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及其设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82236阅读:3197来源:国知局
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及其设置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乘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特别适用于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服务的换乘系统及其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铁路的运营长期处于吃紧的状态,随着相继开通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逐渐连线成网,中短途列车开行频率逐渐提高,铁路客运枢纽车站不同的线路量呈现跨越式增长,铁路客运站的乘客流量也逐年猛增,由此,凸显出铁路客运在诸多方面都有待加紧改善,其中,以铁路跨线旅客在站内换乘的问题尤为突出。

通常,铁路枢纽客运站都衔接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方向的线路,而传统的铁路枢纽客运站的设计均未考虑到旅客在站内换乘不同线路时的疏导需求,并没有对中转换乘铁路旅客的流线提出改善方案。

目前,中转旅客需要先按照终到出站旅客的流线验票出站后,再按照始发进站的流线再此进站并依次通过安检、候车、检票后才能换乘上车。由此,造成中转换乘旅客在站内重复迂回走行,旅客流线漫长且进出站拥堵,拖延了旅客换乘的时间,降低了客运站旅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以当下某一铁路枢纽客运站站场为例,借用本发明的图1作为参考,现有的客运站设置主、副站房01,旅客流线采用高进低出,客运站线路及站台位于地面层,高架候车厅02的布置形式,高架候车厅位于主、副站房之间的客运车场上方;该站地面层设通过式股道线路10条,共六座站台03,其中基本站台一座,中间站台五座;该站地下层设有连接主、副站房的地下集散通道04,用楼梯和自动扶梯05与上层铁路站台相连。在实际营运时,中转换乘旅客到达后,需通过地下集散通道04出站,再按照始发进站旅客流线进入主副站房,通过自动扶梯到达高架候车厅02,经由检票后通过楼梯和自动扶梯06到达目的站台。显然,其中转路线迂回重复、换乘时间长、效率低。

针对此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问题,部分车站已通过优化客流管理组织方式的手段进行初步尝试。比如,广铁集团在2013年春运期间启动广州南站便捷中转换乘服务,安排站内工作人员引导组织中转换乘旅客利用反向进入候车室的方式完成中转换乘。这种初步尝试虽然一定程度改善了中转换乘旅客的流线,减少了站内中转换乘旅客的换乘时间,但本质仍依靠人为引导,适用于站内换乘客流较小的车站,同时对出站旅客流线产生一定干扰,因此,该种方式并不适用于较大规模客流条件下的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的疏导。

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打造完善的高速铁路网,尤其在服务质量上要求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在此远景发展目标下,如何妥善实现铁路跨线旅客在站内高效换乘成为了铁路客运迫切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及其设置方法,该换乘系统以铁路站内中转换乘旅客为核心,以换乘设施为基础,通过快速合理的组织管理疏导实现了旅客在不同铁路线路之间的便捷转换,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铁路中转旅客先出站再进站的中转模式,并为中转旅客提供连续诱导性信息,避免了中转换乘旅客在站内重复迂回走行的现象,缩短中转换乘距离,减少同站中转旅客中转的环节,为中转旅客减少换乘时间,从而显著改善客运站旅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包括:

独立的中转换乘区,包括候车区、自助售票机以及列车实时信息显示屏;

换乘通道,与出站通道相分离且连通所述中转换乘区与换乘站台;

双向检票闸机,设于所述换乘通道与所述中转换乘区之间以供中转乘客同时检票进出所述中转换乘区;

换乘管理诱导标识,包括标线类提示标识以及查询类提示标识并分布于所述换乘通道以及所述换乘站台以供连续引导中转乘客至所述换乘站台。

优选地,所述候车座椅设于所述中转换乘区的中部且排列紧凑,所述自助售票机和所述盥洗室分别设置于所述中转换乘区的边缘两侧,所排列的所述候车座椅的各边缘至所述中转换乘区的四周具有畅通行走空间。

优选地,所述列车实时信息显示屏设于所述双向检票闸机的相对侧并显示各站台列车编号、预计到达时间、到达站台编号以及延误时间信息。

优选地,所述标线类提示标识包括出入口标志、方向箭头、特殊地面、墙面方向图标、标识牌以及颜色灯光,查询类提示标识包括信息显示屏、声讯查询系统以及手机查询系统。

优选地,所述换乘通道内设有楼梯、自动扶梯、走廊以及自动传输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设置方法,包括:

独立的中转换乘区设置,包括结合车站列车的到发信息,基于中转旅客的客流量,通过一换乘区计算公式确定中转换乘区的集散与候车面积,所述换乘区计算公式为:S=J*P,该式中,S为中转换乘区的集散与候车面积,J为客运站站内高峰时段中转旅客发送量,P为旅客人均占有面积;

换乘站台与所述中转换乘区之间的换乘通道设置,包括基于中转旅客的客流量以及通道内服务设施服务能力,通过一换乘通道计算公式确定换乘通道相关设施配置数量,所述换乘通道计算公式为N=(Q*σ*λ)/(t*μ),该式中,N为各类通道设备数量,Q为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发送量,σ为高峰系数,λ为使用不同通道内设施设备的旅客比例,t为中转乘客通过时间,μ为各类通道设备服务能力;

所述中转换乘区与所述换乘通道之间的中转换乘区检票设置,包括基于客运站中转乘客的流量、客运站提前检票时间要求及检票闸机的通过能力,通过一检票计算公式确定检票设施的设置数量,所述检票计算公式为C检票=(N*σ)/(μ检票*t检票),该式中,C检票为检票设施的设置数量,N为通过检票闸机乘坐当前检票列车的出发人数或当前到达列车的中转换乘到达人数,σ为高峰系数,μ检票为检票设备的平均服务率,t检票为从开始检票到停止检票的持续时间;

分布于所述换乘通道以及所述换乘站台的换乘信息诱导标示设置,包括根据标示明晰合理要求、传递信息连续性要求以及中转乘客主流方向,确定标线类提示标识的设置位置与数量;根据导向信息易辨性要求、标示系统整体性要求以及标示设置规范,确定标线类提示标识的排版方式、设置设计规格及形式;根据客运站客流流线重点集中疏散位置、客运站功能区划分及查询类提示标识的提示功能,确定查询类提示标识的设置位置及数量。

优选地,对所述中转换乘区设置还包括:根据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客流量、中转旅客客流到达规律及客运站等级划分,通过一售票机计算模型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内部自助售票机的设置规模,所述售票机计算模型为:

式中,C为自动售票机总数,λ为旅客平均到达率,q为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旅客发送量,σ为超高峰系数,δ为所有中转旅客中已持票和直接刷身份证上车的旅客所占的比例,μ为自动购票机平均服务率,L为旅客排队等待长度,L'为旅客对服务台最大排队长度的期望值,T为旅客排队等待时间,T'为旅客对服务台最大排队等待时间的期望值。

优选地,对所述换乘通道设置还包括:于所述换乘通道内设置楼梯、自动扶梯以及自动传输带;根据客运站建筑规模、站场布置图及中转乘客流量,确定所述楼梯或所述自动扶梯的宽度;根据中转乘客的垂直方向移动距离,确定楼梯长度与坡度。

优选地,对中转换乘区检票设置还包括:所述检票设施为双向设置以供中转乘客同时进出所述中转换乘区,综合考虑中转换乘旅客为通过客流,候车时间相对较短,对中转换乘区的人均占有面积取值为0.8m2/人。

本发明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系统优化设计了客运站同站中转换乘客流流线,将传统中转换乘方式(先出站再进站)所要求的长距离行走流线、低效重复繁琐的中转流程转化为现代化、高效、安全、便捷的站内中转换乘系统;

2)该系统设置方法改变了传统铁路车站中转旅客需要先按照终到出站旅客的流线验票出站后,再按照始发进站旅客的流线进站的中转换乘方式,减少同站中转旅客中转环节以及中转时间,提高客运站旅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该系统对站内中转换乘系统设置的创新和改进,实现铁路旅客在不同铁路线路之间的便捷转换,将进一步加快我国铁路网络交通枢纽、客流集散中心等重要节点的成型和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站场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中转换乘服务区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逻辑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中转乘旅客进行换乘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中转换乘流线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由独立的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换乘通道子系统08、连接中转换乘区与站台的双向检票闸机子系统09、换乘管理诱导子系统组成。中转旅客候车等待10、购票换票11、盥洗12、饮水13、列车实时信息获取14等服务设施构成了独立的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通过换乘通道子系统08和双向检票闸机子系统09将独立的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与上层站台03相互连通,方便中转旅客换乘。所述信息诱导标识子系统位于各站台03及中转换乘通道08,旅客根据所述信息诱导标识子系统的信息提示标识的提示,可以顺利完成同站换乘。所述信息诱导标识子系统提供标志标线类、服务设施类和信息查询类。在旅客的同站换乘过程中进行连续的诱导,直至旅客结束同站换乘。

中转换乘服务区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中设有双向闸机09、候车座椅10、自动售票机11、盥洗室12、饮水装置13、信息显示屏14。候车座椅10、盥洗室12以及饮水装置13等根据中转换乘区设置面积、布局特征以及相关设置规范要求进行设置。考虑到中转换乘区07中目标旅客为同站换乘且换乘时间相对较短,旅客客流特征以通过式为主,故在设置候车区域时,仅设立普通候车座椅10,排列较为紧凑,数量较少。在中转换乘区07两侧设置卫生间12及饮水装置13为乘客提供更好候车体验。在中转换乘区07两侧设置自动购票机11,为未事先购买接驳车票的乘客提供购票服务。自动购票机11的设置规模根据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客流量、旅客客流到达规律及客运站等级划分综合确定,并参考设置标准进行规模计算。乘客通过信息诱导标识子系统中的手机查询系统或者信息显示屏14查询接驳列车信息后,在自动购票机11进行购票。信息显示屏14设于中转换乘区07内双向闸机09的对侧,为中转旅客提供换乘信息查询服务,显示各站台列车编号、预计到达时间、到达站台编号、延误时间等信息。

中转换乘旅客换乘流程图如图4、图5所示,铁路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系统中转换乘流程如图4所示,中转换乘流线立体示意图如图5所示。中转换乘客流在各站台03下车后,经由换乘管理诱导子系统的信息诱导指引,通过站台03行走至换乘通道子系统08,然后通过双向检票闸机子系统09进入独立的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接受中转换乘及候车服务。双向检票闸机子系统09设置于换乘通道子系统08与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间,中转换乘旅客通过双向检票闸机子系统09接受检票服务进入中转换乘区子系统07,且限定到站后20min之内的乘客为该站台双向闸机允许通过乘客。待接驳列车即将入站时,旅客从中转换乘区07持接驳车票通过双向闸机09,经过中转换乘通道08根据信息诱导子系统,进入对应接驳站台03乘车从而完成整个中转换乘流程。

本发明设置方法由中转换乘服务区设置、站台与中转换乘区换乘通道设置、中转换乘区检票系统设置、换乘信息提示标示标志设置四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1)中转换乘服务区设置:根据客运站旅客总客流量、中转换乘客流量、中转换乘区功能定位和站场设计规范,综合论证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的建筑规模及内部设施规模;根据客运站站场结构布置与设置条件,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设置位置、区域面积、纵深高度等服务区几何特性。

以中转旅客客流量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车站列车的运输组织模式、技术作业性质、办理列车种类、客运作业量等综合因素,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的集散与候车面积,其规模计算方法如下:

S=J*ρ

式中:J为客运站站内高峰小时中转旅客发送量,ρ为旅客人均占有空间;

所述中转换乘服务区兼具集散功能和候车功能,根据《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客运站集散厅的人均占有面积不少于0.2m2/人,候车区计算人均占有面积为1.2m2/人,在具体设计时,应结合车站类型,以及客流性质来合理确定中转换乘区集散与候车面积。同时考虑到中转换乘旅客通常等候时间短,中转客流特征以通过式为主,因此,公式中J按照站内中转高峰小时发送量来计算。

根据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客流量、中转旅客客流到达规律及客运站等级划分,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内部设施规模,服务区内候车区面积、饮水装置以及盥洗室等根据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置,自动购票机设置规模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C为自动售票机总数,λ为旅客平均到达率,q为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旅客发送量,σ为超高峰系数,δ所有中转旅客中已持票和直接刷身份证上车的旅客所占的比例,μ为自动购票机平均服务率,L′旅客对服务台最大排队长度的期望值,T′旅客对服务台最大排队等待时间的期望值。

中转换乘服务区的建筑规模及内部设施规模相关设计要求及参数取值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2007)、《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2)站台与中转换乘区换乘通道设置:根据客运站客运总量、中转换乘总量、客运站服务等级及通道类服务设施通过能力,综合论证确定站台与中转换乘区换乘通道连通设备的类型及技术标准。根据客运站建筑规模、站场布置图及中转换乘客流量,确定楼梯(自动扶梯)宽度;根据旅客垂直方向移动距离,确定楼梯长度与坡度;根据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客流发送量、旅客中转换乘客流流线及通道类服务设施服务能力,确定换乘通道相关设施配置规模,其确定方法如下:

根据设施服务能力及客运站站内中转换乘客流量确定,其计算方法如下:

N=(Q*σ*γ)/(t*μ)

式中,Q为客运站高峰小时中转换乘发送量,σ为超高峰系数,γ为使用某种通道类设施设备的旅客比例(不同设备取值不同),t为旅客通过时间,μ为各类通道设备服务能力;

站台与中转换乘区连通位置的通道类服务设施相关设计要求及参数取值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2007)、《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3)中转换乘区检票子系统设置:根据客运站疏散客流要求、出站主要客流流线方向以及中转换乘客流流线方向,确定中转换乘服务区出入口位置及数量;根据客运站中转换乘客流量、客运站提前检票时间要求及检票闸机通过能力,确定检票设施的设置规模,其计算方法如下:

μ检票t检票式中,N为通过检票闸机乘坐当前检票列车的出发人数或当前到达列车的中转换乘到达人数,σ为超高峰系数,为检票设备的平均服务率,为从开始检票到停止检票的持续时间。

同时,将中转换乘区检票闸机设置成双方向的,方便旅客从换乘通道进入中转换乘区,以及从中转换乘区进入另一铁路线一侧的站台。

中转换乘区检票闸机检票服务设施相关设计要求及参数取值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2007)、《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50091-200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4)换乘信息诱导标示设置:根据标示设置中的明晰合理要求、传递信息连续性要求以及中转换乘客流主流线方向,确定标志标线设置位置与数量;根据标示设置中的导向信息易辨性要求、标示系统整体性要求以及标示设置规范,确定标志标线的排版方式、设置设计规格及形式;根据客运站客流流线重点集中疏散位置、客运站功能区划分及信息查询类换乘信息提示标示功能,确定信息查询类换乘信息提示标示设置位置及数量。

换乘信息提示标示相关设置要求及设置原则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5566-2007)、《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GB/T 20501-2006)、《安全标志》(GB/T 2894-1996)、《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50226-200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设计规范》(TB 10074-2007,J81-2008)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