式为靠近两侧稀疏,靠近中心密集分布。
权利要求1.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包括弹性基体,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体基体的下表面,设有二个承载面,分别为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是二个不在同一水平面的两个相互错位的两个承载面;两个承载面在与下面铁垫板接触时具有不同的弹性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其中一次承载面高于二次承载面,形成二次承载面为从一次承载面向内凹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其中一次承载面低于二次承载面,形成二次承载面为从一次承载面向外突出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的交界区域设有过渡沟槽;过渡沟槽为由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的侧面分别再向弹性基体内凹所形成的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沟槽为U型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承载面为多个圆环形的小平面组合形成的圆台,每一个圆环形都是由过渡沟槽在一次承载面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承载面为多个块状的小平面组合形成的内凹突台状,每一个突台都是由过渡沟槽在一次承载面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承载面为多个条形的突出平台组合形成的突台,每一个突台都是由过渡沟槽在一次承载面的表面环状隔离形成。
专利摘要一种双刚度轨下弹性垫板,包括弹性基体,在弹性体基体的下表面,设有二个承载面,分别为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分别采用不同的弹性刚度。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其中一次承载面高于二次承载面,形成二次承载面内凹的平面;所述的一次承载面和二次承载面的交界区域设有过渡沟槽;过渡沟槽为由二次承载面再向弹性基体内凹的沟槽;所述的弹性基体为软体耐磨弹性体,承载面为主要变形区,用于实现弹性减振功能,二次承载面用于大载荷的情况下提供承载与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低刚度满足了轨道的减振要求,二次刚度保持了轨面下沉量,在满足舒适性的同时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E01B19/00GK202214663SQ20112036135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刘刚, 吴志峰, 孙照亮, 宿国英, 邓娇, 邹元亨 申请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