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3919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属于城市智能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交通系统却一直延续着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模式,如今这个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的高度集中发展趋势和个性化诉求了。

首先,以现在的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是占道路行驶车辆的绝大多数,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其续航能力弱,车身重,以及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另外,现在路面交通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人驾驶的,由人控制的。这样偶然事件就会随时发生,有乱踩油门的,有酒驾醉驾的,有不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的,有疲劳驾驶的等,而一旦开个小差或出现点小意外就有可能造成车祸,引发交通事故,引起交通堵塞等等。最后,作为城市运输主力的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就是把原本分散的人集中起来,然后集中输送到指定的某些路段点,这样一个组织过程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体现在我们要老早的出发到指定地点,然后焦急的等待公共车辆的到来,上车后还要每隔差不多1公里停站接收其他旅客,每停一站差不多耽误1-3分钟,由于公共交通资源有限,我们还不能直达,即使直线距离很近,但如果乘坐公共交通系统有可能就需要兜个大圈子。乘坐公共交通系统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每当上班高峰期就挤得很,这时就只要挤进去就行,更不用奢望有座了。基于如此这些弊端,人们只要能有些钱就会购买私家汽车,满足其出行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然后恶性循环。因此一种既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的优点,又能满足个性化出行要求的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开发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该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合理布置的轨道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系统,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直行轨道以及设置在 直行轨道交叉口的轨道转弯架,所述直行轨道包括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在交叉口处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所述交叉口的四个方向上均设有轨道转弯架,所述轨道转弯架为环形轨道,所述环形轨道包括内环轨道和外环轨道,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均同时与环形轨道的内环轨道和外环轨道相切。

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系统,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直行轨道和轨道转弯架,所述直行轨道包括具有一定高度差的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交叉口的四个方向上均设有轨道转弯架,所述轨道转弯架呈立体螺旋状,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通过轨道转弯架的弧形轨道连通。

一种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系统,所述轨道系统包括直行轨道和轨道转弯架,所述直行轨道包括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在交叉口处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所述轨道转弯架设置在交叉口处,所述轨道转弯架为环形轨道,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通过引导轨道分别与环形轨道的内环轨道或外环轨道连接。

其中,所述轨道转弯架位于所述横向直行轨道和竖向直行轨道之间或位于上层轨道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系统具有运量大、安全和节约用地的优点,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控制终端的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I;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II;

图6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V;

图7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V。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移动智能终端、控制终端、装 有车载系统的智能电车以及轨道系统,轨道系统包括直行轨道以及设置在直行轨道交叉口的轨道转弯架,控制终端分别与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电车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控制终端包括中央处理单元以及与中央处理单元连接的通信模块、定位传感模块、速度传感模块、故障信号传感模块、制动控制模块、速度调节模块和变道控制模块。

移动智能终端不限于手机、IPD,也可以是智能穿戴设备,其通过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软件向后台控制终端发送指令,它还将乘客的位置信息传递给后台控制终端,智能电车的车载系统接收到乘客发来的位置和指令信息时,启动智能电车并执行命令。

智能电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既能在公路路面上行驶,又能在轨道路面上行驶,其车身很轻,限制容纳正常普通旅客4人以内,智能电车车头可装有缓冲防撞部件,比如固定数根弹簧;智能电车的车载系统用于接收乘客发来的位置和指令信息并执行相关指令,同时还用于驱动汽车自动行驶。

轨道系统是一个类似于公路车道的有双向车道的轨道路面,能使车辆在轨道路面上行驶。该轨道路面一般为高架架设起来,轨道系统包括直行轨道和轨道转弯架,直行轨道包括具有一定高度差的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交叉口的四个方向上均设有轨道转弯架3,轨道转弯架3呈立体螺旋状,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通过轨道转弯架3的弧形轨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系统也可以采用如图3~4的结构,包括直行轨道和轨道转弯架,直行轨道包括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在交叉口处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交叉口的四个方向上均设有轨道转弯架3,轨道转弯架3为环形轨道,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均同时与环形轨道3的内环轨道和外环轨道相连接(相切)。

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系统还可以采用如图5~7的结构,包括直行轨道和轨道转弯架,直行轨道包括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在交叉口处具有一定的高度差,轨道转弯架3设置在交叉口处,轨道转弯架3为环形轨道,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通过引导轨道4分别与环形轨道3的内环轨道或外环轨道连接,从而通过环形轨道3来实现车辆的左转或右转的转弯操作,轨道转弯架3位于横向直行轨道1和竖向直行轨道2之间或位于横向直行轨道1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路面多是在拥堵路段通过高架架设来增加该 路面的路面资源,用微型轨道铺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